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譜AI張帆:大模型時代構建企業競爭力的四個維度
大模型並不是簡單的對話,它潤物細無聲地貫穿整個服務體系。
7月27日,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24(第二十四屆)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在上海舉行。在「前沿微課」環節,智譜AI COO張帆進行了名為「大模型的企業級應用探索與實踐」的主題分享。
精彩要點如下:
1.AI變成了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基礎生產要素。它變成基礎生產要素以後,所有的上層建築都會重構,我們的協作方式、組織方式、用戶體驗、商業模式都會變化。
2.今天大模型已經開始在各種各樣的地方落地,無論是消費、製造、遊戲、醫療、教育、文旅等領域,都帶來了直接的價值。
3.企業判斷大模型是否ready,我見過兩種極端的思維。一個,是把它當成許願池,好像什麽都可以搞定;另一個,是無時無刻找一些大模型幹不成的事,證明它不行——這兩個極端都不對。
4.大模型並不是簡單的對話,它將潤物細無聲地貫穿整個服務體系,在每一次循環中把這些能力沈澱下來,成為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來源:中企圖庫
以下是張帆的演講實錄(有刪減):
大家肯定比較熟悉,ChatGPT發布之後,只用了2個月,全球用戶過億,是一款絕對的現象級產品,在此之前TikTok也用了9個月時間。而且,現在大部分人對大模型的理解,並不是概念,而是我們感受到了應用,所以大模型已經是可以落地的技術。
我們看到了IDC、Gartner等預測機構對大模型都非常有信心。Gartner預測,2024年1月,在生產中接入生成式AI或大模型的企業達到21%,到2026年,超過80%的企業都會接入生成式AI或大模型。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前,它有望為全球經濟貢獻7萬億美元的價值,中國進一步釋放生成式AI總效益的1/3。
目前看起來這個預測一點也不激進。
AI從誕生到現在差不多有七八十年了,為什麽這次能讓大家獲得高度共識,成為讓大家極具熱情的應用技術?2010年前後我們已經在應用AI了,只不過當時在搜索以及視頻網站的推薦都在應用,這就是所謂的AI0.5時代。那時候的AI每個都是獨立應用,一個單詞做一個實現,選一個數據訓練一個模型,任何一個錯誤都可能導致白做。那時,AI是高門檻技術,只有互聯網大廠才能應用。
到了2013~2014年,我們看到一個變化,就是神經網絡的突破,這一突破一下子把算法層統一了,這就是AI1.0時代。大家都用一個算法,某種程度上帶來了AI的第一次普惠,讓AI的成本和門檻比原來下降一個數量級。這就激發了大家的應用,從互聯網大廠開始轉移到產業和行業裏,這也是大家真正把它和產業結合了。
AI2.0時代是什麽?大模型把一切都統一了,從算法到模型,再到任務,全都統一了,包括未來的多模態,它會進一步帶來普惠。另一方面,它把產品和門檻下降了兩個數量級,讓AI變成了一個基礎技術,不再是高端技術。例如,企業內部做一個文檔或者簡歷抽取,如果想要有還不錯的效果至少需要兩三個高階工程師做半年。而兩三個高階工程師的薪水半年可能就是兩三百萬元,成本非常高。但是,今天利用大模型,可以用一個不同編程的運營或者產品經理,花一個禮拜的時間,就能做到和以前一樣甚至更好的效果。
所以,AI變成了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基礎生產要素。它變成基礎生產要素以後,所有的上層建築都會重構,我們的協作方式、組織方式、用戶體驗、商業模式都會變化。
說一下智譜AI,我們是2019年成立的公司,成立之初就把機器像人一樣思考作為我們的使命,也是AGI的另一種表述。成立之初,我們就專註於大模型的研究,發布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我們的模型叫GLM。
