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王堅、沈向洋、王小川等AI大咖齊聚外灘大會,人類與機器如何共處

2024090713:39



9月5日,兩場“外灘”——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和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都在上海舉辦。

如果稍微知道曆史的話,你就會認爲,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實際上,今年以來,上海開始加大對科技和金融的扶持力度,一方面要發展“新質生産力”,另一方面要用金融手段拯救消費和經濟萎靡不振的情況。

在這其中,AI 被認爲是“新質生産力”的核心,也是此次螞蟻集團一年一度前沿科技大會“外灘大會”最核心、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那麽,AI如何影響産業發展?如何加速大模型應用和産業落地?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阿裏雲創始人王堅,“機器學習之父”、美國三院院士邁克爾·喬丹(Michael I. Jordan),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百川智能創始人、CEO王小川,MiniMax創始人兼CEO闫俊傑等多位 AI 領域重要人士齊聚2024外灘大會,暢談AI時代下的新思考。

在回答“未來哪些工作不會被 AI 取代”時,凱文·凱利表示,正如當今就像幾乎沒有工作是不需要使用某種能源一樣,未來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會使用某種程度的 AI,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會被 AI 完全取代。

另外,隨著大模型從“拼參數”開始走向 “拼應用”,如何加速大模型應用落地,闫俊傑認爲,AI 的發展是技術驅動的,不管是工作助手還是娛樂助手,它到底能解決什麽問題,本質上是模型能力來決定的。而隨著AI能夠成爲一種生産力,去解決一些問題,大模型正呈現“能力上升、成本下降”這樣一個趨勢。

“降低它的推理成本,比如說從GPT-4到GPT-4o,其實成本其實降了不止10倍,這個東西又推動用戶滲透率的變化,我們至少已經完成大模型的第一個周期,大模型效果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然後現在需要來突破的是,技術層面上到下代GPT能不能再帶來一個性能變化。”闫俊傑表示。

王小川則否認了“AGI泡沫”的說法,他認爲大模型的發展從結果上看是符合行業預期的。他指出,爲了推動大模型邁向下一個發展階段,關鍵在于實現兩大融合:一是將知識搜索與大模型相結合,二是大模型強化的結合。據悉,百川智能則重點在大醫療AI領域做投入,從兒科醫生、全科醫生兩個切入點發力,希望在明年實現醫療的低成本和可及性,爲用戶緩解焦慮,減少醫院的擠兌現象。

沈向洋則強調,未來,人機交互的新方式是“AI與IA”的融合共進,它代表著一種以人爲本的 AI 發展路徑,它聚焦于運用技術提升人類的能力,而非取代人類。

王堅:AI+不是AI和産業的簡單結合

本屆外灘大會上,彙聚了國內外超過2000名嘉賓參會,20多款AI助手展示。嘉賓將圍繞AI産業新實踐、科技人文新思考、金融科技新探索三大方向,帶來全球化和專業思想碰撞。

9月5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阿裏雲創始人王堅分享了他對于AI、AI+和AI基礎設施的思考。

王堅表示,“AI+不是AI和産業的簡單結合,而是數據、模型和算力的組合,雲計算就是AI時代的基礎設施。”

王堅認爲,當我們講“AI+”的“+”時,不是加什麽東西,而是怎麽加,更重要的是一個機制創新。這個創新就是數據、模型和算力的組合。當數據、模型、算力的規模都有了巨大的變化,這時就一定要引入新的東西,那就是AI的基礎設施。



王堅指出,一個事情要談到基礎設施的時候,就是一個技術滲透的終結的形式。什麽技術會對人類産生最長遠的影響?就是它變成了基礎設施。他援引紅杉資本的觀點,在雲時代、移動時代、AI時代,基礎設施就是雲計算。

王堅強調,“當你看AI、AI+、AI基礎設施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不但技術在革命,機制也在革命,基礎設施也在革命。沒有比這三項革命在同一時間發生再令人激動了。我想這些革命正在創造未來。”

AGI是否存在泡沫?韓歆毅、王小川、闫俊傑在外灘大會這樣回應

主論壇“産業創新圓桌”環節,螞蟻集團總裁兼首席財務官韓歆毅,百川智能創始人、CEO王小川,MiniMax創始人、CEO闫俊傑等行業領袖分別針對大模型發展曆程、下一周期的突破,以及産業實現路徑等行業關注的議題展開了討論。嘉賓們認爲,應用突破是中國通用人工智能技術(AGI)發展的關鍵。



