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歷史!中國首富換人、新能源車滲透率首破50%……
1, 中國首富換人!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反超鐘睒睒
中國首富,換人了。
8月9日消息,彭博億萬富翁指數顯示,現年44歲的拼多多創始人黃崢,以486億美元的身家反超「瓶裝水之王」鐘睒睒(474億美元),成為了中國首富。
黃崢對鐘睒睒的超越,主要是雙方旗下上市公司股價的不同走勢。
自2021年4月以來,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連續當了3年中國首富。鐘睒睒的主要財富來源於農夫山泉和萬泰生物,但水逆之年的農夫山泉股價今年以來累計跌超34%,鐘睒睒身價也跟著縮水。
另一邊,踩中消費降級時代風口,拼多多的暴漲,讓黃崢身家水漲船高。
拼多多股價從2022年3月15日低點23.21元/美元,一路飆升至昨日收盤138.02美元/股,大漲近500%;拼多多的營收也在節節攀升,2024年第一季度,拼多多實現營收868億元,同比增長131%。拼多多旗下Temu在全球市場勢如破竹,成為拼多多的第二增長曲線,據匯豐估計,2023年,Temu貢獻了拼多多總收入的23%,2024年有望升至43%。
拼多多的迅猛勢頭,有望讓黃崢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留在首富位置上,除非不想當首富的他繼續降低對拼多多的持股(之前就這麼幹過)。
據了解,黃崢是浙江人,1980年出生於浙江杭州,曾任職於Google,2007年從Google離職後開始自己創業,先後創辦手機電商、電商代運營和遊戲公司。
2015年黃崢創立拼多多,以「省」來構建競爭力。彼時消費升級才是主旋律,天貓與京東才是風口上電商代表,但黃崢認為,消費升級不是讓上海人去過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讓安徽安慶的人有廚紙用,有好水果吃。拼多多關註的是中國最廣大的老百姓。
2018年7月26日,拼多多正式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兩年後黃崢卻開啟「退休」。2020年7月1日,黃崢宣布辭任拼多多的CEO;2021年3月17日,黃崢宣布辭任董事長職位。
他在公眾號一篇文章中直言:除了拼多多,我最希望在未來能轉型成真正意義上的科研人員,像富蘭克林在40歲以後就不參與商業了,參與科研發明了避雷針,我覺得非營利性的全心全意的科研工作對人類的貢獻會更大。
其中不乏民間揣測說,經歷了互聯網反壟斷潮,黃崢急流勇退,並不想當中國首富,甚至他還捐出股份,降低對拼多多的持股(從43.4%大幅下降至29.4%)。
不想做首富的黃崢,被時代推到了首富的位置上。他想遠離江湖,但他創辦的拼多多卻持續攪動江湖。
2, 歷史性反超,7月新能源車滲透率首次破50%
7月,又見證歷史了。
據乘聯會數據,7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達到51.5%,首次實現月度突破50%,較去年同期36.1%的滲透率大增1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燃油車市場份額持續收縮。7月,常規燃油車零售84萬輛,同比下降26%,環比下降7%。
新能源車滲透率過半,歸因於以下原因:
第一,6月份零售沖刺溫和,沒有過度透支7月銷量
第二,今年5月底,續航200公裏以下的微型電動車不再享受免稅政策,經過6月的市場適應恢復後,7月純電動經濟型市場逐步恢復
