蘭德智庫感嘆:烏軍的成功是台獨的噩夢,到底發現了什麼?
2022年,是這個世界最不平靜的一年。自普京發起「特別軍事行動」,進軍烏克蘭之後,冷戰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發生了。
這場戰爭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數十億人看到俄羅斯的鋼鐵洪流在烏克蘭的黑土地上折戟,看到蘇制武器在21世紀信息化戰爭中被打得七零八碎。
人們不禁開始思考,在亞歐大陸的另一端,同樣擁有大量蘇俄武器的解放軍,如果和台灣發生戰爭,又是否會重蹈俄軍的經歷呢?
在許多台灣和西方國家看來,答案是肯定的。
但在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的國家安全研究部副主任邁克爾.斯皮爾塔斯卻發文表示「烏克蘭的成功,可能是台獨的噩夢」,認為台軍不能複製烏軍的戰績。
作為美國政府和安全部門信賴的智庫,蘭德公司一向擁有獨到,深刻的見解。那麼,邁克爾.斯皮爾塔斯的這番話,有沒有道理呢?
他的這番言辭,到底傳達了什麼信息呢?
1,力量對比不一樣
首先,大家要明白,俄烏戰爭的經驗並不能完全套用在台海,俄軍和烏軍之間的力量差距,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而解放軍與台軍之間的差距,則要大得多。
先來看看俄烏雙方。
在2月24日「特別軍事行動」發生前,俄羅斯號稱有200多萬人的武裝力量,它包含了陸軍,邊防部隊,內務部隊,近衛軍,空天軍,海軍在內的多股力量,看上去威風八面。
此外,俄軍還有3000多輛坦克,上萬輛裝甲車,2萬多門各類火炮,4000多架飛機,200多艘戰艦。就連倉庫里也還保存了數不清的坦克,大炮和飛機。
而烏克蘭,只有20多萬士兵,2000多輛坦克,1500多輛裝甲車,2700多門火炮,700多架戰機,在數量上遠低於俄軍,海軍艦艇更是在開戰當天就自沉,看上去弱不禁風。
但實際上,戰鬥打到後面,大家才發現,俄軍對烏軍並沒有明顯的軍力優勢。
在地面上,俄軍並沒有拿出百萬大軍席捲烏克蘭,而是只派遣了120多個BTG(俄營級戰鬥群),大約20萬人的陸軍。這個人口數量過億,遠超烏克蘭的國家卻在後續戰鬥中面臨徵兵難,動員能力差的問題。
而烏軍則在戰鬥開始後的多輪動員中,組建了高達60萬人的現役部隊和100多萬人的預備役部隊。
被稱為精銳的俄軍空降兵在以往的行動中一往無前,屢建奇功。但在2月底和3月的基輔戰役中,他們在安東諾夫機場被及時反應過來的烏軍擋住了攻擊,自身也損失不小。
而俄軍從蘇聯繼承的,以坦克和裝甲車組成的鋼鐵洪流也在烏軍反坦克導彈,無人機的打擊下沒能發揮理想中的作用,被擊毀了不少。從T-72,T-80和最新型的T-90M都有被擊毀的記錄。
最令人不可思異的是,俄軍在戰爭開始後,屢次出現後勤不給力,缺乏燃料,甚至食物短缺的事兒,搞得大量裝甲車和坦克被遺棄在路邊,變成了烏克蘭農民的戰利品。
在空中,俄軍的蘇-30,蘇-34和蘇-35戰機也多次遭到擊落,暴露出缺乏精確打擊武器,雷達性能落後,導航能力差的缺點。面對烏軍的防空火力,根本沒占到優勢,更談不上配合陸軍,給予火力支援。
而俄羅斯海軍的表現,則進一步戳破了其軍事神話的泡沫。比如,號稱「航母殺手」,滿載排水量高達1.2萬噸的「莫斯科」號巡洋艦被兩顆廉價的烏克蘭反艦導彈輕鬆擊沉,大量的艦艇害怕無人艦艇和岸基導彈的攻擊,被打得撤出蛇島,一退再退,如今再也不敢深入烏克蘭近海。
此外,俄軍還暴露出,後面庫存武器缺乏保養,難以再用,蘇聯老本啃不動,兵力不足不得不「部分動員」。以及武器產能不足,不得不從海外購買炮彈,無人機的現象。
而俄軍在戰線上一再退卻。從開戰當初三面出擊,突擊基輔,到4月退出基輔,9月退出哈爾科夫,10月退出萊曼,11月退出赫爾松,表現着實拉胯,怎麼看也不像是「戰鬥民族」。
不管怎麼看,俄軍的真實戰力,都沒有想象中那麼高,而烏軍在戰爭中的頑強抵抗,以及如今攻守易勢的形態都在表明———俄烏之間的軍力差距並沒有那麼懸殊,起碼不能讓俄軍碾壓烏克蘭。
而且,隨着如今西方加大力度援助烏克蘭,俄烏之間的軍力差距還會進一步縮小。
而相比之下,台海兩岸的軍力差距要大得多,大到解放軍的力量足以碾壓台軍。
論兵力,大陸解放軍有200多萬人,台軍只有20多萬人,兵力僅為大陸的十分之一。
論兵員素質和動員能力,解放軍義務兵要服役2年,志願役更是超過6年,一旦需要,每年還能從退伍軍人中徵召180多萬人。