實際上,大模型的發展需要拉長周期來看。過去兩年,大模型技術取得了重要突破性進展。目前正處于行業發展的一個節點,大模型從“拼參數”開始走向 “拼應用”,接下來行業面對兩個問題,一是如何降低它的推理成本,進而推動了大規模落地應用。二是如何用應用驅動技術的發展。

韓歆毅認爲,AI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一個不斷循環叠代的過程,需要在應用中發現技術的難點,讓技術發展的方向更加聚焦。

王小川否認了“AGI泡沫”的說法,他認爲大模型的發展從結果上看是符合行業預期的。他指出,爲了推動大模型邁向下一個發展階段,關鍵在于實現兩大融合:一是將知識搜索與大模型相結合,二是大模型強化的結合。

大模型被認爲是實現真正的AGI的必經之路。王小川認爲,談AGI可以參考“人”的標准,即像人一樣思考、知識、提供服務能力,落到場景就是像人一樣的助手。

百川智能正在加速落地健康領域。王小川指出,“大概2021年的時候叫生命科學,這是大衆健康關心的一個領域,而大病領域,大模型跟醫療是非常同構的一個技術架構,因此我們認爲這裏面是一個廣闊的市場,所以至少在百川節奏和‘超級模型’裏面,是需要有搜索和強化,不止是Scale up,大語言模型是不夠的,還得把搜索和強化給做進去,這是一個完整的超級技術應用。所以我認爲這跟自己預期來講是蠻符合的,去年太快了,就像一種推背感,就跟你坐飛機的時候是推著往前走,每天都有新論文出來,每天起來巨大的一種焦慮,一起來之後又有多少新技術誕生,多少新的突破,現在我覺得在一個比較正常、有節奏突破當中了。”

而距離實現AGI這樣的標准,闫俊傑覺得還需要耐心。當下他更加關注通過技術的優化來拓展AI的邊界。

闫俊傑表示,基于整個行業變化和MiniMax 30億次的交互判斷,未來會有三個事情可以解決:一是錯誤率持續下降,現在GPT-4模型錯誤率是20%,原來只有OpenAI一家能做到,現在則是很多公司都能做到,未來會不會把錯誤率下降到2%左右,這是否會成爲關鍵;二是無限長度的記憶,使得 AI 從助手到生産力替代/提升狀態,從而産生産品交互形態的變化;三是多模態,不僅僅通過文字交流,更多通過語音、表情、視覺來交流,多模態會很重要,所以背後需要提高滲透率。

在闫俊傑看來,如果模型錯誤率可以下降到個位數,那麽模型就是一個可信賴的狀態,AI也有可能從助手變成爲一種生産力,這種變化也會帶來真正大衆化的産品,爲行業帶來本質的變化。

“我覺得是這樣,其實泡沫並不可怕。我剛才總體的一個感覺就是說,因爲AI 技術發展能力的提升和應用,其實是一個不斷互相去循環、叠代、演進的一個過程。現在有一點處于‘技術跑在了前面,應用還沒有完全跟上’的時候,現在需要的,其實就是我們在應用層面要跟上,從而讓技術能夠實用,並且創造更多的技術難題,在使用中創造更多的技術難題,讓技術發展方向上更加聚焦。”韓歆毅表示。

韓歆毅認爲,大模型産品的目標可以濃縮爲:好用、有用和用得起。對于用戶,這意味著一種全新的、更加直觀的交互體驗;而對于商家,則意味著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用戶需求,進而提供更加結構化和個性化的服務。這種服務是一個交付結果,它的轉變不僅僅體現在用戶交互上,它更是一種深層次的供給側的改變。支付寶正在不斷探索如何將 AI 技術更自然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商業運作中,以此推動商業模式的創新和轉型。

韓歆毅也透露,在外灘大會上,螞蟻集團會發布AI生活管家“支小寶”、AI金融管家“螞小財”和AI健康管家三個産品,其中“支小寶”是一款獨立的App。他期待,這三個AI管家在三個領域給用戶提供好服務,同時以智能體的方式鏈接開放生態,在新的商業環境裏找到商業模式。

