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每個人心中的阿勒泰
最近,由馬伊琍、周依然、於適領銜主演的8集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火熱出圈。
與以往熱播劇不同,《我的阿勒泰》沒有精心搭建的造景、沒有靠燈光營造的氛圍,更沒有強情節、快節奏、多反轉的人造戲劇元素。在這裏,大自然是舞臺,草原、河流、山巒、羊群、馬匹、與人的生存狀態,渾然一體地構成和還原了一種原生態關系。
劇外,散文的首次影視化創新、阿勒泰的美麗風光、劇集的詩意表達……這個五月,屬於「阿勒泰」。
口碑爆棚
《我的阿勒泰》是作家李娟於2010年7月首次出版的散文集,也是她的代表作。書中主要描述李娟在阿勒泰的鄉居生活。她以細膩明亮的筆觸全景式記錄北疆邊地美好閃光的生活日常,生命力與治愈力拉滿的文字,讓阿勒泰成為「詩和遠方」的代名詞。
作為一部暢銷十余年的散文作品,《我的阿勒泰》2010年出版以來,一版再版,豆瓣圖書評分8.7,堪稱現象級的國民散文。
原著書的高評分,讓影視版《我的阿勒泰》在與觀眾見面前就備受矚目:首部散文影視化改編的作品,首部入圍戛納電視劇節的長篇華語劇集,首部登上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的網絡劇作品,北京國際電影節史上第一部展映的劇集作品……種種標簽之外,《我的阿勒泰》甚至還登上了《新聞聯播》,報道其「真實再現牧場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新疆各族人民交往交融,守望相助。風格質樸清新,人物鮮活,生活氣息濃郁」。
自5月7日播出以來,劇版《我的阿勒泰》觀眾口碑幾乎呈現一邊倒的贊譽。
這部劇各方面數據都呈現出爆款的品質:央視黃金時段收視率斷崖式領先,愛奇藝播放熱度TOP1,豆瓣評分從開分8.5升至8.8、穩居今年國產劇第一名。在各網絡平臺上,《我的阿勒泰》多天霸占熱搜榜,抖音話題播放量22億次。截至5月15日,貓眼全網有效播放量破一億。《我的阿勒泰》相關話題也多次登上熱搜,引發網友廣泛討論。
以幽默、治愈的人物情節,直擊靈魂的自由、生命之美,壁紙級的電影感畫面成功「硬控」觀眾8集,《我的阿勒泰》火成了現象級。
當代人的精神療愈
這次網絡劇《我的阿勒泰》改編,是首部散文影視化改編的案例,劇情以生長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的漢族少女李文秀和開小賣部的母親張鳳俠的生活軌跡為主線,講述了她們與當地哈薩克族牧民相處的故事。主創團隊也滿是耳熟能詳的名字:監製大鵬,導演滕叢叢,演員包括馬伊琍、周依然、於適等。
觀眾之所以會被《我的阿勒泰》吸引,「治愈」是高頻關鍵詞。
它既源於哈薩克族少年巴太與返鄉文學少女李文秀的真摯愛情,也讓雪山、森林、草場、河流從「背景」走向「前景」,填補了觀眾對邊疆牧區的知識空白。邊疆的詩意、鄉居的人群、淳樸的民風,將原著「對愛情對生活的本能的熱情」化為另一種影像奇觀。
對於上班的打工人來說,它提供了一種溫柔、綿長、富有顆粒度的影像質感,宛如一款情緒按摩儀。有網友稱之為「賽博吸氧劇」「洗凈『班味』」「在工位的心飛到了新疆」……短短8集的《我的阿勒泰》,被網友們賦予了五彩斑斕的標簽。
該劇在社交平臺上的第一波好口碑,源自張鳳俠(馬伊琍 飾)與女兒李文秀(周依然 飾)之間有關「什麽樣才是有用的人」的討論。面對女兒對於自己「有沒有用」的自我懷疑,母親簡單直白地給出了另一種解法:「啥叫有用?生你下來是讓你服務別人的?你看這個草原上的樹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有人用,它就這麽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是不是?」
