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在非理性的怪誕行為中,教你獨立思考的 12 個基本

2024080113:25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謠言和陰謀論像毒蛇般潛伏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我們自以為是理性的個體,能夠透過紛繁復雜的信息流找到真相。然而,情感的波濤、認知的陷阱、性格的弱點和社會的壓力常常讓我們在不經意間誤信謠言、甚至成為陰謀論的擁躉、網暴的幫兇。

「謊言重復千遍便是真理」,這句格言在當下變得尤為「真實」。難道我們只能被鋪天蓋地的虛假信息擺布嗎?作為精力和認知有限的普通人,我們該如何在「重復千萬遍的謊言」裏分辨真偽、保持清醒呢?

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裏(Dan Ariely)在疫情期間對各類謠言和人類行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包含情緒、認知、性格與社會環境在內的諸多因素合力造成了誤信的結果,一個理性人成為一個誤信者並非偶然,你我皆有可能誤信謠言。但我們完全有能力抵禦這些傷害,做到真正的獨立思考,甚至可以幫助長輩、朋友辨別虛假信息、脫離謠言和騙局。

艾瑞里也在新書《怪誕行為學7:是什麽讓理性的人誤信了非理性的事?》中給出了 12 個幫助我們分辨謠言、保持清醒的基本方法。



一、保持懷疑,謹慎分享

謠言的一個常見特征,就是專門迎合人性的弱點,讓我們對眼前的故事感到興奮不已。這樣的特征會帶來一些重要的影響:

à 首先,當閱讀這些信息的時候,我們需要戴上厚厚的懷疑眼鏡。這可能會造成很多不適,但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是在分享信息或者無意中為假消息的傳播推波助瀾時,我們要極為謹慎。

à 其次,在分享任何信息之前,我們必須知道:我們不僅是在分享信息,也附帶了我們的認同感、可信度和我們的名譽,就像我們已經進行了審查,並在主觀上敦促他人也表示認同一樣。對於我們自己從未使用過的一件商品,我們會熱情地、心安理得地將它推薦給朋友嗎?或許不會。但我們在下意識裏可能每天都在對各類信息做同樣的事情。

再次提醒,懷疑和謹慎的態度可能讓我們無法用愉快的心態觀察身邊的世界,但是針對各類信息,這樣做會讓我們所有人受益匪淺。

二、挑戰自己的信念

質疑我們自身的信念說易行難,但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提出一個經實踐證實有效的方法,所謂「蘇格拉底法則」,就是提出一個假設,然後挑戰它的真實性。

挑戰一個假設有兩種方法:

1.尋找替代解釋。例如,你提出一個假設:2020 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果被外國勢力操縱。這時候你可以問自己:還有什麽別的理由能導致 2020 年大選的結果?或許大多數選民就是喜歡那個最終獲勝的候選人?

2.看自己的假設是否具有可證偽性。對以上假設,你還可以問自己:有哪些因素能導致我的假設無法成立?或許多輪計票和各類安全機製會降低假設成立的可能性?

以此來看,「蘇格拉底法則」可以用來自我反省,確保我們誠實地做出選擇。在《怪誕行為學7》中,作者艾瑞裏建議我們在紙面上而不只是在頭腦中回答這些問題——如果只在腦海裏作答,我們很容易就認為自己找到了正確答案,而實際上並沒有。一支筆和一張紙能發揮神奇的效用。

「蘇格拉底法則」還可以用在與誤信者的交談中:與其草率地否認他們的假設,不如請他們說出其他的可能性,以及哪些因素會導致他們的假設不成立。

誠懇地質疑我們自身信念的另一個方法是捫心自問:一個中立的第三方是否會得出與我們相同的結論?如果這個人不具有我們與生俱來的對世界的偏見,或許在這個問題上會與我們的看法截然相反,那麽他會怎麽說?他會怎樣挑戰我們的假設?

