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宋志平:渡過難關,我給企業家3個建議-(1)

2022061114:45



中國建材、國藥集團,他曾一人肩挑兩家央企董事長重任,並將其雙雙送入「世界500強」榜單;如今,他是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已走訪百餘家國內標杆企業,對中國企業的發展規律與實際情狀洞若觀火。他亦善於思考歸納總結,打仗之餘,著述兵法,已出版經管著作近20本。

在VUCA時代,多重挑戰疊加,善於在危機中育新機、開新局的宋志平,對企業家有何建議與提醒?正和島總編輯陳為與宋志平進行了一場深度訪談。以下是部分內容整理。

01.組織要精幹,別讓企業「長瘋了」

陳為:您的新書《三精管理》中有一個重要的理念——組織精健化,要把企業打造成一個精健有力的組織。我想知道,組織的精健與人體的精健是否有着某種相似性?

宋志平:其實是有的,「精健」這個詞原本指的就是人體的精健。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講人要瘦身健體、多運動,否則很容易陷入一種不健康的虛胖狀態,組織也一樣,如果不瘦身健體、提質增效,也會變得「虛胖」起來,也就是容易得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大企業病。

過去幾年裡,國資委央企系統壓減19000多家企業,占央企總戶數的38%,中國建材也減掉近500家企業,占企業戶數的20%以上,這就是我們在組織精健化上的一個明顯表現。

精健也不只與人和組織有關,植物界的例子也有很多,我早年下鄉插隊的時候就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會。

那時候我在農場做農業技術員,需要定期給果樹剪枝,砍掉一些枝幹看起來好像挺可惜的,因為會損失一些水果,但如果不剪,這些枝幹就會瘋長,最後整棵樹的營養都被這些枝幹搶走了,結不了多少果子。

企業的成長邏輯不也一樣嗎?

經常有人會問到,怎麼覺得企業經營得越久,越感覺亂套,其實就像給果樹剪枝一樣,如果企業管理者既不知道企業到底有多少家子公司、投了多少資,也不想着主動做減法,在組織精健上下功夫,企業的發展自然就容易變亂。

所以,當我們用人體、用植物來理解精健時,很多人的領悟就比較透徹了,包括書中提到的職能層級化、平台專業化、機構精幹化等概念,其實都是圍繞企業的健康成長展開的。

02.任正非為何只有0.84%的股權?

陳為:我們知道,在企業家群體中,您很早就有了這種共富共享意識。這種意識是怎麼形成的?

宋志平:共富共享其實是中國儒家文化里的一個基本邏輯,儒家文化里講大同,講不患寡而患不均,這些思想都是共富意識的體現。

我知道,也有人批評這種共富思想,覺得缺乏競爭,不能激發效率,但我認為這要辯證地看,在一個沒有競爭的社會裡我們當然要提倡競爭,但在一個競爭充分的社會裡,我覺得還是要注重和諧。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其實都在追求公平與效率的平衡,早些年搞「大鍋飯」就是過度追求公平而喪失了效率,挫傷了大家的積極性。

但只講效率也不行,資本主義社會就非常重視效率,他們奉行股東至上和國家資本主義模式,這兩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提高了效率,但也導致了兩極分化和環境惡化的難題。

所以我們要探索出一個既能體現效率、又能兼顧公平的第三種模式,今天來看,共富共享正是出路所在。



從歷史上看,中國企業其實也一直有這種共富共享的基因。

比如清朝時期的晉商,300多年前他們就有年底分紅,東家也就是今天的投資人,分50%,賬房先生也就是今天的管理骨幹,分25%,下邊的夥計也就是今天的員工,分25%。

取得的效果也很好,那些年山西出了很多大企業家,大量銀子也流到了這些山西企業家手裡,像我們比較熟悉的八大晉商,就是在那個時期出現的。

今天來看,華為在這方面做得就很不錯,全員持股,任正非先生只有0.84%的股權,這也是共富共享在企業中的體現。

歸根結底,共享不是說誰享了誰的,而是大家共同創造出來的,這是一個大前提。

只有不斷創造,企業才會有更強的創新力和競爭力,等到企業發展壯大後,無論所有者、管理者,還是企業員工,大家也都能受益。

陳為:您是一個捨得並且願意吃虧的人。在中國建材時候,您有兩次把組織上獎勵給自己的房子分給了高管和員工。作為一個國企領導者,這個很難做到,您為什麼這麼做?

宋志平:這件事我至今沒後悔過,那時候想的就是,雖然是獎勵我的,但我的成績是大家做出來的,我只不過是企業的一個代表而已,我不能把這個獎勵據為己有,還是得留給企業。

所以那時候無論是超額年終獎,還是分的那些房子,我都留給了公家,變成廠里的獎勵基金和房源來獎勵給大家。

今天想一想,這樣做還是對的,因為歸根結底活是大家干的,未來還得靠大家干,我們做領導的,這麼做是應該的。

當然,那時候房子也沒今天這麼貴,但放到今天來看,我還是會那麼做。

陳為:前段時間有一個企業家評選的榜單,曹德旺和任正非分別是美譽度最高的前兩名。這兩人您都挺熟悉,見過聊過,您覺得從他們身上,企業家可以學到些什麼?