今天我們有了非常完備的模型矩陣,語言模型既有1.5B、3B的端側模型,而且這些端側模型已經「跑」在了汽車上,包括AIGC、手機、NAS,我們也開源了6B,目前為止全球累計下載量已經超過了1600萬。今年1月發布之後,GLM-4基本上達到了GPT-4的平替了。我們還開源了9B模型,它也是唯一一個可以直接跑到百萬窗口(的模型),而且完全開源了,大家都可以應用。我們開始了All Tools的服務,不僅可以在淺水區執行,也可以在深水區,可以拆解動作、執行動作,甚至自己寫代碼、執行代碼,讓模型的應用進入深水區。
還有多模態的模型能力,簡單講講它有什麽用。第一張圖上面有三個小房子,問大模型,它會說有四個,因為旁邊還有半個房子,所以它推理旁邊還有第四個房子。以前只是圖生圖,但現在它已經可以基於圖做推理,這就是帶來的深度應用。
來源:受訪者
同時,我們把大模型的應用場景和天花板拉得更高,非常復雜的表格可以不做任何針對性訓練,就可以直接輸出markdown,降低了AI的門檻。
來源:受訪者
昨天我們發布了生成式視頻模型,很多人進行試用之後反饋良好。昨天我們也看到了很多生成的有意思的視頻發到了朋友圈。它當然有很多不完美,但這只是第一個版本,相信大模型叠代的速度,它會非常快地進步和進化。
我們致力於通過AGI打造全新一代的MaaS平臺,讓大家可以隨時微調我們的千億模型,讓每個人都用自己的私有模型。我們適配了國內端側模型,還適配了國內40個廠家的信創芯片,應用上更加自由。
今天大模型已經開始在各種各樣的地方落地,無論是消費、製造、遊戲、醫療、教育、文旅等領域,都帶來了直接的價值。
看幾個例子。在汽車領域,從文本模型到文生圖模型、圖像理解模型做成了一個組合,如果再分層,有部分在端側,有部分在雲側,做了部分的矩陣組合。在車裏的文本模型可以解決原來很難解決的問題:比如聊天,以前的語音助手很難支持多輪的對話,它可以繼續聊下去;比如車控,以前只能簡單地開窗、關窗,現在可以復雜車控,條件意圖以及隱含意圖都可以搞定。車外景物識別,是外部信息和內部信息的感知,比如問前面的車是什麽牌,還可以問是不是系了安全帶,小朋友是不是爬上去了等等,有很多應用場景。
還有手機和音響助理,大模型帶來了明顯超越傳統方法的效果。還有銷售助手,當銷售給客戶打電話,把聲音錄下來之後,就能轉成結構化的需求和結構化的用戶畫像。還有撰寫文案,改寫、縮寫、生成PPT等等。
企業判斷大模型是否ready,我見過兩種極端的想法。一個,是把它當成許願池,好像什麽都可以搞定;另一個,是無時無刻找一些大模型幹不成的事,證明它不行——這兩個極端都不對。顯然我們知道今天的大模型相當於iPhone1.0,上面的應用一定比PC好嗎?不一定,但起碼是一個開始,我們找到合適化的程度以及試點,找到對應的負責人並且給予合理的期待,這是我們的關鍵。
從模型的角度應該怎麽思考呢?我們發現今天很多人在應用模型的時候,切入點就是錯的,這不是模型能搞定的事。
大模型時代如何構建自己的競爭力,就是四個維度:選擇合適的基座模型,與之搭配相適應的組織,重新定義在新的生產工具下的數據資產,並且找到業務場景與之融合。變成一個正向的飛輪,讓每一輪飛輪都變成數據資產,沈澱一部分。
在選擇基座模型的時候要算大賬,算整體支出和業務的整體成本。組織方面,並不是技術越強越好,也不是人越多越好,如何恰如其分地選擇在模型上應用需要的技術,我覺得很重要。同時,過去的數據資產,全部都是建立在結構化體系上的,我們做知識圖譜和業務系統也好,永遠都是要結構化,但結構化註定只是少量數據。
今天大模型背景下,更廣泛的數據、非結構化的數據都會變成資產,極大地外延了資產的邊界,為資產帶來了全新的定義。在此之後,就是要解決在數據之上如何把數據轉化為業務場景的問題。大模型並不是簡單的對話,它將潤物細無聲地貫穿整個服務體系,在每一次循環中把這些能力沈澱下來,成為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曉天*編輯: 姚赟*頭圖來源: 中企圖庫/來源: 中國企業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