三、改變搜索方式

搜索引擎是我們大部分人每天都會使用的工具,但是我們往往沒有察覺到,它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我們的「證真偏差」。

「證真偏差」指的是人們傾向於尋找和接受與自己已有信念一致的信息,忽略或排斥相反的信息。這就導致了一種「回音室效應」,人們只聽到和自己觀點相符的聲音,進一步鞏固了錯誤的認知。

你可曾留意過,在輸入一個查詢語句的時候,搜索引擎會自動補足你的語句,似乎是在告訴你,很多人也有同樣的問題。



你有沒有察覺到自己有一種傾向,當搜索一個你長久以來確認無疑的問題時,輸入的內容就是你想要證實的問題。

如果的確如此,你不是唯一一個,我們大多數人都這樣。例如,如果相信疫苗導致了癌癥,我們或許會搜索「疫苗導致孤癌癥」,這將引導我們找到能印證這個結論的信息。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自以為是在搜索客觀、中立的信息,但實際上是在搜索帶有偏見的結論,大量的搜索結果進一步印證了我們的偏見。

希望有一天,搜索引擎的算法能保護我們免受證真偏差的擺布。然而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們應當竭盡全力憑借自身的力量進行反擊。

問題的解決方法之一就是試著輸入與你所持觀點相反的語句,在上面的例子中,這意味著要搜索「疫苗不會導致癌癥」。同時進行正反兩個方向的搜索,你會得到更全面、更微妙的結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證真偏差。



四、不要加入沈默的大多數

「如果不打算說好話,那就少說話。」我們通常會從家長那裏聽到這樣的人生忠告。

遺憾的是,互聯網的運作方式似乎與此恰恰相反:良言善語之人總是很安靜,那些憤怒、仇恨、充滿負面情緒的人更喜歡表達自己。

當然,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們的沈默也不難理解,因為一旦仗義執言,我們就有可能成為仇恨情緒攻擊的目標。但是從長遠來看,眾人的集體沈默會造成嚴重的負面效果,甚至讓互聯網變成一個充滿仇恨和謊言的世界。

實際上,仇恨者只是極少數人,但他們占據了很大的網絡空間。所以,如果願意贊美對方、表達相同立場,我們就應該直抒己見。

五、不要假設惡意

當遇到糟糕的事情時,如果感覺這是某人蓄意而為,我們就會更痛苦。

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裏在新書《怪誕行為學7》中推薦了被稱作「漢隆剃刀」模型的改良版本。

「漢隆剃刀」原本的內容是:「不要把可以用愚蠢來解釋的事情歸咎於惡意。」愚蠢是個帶有貶義色彩的詞語,但艾瑞裏認為,這句話的本意並非討論愚蠢,而是在講非理性和人性的弱點。

下面是艾瑞裏的改良版本:「不要把可以用人性弱點來解釋的事情歸咎於惡意。」它的意思是說,當我們或我們所愛之人遇到糟糕的事情時,我們應當從更長遠的角度,更深入地挖掘其潛在的原因,去尋找那些蓄謀或惡意之外的原因,比如錯誤、考慮不周、沖動、情緒或其他形形色色的人性弱點。

像艾瑞裏一樣接納改良版本的漢隆剃刀模型,不但能消除少許蓄意而為的痛苦,還能提升我們洞悉事件真正原因的機會,並且大大簡化我們改進的方法。

六、善用「三把剃刀」

要想消除惡人復雜(且虛假)故事的吸引力,我們應當在隨身攜帶的認知錦囊中放好三把「剃刀」。

「剃刀」這個詞被用來指代特定的啟發方法或認知捷徑,它能幫助我們快速「剃掉」冗余的信息和復雜的情節,讓我們更快地找到真相。

第一把剃刀:也就是上一點中提到的改良版「漢隆剃刀」——「不要把可以用人性弱點來解釋的事情歸咎於惡意」。

第二把剃刀:奧卡姆剃刀。「奧卡姆剃刀」是科學界一項重要的指導原則,它的基本思想就是,應當采納借用最少實體所做出的最簡單的解釋,除非有證據顯示它的解釋不完美,即科學偏愛簡單。

但陰謀論總是以不斷反轉、盤根錯節、且充滿細節的復雜形態口口相傳,深陷陰謀論的人們自以為掌握了了不得的秘密,擁有這份「獨特知識」的感覺緩解了誤信者工作生活中的無力感,帶來一種控製感和優越感。