“它(AI助理産品)起于交互的變化,但是最後改變的其實是交付的結果,而這種交付結果的改變其實不僅僅是在用戶互動端,其實我們還要去深入到供給側,它是一個供給側的變化。爲什麽今天AI能夠改變供給側的變化,在于它能夠把用戶個性化需求理解的更准確,然後把這些需求再以標准的數據結構方式,給到我們這些商家也好,工廠也好,大家可以重新去組織,在AI沒有産生之前這種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化需求,其實很難實現,只能做一些標准化,最多我們做到千人千面,後來是推薦,很難真正做到個性化,因此,我覺得只有(AI助理)這樣的話才能真正去改變交付的結果。交付的結果改變了以後,大家才會說真的是一個好的服務,它能解決我們的更多問題。”韓歆毅表示。

沈向洋:“講卡傷感情,沒卡沒感情”

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上,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發表題爲《大模型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技術融合,産業躍遷》的主旨演講。

沈向洋認爲,AI 落地産業最重要的是三件事情:算力、算法、數據。

“講卡傷感情,沒卡沒感情”,沈向洋分享了一組數據,從2012年開始,每年大模型需要的算力都在增長,一開始幾年是六七倍的增長,最近幾年穩定下來,每年是四倍左右的增長。而隨著大模型的參數越來越大,大模型對算力的要求已經由線性增長進化到平方向的增長。如今,算力已經是大模型落地的門檻,“真正做大模型的公司,如果你一萬張卡都沒有,你就根本不要講自己是在幹大模型的公司。”

講起“卡”,沈向洋表示,目前整個計算機芯片行業的發展,從原來的摩爾定律變成了黃氏定律。以前是CPU的增長,摩爾定律是指每18-24個月,計算能力翻倍。現在是GPU的算力一年漲4倍。人類社會的計算能力呈現了一種超級躍進趨勢。

這也突出了數據的重要性。“GPT3剛出來的時候是2個T的token,GPT4剛出來的時候是12個T左右的數據,後來還在不斷地加數據訓練,現在我們猜GPT4是20T的數據。大家在望穿秋水等GPT5出來,到底要用多少的數據?”沈向洋給出的猜測是200個T的數據,但如今的互聯網要挖出200T的數據已經不容易了。沈向洋感慨,互聯網40年積累的數據,似乎就是爲了一個AI時刻。

沈向洋認爲,大模型的下一章要從語言模型到多模態發展。盡管Sora已經做得不錯,但多模態大模型仍不夠強大。他強調,大模型未來一定要往具身智能走,往機器人走,自動駕駛就是一種機器人的特別形態。

隨著大模型的發展,沈向洋提出,未來大模型將橫掃所有垂直行業。大模型可分爲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企業大模型和個人大模型。通用大模型大致是萬億參數,萬卡訓練。行業大模型大致上是千億參數、千億卡的訓練規模。企業大模型可能只需要100張卡、百億參數。而個人大模型最被沈向洋期待,比如聯想、微軟推出的AIPC,蘋果號稱的Apple Intelligence,利用個性化參數,結合雲和端,都被沈向洋視作有意思的嘗試。

談及人機關系,沈向洋認爲,AI爲人類提供了與技術共生的全新語境,人機交互的新方式指向“AI與IA”的融合共進。IA(Intelligent Augmentation),即智能增強。它代表著一種以人爲本的 AI 發展路徑,它聚焦于運用技術提升人類的能力,而非取代人類,強調了人類與 AI 之間的協作關系。

提到近期行業特別關注的AI agent(人工智能體,一種能夠感知環境、進行決策和執行動作的智能實體)時,沈向洋表示,agent從願景到落地的過程中,需要始終以需求爲原點,深刻理解模型的能力,並構建一個AI深度參與的工作流程。

沈向洋強調,AI agent時代的到來,不會是一個神奇而強大的模型突然代替了所有的工作流,它涉及到技術、工程與市場的不斷磨合,最終以超預期的服務呈現給人類。

沈向洋還指出,從人機共存的新範式到大模型的行業落地,折射的是技術與商業形成閉環、讓技術創新真正改變世界的本質。

沈向洋強調,在 AI 的顛覆性力量逐步顯化的過程中,須重視AI的治理,打造負責任的AI。

邁克爾·喬丹:構建 AI 的協作系統

9 月 5 日,在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開幕主論壇上,機器學習泰鬥邁克爾·喬丹發表主題演講。邁克爾·喬丹認爲,AI落地産業,需要形成互相協作的集體;要構建 AI 的協作系統,必須要引入經濟學的“激勵”視角。