這一幕成了劇裏最高光的時刻之一,不光治愈了李文秀,也治愈無數看劇的人。
如果說多年前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與遠方」是一種放下煩惱、即刻出發的理想主義,那《我的阿勒泰》給出的解法,就是當下人更有共鳴的自洽:不順著別人的評價,不屈從固定的規則,「再顛簸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
李娟與阿勒泰
劇集熱播,不僅帶動了原著同名散文集熱銷,也讓作者李娟再一次「火」出了圈。
在電視劇爆紅之前,李娟在文學圈早就是一個傳奇。
祖籍四川的她,1979年出生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童年時曾生活在新疆最北端阿勒泰地區的富蘊縣,少年時期跟隨母親輾轉於四川、新疆兩地。高中未讀完,李娟便在成績不好和家庭條件窘迫的雙重壓力下,倉促地給自己的學習生涯畫上了句號。輟學後,她和家人進入了北疆深山牧場,幫母親經營小賣部,幹過車工、當過裁縫。
當所有的路都走不通時,李娟決心要當個作家,四季跟著牧民轉場、漂泊、流浪的成長歲月和生活經驗,成為了她日後寶貴的寫作素材。
1999年,20歲的李娟開始在《南方周末》《文匯報》等報紙開設專欄。
2003年,李娟的處女作《九篇雪》成功出版並飽受好評,她開始有了粉絲和熱心讀者。
之後,李娟的寫作之路一路前行,先後出版了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遙遠的向日葵地》,長篇散文《冬牧場》、「羊道」三部曲等,其鮮活靈動的文字被譽為「吹向文壇的清新之風」,獲得人民文學獎、魯迅文學獎,成為當代文壇獨樹一幟的作家。
「拖稿李天王。平時不說話一說剎不住綜合癥患者。社恐兼人來瘋。不做報告不講課不喜歡簽名。直播幾乎是唯一社交。」在李娟的短視頻認證賬號裏,她是這樣介紹自己的。
有人說,李娟是天生的作家,可對她來說,「寫作很艱難。」她沒有受過系統的文學培訓,靈氣皆來自腳下的土地,來自淳樸的民風,來自對自由和曠野的依戀。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李娟,就是「野生」。李娟筆下的世界,真實、生動,「北疆之北是阿勒泰,她是狂野的夢,她是山野的風,奔跑在涼夏,沈靜在寒冬。」正如她所說,「我的寫作沒有濾鏡。」
劇集帶火阿勒泰周邊
隨著電視劇的熱播,新疆阿勒泰的旅遊熱度再次推高。
數據顯示,自劇集開播以來,「阿勒泰」搜索熱度上漲了562%,「新疆」整體搜索熱度上漲323%,賽馬、自行車賽、民間音樂會、草原舞會、滑雪等一批線下活動已被當地納入文旅項目。「我的阿勒泰新疆宣傳片」話題也一度登上微博熱搜。
劇中取景地布爾津縣喀納斯景區禾木村,更是因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受觀眾們的喜愛。據統計,自5月7日以來,布爾津縣累計接待遊客達44.55萬人次,同比增長68.04%,旅遊綜合收入4.02億元,同比增長64.15%。
往年阿勒泰傳統旅遊旺季集中在暑期,但隨著劇的爆火,今年消費者已經開始提前預訂新疆旅遊行程。根據美團、大眾點評數據,5月7日-15日,「阿勒泰」搜索熱度同比增長超6倍,「我的阿勒泰」「阿勒泰跟團遊」「阿勒泰酒店」「西域阿勒泰餐廳」等均為關聯熱搜詞組。同期,阿勒泰7月的文旅預訂單量(包括門票、住宿、交通等)同比增長超210%。
