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挫折覺醒智慧抉擇領*歲月穎悟生命角度擎*眼界蒙蔽因果束縛盈*命運變數隨心信仰明

2024062318:32



*真正能讓人改變的,不是道理,而是南墻,是彎路和栽跟頭*

阿德勒名言強調內心渴望的重要性,衷曲無聞經歷表明挫折使人覺醒。尊重他人選擇和決定,修好自己再去影響他人,不輕易干涉課題,保持清醒和理智。

阿德勒曾有一句深刻的名言:「你可以將馬牽至水邊,但無法強迫它飲水。」 這句話的深意在於,無論我們如何引導或推動他人,除非他們內心真正渴望,否則他們是不會主動改變的。

就像生活中的每個人,如果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困境或需要改變,那麽我們再多的幫助和勸導都可能是徒勞的。只有當一個人自己意識到需要改變,他們才會主動去尋求改變的方法,去迎接新的可能。

作家衷曲無聞在成為作家前,曾是一名高中教師。他深知這個道理,並在教學實踐中有所體會。他曾嘗試用各種方法幫助學生提高成績,包括每周發放數學卷子。然而,總有一個學生對此不以為意,對老師的教誨充耳不聞。直到高考過後,當其他學生紛紛取得好成績時,這位學生卻只能步入社會打零工。

多年後,衷曲無聞再次遇到這位學生。此時的他,已經嘗盡了生活的苦頭,經歷了分手的打擊,開始後悔當初沒有好好學習。他告訴衷曲無聞,自己現在除了工作,其他時間都在拼命學習,希望通過成人考試改變自己的命運。幾年後,他成功考上了一所大學,開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真正能讓人覺醒的,往往不是他人的教誨,而是自己親身經歷的挫折和教訓。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試圖去拯救那些深陷困境的人,但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和選擇。我們可以給予他們幫助和支持,但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他們自己手中。

孔子和顏回的故事也告訴我們同樣的道理。顏回想去衛國教化國君,但孔子卻告訴他要先修好自己。因為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是修好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當我們自己變得更好時,我們才能有余力去影響和幫助他人。

因此,我們要學會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和決定,不輕易幹涉他們的生活和命運。有時候,不幹預別人的課題,也是一種對自己和他人的拯救。讓我們都保持一種清醒和理智的態度,既關注自己的成長和進步,也尊重他人的選擇和決定。



*生命,每一站都有每一站的風景*

人生各階段有不同智慧:二十歲燃燒熱情,三十歲守護家庭,四十歲保持清醒,五十歲順應天命,六十歲享受自在,七十歲懷揣童心。每階段都應珍惜當下,守護所得,放下所失。

二十歲:燃燒熱情,遠離佛系

說起霍去病,人們心中總是湧現出那個年少英雄的形象。他的一生充滿了熱血與青春,每一次出征都如同烈火燃燒,照亮了歷史的天空。

十七歲,他率領八百勇士踏上征途,凱旋而歸,封冠軍侯;十九歲,他再次披掛上陣,率領一萬精銳騎兵橫掃河西,令匈奴膽寒;二十一歲,他更是率領大軍千裏奔襲,殲敵七萬,從此「漠南無王庭」,成為了一代傳奇。

陳獨秀曾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正值二十歲的我們,應當像霍去病那樣,懷揣著滿腔熱情,勇敢地去追逐夢想。即使面臨再多的冷眼與嘲笑,也要堅定地走好每一步,活出自己的精彩與獨特。

未來的路還很長,但只要我們心懷夢想,敢於挑戰,就一定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

三十歲:守護小家,簡化應酬

在漢宣帝的時代,有一位名叫張敞的官員。他不僅在官場上政績斐然,更是一個深諳生活智慧的人。每當下班回家,他總是迫不及待地與夫人團聚,為她畫眉,留下了「張敞畫眉」的佳話。

林語堂先生曾說:「生活的智慧在於簡化。」三十歲的我們,已經成家立業,上有老下有小。在這個階段,我們應該學會簡化生活,減少無效的應酬和社交活動,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家庭中。

