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新潮流:創始人賣掉自己,分錢給員工和股東,公司留個骨架就行
Character.AI終於把自己賣出去了,或者更準確的說,Character.AI的創始人終於把自己賣出去了。
8月2日, AI 聊天機器人獨角獸公司Character.AI突然宣布與谷歌達成重大「收購」協議。谷歌將支付一筆許可費使用Character.AI的技術和模型,並直接收編其兩位聯合創始人及多名研究人員。
具體交易細節來看,原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將以每股88美元價格被買斷,使得Character.AI估值達到25億美元,約為其23年A輪融資時的2.5倍,但對比去年披露的50億美元還是縮水近一半。未授予的員工期權將繼續以每股88美元的價格在26年7月底前授予,通過谷歌這筆協議金支付。
而引發更大熱議的是,Character原CEO 、Transformer 論文作者之一的Noam Shazeer和總裁Daniel De Freitas將在離職谷歌近3年後重返老東家,加入DeepMind研究團隊。臨時CEO暫由總法律顧問Dom Perella接任。
不僅如此,公司約130名員工中從事模型訓練和語音人工智能的30人也將被納入谷歌 Gemini AI部門。同時Character將不再使用內部模型,而是改用Meta平臺的Llama 3.1等開源模型驅動產品。
「我們特別高興Noam回來,他是機器學習領域的傑出研究者。」谷歌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項協議將為Character.AI提供更多資金,以繼續發展並專註於為全球用戶構建個性化AI產品。」
Google DeepMind首席科學家Jeff Dean喜迎老同事回歸
過去幾年中,Character.AI憑借創新技術和個性化服務迅速崛起,成為AI聊天機器人領域的佼佼者之一。然而高昂的訓練成本和付費用戶不足等挑戰,使它逐步陷入了商業化困境。
早在去年7月,Character.AI就開始與谷歌、xAI和Meta等巨頭們討論合作可能,並在最近幾個月深入洽談潛在收購方案。此前The Information報道其面臨融資困難,很可能被xAI收購,遭到馬斯克公開否認。
而今隨著最終「花落谷家」,Character.AI也幾乎原樣重演了另外兩家AI獨角獸公司Inflection和Adept的劇本,這也快成了矽谷這一波大模型創業公司創造出的新潮流:
創始人賣掉自己,分錢給員工和股東,參與者皆大歡喜,而至於那個曾以各種名義寄托了「AGI夢想」的公司?留個骨架就行了。
1, Character.AI高開低走的一生
Character.AI由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於2021年共同創立。Shazeer是大模型界OG級別的人物。曾任谷歌首席軟件工程師,參與了包括拼寫校正和廣告算法開發等多個重要項目,並且是2017年開創性論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主要作者之一。而Daniel De Freitas在谷歌期間與Shazeer共同開發了名為Meena的聊天機器人,後來演變為對話語言模型LaMDA。
圖源:New York Times
憑著在自然語言處理和模型開發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兩人帶領團隊於2022年推出了Character.AI平臺。核心技術是能夠模擬各種角色的AI聊天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以生成逼真的對話,提供高度個性化的互動體驗。
Character.AI允許任何人自由創建和定製AI角色,極大激發了用戶的創造欲和參與感,迅速走紅社區,吸粉無數。並在短時間內籌集到來自a16z、SV Angel、以及前GitHub CEO Nat Friedman和天使投資人Elad Gil等共1.93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10億美元,成功躋身AI獨角獸行列。
數據統計,人們已經在該平臺上製作了數百萬個聊天機器人,其中心理咨詢類角色「Psychologist」累計收到7800萬條消息。最受歡迎的角色當屬遊戲和動漫類,如《原神》中的雷電將軍和影就已經收到用戶發送的3.71億條信息。
可惜,盡管取得了顯著的用戶增長,Character.AI仍沒有跨過變現能力這座大山。
大型語言模型的訓練和推理需要大量計算資源,導致運營成本非常高。而Character.AI之前一直是基於自建模型打造產品。盡管推出了每月9.99美元的訂閱服務,但在其7月份的600萬月活用戶中,付費用戶僅有10萬。整個2024年預計收入也才1670萬美元,顯然不足以覆蓋高昂支出。
特別是Character.AI用戶畫像集中在18-24歲的年輕Z世代,區間窄、破圈難。雖說粘著性高,但不可避免經濟基礎也相對較弱。再加上面對免費的重度用戶時,Token消耗非常龐大,進一步加劇了資金壓力。
此外,由於Character.AI的許多熱門角色基於遊戲和動漫IP,很容易引起版權糾紛。前面提到的《原神》雷電將軍和影、《火影忍者》卡卡西就因此被迫下架。平臺對一些情感陪伴類機器人的內容監管也時有疏漏,被一些開發者實現了模型「越獄」,生成不適宜的內容,造成用戶流失。