攜程數據顯示,電視劇開播一周內,平臺上阿勒泰的搜索熱度環比上月同期增長1倍,阿勒泰地區的度假產品旅遊預訂量環比上月同期增長超370%。烏魯木齊+喀納斯景區+賽裏木湖+那拉提旅遊風景區8日包車遊、烏魯木齊+布爾津+阿勒泰地區+克拉瑪依+博樂10日、烏魯木齊+阿勒泰+伊犁9日遊等產品熱銷。
在淄博、哈爾濱、天水之後,阿勒泰也呈現出成為又一新晉文旅頂流的潛力。
結語: 電視劇有播完的時候,高熱度會退,旅遊風也不會一直勁吹。但李娟的文學作品卻依然還在那兒,吸引著一批又一批讀者。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中,《我的阿勒泰》告訴了我們另一種活法,另一種人生。
或許你無法抵達李娟的阿勒泰,但可以去往自己心中的「阿勒泰」。
就像《我的阿勒泰》寫到的,「去愛,去生活,去受傷」。---(李娟/來源: 首席商業評論)
*李娟散文名句欣賞:我活在一個奇妙無比的世界上*
1 、 痛苦這東西, 天生應該用來藏在 心底,悲傷天生是要被努力節製的,受到的傷害和欺騙總得去原諒,滿不在乎的人不是無情的人。
2、物質生活一旦簡單了,身邊的一切也會清晰地水落石出,鉛華洗盡。
3、我在山頂上慢慢地走,高處總是風很大,吹得渾身空空蕩蕩。世界這麽大.......但有時又會想到一些大於世界的事情,便忍不住落淚。
4、都說兔子膽小,可我們所知道的是,兔子其實是勇敢的,它的生命裏沒有驚恐的內容。無論是淪陷,是被困,還是逃生,或者饑餓、絕境,直到奄奄一息,它始終那麽平靜淡然。它發抖,掙紮,不是因為害怕,而僅僅是因為它不能明白一些事情而已。
5、生命一直陷落在那些歲月裏。將來,見到他以後,我要對他說:「世上竟會有那麽多悲傷。不過沒關系,我較終還是成為了自己較想成為的樣子。
6、人之所以能夠感到「幸福」,不是因為生活得舒適,而是因為生活得有希望。
7、我們如此輕易地信任了時間,如此輕易地走過了歲月。時間是我們找到的較較合適的容器,收容我們全部的龐大往事,向深淵墜落。我們總是說:不要被往事牽絆,明天還要繼續。
8、生命自己會尋找出路。因為只有在無際的彎路中,才會有更多的機會不停地靠近世界的種種真實之處,才會有強大生活的強大根基。
9、在安定寧靜的生活裏,連一小把炒熟的碎麥子都能香得直灌天庭。把這樣的碎麥子泡進奶茶,再拌上黃油——全身心都為之投降!……那是怎樣的美味啊,每細細咀嚼一下,幸福感的浪潮就席卷一遍身體的沙灘,將沙灘上的所有瑣碎腳印抹得一幹二凈。
10、在戈壁灘上,只需一棵樹,就能把大地穩穩地鎮在藍天之下。
11、對於所有將死的事物不能過於惋惜和悲傷,否則這片大地將無法沈靜,永不安寧。
12、無論如何,我點點滴滴地體會著這孤獨,又深深地享受著它,並暗地裏保護它,每日茶飯勞作,任它如影相隨。
這孤獨懦弱而微渺,卻又永不消逝。我籍由這孤獨而把持自己。不悲傷,不煩躁,不怨恨。平靜清明地一天天生活。
13、我活在一個奇妙無比的世界上。這裏大、靜、近,真的真實,又那麽直接。我身邊的草真的是草,它的綠真的是綠。我撫摸它時,我是真的在撫摸它。
我把它輕輕拔起,它被拔起不是因為我把它拔起,而是出於它自己的命運……我想說的,是一種比和諧更和諧、比公平更公平、比優美更優美的東西。
我在這裏生活,與迎面走來的人相識,並且同樣出於自己的命運去向。
14、幾枝嫣紅的薔薇從一戶人家的圍墻上探出頭來,斑駁的墻壁,水氣泱泱的花朵,微風細細,落花香滿衣。
一位白髮老人就坐在門前的矮凳上繡花,有蝴蝶、喜鵲、牡丹和纏枝蓮花,她腳下依偎著一只花貓,臥著酣睡。光陰在這裏仿佛靜止了。小巷深處隱隱傳來嗚咽淒婉的簫聲,是誰在杏花春雨裏,一直吹簫到天明?