“AI擁有海量的數據,但有些不能生成價值,通過設計激勵機制才能驅動AI智能體貢獻和協作。”邁克爾·喬丹提出了“三層數據市場(Three-Layer Data Markets)”模型,其中用戶、平台和數據買家通過“出讓數據”、“購買數據”、“提供服務”形成了閉環。他強調,數據購買者也就是企業可以結合“數據和服務”建立與用戶的激勵機制,從而爲他們帶來真正的價值。

談及 AI 的不確定性,邁克爾·喬丹認爲,當前的 AI 系統很難表達它真正學到哪些知識,也沒有能力表達它有多確定。相較之下,人類在面對不確定性時表現出色,尤其是集體協作共同應對時。

“缺乏對集體性、不確定性和激勵機制的關注,是當前對AI討論中缺失的三個方面。”

因此,邁克爾·喬丹建議不僅單獨設備要具備一定智能,AI 更要通過協同體現在整體系統層面。他指出,僅僅將人類的智慧融入超級智能計算機中是不夠的,現代信息技術在醫療、交通、金融科技和商業領域的應用,需要集體性、去中心化的智能系統。

AI將與人類不斷共生

《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開幕主論壇上的演講中表示,當 AI 深刻影響經濟和文化,必將湧現三大趨勢:全球主義、創新加速和AI驅動生成。



談及AI驅動生成的趨勢,凱文·凱利認爲,AI 不僅將幫助我們擺脫機械、枯燥的工作,完成我們無法獨立完成的任務,甚至可以生成超乎人類想象的全新事物。“通過這一年半來使用 ChatGPT和其他大語言模型的經驗來看,從 AI 工具中獲益最多的人實際上是表現一般或較差的員工。AI 工具不僅僅是爲最聰明的人准備的,它們還能幫助不那麽出色的人産生更好地完成工作。”凱文·凱利稱。

對于如何確保 AI 帶來的未來是有益的,而不是加劇不平等,凱文·凱利表示,我們有理由對任何新技術保持謹慎, Ai 也不例外。他認爲,首先要利用技術去引導它的發展,要實現我們期望的由 AI 驅動的未來,最好的途徑之一就是積極參與其中,而不是試圖禁止它或將其排斥在外。其次,應盡可能推動 AI 技術的開源化。開源模式賦予更多人參與的機會,形成一種更具包容性的技術生態系統。

複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上海市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肖仰華談及AI新技術帶來的潛在科技倫理問題。

肖仰華表示,AI大規模應用對人類生活有4大突出挑戰,首要挑戰在于,我們的生産關系等社會發展上層建築,如何適應以 AI 爲代表的先進生産力的快速發展。而生成式 AI 技術發展,已經需要以月爲單位進行記錄。但是人類的情感、價值、倫理觀念調整是十分緩慢的。如何調和這個矛盾,是我們需要直面的挑戰之一。

肖仰華認爲,其次是技術普惠問題。要避免少部分人借助先進技術形成不正當的競爭優勢。此外,我們還應該特別注意防範技術成瘾,防止先進技術對人類造成反噬。

在肖仰華看來,AI的大規模濫用是可能損害人之爲人的本性的。要有所爲有所不爲,但凡傷害人之爲人之本性的AI應用,我們要謹慎,要加以限制。爲此,“我們要重視技術治理,並將治理提前考慮,做到未雨綢缪。”

外灘大會的開幕式上,24歲的獨臂男孩周鍵借智能仿生手演奏鋼琴。隨後,肖仰華與強腦科技創始人兼CEO韓璧丞就人機共生的未來展開對談。



韓璧丞認爲,腦機接口在未來5-10年內,會發生三個階段的變化,分別是:修複、增強和更高階的交互。修複是幫助最需要的人如有腦疾病、肢體殘疾的人恢複正常生活。其次是增強,比如是不是可以借助腦機接口技術,根據老人的意識爲其提供機能補充,讓每個老人多走5-10年的路。下一代的交互則會變得更高階,比如對話,現在是通過語言,未來可能不需要再通過語言對話,收到提問我們想一想就傳遞出去了。