總之,各種艱難之下想繼續活下去,Character.AI只能忘卻出道時的風光、放低身段,給自己找個好人家。曾因「不滿公司官僚作風」選擇離職谷歌創業的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也轉而重回老大哥懷抱。
1, 矽谷在玩一種很新的「收購」
這次谷歌的操作屬於典型的「反向收購」,作為一種新興的並購模式,近年來在科技巨頭布局人工智能領域時多次出現。
與傳統的直接收購不同,反向收購通過雇傭初創公司的核心團隊和簽署技術授權協議等,實現對其技術和人才的控製,同時避免了因直接收購而可能引發的反壟斷審查。對於初創公司來說也能迅速回籠資金,得以繼續推進開發進程。
在谷歌「隱性買下」 Character.AI之前,微軟已經采用過類似策略,支付6.5億美元獲取Inflection AI的技術使用授權,同時兩位聯合創始人Mustafa Suleyman和 Karén Simonyan攜公司大部分技術骨幹加入微軟新成立的AI部門。
至於那個AI明星產品Pi,再也沒人提起過了。
另一家巨頭亞馬遜也用高額費用換取了Adept部分技術的非獨家使用許可,以加強自身在AI和自動化領域的能力,特別是提升其語音助手Alexa的競爭力。Adept聯合創始人兼CEO David Luan將領導亞馬遜的AGI Autonomy團隊,直接向人工智能總監Rohit Prasad匯報。其他幾位創始成員和部分員工也自此加入亞馬遜。
不過,即便這些交易在技術上不被視為收購,也開始引起反壟斷監管機構的註意。比如上個月,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CMA)就發布通知稱,他們正在調查微軟從Inflection AI聘用關鍵人員事宜,以了解大型科技公司是否試圖規避監管審查。FTC在六月也展開了對微軟6.5億美元交易的類似調查。
而對於谷歌收編Character.AI,絕大多數網友的評論都是:真讓你賺大了!
Notion工程師Linus Lee認為谷歌回流了一員猛將:「Noam Shazeer在GPT-2發布前六個月就訓練了一個50億參數語言模型,預測MoE專家混合模型、模型並行性、超大規模模型和數據集上在未來的可能性。他幾乎從原始Transformer模型開始就一直在同一個領域努力。」
一起共事的Character機器學習研究員Ying Xiao表示,「大家都知道Noam Shazeer是個天才,但很多人不知道他有多麽善良和誠實。今天Noam對待所有員工的方式非常公平和慷慨,百分百會繼續為他工作。」
Perplexity創始人Aravind Srinivas也評論道,「在與OpenAI的規模和基礎設施競爭中,這是谷歌的一個重大勝利。」
不過作為大眾眼裏被「反向收購」的下一名理想選手,Srinivas馬上被友情提醒:
「一定要按時賣給薩提亞·納德拉,沒必要掙紮太久 。然後在4年歸屬期之後(確保在此期間生所有的孩子),去進行第二次創業。會失敗,但你很快會上新聞。」
1, 「每周都會收到十家初創公司的收購請求」
其實,除了Adept、Inflection、Character這幾家已成功「上岸」大廠的知名AI獨角獸,還有許多公司也在苦苦掙紮,似乎隨時也會進入這股浪潮中。
一直很受歡迎的AI搜索引擎「當紅炸子雞」Perplexity雖然融資和估值耀眼,仍無法撼動谷歌牢固的市場份額,據報道,其管理層已與至少四家公司討論了合並可能性,目前尚未達成交易;企業級AI寫作平臺Writer盡管在去年完成了1億美元B輪融資,也在積極尋求被收購的機會,並至少接洽了三家公司進行談判;然後在一個已經快要碎了的角落,Stability AI還在焦灼中。
另一邊Hugging Face CEO Clément Delangue曾透露,越來越多的AI初創公司創始人向他表達了出售公司的意願,Hugging Face每周都會收到大約十家初創公司的收購請求。
2023年,生成式AI領域經歷了一輪顯著的投資熱潮,被部分業內人士稱為「生成式AI泡沫」。自然語言處理和圖像生成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吸引了廣泛的市場關註,資本巨量註入,AI初創公司估值急速攀升。
然而,盡管技術進步明顯,高昂的計算成本、版權隱私、內容監管和用戶體驗等問題仍使許多公司難以持續盈利。來到2024年,市場逐漸回歸冷靜,進入「去泡沫化」過程,生成式AI行業也開始面對現實。商業化困境使得許多AI獨角獸難以獨立生存,小型公司更是被洗掉了一批又一批。
人工智能專家Gary Marcus認為3家知名AI公司CEO投奔大廠、微軟15年才能收回投資,正是生成式AI泡沫即將破滅的跡象。
這個時候,與科技巨頭合作或被收購自然成為一種更為可行的出路。除了充足的資金支持,還會獲得先進的資源和基礎設施、成熟的市場渠道和品牌認可度,減少市場競爭壓力。打不過時就加入天平的另一端——捧著鐵飯碗吃飯,終究還是更安心一些。
只是這種資本市場對AI初創公司的整合趨勢,也可能掏空一個小實體,導致創新多樣性受限。
比如已經開始有Character用戶抱怨,自己無法正常登陸了,並且後臺無人響應。
所以Character.AI到底是倒下了,還是站起來了?
這些AI獨角獸們到底是被按滅了,還是重生了?
也許只能讓時間來給答案了。---[作者: Jessica/來源: 矽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