對年邁的父母多一些關愛與陪伴;對相濡以沫的伴侶多一些理解與包容;對活潑可愛的孩子多一些耐心與教導。只有家庭和睦、和諧幸福,我們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從容不迫、遊刃有余。

四十歲:保持清醒,遠離迷茫

在嘉靖年間,嚴嵩權傾朝野。面對這樣的局勢,張居正並沒有選擇直接對抗,而是選擇了清醒地觀察形勢、明哲保身。他深知時機的重要性,也明白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正是因為他的清醒與明智,才讓他在仕途上走得更加坦蕩。

四十歲的我們已經步入了中年階段,試錯成本越來越高。在這個階段我們應該像張居正那樣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等、不靠、不怨。我們要善於把握時機、獨立思考、自力更生,而不是盲目地跟從他人或依賴他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做出更正確的選擇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五十歲:順應天命,放下強求

柳永,這位北宋的才子,他的故事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年輕時,他才華橫溢,但多次科舉卻屢屢失利,原因在於他的詞風與當時的主流審美不符。面對這樣的困境,柳永曾執著地抗爭,但結果並不如意。直到五十一歲,他才終於中了進士,然而官運並不順暢。

然而,柳永最終選擇了順應天命,他放下了對仕途的執著,轉而投身於他所熱愛的詩詞創作。正是這樣的轉變,讓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婉約派」佳作,成為了文學史上的傳奇人物。

五十歲,是一個人生的轉折點。在這個年紀,我們應該學會順應天命,放下強求。那些曾經追求而不得的夢想,那些曾經執著而不得的人,都應該學會放下。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是與自己和解,不要讓過去的執念成為我們前行的枷鎖。

余生,我們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強求、不留戀、不執念。先盡人事,然後聽天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的美好,感受每一個當下的幸福。

六十歲:享受自在,遠離糾結

劉禹錫,這位唐代的大文豪,他的一生充滿了起伏。年輕時,他春風得意,但中年之後卻遭遇了多次貶謫。然而,在晚年時,他選擇了放下過去的恩怨,開始享受生活的美好。

六十歲,是一個人生的收獲期。在這個年紀,我們應該學會享受自在,遠離糾結。不要讓那些無謂的煩惱和瑣事占據我們的心靈,不要讓過去的恩怨和遺憾影響我們的心情。

我們可以選擇一壺好茶,一把蒲扇,靜靜地感受身邊的美好;也可以選擇一個心儀已久的目的地,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當我們放下那些無謂的追逐和貪婪時,就會發現身邊有著無數的幸福和美好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享受。

七十歲:懷揣童心,不悲嘆歲月

七十歲,是人生的晚年。在這個年紀,我們應該懷揣一顆童心,享受生命的最後階段。不要讓歲月的流逝和身體的衰老成為我們悲傷的理由,而要學會用一顆童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樂趣。

我們可以保持好奇心,多嘗試一些新的事物和體驗;也可以結交一些年輕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分享生活的快樂和感悟。當我們能夠保持一顆童心時,就會發現生活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和樂趣。

同時,我們也要學會放下過去的遺憾和悲傷。不要讓過去的錯誤和挫折影響我們的心情和狀態。只有當我們能夠真正地放下過去時,才能更好地享受現在和未來。

總之,生命的每一站都有每一站的風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應該學會享受每一個當下、守護好該取的、放下該舍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放棄該放棄的是無奈,放棄不該放棄的是無能*

放棄該放棄的是無奈,放棄不該放棄的是無能,不放棄該放棄的是無知,不放棄不該放棄的是執著!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人們在面對抉擇時所面臨的不同心態和行為。

首先,放棄該放棄的是無奈。有時候,我們會面臨一種無法改變的局面,無論我們怎麽努力,都無法達到預期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明智地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並做出適當的調整。這種無奈的選擇並不意味著軟弱或失敗,而是一種對現實的接受和對自我能力的正確評估。通過放棄該放棄的,我們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利益,避免陷入無謂的掙紮中。