而台軍義務兵只用服役4到6個月,根本學不到什麼軍事技能,台軍志願役中,除了飛行員和陸戰隊,大多也缺乏訓練。台軍每年還要面臨「徵兵難」的困境,沒有多少青年願意入伍。
論地面部隊的技術裝備,台軍有1000多輛坦克,大多是M60和CM-11「勇虎」,都是冷戰時期的老古董,不僅信息化水平差,還薄皮大餡,很容易被解放軍的反坦克火力摧毀。
台軍有2000多門火炮,但大多是牽引式火炮,只有270多門是自行火炮,而且其中還是二戰遺留品,缺乏精確打擊能力,機動能力也差。
一旦開戰,很容易被解放軍精確打擊力量敲掉。而解放軍的火炮不僅在數量上有1.7萬多門,其中具備精確打擊能力的就高達3000多門,足以碾壓台軍。
而在巡航導彈,野戰防空,遠程火箭炮,兩棲作戰火力力量方面,解放軍對於台軍也有明顯的優勢。
論空中力量,解放軍擁有1300多架四代機和五代機,而台軍只有大約300架四代機。而且,台軍幻影-2000,F-CK1的性能都是冷戰時代的水平,能不能打贏解放軍的殲-10和蘇-30都是個問題。
台空軍真正能戰的,是140架F-16A/B,但即便是這些戰機,近年來也因為機齡老化,航電設備落後,數量太少,越來越難以對抗解放軍。
更何況,解放軍還有殲-20隱身戰機,一旦開戰,這種五代機對付四代機完全能形成代差碾壓的優勢,解放軍毫無疑問能取得台海上空的制空權。
而在海上,這種差距更大。解放軍擁有2艘航母(福建號還在舾裝),3艘兩棲攻擊艦,50艘驅逐艦,94艘護衛艦,75艘潛艇等500多艘艦艇,700多架飛機。
其中052C,052D和055型驅逐艦還是盾艦,能與西方盾艦相媲美,054A型護衛艦也能與歐洲主流護衛艦相提並論,整體來說,中國海軍的技術裝備性能好,數量多,實力僅次於美國海軍。
而台軍的海上力量明顯落後解放軍一代。台軍的中大型戰艦,如紀德級驅逐艦,成功級,佩里級和諾克斯級護衛艦都是買的美軍退役老船。
台軍所有艦艇都沒有導彈垂髮系統,沒有相控陣雷達,也沒有強力潛艇(台潛艇急缺魚雷),整體戰力落後解放軍一代!
其次,解放軍雖然有大量的蘇制,俄制武器,自身的發展也深受蘇俄影響,但經過多年發展,解放軍早已擺脫了蘇俄模仿者的角色,成為了一支能打信息化戰爭的軍隊,而不是「第二支俄軍」。
新世紀以來的中國軍工已經在大型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雷達,導彈,衛星通訊等多個領域突破了俄制武器的局限,武器設計理念與西方接近。而在建設海空軍,以及陸軍合成化的改革中,也大量學習了美軍的理念。
在軍費方面,中國也足夠大氣,如今軍費已超過200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和俄軍不是一個檔次。
而俄羅斯的軍工業,以及俄羅斯軍隊卻因為缺乏資金,腐敗和理念落後,始終沒有完成現代化,信息化建設,啃着蘇聯老本。
無論怎麼看,海峽兩岸的軍力差距,都遠遠大於俄烏之間。俄羅斯沒有能力碾壓烏軍,而解放軍有能力壓倒台軍。
2,台灣缺乏外部支持
當然,從烏克蘭戰事中不難發現,烏軍的成功也離不開西方國家源源不斷支持。
俄烏開打頭兩天,北約宣布不會下場參戰,西方國家也沒有提供什麼像樣的軍火支援。而在他們看到烏軍抗住了俄軍第一波攻擊,沒有丟失基輔之後,烏克蘭得到了有力的外部支持。
來自北約國家的FGM-148「標槍」,AT-4等單兵反坦克導彈,加上FIM-92單兵防空導彈,再加上TB-2,彈簧刀無人機,以及北約國家的情報支援,烏軍成功遲滯了俄軍的鋼鐵洪流攻勢,使之無法攻入大城市。
而在俄烏鏖戰頓巴斯,互相打炮戰的時候,北約國家又提供了諸如「凱撒」自行火炮,M982「神劍」制導炮彈和大名鼎鼎的M142「海馬斯」火箭炮。
北約國家提供的這些武器,讓烏軍在炮戰中具備了強大的精確打擊能力,並導致俄軍的後勤補給,交通線出現了問題,極大的緩解了烏軍壓力。
接下來,在秋冬季烏軍反推,俄軍收縮防線的過程中,烏軍又得到了AGM-88反輻射導彈,無人快艇,獵豹防空車等武器,對打擊俄軍防空,襲擊俄海軍駐地起到了很大作用。
不僅如此,西方國家還對烏克蘭提供了超過300億美元的資金和物資援助,接納了數百萬烏克蘭難民,培訓了大量的烏克蘭飛行員,軍官和技術人員,美國甚至打算為烏克蘭提供F-16戰鬥機。
在更宏觀的層面上,西方國家還對俄羅斯進行了嚴厲的經濟制裁,並停止與俄國的科技合作,使得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受到了重創。
可以看出,西方國家儘管沒有直接參戰,但對烏克蘭的支持力度很大,範圍很廣,從外交,經濟到安置難民,培訓軍人,提供軍火面面俱到。其援助軍火也從單兵防禦性武器逐步升級到進攻性武器,層層加注,節奏把握得很好。