第三,乘聯會分析,報廢更新補貼推動插混車型進一步分流燃油車的市場需求,從而推動新能源汽車環比6月增長3%,燃油車環比6月下降7%。
分品牌來看,自主品牌勢頭強勁,合資品牌式微趨勢仍在加深。
7月,自主品牌零售106萬輛,同比增長13%,占據國內零售份額的61.8%,同比增長8.5個百分點。主流合資品牌零售44萬輛,同比下降25%。其中,德系、日系和美系品牌市場份額均大幅下滑,日系車反應最強烈,市場份額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至12.9%
具體到車企,7月新能源汽車品牌銷量前3名是:比亞迪(299183輛)、理想汽車(51000輛)、特斯拉(46227輛)。
自主品牌高歌猛進的同時,合資品牌陷入了「大撤退」。從保時捷經銷商逼宮德國總部,再到日系車三姐妹相繼裁員、閉廠,最近北京現代又再被爆「經銷商逼宮」。
不過,經歷嚴重的行業內卷,為保護車企和經銷商利潤,7月已經陸續有車企退出價格戰。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就表示:「7月的市場價格拐點出現,惡性價格競爭苗頭被抑製」。
但是,隨著「以舊換新」的政策跟進,首購群體規模下降、傳統燃油車市占率下降後,購車人群和渠道發生變化,市場季節性節奏減弱,「淡季不淡」的特點越來越明顯。
3, 羅永浩,朋友不是這麼交的
8月8日,俞敏洪和董宇輝「分手」兩周後,羅永浩發了條5000多字的小作文回應「五宗罪」,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段:
「以後鐵老師再幹什麼壞事,鬧出什麼醜聞,我都盡量避嫌保持沈默;但要是看到他再欺負年輕人,那不管這鋪天蓋地的愚夫愚婦們又說出什麼蠢話,潑出什麼樣的臟水,我都會再次站出來主持公道。」
像是老港片裏的大哥,指著其他堂會的大佬說:這條街,我罩的。中二感拉滿。
中二,大多數時候是獨屬於年輕人的一種氣質。老羅這幾年,可謂是想方設法親近年輕人。
比如上演「真還傳」,成為年輕人手機裏常見的表情包,或是在此前一檔面向年輕人的綜藝裏做起了「大局觀擔當」。
這種親近帶來的效果是顯著的。交個朋友一年帶貨120億,凈利潤1.8億。
但呼喊過後,是經不起推敲的事實。
俞敏洪並非那麼糟糕,董宇輝沒有那麼苦情,羅永浩也絕非都如他說的那樣,「為了被PUA的年輕人和年輕時的自己。」
比如羅永浩所說的「欺負」年輕人。如果俞敏洪們支付的2.18億元天價「分手費」也算是欺負,那我也好想被欺負。
再比如,年輕人上一次嘴裏常說「交個朋友」,是在小米SU7發布前,對19.9萬元價格的調侃。
羅永浩和雷軍其實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擅長給年輕人們灌心靈雞湯,都有強大的表達能力,都在b站留下過非常經典的代表作。
但雷軍很明顯更會交朋友,從做手機開始,他就想著做年輕人的平替,而羅永浩的錘子,瞄準的是攻占蘋果的製高點。
時至今日,一個給年輕人們打低價格,一個賺年輕人的錢還債,誰真正罩著年輕人們?
扯著年輕人的大旗,加上「PUA」、「資本家」等眾多關鍵詞,老羅也許真的如他自己寫的那樣「就是流量本量」,但朋友,真不是這麼交的。
4, 茅臺,終於回歸了茅臺
8月8日晚間,貴州茅臺交出了上半年成績單,業績和分紅計劃都頗具亮點。
上半年,茅臺實現營收819.31億元,同比增長17.76%;歸母凈利潤為416.96億元,同比增長15.88%。超額完成任務。
此外,茅臺擬定了未來三年分紅方案。當年實現歸母凈利潤的75%將被用作現金紅利,每年在年度和中期分紅兩次。應該算得上是A股最厚道大方的上市公司了。
業績回應質疑,分紅穩定市值,一時間市場歡欣鼓舞。
但其實,這份半年報裏最大,最重要的亮點,被很多人忽視了。
先問一個問題:茅臺能在高端陣營屹立不倒多年,除了本身的歷史、故事等光環,還有什麼原因?