然而,放棄不該放棄的卻是無能的表現。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困難而輕易放棄,沒有堅持到底的決心和勇氣。這種放棄可能源於對自己的不信任、對困難的畏懼或是缺乏毅力。然而,正是在面對挑戰和困難時,我們才能真正成長和發展。如果我們輕易放棄不該放棄的,我們將失去成長的機會,也無法實現自己的潛力。因此,我們應該學會面對困難,勇敢地堅持下去,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斷超越自我。

另一方面,不放棄該放棄的是無知的表現。有時候,我們會盲目地堅持一些明顯無法實現的目標或計劃。這種堅持可能源於對自己能力的過高估計、對現實的不切實際的期望或是對他人的過度依賴。然而,這種堅持只會讓我們陷入更深的困境,浪費時間和精力。如果我們不放棄該放棄的,我們將錯失更多的機會,也無法找到更適合自己的道路。因此,我們應該學會適時地放棄,接受現實,尋找更合適的選擇。

最後,不放棄不該放棄的是執著的表現。有時候,我們會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困難,但我們堅信自己能夠克服它們。這種執著來自於對自己的信任、對目標的堅定追求以及對成功的渴望。正是這種執著讓我們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不斷超越自我,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當我們不放棄不該放棄的,我們展現出了堅韌和毅力,也為自己贏得了更多的尊重和機會。

綜上所述,放棄該放棄的是無奈,放棄不該放棄的是無能,不放棄該放棄的是無知,不放棄不該放棄的是執著!這句話提醒我們在面對抉擇時要明智地判斷自己的能力和現實情況,既要有勇氣放棄該放棄的,也要有決心不放棄不該放棄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成長和進步。



*換個角度、活個明白、簡單做事、別有風味*

你有沒有被生活奪去過活力?被工作拮據過喘息?被錢財蒙蔽過雙眼?如果有,那你一定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了。

生在當世,我們大多數人無不被功利主義的思維所束縛。從小就被教育要學習賺錢養家,長大後全部精力投入事業奮鬥。可是到當你攥著一把悶錢時,你發現生命已所剩無幾。

就拿前陣子那個家喻戶曉的億萬富翁陶凱來說吧。這位商界傳奇曾經是中國新首富,據說資產高達2000多億。可就是這麽一個onne of the rich and powerful,最終卻因罹患絕癥而自暴自棄,生命就這樣戛然而止。

更何況那些富二代們,整日沈浸在酒色財氣的紙醉金迷中,簡直就是在糟蹋自己的生命。難道這就是你我一直追求的人生嗎?如果是,那我只能說你太可悲了!

其實生活本來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關鍵在於你如何去體會和品味。打工是為了養家糊口,賺錢只是為了溫飽,而不是把自己逼上絕路。

健康和快樂才是人生最大的追求,這兩樣沒了,你撈錢再多又有何用?再看看那些富人,難道就沒有生過病、抑郁過嗎?金錢固然重要,但絕不是全部。

因此,與其拼命賺錢買房買車,不如好好享受當下的生活。多陪陪家人朋友,結實感情;出去走走,欣賞大自然,體味世間萬物;做一些自己真心喜歡的事,去釋放內心的激情。

只有保持簡單樸實的生活態度,活出自我、釋放天性,你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感。生命短暫,不要總是追名逐利,而是要學會生活、學會覺知。

保持身心健康是前提,要常鍛煉、多戶外,給自己充充電。心理健康同樣重要,壓力太大就要及時釋放,找人傾訴或自己靜心療愈。只有身心俱佳,你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生活。

除此之外,還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生活中難免會有很多磕磕絆絆,遇到挫折也是正常的。但你一定要對生活保持樂觀和信心,困難終會被排遣,只要不放棄就會迎來轉機。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美生活,而美好生活的本質,就是要活出真我、綻放個性。不要被功利主義所蒙蔽,忘記了生活的本真;也不要總是追名逐利,把生命當做兒戲。

保持簡單、樸實、樂觀的生活態度,從自身做起,活出自我、釋放天性,體味生命的美好,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希望你能從工作的重壓中解脫出來,走向自由,擁抱生活!



