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坐擁160億財富,「機器人大王」錢東奇:我一直走在「黑道」上

2024062319:36



哪怕掉進深坑,也能站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土繼續走。

「2018年,我剛好50歲,還很年輕。」訪談過程中,錢東奇反復提及這一時間節點。

2018年對他而言是個重要年份,那一年,科沃斯上市,成為掃地機器人第一股;也是那一年,錢東奇將科沃斯的業務交由兒子錢程打理,自己則轉身二次創業,成立了添可。

不過,訪談結束時,一旁的助理走上去小聲提醒,「2018年您是60歲,不是50歲。」錢東奇一拍腦門:「忘了,我今年已經六十六了。」

錢東奇時常會忘記年齡。但聊起科沃斯、添可每一代產品的更叠,他都如百科一般,清楚記得每個細節,他甚至對食萬料理機炒的每一道菜菜譜背後的大廚都如數家珍。

《2024年胡潤全球富豪榜》上,錢東奇父子財富達160億元。年報顯示,2023年科沃斯營收155億元。作為科沃斯董事長、添可創始人,江湖賦予了錢東奇一個名諱——「機器人大王」。

這並非謬贊。16年前,科沃斯推出了中國首款掃地機器人,歷史性地開辟了一個賽道;2020年添可則創造了洗地機這一新品類,在清潔家電的紅海中廝殺出一片藍海,5年內收入從0增長到近百億。如今,錢東奇又投身於食萬,立誌做出標桿性的智能料理機。



錢東奇本人的經歷,也蘊藏著一部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經濟騰飛史。

上世紀80年代,南京大學碩士畢業後,他拒絕了「鐵飯碗」,毅然投身市場經濟大潮;90年代,他創立自己的公司和工廠,走出了一條標準的「對外貿易、貼牌代工、技術創新」的路徑;2006年,他開始做自主品牌,科沃斯逐漸崛起;如今,科沃斯實現了品牌出海,海外營收占比超40%。

在外人眼裏,錢東奇的每一步,都踩中了正確節點。只有錢東奇自己清楚,在時間驗證他的決策正確性前,他一直都在漫長黑暗的隧道裏徒步。

錢東奇戲稱自己為「黑道企業家」——此「黑道」非彼「黑道」,相比那些一起步就進入成熟、明確市場的企業,「黑道企業家」的創業方向沒有標的,甚至沒有市場。產品的研發、痛點的解決、市場的教育,全都需要自己在黑暗隧道中摸索前行。

起初,掃地機器人、洗地機都被消費者視作「智商稅」和「偽需求」,但錢東奇堅信自己的推論,「人們不願意掃地和不願意洗衣服的本質相同,只要解決真正痛點,清潔家電就會像洗衣機一樣普及。」

本科學物理、研究生學哲學的錢東奇,推崇從第一性原理出發思考問題,痛點真實存在,需求就會存在。只要產品、技術持續叠代,一直到用戶滿意為止,就會走到認知爆發的階段。

不過,很多創業者都折戟在穿越「黑道」的中途。一個想法從萌生到真正落地,最終到被眾人認可,過程十分漫長,不知道要花多久才能見到曙光,也不知道還要源源不斷投入多少資源,這種不確定性,對創業者的心力、組織能力都是巨大挑戰。

錢東奇也曾經歷過這樣的階段,未知的壓力讓他患上抑郁癥,一度站在22樓的窗前,想一躍了之。但最終,他走出了一條又一條「黑道」。

沒有人一次塑造成型,摔打和撞墻,只會讓錢東奇更加篤定和皮實,這也是故事裏最迷人的部分。

以下為錢東奇的自述(有刪改):

* 方向都是「撞南墻」撞出來的

創業沒有康莊大道,也不存在具備「預知能力」的先驅者。科沃斯走過的路,都是在黑暗隧道中不斷撞墻,最終才匯成方向。

40年前,我還在南京大學讀書,本科學的是物理,研究生學的是哲學。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基本都會接受分配,為什麽我放棄了「鐵飯碗」,選擇「下海」創業?

畢業前,我在圖書館看到一本介紹日本經濟的書,講的是豐田喜一郎、本田宗一郎、井深大等一批日本企業家大舉入侵美國市場,促成了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的崛起。薄薄一本白皮冊子,看得我熱血沸騰,也影響了我從學術走到商業——想要對世界有所改變,除了做研究,還可以投身到經濟建設中。

我從小在南京長大,又在南京大學讀書,幾乎沒離開過江蘇,但畢業後卻先後去了汕頭、海南、深圳。既然選擇「下海」,就應該走到改革開放的最前沿。

在深圳一家國營外貿公司,我第一次接觸到吸塵器。那個年代的出口還是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為主,我們公司是第一個做整機出口的。過去,西歐國家的吸塵器都是從東歐購買,90年代,為了尋找替代,西歐商人才將目光投向了中國。但90年代中國製造的吸塵器水平遠達不到外商的要求。

