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供給革命:尋找十億“普通人”

2024091314:19



酣戰多年的國內電商,也許不曾想到自己2024年會向跨境電商取經,將一種名爲“全托管”的運營模式奉若圭臬。

得益于TEMU在海外市場的驚人增長,保姆級服務的“全托管”模式在過去一年裏迅速普及。“全托管”的含義並不複雜,即電商平台自己攬下了集散質檢、跨境物流、海外營銷獲客、售後服務等繁複的中間環節,商家只需要負責兩件事:生産和供貨。

全托管模式本身並不複雜。但實現它有兩個重要條件:一是平台本身的運營能力,二是供給側的變化;前者常被提及,後者常被忽略。

2018年後,中國電商的增長驅動力除了下沈市場,另一個關鍵因素是供給者的變化。不同于以往跨境電商的主體——外貿公司,作爲生産者的工廠往往不了解海外市場的法律法規,以及不成文的行業規則。

當大批以工廠爲代表的“生産者”繞過中間環節逐漸走向台前,模式的變化隨之出現。

全托管誕生的契機,並非電商平台自上而下的對供給側的改造,反而是供給側的變化推動了新模式的出現。

供給的變化,也在時時刻刻塑造著電商行業的格局。

*  貴,但也便宜

和所有善于“以史爲鑒”的政治家一樣,每個電商巨頭也都有一個零售精神導師。拼多多上市前夕,黃峥在內部信中對公司的定位是“線上的Costco”,稱其必將是中國零售市場的未來。

作爲堅挺了半個世紀、穿越了美國數個經濟周期的零售神話,Costco在電商的輪番轟炸之下反而愈挫愈勇。它的經營秘密如創始人吉姆·塞內加爾所說,“誰都會把商品標低價格來出售,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在賣得便宜的同時還要能夠獲利”。

各類商業雞湯中,Costco會員制體系已是老生常談,其倉儲折扣零售模式的核心,是對供給側的改造。

Costco的經營思路可以簡單概括爲“寬SPU、窄SKU”,即盡可能多地覆蓋商品品類,但精簡每個品類下的單品數量。相比傳統商超Walmart和Carrefour動辄上萬的SKU,Costco的SKU常年保持在4000個左右。



與之對應,Costco的策略是用規模換低價。在Costco相當于35個籃球場的門店裏,到處都是一盒能胖2斤的甜甜圈、可以讓健身人士當啞鈴練的三斤提拉米蘇,以及比臉還大的蘋果派,單身獨居人士看了無不望而卻步。

但正是這種特供SKU,使得商品通過加大分量來攤薄單價,從而帶動銷量。舉例來說,假設市面上的瓶裝水大多爲3元/600ml,但Costco會要求供應商定制5元/1.2L的特供SKU,只在Costco售賣,百毫升的單價反而更低。

于是,Costco呈現給消費者的體感是“貴並便宜”——商品的單價都很高,但單位價格其實很低。

零售業是制造業的延伸,制造業需要大規模生産攤薄成本,零售同樣需要借此實現商品質量和低價的共存。

美國的大型零售商幾乎都會建立自有品牌,比如沃爾瑪的George和MM,山姆的Member’s Mark。1992年,Costco也推出自有品牌Kirkland——但它本質上是一個只在Costco售賣的白牌商品。

這類自有品牌的核心是基于自身的市場份額優勢,倒逼代工廠提供特供SKU。伴隨特供SKU的定價優勢與供應鏈管理成本,Costco的競爭力又會增強。



無論是特供SKU還是自營品牌,其核心是渠道對供給的改造。

Costco的經營策略有兩個重要的前置條件:其一是高度集中的美國線下零售,商品的流通渠道被幾家大商場壟斷;其二是無論線上線下,商品的生産地大多來自海外,線上渠道本身並沒有顯著的成本優勢。

