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小紅書告訴你,冗員是怎麽來的?

2024080821:14



一夜之間,所有互聯網企業似乎都在痛定思痛,批判自己的大企業病。

日前,小紅書發布了 11 周年信,其中,創始人毛文超和翟芳也加入了這一自我反省的行列。

他們反思的大企業病頗有畫面感:「有些員工遇到困難只會讓一線員工去解決,有些領導每天把時間花在逐字逐句分析公司意圖,對影響用戶體驗的重要問題視而不見,還有一線負責人不對業務場景進行分析、決策上拖沓扭捏、反復讓一線員工交方案但不做決策。」

對此毛文超和翟芳感嘆,最難的從來不是極具難度的挑戰,而是缺乏意義的消耗。不難想象,這種感嘆一定會引起大量企業的共鳴。

當然,他們的反思在隨後也進入了一般的套路。

毛文超和翟芳描述了他們理想中的組織——希望員工始終是敏捷、專註的,讓自驅、扁平、靈動的小團隊可以去突破、而不是消耗在臃腫復雜的環境。這種組織狀態是每個老板都向往的,並沒有太多新意,但如果沒有精巧的組織設計,這種狀態可能達成嗎?

周年信的最後依然是煽情:「我們需要重新出發,保持敏捷和專註的創業團隊狀態」,以及「關鍵戰場和關鍵崗位的任命,也始終留給最渴望帶來突破的人。」實話說,類似的「重新出發」「二次創業」「回歸初心」,最近幾年已經聽得夠多了。

今天,我想討論的是——一個組織裏,冗員究竟是怎麽長出來的?

01. 「精細分工」不應該

一是強行「精細分工」,拒絕兼崗,想要把每類工作做得專業,最後卻越做越虛。

當企業將某些工作強行進行分工,設置了多個崗位並招聘人員到位,他們會發現,有相當一部分人並不能達到崗位設置之初的要求。但設置這些崗位的人(極有可能是老板)往往並非該領域專家,他們並不清楚這些崗位的交付標準,因此會自動「下調」自己對於崗位的要求,心想「不太滿意,但將就用用吧!」

有意思的事來了,這類冗員的存在不僅會支出一份人工成本,還會拖低整個企業的效率。為什麽呢?這些任職者盡管能力不足,但它們需要用「無效跑動」來偽裝自己。於是,他們會折騰大量不產出價值但需要投入時間的事,他們會把這些事情包裝得無比重要,在企業內大聲吆喝,自然也會卷入大量的部門陪他們一起「無效跑動」。

當所有部門都在「無效跑動」時,另一個奇妙的現象產生了,他們相互之間分派任務,共同製造了內部的「就業機會」。結果是看似企業一片熱火朝天,但大量的精力都花在了不創造價值的事情上,這種事情還越做越多,越做越虛。原來做實事的人也不得不被卷入,被動成為了冗員。

幾乎所有企業都有類似現象,我的建議是,企業絕對不應該做超越自己現狀的分工。舉例來說,你一個營收幾千萬的小型企業,建設人力資源三支柱你是幾個意思?三支柱好不好,一定好,但你現在不一定需要。

這就好比你是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參加一個親友間的普通聚會,完全沒有必要穿上高定西服。你可能駕馭不了這件「西服」,這件「西服」在這個場景裏也創造不了價值,反而會讓你周圍的人認為你是在裝X。

02. 「無限分層」不應該

二是強行「無限分層」,把管理鏈條變得無限冗長,把管理人員包裹得遠離實事。

企業設置多個管理層級,和分工也有直接的關系。分工多了,管理幅寬就太大,似乎就應該設置多個管理層級來減少管理幅寬。

舉例來說,原來一個人管4個人,問題不大。


而現在,精細分工導致4個人的活分成了12個人的活。一個人管不了12個人,於是,就增設了一個中間的管理層,新增了3個次級管理人員,每人管4個人,而原來的管理者直接管這3個次級管理人員。這樣就讓管理幅寬限製在合理範疇。


前面已經討論過精細分工是否合理,這裏說說管理層級的增加會帶來的問題。原來,這1個管理者管4個人,他會接觸到大量的具體工作,加上他自己有能力,能夠給予4個被管理者大量的指導,也能對他們的提案進行精準地判斷,這個指揮鏈條是很敏捷的。

而現在,當多了3個次級管理人員,原來的管理人員就遠離了具體工作,他只能從次級管理人員的口中聽到「一線的聲音」。於是,信息的上傳會耗散,決策的下達也會耗散,當層級越來越多,這種現象會愈發嚴重,整個企業就顯得很笨重。

這種組織裏,次級管理人員名義上是上承下達,但實際上可能變成二傳手,甚至最終成為「隔熱層」。這讓我想起去年某互聯網大廠的一個笑話。

他們為了提升效率,大量裁撤了P8,而後由P9直接指揮P7,結果你猜怎麽著?好幾個內部人告訴我,效率提高了很多呀!PPT是P7做的,大故事、大理念是P9講的,中間隔了個P8,實際上就是在大量「倒腳傳球」,並沒有創造實際價值。