我和這些外商做生意,一邊學習他們的經商之道,一邊學習吸塵器的原理。1995年,為了徹底以市場經濟的邏輯做業務,我決定自己下海創業,先做貿易,再發展到工廠。

創業之前,我並不知道自己即將面臨一條漫長的黑暗隧道,直到踏進去,才發現前方有如此多的不確定性。



做工廠和做貿易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做貿易是經營思維,而做工廠要具備產品思維。如果缺乏品質意識,就會導致零部件驗收不合格、功能驗收也不合格,一連串的問題都會爆發。

轉型的過程備受折磨,幾個月我便憔悴得不成人樣。我捫心自問:「做貿易也挺賺錢的,為什麽要做工廠?」

直到走過後面的路,我們才得出答案:貿易始終浮在水面上,只有自己懂產品,耐心打磨,嗅覺才能比市場更快一步。

1998年,科沃斯前身泰怡凱工廠建立後,主要給海外客戶做OEM代工。這個過程讓我們積累了資本,但也再次遇到挑戰:代工很難把創新做到價值最大化。

我們早早便萌生了研發意識:如果要和同行產生競爭差異,就應該做比同行水平更高的產品,然後賣給客戶賺溢價。戴森吸塵器為什麽賣得更貴?因為它有專利壁壘,有技術優勢,所以溢價更高。

我們當年花了很多功夫突破戴森的專利,做出一個類似的產品賣給客戶。但客戶拿到產品後,戴森來打官司,客戶輸了,只能由我們來賠償,還把所有的產品全部銷毀掉。

這是一個教訓——只看重研發,沒看重創新,歸根結底還是沒有突破壁壘。

復盤過後,我們最終繞過了戴森的專業墻,做出一款新產品,並且花了整整10萬美元找美國律師做非侵權分析報告。客戶拿著非侵權報告和戴森打官司,戴森歷史上第一次敗訴了。但那款產品是客戶的品牌,我們只能在幕後。

客戶勝訴後怎麽做的?他拿著我們的產品去找國內其他代工工廠,讓對方照抄,然後給報價。由於沒有研發、非侵權研究成本,對方的報價肯定更低。我花了3年時間才告贏對方,索要賠償又花了2年,最終只獲賠了20萬元,在成本面前杯水車薪。

這件事給了我一個警示:做創新的同時,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牌。創新要直接面對用戶,而非客戶。

2006年,我們開始兩條腿走路,吸塵器的海外市場依然做貼牌代工,中國市場則做自己的品牌。

在黑暗隧道中不斷撞墻,才誕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科沃斯。

* 穿越黑暗,需要燈塔

食萬智能料理機剛推出時,很多人都認為是「智商稅」,在他們眼裏,中餐做炒菜機器人完全是偽需求。



當年掃地機器人和洗地機剛上市時,大家也不買賬。我記得2009年我們的掃地機器人第一次進入線下商店,有的用戶甚至直接站上去,問「這個電子秤多少錢」?

我想談一談做產品的邏輯。

有的企業做產品是基於市場調查,有空間就做,沒空間就不做。我們認為從第一性原理出發更重要。

第一性原理是什麽?將問題拆解成最基本的元素,回歸商業本源,確定解決方案。推崇第一性原理而成功的企業數不勝數,例如特斯拉、亞馬遜、英偉達,都做出了顛覆性的產品。

1978年高考時,我最擅長的數學考砸了,但物理考得不錯,被特招進南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又跨專業學了哲學。很多人認為這是毫不相幹的兩門學科,實則不然。

物理研究的是現實世界的終極問題,哲學則是精神層面的終極問題,世界的本質是物理,物理的盡頭是哲學。我習慣用兩種邏輯去思辨,從終極問題去反推創新,這正是第一性原理的要義。

回到科沃斯,我們要解決的終極問題是「人們不願意掃地」,這和「人們不願意洗衣服」本質相同。洗衣機能夠普及,因為真正做到了解放雙手,如果地面清潔產品也能像洗衣機一樣方便,用戶願不願意買單?

如今掃地機器人的紅海市場,證實了這一推論。但在市場證實之前,我們蒙頭走了相當長的一段「黑道」。

早在2000年,我們就在研發掃地機器人,2008年才把掃地機器人放進市場測試。那一代掃地機器人構造十分簡單,沒有配備激光雷達,全靠隨機亂跑、亂撞來感應障礙物。

雖然產品不完美,但我們定義了未來掃地機器人成功的標準:掃得幹凈、不漏掃、不重復,掃完可以自己充電。我們堅信,如果解決了這些問題,用戶就會認可掃地機器人,標準會像燈塔一樣指引產品前進。