而他們的支持,也的確在戰場上得到了正面反饋。
但台灣卻很難像烏克蘭一樣得到有力的外部支持。
對於西方國家,尤其是身處歐洲的國家來說,烏克蘭和俄羅斯近在咫尺,他們能夠強烈感受到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他們決定支援烏克蘭的時候,還可以通過接壤的陸地邊界,直接把物資送過去。他們的首腦也能很便捷地去基輔會晤烏克蘭總統連斯基。
而台灣的地理位置遠離大多數西方國家,遠到西方國家不會那麼快受到戰爭波及。台灣四面環海的狀態也讓其容易被封鎖,很難接收西方的物資,西方國家就算想援助,恐怕也只能「線上支援」。
不僅如此,西方國家對待俄羅斯,與對待中國的態度是有區別的。
俄羅斯與全球貿易的關聯並沒有那麼深厚。這個國家直到2012年才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只有能源和糧食出口,且這兩個領域的地位還有很多國家可以替代。即便西方國家與俄羅斯關係鬧僵,在經濟上也不會傷筋動骨。
而中國大陸卻不一樣。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後,用四十多年的時間將自己納入了世界貿易體系,中國憑藉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勞動力優勢,健全的工業體系,以及世界第二的經濟總量,深深影響着世界經濟的走向。
西方國家如果在台海問題上與中國發生嚴重的衝突,必然會給全球的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它們不僅會喪失中國市場,還會失去大量的低價工業品,西方國家的民眾生活成本,就業率也會受到消極影響。這些負面影響,也無法從台灣獲得彌補。
這也正是西方國家和中國長期維持「斗而不破」的關係,沒有直接對抗的重要原因。
此外,海峽兩岸巨大的軍力差距也會讓西方國家掂量一下「援助成本」。
總而言之,巨大的經濟成本,地理條件的阻隔讓西方國家不大可能像支援烏克蘭那樣支援台灣,台灣很難把「以武抗陸」的希望寄托在外部勢力身上。
3,俄烏與台海不是一個性質
當然,烏軍之所以能成功,而台灣無法複製的最根本原因,在於俄烏戰爭與台海問題完全不是一個性質,不能混為一談。
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都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凡其他國家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都會聲明尊重中國的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西方國家也不例外。
台灣在世界各國沒有外交機構,更不可能以國家身份與他們接觸。可見,國際社會的主流是認同「台海問題屬於中國事務」這一原則的。
而俄烏之間,包括克里米亞入俄,烏東盧,頓二州主權都是有爭議的。國際社會承認烏克蘭是一個主權國家,而不是俄羅斯的一部分。絕大多數國家都認為盧,頓,乃至於克里米亞都是其領土。中國出版的地圖上也沒有改變這一原則。
因此,西方國家很難將台灣和烏克蘭問題捆綁在一起。他們的民眾也不希望為一個「不存在國家身份」的台灣流血犧牲。
在這種情況下,將主權國家烏克蘭的問題與台灣相提並論,實在是不合時宜,法理上也說不通。拿烏克蘭類比台灣,有損中國的利益,搞錯了兩岸的統屬關係。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台灣近年來也出台了一些政策,試圖提升自己的軍力。比如,台灣在2016年之後,從美國訂購了包含海馬斯火箭炮,魚叉反艦導彈,M1A2主戰坦克等大量先進武器(未到貨)。蔡英文當局也在大力推動自造潛艇,大中型軍艦,導彈的政策。
解放軍未來若要面對台軍打仗,也不能完全輕視對手。
回到開頭,仔細推敲邁克爾.斯皮爾塔斯的話,可能也有表達「美國很難全力支持台灣,台灣打不贏」之意。他在委婉的希望台灣與大陸保持和平,希望島內各大勢力不要激怒大陸,穩定兩岸局勢。
畢竟,不管從兩岸軍力差距,經貿聯繫,地理條件和戰爭成本來說,西方國家都不願意把台灣武裝成「刺蝟」。
台灣不是第二個烏克蘭,中國大陸也不是第二個俄羅斯。-(來源:葛劍生/國際、軍事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