而原來貼近實事的管理人員,也會被養出官僚氣,成為小紅書創始人口中「決策上拖沓扭捏、反復讓一線員工交方案但不做決策」的人。不是他們不想做決策,有些時候他們真做不了決策,由於遠離一線,他們沒有決策的手感了。這個時候怎麽辦呢?為了顯示自己還在指揮,就挑挑錯字,改改格式,鉆到細節裏面,體現自己的「嚴謹」,於是,方案自然就改了一版又一版嘛。

最後的結果是,人多了,但大家都廢了。

03. 「細化流程」不應該

三是強行「細化流程」,在一個流程裏塞入無數的審核節點,導致流程無限膨脹,還容易把正事拖黃了。

流程一定是有意義的,但流程因為某些原因,在錯誤使用的情況下,更容易成為「官僚溫床」。原因在於,企業一旦建立剛性的流程,它能夠穿越橫向分工和縱向授權,成為最高權力的所在。

說誇張點,如果有老板設定的「合規」為背書,哪怕是公司的EMT成員也可能指揮不動一個分管領域之外的流程節點。

正因為流程是最高權力所在,所以,一旦企業走上流程建設之路,流程就成為了各個部門爭奪權力的主戰場。他們都會往涉及自己的流程裏塞入更多的審核節點,甚至與自己不相關的流程也會嘗試去滲透。

於是,一個流程最初是5個必要節點,到第二年,一定會變成15個以上。名義上,大家是為了讓流程更加嚴謹,實際上的小心思,懂的都懂。流程節點增加,崗位就增加,看似就有更多的人員需求,這樣一來,冗員不就增加了嗎?

當一個流程節點建立起來,它一定會顯示自己的存在感,當天審核?不存在的!如果自己是誰都能過審的「全球通」,誰會重視自己呢?好歹給你找點事,挑點毛病,讓你來拜拜碼頭。

這就像口罩期間,某些小區的保安突然獲得了控製小區進出的強權,他們就一夜之間有了官僚氣。某些企業,為了推動一個流程,主推這個事情的部門必須要挨個給流程節點拜碼頭。人家按照合規來快速審核?背對背完成?不存在的。主推部門的人不露面、電話不打到,想要過審?呵呵!

當所有流程節點都這樣做時,整個流程就會變得效率低下。此時,按照流程再造的思想,流程的owner部門應該去主動優化流程,但即使你是owner部門,你own的流程裏也有人家的蛋糕,你動得了嗎?

除非是一把手親自主抓,否則,流程的膨脹根本無法阻止。話說回來,一把手哪有那麽多時間,一個個流程去清理呢?

最有意思的是,當某些部門效率下降受到老板批評時,他們還會將原因歸咎於人員太少,並進一步提出增編需求。大多情況下,還能多多少少得到批復。但仔細想來,效率低下真的是因為缺人造成的嗎?

04 根源還在「主席臺」

其實,上述每一種產生冗員的方式,最初都有無比正當的理由。

「精細分工」的玩法,名義上是為了把工作做得更專業,按照理想的組織來設計崗位;「無限分層」的玩法,名義上是為了把管理幅寬限製在合理範疇,也能為員工拓展職業生涯通道,解決職業晉升問題;「細化流程」就更有理由了,用流程來打穿「部門墻」和「隔熱層」,來提高效率,這不是很合理嗎?

但上述所有的理由,一旦超越企業當前所處的階段,就無法實現效果,反而會成為被官僚勢力利用的理由。試問,有幾個領導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手下是熙熙攘攘的隊伍?不想看到大量的下級來朝拜自己?不想看到自己能掌握一群人命運的感覺?

小紅書這類企業的領導們未必就能脫俗,他們的冗員增加,大概率也逃不過上述的俗套。正因如此,才有了今天小紅書創始人們對大企業病的批判。但我們都知道金字塔組織裏的一個基本原理——「問題都在前三排,根源還在主席臺」。

一個企業如果沒有老板們的明示或默許地放任,上述「正當理由」很難被官僚之風利用,大企業病很難形成。而老板們之所以放任,本質上還是因為他們內心也有權力欲,他們也希望享受權力帶來的「爽感」。

權力欲是人心裏最根本的欲望之一,所有人都一樣,我們都不必假裝清高。但明智的老板應該清楚,他們總需要在私欲和公欲之間平衡。

一邊是增加冗員滿足自己的短期的權力欲,但會導致企業效率低下,失去競爭力;一邊是減少冗員,秉持長期主義,實實在在把企業做好,創造用戶價值。

怎麽選?看似很清楚,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我接觸了太多的老板,長期主義者未必就是多數,小農意識、不講發展、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的想當封建君主的可是大有人在啊!

但偏偏這種人還滿口戰略、情懷、夢想,口號一次比一次響亮,「認知」一個比一個高,你說搞笑不搞笑?---(文: 穆勝/來源: 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