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新冠與流感聯合疫苗即將問世
7月1日(星期一)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一種針對新冠肺炎與流感的聯合疫苗即將問世:比單一疫苗更有效
美國疫苗製造商莫德納(Moderna)宣布,該公司研發的一種聯合疫苗已被證明可以同時保護人們免受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的侵害,而且比針對其中一種病毒的疫苗更有效。
該公司本月早些時候表示,該公司已經成功完成了該藥物的三期臨床試驗。與其開創性的新冠肺炎疫苗一樣,該藥物基於mRNA(信使核糖核酸)技術。莫德納在給投資者的一份聲明中表示,與單一的流感和新冠肺炎疫苗相比,這種聯合疫苗在為50歲以上的成年人提供免疫力方面更有效。
莫德納現在正計劃尋求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批準,將這種疫苗推向市場。
聯合疫苗可以帶來巨大的公共衛生效益,但它們的開發往往耗時且昂貴。英國劍橋大學的一位臨床免疫學家表示,莫德納最近的快速成功表明RNA技術可以幫助克服這些困難,「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為什麽這項技術令人興奮」。他補充說,使用mRNA技術的組合疫苗只是RNA技術的「開始」。
《科學時報》網站(www.sciencetimes.com)
由於大量暗物質的存在,銀河系中心的S星團可長生不老
所有的事物都註定要變老和死亡,包括恒星。然而,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一些恒星似乎可以長生不老。
像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一樣,恒星最終也會死亡。當各種大小的恒星在其核心核聚變所需的燃料耗盡時,它們會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縮,最終成為像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這樣的致密宇宙遺跡。
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銀河系中心神秘的S星團似乎發現了一種永恒存在的方式。
美國斯坦福大學卡弗裏粒子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模擬表明,恒星只能以暗物質為燃料而存在,由於銀河系中心附近有大量的暗物質,這些恒星會變得永恒。這是相當有趣的,因為他們的模擬提供的結果與S星團恒星的觀測結果一致:暗物質是一種燃料,使它們無限期地保持年輕。
研究人員表示,銀河系中心的環境比我們在銀河系中的環境要惡劣得多。所謂的「S星團」,是離銀河系中心最近的恒星。它們表現出幾個獨特的特征。例如,它們是如何到達銀河系中心附近還有待觀察,通常那裏的環境被認為對恒星形成有些不利。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 新型打印傳感器可部署於土壤中:能提高作物產量並節省資金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工程師們已經開發出低成本的傳感器,可以實時、連續地監測常見土壤類型中的硝酸鹽。這種使用噴墨打印工藝製造的電化學傳感器,可以幫助農民做出更明智的營養管理決策,並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雖然硝酸鹽是作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但過量的硝酸鹽會從土壤中濾出,進入地下水。這種汙染對飲用受汙染井水的人來說是危險的,而且對環境有害。研究人員研發的新型傳感器還可以用作農業研究工具來監測硝酸鹽的浸出,並幫助指導減輕其有害影響的最佳做法。
目前監測土壤中硝酸鹽的方法既費力又昂貴,而且不能提供實時數據。這就是為什麽研究人員希望創造一種更好、成本更低的解決方案。
在這個項目中,研究人員使用噴墨打印工藝製造電位傳感器,這是一種薄膜電化學傳感器。電位傳感器通常用於精確測量液體溶液中的硝酸鹽。然而,這些傳感器通常不適合在土壤環境中使用,因為粗糙的土壤顆粒會劃傷它們並幹擾獲得準確的測量結果。
該團隊的解決方案是在傳感器上覆蓋一層聚偏二氟乙烯製成的材料。研究人員稱,這種材料有兩個關鍵特征。首先,它有非常小的孔,大約400納米大小,允許硝酸鹽離子通過,同時能阻擋土壤顆粒。其次,它是親水的,這意味著它能吸水,並像海綿一樣吸收水分。
研究人員在最近發表在《先進材料技術》(Advanced Material Technologies)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詳細介紹了他們的進展。
2. 因下水道系統過時,美國老舊沿海城市面臨嚴峻挑戰