這樣一來,誤信者遠離了奧卡姆剃刀,走近了「麥可剃刀」(奧卡姆剃刀的對立面),它可以表述為「最復雜、具有最狡猾的意圖和最隱蔽的元素的解決方案通常是最正確的」。不過,必須澄清一點,奧卡姆剃刀理論並不主張最簡單的解釋總是正確的,只是說當手頭的數據不足以支持我們做出一個判斷時,我們應當選擇最簡單的那個解釋。

第三把剃刀:「希欽斯剃刀」,以已故文學評論家、新聞工作者、堅定的無神論者克裏斯托弗·希欽斯的名字命名:「無證據的論證可以被無證據地否定。」

憑借這三種工具,我們能從誤信的大旋渦中全身而退。它們邀請我們提出這樣的問題:

將邪惡的意圖置於愚蠢、人性的弱點和偶然之上是否合理?

主張一個復雜的、帶有邪惡意圖的故事情節是理智的行為嗎?

我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持如此驚世駭俗的言論嗎?

如果我們試圖解釋的問題無法通過三把剃刀的考驗,那就說明我們應該後退一步,想想自己是否已經誤入歧途。在與他人溝通時我們也可以使用這三把剃刀,挑戰他們那蓄意而為、錯綜復雜和缺乏證據的偏見。



七、學會接受模棱兩可的狀態

絕大多數人都很難接受模棱兩可的感覺,我們總想迅速找出真正的原因,搞清究竟哪裏出了問題。

實際上,模棱兩可是一種具有正面意義甚至積極意義的狀態。艾瑞裏在新書《怪誕心理學7》中提過,自己在研究的過程中經常會鼓勵學生、同事,也鼓勵自己去享受模棱兩可的狀態。原因在於,只有在尚不知曉答案時我們才能真正獲得新知,所以最好慢慢來,謹慎思考,享受探索的過程。

遺憾的是,對模棱兩可的鐘愛並不是一種常見的心態。我們通常都想要快速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尤其是當我們背負著壓力的時候。對某些人來說,對模棱兩可狀態的嫌惡讓他們陷入了誤信的陷阱。而避免倉促下結論、同時認可多項假設、對新消息和各類可能性保持開放的態度,才是躲避誤信的關鍵。我們通常喜歡堅定的信念和強大的信心,但如果能尊重並享受模棱兩可的狀態,我們將大有獲益。

八、走出防禦心理,做一名偵察員

在與他人溝通時,尤其是進行較為艱難的溝通時,人們經常會落入自我防衛的心態。然而,改變這種心態能帶來更好的溝通效果。

朱莉婭·加列夫曾經提到,在談話中采取士兵心態就等於把溝通的過程當成一場防守戰,即我方的價值觀遭到攻擊,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抵禦對方觀點的進犯。

朱莉婭建議人們采取「偵察員心態」。士兵的天職是守衛己方領土,而偵察員的任務是探索和調查,這就需要有開放、好奇的心態。換句話說,偵察員感興趣的問題是何為真、何為假、世界上的某個地方有什麽,而士兵只是一門心思擊退外來威脅。

所以請記住這一點,如果不想落入誤信的陷阱,你要試著去當一名偵察員,而不是一名士兵。

九、踐行智識謙遜

在談話中插入某些特定的詞語是表達謙遜、體現智識的良好開端,包括「我不大確定」「或許我說錯了」 「這件事我要是多了解一些就好了」 「據我所知」等說法。

剛開始你可能根本不相信這些話的力量,但把它們說出口在某種程度上能提醒我們,或許我們的真正所知並不如我們想象的那麽多。而且,這些話還能改變談話的總體基調,讓對方也表現出更多的智識謙遜。

另一種提升智識謙遜的方法,是時常站在與我們既有觀點相對的立場上,盡一切所能與自己進行辯論。更激進的做法就是在朋友面前公開提出這些觀點,但如果覺得過於尷尬,你就先從私下場合的辯論開始吧。