現在的掃地機器人和當年已是天壤之別,幾乎所有的痛點都被解決了,中間歷經十幾年。

2018年,我把科沃斯業務交給了錢程,自己帶著跟我戰鬥過的一些老員工,回到老廠開始二次創業,全力投入添可。這相當於又駛進了另一條「黑道」。

掃地機器人的產品起初雖然沒有市場,但用戶知道有吸塵器,相對容易接受。洗地機是憑空冒出的新品類,我們只能從0開始。

起初我們想做無線吸塵器,也做出了一代產品,但這個領域戴森始終在前面,只要它把某一個產品的價格降下來,就能輕易把我們從賽道中甩出去,因為用戶心智拼不過。

後來我們決定換賽道推出了洗地機。雖然用戶從來沒接觸過這個概念,但老百姓在家清潔有先掃後拖的過程,如果產品能夠一次性把痛點都解決掉,就會成為用戶的硬需求。

大賽道我們相信第一性原理,但在產品打磨中,還是要聽取用戶意見。2018年,添可第一代洗地機產品面世,但用戶體驗沒那麽好,水箱清理起來很麻煩、地上有水漬、顆粒度大一點就吸不進去……到2020年,芙萬1.0面世時,這些痛點基本都解決了。

如果從用戶思維去調研,這個市場根本沒得做,因為規模太小了。直到芙萬出來,洗地機市場被迅速打爆,大家才蜂擁而至。

做食萬料理機,我們仍然抱著這樣的邏輯:如果把菜品燒到大廚水平,把產品做到簡單、快、好吃,那就不是「智商稅」,就會變成真正的需求。因為基於本質,炒菜的痛點一定是真實存在的,尤其對很多年輕人來說。

一個好的烹飪,在於怎樣把握火候、什麽時候加調料、加的量是多少。這些步驟解析下來,背後其實是數字化的邏輯,如果把每一個步驟都精準定量,就成了標準化,人人都能使用料理機做出大廚的水平。未來再進一步叠代,就是和人工智能深度結合,訓練出「千人千味」。

用戶認為是「智商稅」也沒錯,因為傳統的料理機無法深度解決這些問題,產品沒有達到大眾預期。當產品、技術持續叠代,真正解決了下廚的痛點,食萬一定會像掃地機器人、洗地機一樣,走到認知爆發的階段。

一個想法從萌生,到真正落地解決問題,最終到大家都認為痛點被解決,這是一條漫長的「黑道」,也許你不知道要花多久才能穿越,也許還要源源不斷投入資源,但只要痛點客觀存在,前方就一定會有光。

*「破我執」和「皮實」

1998年,我從貿易轉型做工廠,第一家工廠建在蘇州的先鋒村,開設了兩條線,雇用了100多個工人。此前開貿易公司時,我手下只有十幾個員工,這意味著管理難度增加十倍。

但當時管理思維沒有跟上規模擴大的腳步,各種問題頻出時,我理所應當認為是底下的員工沒做好。

後來請了一個咨詢機構做診斷,對方聊了一圈,最後找我談話,「企業今天出現這些問題,主要原因是你,因為最重要的決定權都在你這裏。」

這個診斷讓我震撼許久,也開始自省——我才是這家企業的源頭,做好企業,最需要反思的應該是我。只有「破我執」,才能讓一個管理者真正覺醒。

從貼牌到做品牌,又在品牌中確定機器人賽道,再到添可、食萬的誕生,這當中有很多重大決策,也伴隨很多風險,這種決策只能我來做,而不是往下面一推。要讓團隊一起達成共識,我必須自己跳下去。



今天科沃斯培養幹部的理論亦如此,幹部就應該上前線、在戰火中學習,這樣才能鍛造成長。

科沃斯上市後,我決定把科沃斯交給兒子錢程。那年錢程28歲,接手一家上市公司,意味著所有的行為和動作都要接受審視,幾乎沒有私下磨煉的空間。

「海這麽深,你自己跳下去吧。」這是我當年對錢程說的原話。年輕人要親自操盤,親自撞一撞冰山、撞一撞鐵板,才能變得皮實。如果我告訴他前方有哪些險礁需要躲避,那他永遠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號位。

但我也在做一些反思,讓一個從來沒在海裏遊過泳的年輕人,「砰」的一聲跳下去,是不是有點操之過急?但他經歷了巨大挑戰,依然沒有退卻,這讓我很欣慰。如今我也在做一些調整,做我這個掌舵人該做的事情,科沃斯這艘大船還在行駛,來日方長。

走「黑道」的創業者都會面臨一個挑戰:如何面對失敗?因為在黑暗摸索中走路,很可能一步一個坑。失敗是常態,代表你從原理上還沒有把根本問題解決,而成功只是所有失敗中跑出來的一次。

當你好不容易走出隧道看到光亮時,也許又會立刻遇到另一個難題——別人來摘取你的果實,搶你的市場了。

坦誠說,早期面對這種競爭時,心裏非常不舒服,我花了那麽大功夫打出來的賽道,你們輕易就跑進來搶?

但現在已經坦然了。如果這個賽道是你打出來的,但你沒有守住,那就證明你在市場競爭中打了敗仗,需要反思。如果大家都認可你的賽道,並且你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分到一杯羹,那就是雙贏。一號位需要思考的是,怎麽才能在競爭過程中變得更加皮實,能打硬仗。

要穿越黑暗隧道,一定得皮實,要皮糙肉厚,哪怕掉進深坑,也能站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土繼續走。

這是我66歲最深的感悟。---[中國企業家記者: 鄧雙琳*編輯:李薇*圖片攝影:鄧攀/來源: 中國企業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