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外灘大會AI十問:未來AI的智能進步可能遵循怎樣的規律?人類如何跟AI搶工作?

2024090718:49



“生成式AI”狂奔近兩年,AIGC與人類、産業乃至世界的聯系正在不斷加深,未來AI的智能進步可能遵循著怎樣的規律?AI會怎樣影響到産業,又會如何和人類搶工作?

在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關于AI的産業落地、人文思考貫穿著各場演講、論壇討論、媒體采訪等環節,記者整理了2024年外灘大會來自業界、學界各位大咖的“AI十問”,在這一年,人們對AI的未來想象更爲清晰,樂觀猶存,更多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正被看到。

AI的智能進步遵循著怎樣的規律,未來將會怎樣發展?

“互聯網之父”、著名未來學家、《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談到了這個“極其重要但難以回答的問題”。“沒有確切的答案”成爲凱文·凱利的答案。他提醒,OpenAI、微軟、Google等都押注在大語言模型,業內相信如果我們不斷地擴大語言模型的規模,人工智能就會變得更聰明,但事實上,這更多是一種直覺,未經認證。

凱文·凱利表示,現在的人工智能只擅長回答基于已知事實的問題,類似大家上學時讀了一大堆書而顯得無所不知的聰明學生,但它們並不擅長提出新問題,也無法進入未知的領域。未來,人工智能能否進行複雜的多步思維鏈、回答未知的問題,是業界需要嘗試尋找答案的一項重要問題。

AGI是否存在泡沫?

應用突破是中國通用人工智能技術(AGI)發展的關鍵,但目前AI真正的大規模落地應用、大衆化的産品仍未出現,大模型公司大多在虧本燒錢,引發了“AGI泡沫”的擔憂。

百川智能創始人、CEO王小川在外灘大會否認了“AGI泡沫”的說法,他認爲目前大模型的發展從結果上看是符合行業預期的,他提出,爲了推動大模型邁向下一個發展階段,關鍵在于實現兩大融合:一是將知識搜索與大模型相結合,二是大模型強化的結合。

MiniMax創始人、CEO闫俊傑則認爲,AGI的發展還需要耐心。他表示,如果模型錯誤率可以下降到個位數,那麽模型就是一個可信賴的狀態,AI也有可能從助手變成一種生産力,這種變化會帶來真正大衆化的産品,爲行業帶來本質的變化。他期待通過技術的優化來拓展AI的邊界。

未來AI可能超越工具屬性,獲得意識,甚至建立AI文明嗎?

“人工智能就是人類文明的下一個階段。我們正在通過人工智能重塑人類文明,從而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在這種文化中,我們將不再是唯一的物種。”凱文·凱利表示,人工智能並不能像人類一樣思考,他們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有點像飛機一樣,飛機並不會像鳥兒那樣拍打翅膀,而且飛行的方式完全不像動物,人類曾經嘗試通過仿生學來制造像鳥一樣飛行的飛機,但未能如願。同理,人工智能被設計成模仿人類思維,但是機器思考的方式截然不同,這意味著,這樣不同的思考方式能讓AI産生出不尋常的想法和答案。

複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上海市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肖仰華則表示,人類與其擔心AI産生意識,不如先去擔心AI過速發展引發失控的風險。他認爲,AI的大規模應用足以從根本上改變人類文明的基本面貌。而AI技術的大規模濫用足以在其發展出意識之前,摧毀一個文明千百次。但人類目前對此所思甚少,更談不上防患未然。

AI大規模應用可能給人類生活帶來哪些具體挑戰?

肖仰華表示,挑戰首先在于我們的生産關系等社會發展上層建築,如何適應以人工智能爲代表的先進生産力的快速發展。他認爲,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已經需要以月爲單位進行記錄,但是人類的情感、價值、倫理觀念調整是十分緩慢的。如何調和這個矛盾,是我們需要直面的挑戰之一。

其次,技術普惠問題同樣值得關注。肖仰華認爲,如何避免少部分人借助先進技術形成不正當的競爭優勢需要被關注,此外,還應該特別注意防範技術成瘾,防止先進技術對人類造成反噬。

那麽,AI對人類社會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

凱文·凱利表示,他很明確AI將給人類社會帶來全新的問題,AI可能給人類社會帶來最大的挑戰,甚至比氣候問題還要嚴重。例如未來人可能對人工智能産生強烈的情感依賴,存在潛在風險。

“但AI的發展總體是利大于弊的。”凱文·凱利認爲,過去五百年的普遍趨勢是人類每年創造的價值總要比毀掉的多1%,他預測,人工智能帶給社會的正面影響不會比負面影響多很多,但只要多一點點,就能夠推動社會的進步。