*你信命嗎?人生是不是早已註定,努力毫無意義?*

你,信命嗎?

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有些事好像冥冥中早有註定,不論你做什麽,怎麽努力都無法改變最終的結果。

人生如同被設計好了一樣,在龐大的命運面前,你的努力顯得極其無力又無奈。有時候真的很喪:既然努不努力都一樣,該來的總會來,不該來的也來不了,是不是直接躺平就好了?

當然不是!!「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我們經常講的「命運」由兩部分構成:命和運。「命」是當下所處的境地,是短期的,為定數, 很難改變。「運」是未來的方向及路徑,是長期的,為變數,相對可以改變。

怎麽做呢?

首先,要「認命」,「認命」不是躺平,是接受和認清自己當下所處的境地,更客觀理智的走好下一步。
其次,要積極面對未來,樂觀迎接未來可能遇到的每一件事,善待未來可能遇到的每一個人。

最後,保持平常心,一切交給時間。一棵小樹,總是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才能長成參天大樹,而每天每時每刻去看,小樹依然是小樹。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旅行,你想去到一個地方。當前的起點就是「命」,未來選擇哪條路徑,如何對待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就是「運」。到達目的地,需要做好三件事:選擇正確的路徑、保持堅定的信念、培養過人的智慧。

1、選擇正確的路徑:正確的路往往都很艱難,路上荊棘坎坷,甚至需要自己開辟出一條路。

但是,正確的路徑是通過目的地的前提。小到生活習慣,比如:堅持學習,早起鍛煉等等。大到人生決策,比如:選擇什麽行業,從事什麽崗位等等。

2、保持堅定的信念:行路艱難,道路且長,沒有堅定的信念,很難等到柳暗花明的那刻。

確定路徑後,既不妄想明天就可以到達終點,或者路上有個救世主可以「捎上一段」。又要保持緊迫感,堅定不移的快步走下去。比如:每年堅持讀書,每年讀20本,一年兩年不會有什麽變化,堅持十年自然可以看到結果。

3、培養過人的智慧:路上會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保持端正開放的心態,妥善對待路上遇到的人和事。

謙和友善而又不卑不亢,更容易獲得路人的指引和幫助,也可以讓自己在路上走得更快,在以下一個路口也可以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最後想說,道理大家都懂,核心是能不能從此刻開始調整心態,立即行動。



*高級的人生,學會做減法*

大道至簡,人生需多做減法。在信息繁雜時代,需篩選信息,保持清晰思路。減少煩惱,降低期待,善待自己。控製欲望,篩選欲望,向內求索,活出幸福。

道德經有這麽一句話,只有四個字:大道至簡。

人在經歷了一些事情,或者說明白了一些真相之後就會感悟的,這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都是從最簡單、最直接的地方走出來的。

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心思太復雜,做法太極端的話,反而越是難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和答案。

真正厲害的人,一定是會給自己人生,多做減法。

信息太多,多做減法

如今這個社會,信息化空前發達,質量足夠強大。

於是,一個人在接觸信息的過程當中,雖然便捷,快速,但是因為信息量足夠大,要我們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消耗。

所以,如果一個人總是囫圇吞棗一般,不懂得進行信息篩選,反而被各種各樣的垃圾信息幹擾著自己的話。

那麽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就會被透支。

最後,因為自己被搞得精疲力盡,內心的秩序,以及頭腦的思緒,都會變得越來越混亂。

當自己無力招架的時候,就會覺得每一天都過得很疲憊,煩惱。

一個聰明的人,其實是懂得讓自己一邊做出理智的分析和篩選,舍棄那些無用的信息。

同時,一邊也能夠專心致誌,做出減法,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更值得去學,更值得去用的知識上。