別忘了,決定價格的底層邏輯永遠是供求關系。因為稀缺,所以珍貴。
但梳理過去五年的半年報,你會發現從2021年上半年開始,茅臺的基酒產量陡增,此後一直維持在相對高位。
這或許是市場形勢的影響。彼時茅臺面對的,是市場旺盛的需求和自身產能不足之間的矛盾,由此帶來的結果,是終端價格猛漲。
但加碼產能也有副作用。當經濟轉向,市場結構化調整的當口,增加的產能不可避免地會對價格造成沖擊,過去幾個月裏茅臺價格不穩,已經
說明了這點。
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這種沖擊還將持續。因為一般認為茅臺基酒從生產到上市銷售,大致需要存放四年。
但幸好,茅臺意識到了這點,開始在產能上踩急剎車。
在我看來,這才是茅臺這份中報中最大的利好,它至少說明了兩點。
一是茅臺正在回歸自己的稀缺本質,從根本上穩定價格。
二是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茅臺正在積極做出調整。
要知道,在全行業低迷的上半年,茅臺在交出如此「超預期」業績的同時,還能保持頭腦清醒,提前未雨綢繆,應對市場變化,實屬難得。
5, 唱衰美股,為時尚早
很多時候,股市打個噴嚏,就足以讓投資者緊張。
因為沒有人知道,這到底是一次小小的感冒,還是病入膏肓的征兆。
美股最近就連打了兩個這樣的噴嚏。8月5日晚,三大指數集體暴跌,8月7日道指又下跌0.6%,納指下跌1.05%,標普500下跌0.77%。曾經領漲的科技股七姐妹(M7),更成了拖累市場行情的「罪魁禍首」。
但要我說,唱衰美股,為時尚早。
因為M7的下跌,並不是因為業績低迷。梳理財報就能發現,它們交出的成績單雖然算不上遠超預期,但絕對是滿足了市場的胃口。如果說是對之前畫餅的前景感到悲觀,那這會就暴跌是不是太早了點?
M7的下跌,更多是因為一些千奇百怪的外部因素:比如特斯拉和微軟更多是因為做空,蘋果則屬實有些冤枉。
它暴跌的導火索是伯克希爾的腰斬式減持,對蘋果的持股從三月底的7.89億股大減至4億,幾乎折半,由此引發了市場廣泛拋售。
但伯克希爾就一定等於巴菲特本人嗎?
巴菲特曾多次表示自己玩不轉科技股,買入蘋果時的一封公開郵件也寫得明明白白,給手下的授權相當充分:
「庫姆斯和韋斯勒都可以在沒有先咨詢我的情況下,做出投資決定。」
今年5月,93歲的巴菲爾宣布格雷格·阿貝爾將在接班後負責投資決策,提前讓接班人練練手,也相當正常。
此人是個妙人,巴菲特說他很能理解股票,實際上他此前從無選股經驗。
試想,如果是一個市場知名度並不如股神,甚至從無選股經驗的投資人,以他自己而非伯克希爾的名義減持蘋果,市場還會有如此大的反應嗎?
市場的另一顧慮,是美聯儲降息和日元加息,由此導致的息差進一步縮窄,導致日元套利交易投資者們恐慌性拋售美元資產。
美聯儲降息看上去板上釘釘,但等待日本央行下一次加息的時間,也許比想象中要漫長。
日本央行表態的轉變就能看出來,7月底還鷹氣十足,強硬加息,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之後又改口,稱如果市場不穩定,央行不會加息。
內部基本盤尚在,外部環境重新企穩,唱衰美股,為時尚早。
6, 消費降級後,消費廣告投放減少4成
最近,數據機構 QuestMobile發布202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半年報告,截止到2024年6月,移動互聯網月活躍用戶規模達到12.35億,中國互聯網廣告規模也同比增長了 11.8%,達到 3514 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降級後,消費行業廣告投放有所收緊,投放策略更加集中於頭部行業。
具體而言,廣告縮水比較嚴重的行業是奢侈品、生活電器、個護小家電、美妝、個人護理品、乳製品、飲料沖調等。
這幾個代表行業,都與中產捂緊錢包、消費降級息息相關,比如2024年上半年,LVMH集團錄得營收和凈利潤的雙雙下降,Gucci收入大跌20%,揭開了全球奢侈品行業「遇冷」的事實。
而銀行的廣告投放增速還遙遙領先,同比增長約80%,運動鞋服、酒類、通訊服務、保險公司、汽車品牌、廚衛電器的廣告投放仍在正增長。
廣告投放的第一大戶,是美妝;第二大戶是汽車,接近80多億;其次是個人護理品牌。
在投放媒介上,收割了最多廣告份額的是抖音APP,占比21%,並同比增長2.6%;其次是淘寶,占比19.6%;微信排名第三,占比11.2%,同時以2.5%的增速增長。
另外,報告顯示,國貨品牌在軟廣告投放上不甘示弱,與國際大牌同臺競技。比如美妝行業中,韓束、珀萊雅等國貨品牌在軟廣投放上排名前列,投放金額均超2,000萬,而家用電器中則更為突出,投放費用排名前三品牌均為國貨品牌。---[作者: 智谷產業組*智谷趨勢/來源: 商業周刊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