如何加強AI治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世忠認爲,AI 治理可以“以史爲鑒”。他表示,人工智能的治理和過去的核控、疾控都是人類發展曆程中的“奧本海默時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作爲人類命運共同體,能夠借鑒的經驗很多,比如國際合作和多邊協議以及透明度和信任機制的建設等。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根據人工智能的特點,更加科學地進行治理。

聯合國人工智能高層顧問機構專家、北京人工智能安全與治理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曾毅則強調,人工智能的安全和能力不是相互掣肘的關系,對人工智能的治理並不意味著AI能力的減弱和發展速度的減緩,系統的魯棒性(在面對各種輸入情況時,能夠正確運行且不出現錯誤或崩潰的能力)、自適應與安全也是人工智能的能力。未來,人工智能系統風險防範要從被動式轉變爲主動式,從防禦性轉變爲建設性。此外,人工智能需要從合乎倫理到具有道德。



AI時代如何重新思考人機關系?

“計算機幾十年的發展路程裏,真正的贏家是做人機交互的。不管是什麽技術,最後的目的都是幫助人類更好地使用機器”,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表示。

他認爲,AI爲人類提供了與技術共生的全新語境,人機交互的新方式指向“AI與IA”的融合共進。IA(Intelligent Augmentation),即智能增強,代表著一種以人爲本的 AI 發展路徑。它聚焦于運用技術提升人類的能力,而非取代人類,強調了人類與 AI 之間的協作關系。

肖仰華則表示,隨著腦機接口與AI技術的廣泛應用,機器已經成爲人類的外腦、人類的四肢,人不再是傳統生物意義上的人。他表示,智能時代,人將變成哲學家尼采筆下的“超人”,即自我超越的人。只不過這種自我超越,將是在機器智能等外力工具協助下完成的。

“與之伴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也將隨之發生變化,AI將成爲人類從事各種生産和活動的代理。人與機器之間的關系、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關系,將不可避免地納入到我們對社會關系考察範圍”, 肖仰華說。

人類如何跟AI搶工作?

北京大學助理教授、北大-銀河通用具身智能聯合實驗室主任、智源學者王鶴表示,可能就像馬斯克講的一樣,地球上應該有100億人形機器人,每個人都應該被人形機器人服務,這些人形機器人不是搶了人類的工作,而是爲人類更好地服務。

凱文·凱利則談到,迄今爲止的證據表明,真正因爲AI失去工作的人非常少,整個比例可能在80億人中700個都不到,比起因AI失業,未來更多人的工作角色會因AI發生變化,轉向監督AI,接手AI無法解決的複雜問題。“作爲年輕人要嘗試做用語言解釋不清的工作,比如一項需要你花整整半個小時向你的父親解釋你在做什麽的工作”, 凱文·凱利建議,這意味著這項工作站在了時代的最前端,還沒有完全被定義。

哪些行業可能最先看到AI對它們的影響和變化?

凱文·凱利認爲,金融和醫療領域會最先看到變化,因爲這兩個行業信息密度高。此外,廣告和營銷行業也會是最早受到影響的行業之一。

螞蟻集團總裁兼CFO韓歆毅表示,金融行業已經高度數字化,醫療領域也沈澱了高價值的數據,在這兩個領域,AI能夠針對專業領域做訓練,又具備強大的通識、理解和溝通能力,有機會帶來專業服務的普惠。

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在産業落地中的不確定性?

機器學習領域的泰鬥、美國“三院院士”邁克爾·喬丹談到,人工智能在産業中的落地需要形成互相協作的集體。他認爲,人工智能不僅要在單個設備上體現智能,更要通過協同在整體系統層面上體現智能,比如,現代信息技術在醫療、交通、金融科技和商業領域的應用,需要集體性、去中心化的智能系統,但如今的人工智能並不具備。

邁克爾·喬丹表示,當前的 AI 系統很難表達它真正學到哪些知識,也沒有能力表達它有多確定,他認爲,人類在集體協作時能夠更好地應對不確定性。如何讓AI系統也具備類似的集體協作能力,是一個關鍵問題。---來源: 第一財經資訊-

*野村:亞洲是全球新供應鏈最大受益者 但誰也無法複制中國|首席對策*

站在當下時點來看,全球經濟正經曆自世紀之交以來最爲複雜的調整期,全球供應鏈受到沖擊,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疊加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世界各大經濟體面臨的風險和機遇交織。

與此同時,通脹、能源價格波動,國際資本流動加速變化,進一步加劇了全球市場的動蕩。美國在經歷了數十年來最激進的加息周期後,逐步接近政策調整的拐點,而歐洲、日本等主要經濟體也在艱難權衡經濟增長與貨幣政策的平衡。此外,中國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增速存在壓力,房地産市場低迷,也對未來發展構成挑戰。

在2024年野村中國投資年會上,野村亞洲及印度(除日本外)首席經濟學家Sonal Varma認爲,盡管全球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但供應鏈的多元化以及亞洲市場的持續複蘇甦,爲亞洲各國在應對挑戰的同時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

歐美國家的降息對新興市場國家會産生什麽影響?帶來哪些機會和挑戰?套利交易是否會影響亞洲的市場偏好?亞洲新興市場的債券會是否會重新受到青睐?全球供應鏈的核心受益者已經改變?