可以說,越是在信息繁雜的時代裏,一個人越是要保持思路上的清晰,知道自己需要做出什麽樣的選擇和決策。

同樣,在篩選信息的過程當中,要保持克製,保留理性。

這樣,我們才能夠讓自己一邊過得從容淡定的同時,活得更加的清醒而自在,瀟灑隨性。

煩惱太多,多做減法

一個人沒有煩惱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總是有著沒完沒了的煩惱,那你也一定是在過著不健康的生活。

有這麽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最容易的得償所願,就是自尋煩惱。

的確,那些喜歡胡思亂想的人,把生活活得太復雜,把自己過得太矛盾的人,其實就是在自作自受。

每一件不如意的事情,每一刻不開心的時候,其實都沒什麽大不了的。

只要你記住,在人世間裏,除了生老病死,其他都是小事。

當你有了這麽一個認知之後,就會知道學會降低期待,善待自己,一切一切,都會好起來。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完美,也沒有你想象的那麽糟糕。

如果你總是活得太累,想法太多,煩惱自然會越來越多。

相反,倘若你能夠隨時隨地放下,不再執著,不再執念的話。

那麽,即便面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你也會笑著去面對。

因為你很清楚,越是逃避,越是抱怨,就相當於在跟自己較勁。

最終,內耗多了,煩惱也就多了,負面情緒也就多了,最後掉進絕望的深淵裏,你就很難爬出來了。

欲望太多,多做減法

一個人不可能沒有欲望,但是如果欲望太多,也不是什麽好事。

有人問,一個人為什麽長大之後,反而覺得更不快樂?

有人這麽說的,一個人之所以過得疲憊,活得痛苦,是因為欲望太多了。

的確,這就好像一個人在吃飯,不管有多餓,胃容量都是有上限的。

如果強行吃個不停,那麽肚子就越來越飽,越來越脹,甚至扛不住。

人在吃飯的時候,最終會因為胃口的原因,自己能夠做出合理的選擇,頂多吃飽了就不吃了。

但是面對欲望,有太多的人,其實是不知道判斷其中的多少,也根本不清楚自己能承受多少的。

反正在他們看來,只要自己想,只要自己覺得要,那就可以真正無限製去追求。

王陽明說:「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的確,懂得滿足的人,生活才能夠過得從容,輕松,不會給自己製造一些平白無故的壓力和煩惱。

人的欲望怒太多,那麽即便得到滿足了,也只是短暫的快樂。

因為在往後,你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和心思,去處理這些東西,哪怕在自己看來是一種享受。

但是,享受久了,多了,你還是會感到麻木,感到疲憊,甚至是痛苦和絕望。

篩選欲望,減少欲欲,向內求索,才能讓自己真正生生不息,活出幸福。



*別去搭理認知太弱的人*

聰明的人將學習視為愛好,而愚蠢者自滿於己見。遠離認知層次低的人,避免爭論,專註於自我提升。思維固化者難以改變,不必浪費時間和精力。要遠離認知弱的人,不被其拖累,保持自我成長。

真正聰明的人,都會將學習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物當做是自己的興趣愛好。

哪怕是普通人,也會通過自己一些失敗和挫折的經驗,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智慧。

只有愚蠢的井底之蛙,才會覺得自己看到了一切,擁有了一切。

正如希爾泰所說:「傲慢始終與相當數量的愚蠢結伴而行。

傲慢總是在即將破滅之時。

及時出現傲慢一現,謀事必敗。」

余生,別去搭理一個認知太弱的人,因為你越是想要同他們爭辯,講道理。

反而只能讓自己落得一個浪費了時間和精力的下場,更是讓別人覺得你多管閑事。

認知層次不同,不爭

其實,和自己認知層次不同的人在一起,別說是因為不同的觀點去爭辯了,就是普通的聊聊日常生活,他們也是和你各種的不對付。

在這些人的世界之中,只要自己遇到了認知層次比自己更高的人的時候,他們就會自動的開啟防衛意識,甚至是開啟自毀裝置去和你抗爭。

畢竟,這樣的人從來都是把自己的自尊當成天,肯定是不會允許別人把自己的光彩奪走的。

也可以說,認知層次太低的人,只會相信自己認同的那一套,也永遠只看重自己內心的想法,認準自己腦海中的真相。

所以,不管是多麽知識淵博的人,站在他們面前,他們永遠保持一種拒絕的態度,不願意去接納新的東西。

和這樣的人去爭辯,怎麽算不上是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呢?