特內爾·波特和卡林娜·舒曼進行的一項研究測試了另一種方法,其中涉及智力的成長心態。在這項研究中,有些參與者把智力當成一種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持續改進的心理結構(成長心態),還有些參與者把智力當成一種靜止的、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的心理特質(固

定心態)。前者比後者表現出更高程度的智識謙遜,也更傾向於吸收對方的觀點。



十、矛盾說服

避免自己落入陰謀論和耀眼的漩渦是基礎,而接下來我們還能做更多,那就是幫助身邊誤信謠言、為虛假消息所苦的人(比如在家族群中轉發偽科學養生法的長輩們)。第10、11和12點都是我們力所能及可以在生活中實踐的方法。

鑒於人類的認知系統如此復雜,而且我們總能快速地防禦外來信息的入侵,並將其改頭換面,為己所用,那麽究竟哪種說服方式最有效呢?

一個方法就是誇張地贊同你想要說服的那些人——不僅僅是贊同,而且要比他們的立場更極端。正如我們看到的,人們經常會信心十足地擺出一個觀點,表示自己對其影響了如指掌,但其實並未進行過深入思考。當你把這個觀點推到極致,比他們自己想象的程度更深時,他們觀點的淺薄就被暴露了。

有人跟你說所有製藥企業都是邪惡的?同意!建議他們立即停止服用所有藥物,幹脆取消醫療保險。

有人說 5G 信號有危險?同意!建議他們趕緊扔掉手機,用座機跟外界溝通。住在一個沒有任何科技的地方肯定會有諸多不便,但總算能在 5G 的魔爪下保全一條性命,所以還是值得的,對嗎?

這個方法能非常有效地提醒人們思考極端化的立場。

十一、以共識為出發點

在社會大環境下,采用「敵我雙方」的姿態開始討論或爭論必然是無效的,這也是為什麽找到雙方的共性、關系、共同的利益訴求等切入點是如此重要,即使對方的信仰與我們天差地別。

在《如何讓人改變想法 : 關於信念、觀點與說服技巧》一書中,科學記者大衛·麥瑞尼深入探究了一些被證實最有效的勸說方法,尤其是針對有爭議、敏感的話題。他提到的各類方法,包括深度遊說、街頭認識論和智慧政治,第一步永遠都是建立融洽的關系。

換句話說,要讓誤信者把你當成朋友,讓他們知道你不是來羞辱他們的,而且你有興趣聆聽他們的故事,願意就此展開對話。在此基礎上,無論你打算與什麽人交談,長輩也好,同事也好,對方都不會感覺被排斥,並把你當成「圈內人」,而不是「圈外人」。

設法成為誤信者的圈內人並不意味著你必須接受或贊同他們的所有觀點,你當然可以認為他們的某些觀點難以接受或者相當危險。但是,就像維恩圖裏兩個圓圈在中間部分重疊一樣,你總能發現一些交點。

圈內和圈外的概念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作為圈內人,你們擁有共同的目標和挑戰。要采取這種方法,首先挑選一個與你們雙方都利益相關的話題,比如當地發生的一些事情,房價或犯罪率上升。或者符合你們共同身份特征的事情,比如如何教育青少年。通過這種方式,你可以傳遞一個信號,你們之間的相似之處遠超彼此的分歧。

十二、不要用字面上的意思理解極端行為

當我們熟識之人表達出一些極端見解的時候,請不要急於用對方所說的字面意思來給他們下定義。

假如你在大學裏最好的朋友說起「猶太銀行家控製了整個世界」,你的第一反應肯定是覺得他的思想極具冒犯性,並且不再接聽他的電話(尤其是如果你就是猶太人,或者你只是一個具備同情心、厭惡仇恨言論的普通人)。盡管你有足夠的理由產生這些想法,但正如我們前邊討論的,和朋友斷絕來往不但於事無補,還有可能讓他加速落入陰謀論的陷阱。

艾瑞裏在新書《怪誕行為學7》中提到,一個人的語言有可能並不代表他的真實想法,而是代表他已經被誤信者重重包圍。如果能養成隨時保持冷靜的習慣,並超越被他人冒犯的感覺,我們或許就能在謠言把朋友拖到更深處之前施以援手。---來源: 正和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