這是否會影響全球産業鏈格局?印度能成爲中國這樣的制造業大國,甚至是出口大國嗎?亞洲主要經濟體今年和明年的增長情況如何?第一財經《首席對策》專訪野村亞洲及印度(除日本外)首席經濟學家Sonal Varma。

 Sonal Varma的主要觀點: 美國經濟即將實現軟著陸 年內或降息三次 亞洲套利交易已轉移到拉美高收益貨幣中 亞洲套利交易沒有市場想象那麽高 流出風險較小 美聯儲降息幅度對亞洲風險偏好相當重要 印度和印尼債券市場或將在未來表現良好 越南是價值鏈重塑首批受益者 並將繼續受益 沒有任何國家能夠複制中國 此次供應鏈轉移只是爲了分散風險 68%的印度人口處于工作年齡 將對其國內消費起到助推作用

美國經濟即將實現軟著陸 ---年內或降息三次

第一財經:Sonal,感謝接受我們的采訪,看來每個人都在期待美聯儲九月份的首次利率回調,歐美國家的降息對新興市場國家會産生什麽影響?它們帶來了哪些機會和挑戰?

Sonal Varma:野村的基本假設是,美國經濟將實現軟著陸,增長會放緩但不會崩潰。我們認爲,較低的通脹將使美聯儲今年能夠降息三次,明年也會降息。

因此,我們認爲,美國軟著陸的背景實際上對亞洲是積極的。因爲美國的增長預期和非常高的利率實際上導致了大量資本從該地區流出,他們不得不面對美元走強相關的挑戰。

所以,如果美國經濟、美國利率下降,我們認爲那些擁有堅實基礎、一些有良好的中期增長故事的地區,實際上在這些地區的某些國家中,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資本流入。

亞洲這些地區面臨的最大挑戰和風險實際上也是相同的,那就是美國經濟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如果美國硬著陸,這不是我們的基本假設,那麽該地區將面臨更多挑戰,無論是在貿易、增長前景還是資本流動前景方面。

亞洲套利交易已轉移到拉美高收益貨幣中 ---沒有市場想象那麽高 流出風險較小

第一財經:關于最近的套利交易,它們會影響亞洲市場的整體風險嗎?

Sonal Varma: 我猜你是在問因爲日本超寬松的貨幣政策而導致的套利交易。實際上很多這種套利交易和日元計價的套利交易,已經轉移到了一些拉丁美洲的高收益貨幣中。亞洲的貨幣政策在大流行後並沒有收緊太多。

因此,亞洲並沒有那麽多的套利交易。所以正如你在8月份看到的,當我們看到一些套利交易和套利交易的解除時,亞洲並沒有看到太多的資金流出。所以我們認爲,相對而言,因爲流入較少,流出風險也較小。話雖如此,一些國家已經看到了來自日本的投資。

澳大利亞債券已經吸引了很多日本投資者的興趣,因爲它們的收益率較高,一些東盟債券市場,如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也看到了投資流入,但我認爲在整體情況下,日本投資者的持有量相當少。所以我們不認爲它們應該顯著改變亞洲的前景。

美聯儲降息幅度對亞洲風險偏好相當重要

第一財經:那麽,這是否意味著亞洲市場的風險偏好已經改變?

Sonal Varma: 目前風險偏好相對穩定。我認爲現在的焦點已經轉移到了美國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上。因此,本周五的美國就業報告變得非常重要,以確定美聯儲在9月份是否會降息25個或50個基點。

如果是25個基點的變動,那對亞洲地區的風險偏好相當重要。正如我所說,如果我們看到美國增長和勞動力市場保持穩定,那麽該地區的風險偏好可能會恢複。

印度和印尼債券市場 ---或將在未來表現良好

第一財經:亞洲新興市場的債券會重新受到青睐嗎?

Sonal Varma:一些提供較高實際收益率、基本面強勁的市場,可能會看到更多資金流入。在亞洲內部,有兩個國家脫穎而出。一個是印度,另一個是印尼。所以我們認爲這兩個高收益國家在這樣的環境下應該會表現良好。

越南是價值鏈重塑首批受益者 ---並將繼續受益

第一財經:新興市場國家的産業鏈定位也受到全球資本的關注。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和菲律賓,是否成爲全球供應鏈的核心受益者?這會改變全球産業鏈格局嗎?