而且你也一定有理由相信,這樣的人,心胸和格局都寬廣不到哪裏去,很可能會因此記恨上你,把你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就像這句話說的一樣:「不爭辯是一種格局,讓我們不拘泥於瑣碎而放眼全局。」

總而言之,一個人的認知層次越高,就證明這個人的知識越淵博,見識越廣泛,格局越寬廣,人生也會過得越來越美好。

因此,我們更要遠離那些認知層次低的人,不要讓這些人拉低了我們的檔次,甚至是毀壞了我們發展趨勢越來越好的生活。

因為在這些人的心中,從來都是如何拉人下水的心思,根本沒有自己努力奮力往上爬的想法。

思維固化的人,不理

如果一個人的思維發散的不夠到位,就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到思維牢籠中,認為自己所向無敵。

而在真正的意識到自己獲得了失敗的結局的時候,才會有著一種事後諸葛亮的感覺,認為自己下次一定行。

可是一旦掉入了思維牢籠之中,就如同被一張越掙紮,就纏得越緊的網所纏住,是很難讓自己的思維再靈活起來的。

久而久之,這樣的人所擁有的思維就會固化,不僅凡事學不會變通,對於世界的不同和多樣性,都是難以去接受的。

李之茵說過:「與時俱進才是人生的真諦,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只會被時代拋棄。」

所以,這種思維固化的人已經是淪為了被社會拋棄的人選了,遇到這樣的人,也不必去理會。

因為整個社會甚至是時代都要拋棄這樣的人了,自己又何必浪費珍貴的時間和精力去挽留他們呢?

而且一個裝睡的人永遠都是叫不醒的,既然他們的認知已經固化了,無論怎麽教導,都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了。

甚至這樣的人還很有可能把生活的不順遂怪罪到你身上,認為是你幹擾了他們的生活。

因此,這些認知太弱的人,已經對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築起了一層厚厚的圍墻,誰也別想打破這堵墻去改變他們。

對於這樣的人,我們也只有讓自己看開一些,不要過多的去搭理,更多的是註重自己的生活。

然後,自己就不會因為多管閑事被扣上了許多罪名,也不會給自己生活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困擾,生活也能過得更加舒適,舒坦一些。

愛因斯坦曾說:「思維世界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驚奇的不斷擺脫。」

那些不能夠讓自己不斷去認知新事物的人,自身思維世界的發展已經停滯不前,自然而然就會步入一種固步自封的境界。

而我們在看見這些人的時候,不是要傾盡全力去拯救他們,反而是要告訴自己,不要陷入這樣的困境。

如此,我們才能在人生中煥發出更強大的光芒,讓自己跟上時代的發展。

認知太弱的人,不交

莫裏哀認為:「對於聰明人來說,勸告是多余的;對於愚昧人來說,勸告是不夠的。 」

真正聰明的人,從來都不需要任何人的勸告,能夠自覺地提高自己的認知層次。

可是對於愚蠢的人,不管是擁有多少智慧的人去勸告他們,都是不足夠的。

所以,我們也要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道理,不要和這些認知太弱的人有著過多的交往。

不然的話,輕則,就是有著特別多的煩惱去打擾你的生活,或許並不是什麽大事,但總會讓人心煩意燥。

重則,就會讓這樣的人對你進行不斷的糾纏,只有把你的認知層次拉低到和他們一樣,才會讓他們善罷甘休。

如果不想讓自己的人生和生活都過得越來越痛苦,每一秒都是度日如年的話。

就一定要讓自己去遠離這些認知太弱的人,沒有必要的事情都不用去交談任何一句話。

最終,我們才能夠按照自己人生中的發展,慢慢的去強大自己,提高自己的認知,也就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