15、而我腳下的路,恰從這世界正中間通過,像是天地大夢中清醒的事物。我穩當當地走在路上。
這裏是大陸的腹心,是地球上離大海較遙遠的地方。
亞洲和歐洲在這裏相遇,這是東方的西方,西方的東方…….但是在這裏,真正屬於我的世界只有腳下的小路那麽寬。我一步也不會離開這條路。
我從不曾需要多麽寬闊的通道,能側身而過就足夠了。像鳥在天空側身飛翔,魚在大海裏側身遨遊,我從來不曾渴望過全部的世界。
我只是經過這個世界,去向的一個小小的所在。我只依賴熟知的事物而生活,我心有牽掛,不想迷路,不想回不了家。我在山野裏,遊蕩在節制之中。但已經感到足夠的自由。
16、葉隙間陽光跳躍,腳下泥土暗湧。她走在葵花林裏,如跋涉大水之中,努力令自己不要漂浮起來。
17.大地最雄渾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萬物的生長啊……
18、太陽未出時,全世界都像一個夢,唯有月亮是真實的;太陽出來後,全世界都真實了,唯有月亮像一個夢。
19、山坡下,溪水邊,蒲公英在白天濃烈地綻放,晚上則仔細地收攏花瓣,像入睡前把唯一的新衣服疊得整整齊齊地放在枕邊。
20、植物的自由讓長著雙腿的任何一人都自愧不如。綠色就是大地上最廣闊、最感人的自由呀!當我們看到綠色,總是會想:一切都不會結束吧?---來源: 民國女子-
*李娟家的四代女性1:熬過107年漫長時光的老外婆*
電視劇《我的阿勒泰》播出,李娟又火了一把,為她高興。
李娟家是母系家庭,她的父親早逝,她幼年時與外婆和老外婆一起生活,後來回新疆,與外婆和母親一起生活。如果說李娟的母親給讀者帶來的是笑聲,外婆是笑中有淚,老外婆則只有苦澀的淚水。
一, 李娟的老外婆是李娟外婆的養母。老外婆有兩個兒子,都死於朝鮮戰場,老外婆晚年與養女相依為命。
老外婆是烈屬,然而在貧困的年代,烈屬也得不到很好的生活保障。老外婆與外婆住在一間不到八平方的房子裏。李娟的母親要工作,照顧她不過來,把她送到四川,讓外婆代為撫養。
兩老一小,擠在一間不到八平方的屋子裏,生活化到最簡——屋裏只有兩張小床,一個爐子,一個大木盆,一個泡菜壇子,一個板凳,一個竹椅,一個竹幾,一個快要散架的櫃子,還有一個米缸和一個水缸。
一張小床和一把竹椅,是她們給老外婆留出來的最大的獨享空間。幾十個蜂窩煤、十幾斤劈柴和老外婆用的馬桶放在老外婆的床底下。李娟與外婆睡的小床,晚上放下來睡覺,白天要收起來。因為李娟的外婆靠撿破爛兒維持生活,她們要留出一點活動空間,分撿和儲存外婆撿來的破爛。
她們生活在一堆破爛兒之中,破爛是這間屋子的主角,她們是破爛的附屬品。
李娟跟著外婆生活時,老外婆已經一百多歲。剛開始,外婆會把老外婆背在背上,走過長長的小巷,走到街上,讓老外婆看看街上的人。後來老外婆說什麽也不肯上街。也許是不忍心給快八十歲的養女增加負擔,也許是心萎謝了,街上的景,看不看的都一樣。她看了一百年,看得心裏厭倦。
老外婆從此只是默默坐在那間小屋裏,每天軟軟地靠在竹椅上,目光盯著空氣中的某個點,這是沒有內容的註視,不是因為對某個東西感興趣而盯著,而是她的目光沒有力量移動,只能頭對著哪裏,目光就落在哪裏,哪怕空無一物。
二, 白天,李娟上學,外婆出去覓生活,屋子裏只有老外婆、一堆破爛兒和幾件舊家什。老外婆和它們一樣破舊不堪,她也是廢物,是人類中失去能力的廢物。
老外婆的牙都掉光,只能喝稀弱。她靠著稀粥中的微薄養分維持著微弱的生命。也許是這種待死狀態對能量的需求已經不高,她在癱瘓後又活了十幾年。
老外婆去世時107歲,接近人類的生命極限。這樣的人不是病死,而是老死。身體的每個部件都老化。像老化了的衣服纖維,風一吹就散了。
兩個很老的老人,一個很小的孩子,組成一個奇異的生活組合。一百多年的歲月滔滔流過來,李娟站在最下遊。她只觀察到了老外婆一百歲之後的生活,那是老外婆漫長人生中最末的一段。
老少三人的生活,毫無質量可言。李娟水土不服,臉上長滿瘡,疼得不能吃飯。在學校裏,她學習不好,踢鍵子也踢不好。還沒有戶口,每年都會在老師查戶口的時候站起來,尷尬地站到一邊。