規模效應的法則從不受國界的限制,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中國電商領域。過去數十年裏,中國零售業勾勒了一條和美國完全不同的走向。

由于中國線下零售業的市場份額極其分散,反向改造供應鏈無從談起。反倒是崛起于互聯網時代的電商將上下遊供應鏈打通重組,形成了相對集中的線上零售市場,縮短了交易鏈路。

當零售業幕後的生産和供給者都上台前,變革就會自下而上的發生。

*  消失的“康帥傅”

長期以來,中國零售業的主體並非傳統大型商超,也不是線上的電商平台,而是以雜貨鋪和夫妻店爲代表的“螞蟻市場”。這類小商家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特點,它們或多或少會銷售類似“康帥傅”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雜牌”。

這些所謂的“雜牌”,大多誕生于産能的外溢。

對于增值占全球比重約30%[5]、工廠數量多達700萬的中國制造業而言[6],在電商出現之前,工廠的訂單主要來源有三種:(1)外貿出口訂單;(2)連鎖商超和品牌代工;(3)貼牌賣給經銷商。

甲方的訂單往往會隨著經濟周期波動,在這種情況下,工廠會把外溢和過剩的産能,變成“雜牌”賣出去。

這類商品的存在,與制造業兩個天然存在的矛盾有關。

一是生産的剛性與消費的靈活性。每個工廠都有自己的生産計劃,産線投資是固定的,同時生産的商品越多,對應的單位成本就越低。但消費又是靈活的,影響需求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經濟環境與社會潮流。

産線一開一停就是成百上千萬的成本,工廠必須保持生産節奏,但又無法直接收集需求端的信息,矛盾由此出現。

二是産業的聚集與消費的分散。釣魚佬的魚竿都是威海産的,但釣魚佬全國都有;珠三角是電子産業的耶路撒冷,但電子産品的信徒卻遍布全球。制造業會天然的集聚,而消費市場永遠是分散的,因此誕生了諸多中間環節。

拼多多的崛起常被貼上下沈市場的標簽,但它的另一面是對這兩種矛盾的平抑。由于電商加速了流通側的信息透明度,同時直接接觸了供應鏈的最源頭——生産者。

拼多多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征:一是平台的基礎單元是“商品”而非“店鋪”;二是低價的商品會得到流量傾斜。這種規則設置的核心原因,是通過特定的品類和價格歸集分散的消費需求,盡可能向剛性的生産計劃靠攏。

當分散的訂單被聚攏,有了確定性預期的工廠就可以開足馬力生産,生産成本進一步被攤薄,定價隨之下降。換句話說,當複雜而分散的訂單被收攏到一個集中的入口,傳統制造業的規模效應就會迅速放大。

在這個過程中,披著“康帥傅”外衣的雜牌商品,逐漸變成了白牌,隨之衍生出了平替的消費潮流。

早年拼多多上的主流商品,多是垃圾袋、紙巾這類剛需屬性極強的“基本消費品”,原因就在于需求量大,訂單容易被歸集。伴隨品類的逐漸擴張,幕後的生産者便逐漸走上台前。

當這種變化夜以繼日的發生,中國的電商雖然沒有複刻Costco的路徑,但結果卻似曾相識。這個過程中,“規模”是最核心的關鍵詞。

*  規模的秘密

零售業的秘密是低價,低價的背後始終是規模。

無論是靠定制大包裝SKU取勝的Costco,還是開足馬力生産的制造業工廠,都是用規模壓縮成本的路徑。美國的玉米漂洋過海到了歐洲和亞洲,依然比當地的農産品便宜,靠的不是某種神奇的農藥,而是集約化生産帶來的規模效應。