在肖仰華看來,隨著腦機接口與AI技術的廣泛應用,機器已經成爲人類的外腦、人類的四肢,人已經不再是傳統生物意義上的人。

“與之伴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也將隨之發生變化,AI將成爲人類從事各種生産和活動的代理。人與機器之間的關系、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關系,將不可避免的納入到我們對社會關系考察範圍,”肖仰華表示。

外灘大會顯露AI産業實踐六大趨勢,下一代超級應用是智能體

除了上述演講,外灘大會上還公布了AI産業發展的六大趨勢。無論是企業界的實踐,還是專家學者的研究,各方都認爲AI産業實踐正呈現六大趨勢,涵蓋小模型、智能體、專業AI、具身智能等方面,指明了大模型産業落地的發展走向。

1、端側智能成 AI 應用的關鍵引擎。

更專業的多模態小模型,在行業應用中取得比通用大模型更好的效果,硬件設備集成小模型,端側AI逐步成熟,爲超級應用的出現創造條件。

2、異構算力助力搶跑大模型應用之戰。

AI時代新摩爾定律正在産生,芯片加速提升性能、模型架構持續優化、基礎模型成本快速下降,算力“經濟實用”是企業關注焦點,異構計算有望主導未來的高性能計算市場。

3、高質量數據成爲企業AI戰略制高點。

提高數據數量、質量、安全和多樣性,對提升大模型性能至關重要,數據能力成爲每家公司AI戰略必需品,一批新型數據服務公司湧現,爲企業提供數據合成、隱私安全、多模態數據處理能力。

4、專業領域應用成大模型技術加速發展的“探照燈”。

大模型將在産業實用價值的領域逐步落地,醫療、金融等專業領域應用湧現,促進垂直行業生産力提升、數據價值釋放,同時也成爲大模型技術加速發展的“探照燈”。

5、智能體是新型終端形態,孕育新一代超級平台。

機器變身數字伴侶、工作搭子、生活助手,有情緒有思考能辦事,人人享用的智能體正成科技公司新角逐場。智能體協作、管理設計、具體場景中推理規劃能力等技術,持續進化。

6、具身智能變革智能陪護與未來制造。

具身智能經過多個周期探索,在大模型時代將進入拐點時刻。空間智能發展讓AI感知世界能力加強,具備三維感知能力的智能機器人,會成爲人類現實場景中的陪護助手,幫助工廠徹底變革固定流水線生産模式。

外灘大會上,專家預測,五年內産業落地是大模型技術持續進化的關鍵。站在當下看未來,就像蒸汽機真正改變世界,源于它開始與輪船、火車、紡織機融合,AI領域也需要實現“百模大戰”到“産業實用”交錯演進,才能形成算法算力、數據與行業應用之間的發展閉環,讓大模型成爲一個真正的新周期。

在基礎設施層面,不少從業者和專家都認爲,“大力出奇迹”之後,行業回歸理性,企業更關注經濟實用性,更專業的小模型在行業落地中會占據更重要的位置,也會爲大模型創新應用創造條件。與此同時,AI時代新摩爾定律呼之欲出,大模型公司降價、芯片性能提升加速,基礎模型成本快速下降,對産業應用而言,企業應密切關注AI使用成本與應用投産比的動態變化,實現快速轉型。

數據作爲AI産業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每家企業AI戰略必需品。但目前數據仍是大模型産業落地的主要矛盾,大模型用盡公共語料數據,獲得幹淨的、多模態的豐富數據成企業用好大模型、推動“博士級”AI應用的關鍵。

而未被完全利用數據價值的醫療、金融、工業等專業領域加速落地,不僅能提供可靠的AI服務,也能進一步反哺大模型性能的升級。此外,外灘大會指出,針對企業用好私域數據、低成本生成定制數據、保障隱私安全等需求,一批新型數據服務公司將站上風口。

“盡管 AI 的發展還在相對早期的階段,但是行業有很多應用方向,我們值得下定決心去做。在産業應用方面,我對中國公司的未來發展非常有信心。”沈向洋說。---[钛媒體/作者 :  林志佳,編輯 :  胡潤峰|钛媒體A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