一項研究稱,美國老舊沿海城市,如費城、紐約和波士頓,在洪水期間面臨著被未經處理的汙水淹沒的風險。美國德雷塞爾大學研究城市雨水管理的研究人員表示,隨著氣候變化會導致更多的極端降水,這些城市可能面臨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部分原因是它們的聯合下水道系統的設計,部分原因是海平面上升。該研究團隊最近發表了一項研究,模擬了美國新澤西州沿海城市卡姆登市(Camden)部分地區這一問題的嚴重程度,以及分析了一項旨在幫助保護這些社區的擬議幹預措施的有效性。
從1855年開始,美國許多沿海社區都設計了聯合下水道系統。在這些系統中,雨水和汙水使用相同的管道收集。最初,這些管道排入溪流和河流;後來,它們被引導到汙水處理設施。但是這些管道只能輸送一定量的流量。在下雨的天氣,為了避免雨水淹沒汙水處理廠,一部分水流仍然會通過所謂的「合流製汙水溢流(Combined Sewer Overflows,CSO)流入自然水體。
盡管《美國聯邦汙染控製和清潔水法》推動社區升級基礎設施,並采取措施減少CSO的數量,但氣候變化給這一監管合規挑戰帶來了全新的維度。
當接收水體的水位高時,通常防止河水倒流到下水道的CSO擋板就不能輕易打開了。如果這些安全閥沒有完全打開,在下雨天氣中產生的汙水就會回流到系統中,甚至溢出到街道上或人們的地下室。
隨著氣候變化帶來更多的暴雨和更高的水位,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嚴重,而且無法用傳統的雨水管理方法來緩解。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 新研究揭示大腦如何識別和預測音樂,未來可用於幫助篩查癡呆癥
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和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我們的大腦對音樂的反應和識別方式。他們的研究表明,聽音樂會引發大腦中一系列復雜的連鎖反應,這一發現可能會在未來用於幫助篩查癡呆癥。
當我們打開收音機,最喜歡的歌曲開始播放時,我們的大腦會以一種復雜的模式做出反應,處理聲音、情緒和記憶的區域被激活。在前饋和反饋循環中,我們的聽覺皮層首先對聲音做出反應,並將信息發送到大腦的其他區域,比如與記憶有關的海馬體,以及幫助註意力和情緒處理的扣帶回(Cingulate Gyrus)。這個過程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識別歌曲並預測接下來的歌曲片段,使聽音樂成為一種愉快和熟悉的體驗。
了解我們的大腦對音樂的反應可以在理解我們的認知功能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研究人員解釋稱:「我們的研究為大腦處理和預測音樂的能力提供了詳細的見解,並有助於我們更廣泛地理解認知功能。這可能會對研究大腦健康產生影響,因為它為探索衰老和癡呆癥等疾病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認知過程提供了潛在的途徑。」
事實上,了解我們的大腦是如何隨著波西米亞狂想曲或對童年經典的反應而波動的,可能有助於研究人員在未來發現癡呆癥。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測量了83人聽音樂時的腦電波,他們將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2. 揭開地球起源之謎:中科大氮同位素研究揭示行星形成秘密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王文忠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與國際專家合作,研究了在類地行星形成和演化過程中氮同位素是如何分餾的。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目前,學術界對地球揮發物的積聚過程主要有兩種模型:「後期增生模型(Late veneer)」和「早期演化」模型。
由於氮是地球上生命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對其增生和進化歷史的徹底研究對於理解與生命有關的元素的起源和我們星球上可居住性的演變具有巨大的意義。
研究人員采用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深入研究了星雲物質凝結成星胚過程中氮同位素(14N和15N)的分餾機制。主要集中在熔融揮發和核幔分異兩個階段。
研究人員發現,在早期太陽星雲中氫氣尚未完全消散的情況下,熔融揮發導致了星胚中14N的富集,而核幔分異導致了矽酸鹽熔體中15N的富集。
該研究揭示了早期星胚熔融揮發和晚期富揮發物增生這兩個關鍵階段共同決定矽酸鹽地球中氮豐度的事實,為理解地球揮發物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視角。---(劉春/來源: 易科技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