而在供給者走上台前的過程中,它們也在改變電商的運轉規則。

大部分以工廠爲代表的生産者並不適應諸如競價排名、私域流量這類運營方法,更擅長生産流程的管理和優化,這構成了全托管模式誕生最重要的因素——讓工廠專注于生産。

因此,這種變革並沒有犧牲商品本身的質量。反而因爲中間環節的減少,源頭的生産者的利潤還會增厚。

從最初的垃圾袋和紙巾,白牌與平替正在滲透越來越多的細分門類。原因在于需求確定性極強的“基本消費品”之外,依然有大量品類存在著溢出甚至過剩的産能。

供給側的變化衍生出電商行業的諸多爭論,比如白牌和品牌的“二選一”。

電商運轉規則向供給端的傾斜,似乎會導致品牌的生存空間被侵蝕,但問題在于,需求永遠是分層的。

大部分街邊餐館提供的紙巾,可能比廁紙強的有限,而這類餐廳恰恰是中國餐飲業的主流。一個金融機構高管在買爆LV的同時,很有可能同時購買了白牌垃圾袋。這個過程中,分化的是消費需求,而不是消費者。

電商轉向下沈市場的幾年間,無數生産者可以直接觸達以往被中間環節分隔的消費者,這種分層也就體現的愈發明顯。幾年前“散裝衛生巾”曾引發大規模的討論,一句“生活難”,直至今日依然振聾發聩。

2019年,一首民謠歌曲《縣城》從搖滾圈不胫而走,引起無數小鎮青年對家鄉和童年的追思。在網易雲音樂兩萬多條的評論中,熱度最高的留言寫道:

北上廣深大概只占全國面積的0.33%,加上新一線城市,也只占了全國面積的3%。在剩下的97%的土地上,有著300個地級市,3000個縣城,40000個鄉鎮和66萬個村莊。全國約84%的人在這裏消費,生長。

這些消費者是零售業最主要的參與者,但他們在互聯網常被消音。

尾聲 :  抖音上有一個名叫“開驿站的尹大爺”的用戶,內容以拍攝自己經營快遞驿站爲主。

粉絲三位數,視頻獲贊不到10萬,其中9萬點贊來自一條討論拼多多股價暴跌的視頻。

在視頻裏,35歲的“尹大爺”說:拼多多上幾塊錢的襪子都能好評返現,雖說便宜的東西沒好貨,但不是人人都有選擇的權利。



2019年,李迅雷用“10億人沒坐過飛機”的論述,探討國內的潛在消費需求,沒想到的文章引發了大衆的激烈討論。在文章裏,李迅雷還估算了另一個數據:即便保守估計,國內沒有使用沖水馬桶的人口,很可能超過5億。

就像“X線城市”的劃分一樣,中國的消費市場廣袤、複雜而多元。其主戰場從來不在一線城市,而在廣袤的三四線城市,和近3000個縣城裏的“普通人”。無論給商品罩上多少層光環,都改變不了他們最基本的需求:物美價廉。

從瓶裝飲料到連鎖商超,從快手的出圈到拼多多的崛起,決定市場格局的核心力量不是各種各樣的“模式”,而是還沒有做過飛機的那十億普通人。

參考資料 : 
[1] 京東旗下京喜推出全托管模式,國內低價模式“卷”出新高度,第一財經

[2] 淘寶、抖音電商之後,拼多多也將GMV放回第一目標,晚點

[3] 618淘寶直播“全托管模式”引熱議,讓更多商家與消費者“面對面”,央廣網

[4] COSTCO:穿越周期的力量-構建最極致和純粹的商業哲學,海通證券

[5] 應對現實挑戰,中國制造如何保持競爭力,新華社

[6] 進擊,中國工廠,智谷趨勢

[7] 市值再破千億美元,拼多多暴漲背後的商業邏輯之辯,36氪

[8] 淘寶、拼多多財報

[9] 拼多多貨幣化率和利潤率可以超過淘系電商嗎,招商證券

[10]潛在消費需求有多大,李迅雷

---[作者:沈丹陽*編輯:李墨天*視覺設計:疏睿*責任編輯:李墨天*封面圖片來自 :  ShotDeck/來源: 遠川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