Sonal Varma:是的,我們確實看到了全球供應鏈的重新調整。我們的研究表明,亞洲是這些新供應鏈的最大受益者。在我們看來,印度、越南和馬來西亞是亞洲最大的受益者。

我們還看到有一些供應鏈轉移到了墨西哥,許多與汽車相關的供應鏈已經轉移到了墨西哥。而在印度和馬來西亞,有與電子、半導體、組裝、測試相關的供應鏈,在半導體方面的不同價值鏈正在轉移到印度和馬來西亞。越南是供應鏈轉移的首批受益者之一,在我們看來它會繼續受益,特別是在電子和現在的汽車領域。

沒有任何國家能夠複製中國 ---此次供應鏈轉移只是爲了分散風險

第一財經:你剛剛提到,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將從全球産業鏈中受益,但你認爲它是否有足夠的勞動力、資源和市場嗎?

Soanl Varma:實際上,沒有任何國家能夠複制中國。因此,我們認爲,這一次供應鏈的轉移將跨越不同的市場和經濟體,我們認爲不應該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這將只是風險的分散。不僅僅是越南,還有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墨西哥。所以不同的國家將得到不同的好處。我認爲像印度這樣的大型經濟體與越南的區別在于,如果你願意,你確實有能力擴大規模。

印度已經從全球供應鏈重塑中受益 ---但規模上很難與中國競爭

第一財經:印度能成爲中國這樣的制造業大國,甚至是出口大國嗎?

Sonal Varma:任何國家都很難複制中國在規模、成本、質量方面所做的,我認爲這使中國無與倫比。話雖如此,全球供應鏈正在尋求形式多樣化。而且,對印度有利的是,就像中國一樣,印度有一個非常大的國內市場,正在轉移到印度的供應鏈,比如說智能手機。

我們確實認爲印度已經受益。而且將繼續受益。目前,有很多的政策重點放在增加這些部門的價值增加上,所以創造更多的本地生態系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想提升價值鏈還需要一些時間,現在印度正處在通過電子和半導體價值鏈流動的受益期,但很難在規模上與中國競爭。

68%的印度人口處于工作年齡 ---將對其國內消費起到助推作用

第一財經:在過去的二十年裏,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對全球消費品和服務的需求持續增長。印度的國內市場將來會像中國以前那樣增長嗎?

Sonal Varma:是的,我們確實認爲印度提供了類似的機會。幾乎68%的人口現在處于工作年齡,中位年齡大約是28歲。我們看到了印度國內中産階級的增長速度更快。

由于城市化,一級、二級、三級城市的發展正在進行中。

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我們確實認爲,不同消費品類別的滲透率,無論是耐用品、非耐用品,對不同服務的需求,數字化在加速這一過程方面也發揮了很大作用。所以印度是一個收入不斷上升的大消費市場,確實爲任何關注印度的公司提供了很好的潛力。

印度的增長模式有別于中國 ---對外需求沒有那麽大

第一財經:印度的經濟增長會對全球商品和能源市場産生影響嗎,會有類似于中國快速增長期間的情況嗎?

Sonal Varma:印度的增長模式非常不同。印度的增長,與投資相比,比中國的增長模式要輕量化,所以這實際上在推動服務業的指數增長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服務業占GDP的比例近55%。我認爲另一個區別是,作爲一個國家,印度也專注于綠色轉型,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會減少。

所以到2030年,目標是可再生能源占發電量的50%。所以你也能看到,有不同的增長模式和更綠色的增長模式。印度會有一些需求影響,但不會像中國那樣大規模。這完全是一個不同的增長模式。

2025年亞洲整體增長率將保持在4.5%左右 但存在分化

第一財經:能幫我們預測一下經濟趨勢嗎?亞洲主要經濟體今年和明年的情況如何?尤其是我們看到全球的局面都比較混亂的情況下。

Sonal Varma: 沒錯。考慮到美國選舉前景以及將出台何種政策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非常高。我們的觀點是,亞洲總體增長在2025年左右保持在4.5%左右。不過我們確實也看到了差異。例如,在2024年,由于半導體的原因,出口出現了堅實的複甦。

我們認爲,部分原因是潛在關稅保護政策的提前出口(出口搶跑)。到2025年,我們可能會看到該地區出口的一些放緩。亞洲國家的國內需求方面,也有很多差異。像印度這樣的國家的國內需求很強,新加坡在服務行業看到了潛力,馬來西亞則會有很多由于供應鏈轉移而帶來的建築業繁榮。但是像泰國這樣國內需求非常疲軟,因爲有很多政治不確定性,還有像韓國這樣由于利率上升而建築業承壓的國家。

所以總的來說,我們認爲亞洲地區的增長應該在長期趨勢上下。但如果進一步看,還是有很多差異。---[值班編輯 :雨林/來源 :  第一財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