宋志平:我覺得他們兩個人身上有幾個共同點。

首先是強烈的企業家精神。我講任正非是條漢子,在他身上,你能看到那種勇於創新、勇於承擔責任、勇於克服困難的身影。

曹德旺也是這樣,小時候生活環境很艱苦,但他能把一家小玻璃廠做到今天大幾百億的市值,這都是企業家精神的體現。

而且這兩個人都特別直率,無論曹德旺還是任正非,他們說話都不會繞圈子的,有什麼說什麼,很真實,我覺得這樣的企業家特別好。

第二,他們都有共享的理念。任正非奉行財散人聚的機制,讓每一個華為的奮鬥者都幸福起來,直接喊出把錢分給奮鬥者,分好錢可以賺更多的錢,這就是一種共享理念。

曹德旺也是,他做公益做了幾十年,我上次去福耀,他跟我說:

「宋總,我做這麼多年的慈善,但我沒用過公司的一分錢,都是我自己的錢。之前捐贈了100多億,這次又捐贈一個學校,也是100多億,這些錢都是我自掏腰包,沒花股份公司的一分錢。」

我覺得他說得特別好,他把財富以另一種形式重新歸還給了社會,這種悲憫之心也是值得企業家們學習的。

所以,他們兩個人身上,一方面體現了企業家精神,另一方面也展現了大我或者說胸懷。他們知道做企業不光是會賺錢,還知道賺了錢該怎麼用,他們也因此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第三,他們都很講誠信。任正非講,「爹還是那個爹,娘還是那個娘。做企業就是要對得起客戶,你給他們滿意的產品,他們付錢養活你;華為走到今天,就是靠着對客戶需求宗教般的信仰和敬畏,堅持把對客戶的誠信做到極致。」

曹德旺也是,他講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所以這些年裡,你沒聽說過華為或者福耀在誠信方面出過什麼問題。

其實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講的,作為一個企業家來講,一要愛國,二要創新,三要誠信,四要盡社會責任,五要有國際視野,這是對企業家的要求,我覺得他倆都符合這個要求,所以他們的社會美譽度就很高。

陳為:完美符合了五項標準。

宋志平:是的。

陳為:國企的領導人一般比較低調,大家了解得不是太多,但他們當中其實也是臥虎藏龍,國企企業家裡,您比較欣賞誰?

宋志平:國企企業家裡厲害的人也有很多,像中國中化董事長寧高寧,我覺得他做得就很好,還有一些地方的國企企業家,像山東濰柴控股董事長譚旭光也很有特點,我也非常欣賞他。

而且這些國企企業家也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有創新精神,都能勇於承擔責任,也都能在企業里長期堅守,帶領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無論是寧高寧還是譚旭光,他們都是這麼走過來的。

03.做廠長10年,沒跟員工紅過臉

陳為:我特別想請教宋會長溝通的問題。對於很多人來說,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還要難。

您當年在企業中,不管是強勢的董事、難纏的合作夥伴、還是有意見的員工,經常需要「舌戰群儒」,有時候談笑間就化解了一些棘手難題,取得很好的效果。溝通到底有什麼方法?

宋志平:我覺得好的溝通在於理解對方,你要知道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得讓他把想說的話說出來,這樣你才知道該如何與他溝通,而不是你來講他只能聽。

我做企業那些年裡,經常思考的就是大家都在想些什麼,我怎麼才能儘量讓大家都滿意。

而且你要知道,溝通其實是很花時間的,我常說企業要做一個學習型組織,什麼是學習型組織?不是說每個人拿本書讀就是學習了,它是一個團隊的深度互動,如何深度互動呢?就是大家反反覆覆地去交談。

在我看來,很多矛盾和衝突往往都是因為溝通不到位所引發的,最後幾句話的小事變成了棘手的大事,所以還是要多溝通,多去互相理解,當然,這也涉及到溝通的技巧或者說藝術。

我做過十年廠長,管理過幾千號人,但我和員工從來沒有拍過桌子、瞪過眼睛、紅過臉,無論是博士還是不識字的工人,我和他們相處都是循循善誘的,並不是說你沒有那種領導權威或者氣場大家就不尊重你了。

舉個例子,我做廠長時經常在職工宿舍里住,但大家並沒有因為我在宿舍就去找我辦事,每天中午我們也都是一起去打飯,也沒人說看我是廠長就搶着幫我打飯好辦點事兒,沒有的,我們彼此間都很尊重。

我覺得這就是溝通起了效果,因為我當時經常會到車間去,誰有問題我們就面對面聊,問題都在廠里解決了,其餘時間也就沒有什麼可爭論的了。

陳為:企業文化層面,您當時在企業里提倡「三寬三力」,也就是「待人寬厚,處事寬容,環境寬鬆」,「向心力、親和力、凝聚力」。但是我們平常其實講寬嚴相濟比較多,如果一味地講寬鬆寬厚,會不會影響組織的戰鬥力?

宋志平:在企業里,我覺得還是要營造寬鬆的環境。

一個寬鬆的環境有利於發揮大家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也代表了你對員工的信任,就像那句老話,士為知己者死,讓員工在一個寬鬆且充滿信賴的環境裡工作,我覺得這比什麼都重要。

再就是待人要寬厚,誰都願意跟着人格厚重的領導干,你不能為了幾件小事就沒完沒了地說他,甚至去翻舊賬,那樣就顯得格局太小了。

最後是處事要寬容,做事情要看大小、看方向、看本質,企業經營沒有不犯錯的,創新不也是從一次次錯誤嘗試中誕生的嗎?你不寬鬆、不寬容,很多事情就沒有人敢做。當然,這個寬是寬而有度,和而不同,不是說放寬了就沒有原則了、就可以做壞事了。我們講的「三寬」,最終的目的是要形成「三力」,也就是向心力、親和力和凝聚力。

向心力就是員工和幹部對領導是否尊重和支持;親和力是指領導要認可和理解員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凝聚力就是領導和員工要擰成一股繩,勁兒往一處使。

像我任職過的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這兩家企業都是重組起來的,中國建材重組了上千家,國藥重組了600多家,如果沒有「三寬三力」,沒有對大家的包容,聯合重組的企業是很難做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