八十歲的外婆為生計而奔波。一百多歲的老外婆被困在床上和竹椅上,每天的運動軌跡是從床上挪到竹椅上,從竹椅上挪到床上。
三, 李娟的外婆在八十多歲時販起了雞蛋,她每天背著草兜趕早車,到逢場的鄉壩趕集賣雞蛋。
外婆顧不上給李娟做飯,可是李娟沒有餓著肚子上學,癱瘓的老外婆讓李娟吃上了熱乎乎的米飯。
每天李娟還在熟睡的時候,老外婆艱難地扶著床下地,扶著竹幾、板凳,挪到爐前,摸著米缸和水瓢,在耳鍋裏添米註水。慢慢彎下身子,捅開煤爐。看到鍋裏的水開了,她關上爐門,用爐子的余溫把米飯燜著。
她的行動緩慢而費力,她用蝸牛一樣的緩慢做出一鍋神奇的燜飯。這米飯不粘鍋,也不糊,「弧形的圓鍋巴整整齊齊,很輕易就剝落下來,中間是極誘人、極圓滿的金紅色,這色澤向四面放射開去,慢慢地過渡為金黃色、淺黃色、銀色……」李娟說:「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美麗的鍋巴!」
老外婆燜的米飯讓李娟和外婆驚嘆不已,鄰居們也跑過來看稀奇。她們都不知道癱瘓多年的老外婆是怎樣燜出一鍋完美米飯的。李娟後來多次想復製老外婆的完美米飯,總也復製不出來。即使用上電飯鍋和有塗層的不粘鍋,也燜不出那樣完美的米飯。
這樣的米飯老外婆是不能吃的。她沒有牙,她只能喝一點稀粥,她是為李娟燜的這鍋飯。這是這位一百多歲的癱瘓老人用她殘余的精力為外孫女燜的愛心米飯。
四, 大部分時候,李娟很煩老外婆。老外婆總是在哭。
叫她吃飯,她哭,跟她說話,她哭,給她換衣,她哭,給她倒馬桶,她哭。鄰居們跟她說話,她也哭。老外婆是烈屬,又是百歲老人,過年過節,縣領導來慰問,居委會來探望,電視臺來錄像,她也哭。
沒有人喜歡一個愛哭的人,還是一個風燭殘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除非你了解她的過去,了解她漫長一生中積郁著長江大河一樣的滔滔不絕的記憶,知道她被衰老的身體封印在過去的記憶裏,不能逃脫。那樣會理解她為什麽會有流不完的淚。可是李娟太小,還不能理解。
老外婆哭的時候,外婆會好言相勸,越勸,她的淚水越多。外婆急了,吼她,怕她這樣哭下去,街坊會以為她虐待老人。老外婆就哭得更兇了。
淚水,是這位手不能拿、腳不能動的老人唯一的情感渲泄。
五, 李娟在很多文章中寫她的母親,她的外婆,寫老外婆的文章只有一篇。這篇文章的標題很特別,不是《記我的老外婆》,而是《報應》。
沈默地像廢物一樣的老外婆,讓李娟時常忘記她的存在,忘記她還是一個活著的人,她的眼睛還會看,腦子還會思考,只是她身體的部件老化,像是一臺堆滿垃圾文件的舊電腦,運行緩慢。
在李娟上小學時,數學課學演算,她的草稿紙不夠用。街上有小販賣一種可以反復使用的油紙本。演算完,把本子上的塑料揭開再蓋上,就恢復如初。李娟想買一本,可是要花兩毛錢,這對這個貧困家庭來說是奢侈品。李娟想自己做一個油紙本。
她用硬紙殼和塑料紙釘了一個本子,又去摸外婆炒菜的豬油,不小心把豬油罐碰到地上,碎了。李娟嚇得拔腿飛跑,外婆回家,看到破碎的豬油罐,問李娟是怎麽回事,李娟沒有勇氣承認,說不曉得是怎麽回事,外婆以為是老鼠幹的,開始罵老鼠。
還有一次,李娟一進門,看到老外婆不像往常那樣無力地靠在竹椅上,而是身子向前傾,伸手想夠什麽東西。李娟順著她的視線看過去,看到有一張兩毛錢的紙幣躺在地上。老外婆想撿起來,可這對她來說是一個很艱難的事情。手腳伶利的李娟一步趕過去,把紙幣撿起來,裝在自己的口袋裏。
這兩毛錢應該給李娟帶來很大的快樂。她可以買一個油紙本,或者一個鍋盔——一個鍋盔用不了兩毛錢,她可以剩一點錢去買點其它的東西。
說到鍋盔,還有一件讓後來的李娟痛與悔的事情。
老外婆有時會從貼身的衣服裏摸出一毛五分錢,靜靜地等待,等上大半天,看到李娟回家,讓她去買一只鍋盔。鍋盔有甜、鹹兩種口味,甜鍋盔是軟的,老外婆能咬得動,就分給李娟一半,自己吃一半。
鹹鍋盔是硬的,老外婆咬不動,只把中間軟的一點點掏出來吃了,把大部分給李娟。於是李娟每次都買鹹鍋盔,於是老外婆吃一點點,她享用大部分鍋盔。
六, 直到成年後,李娟才意識她小時候的行為,對老外婆來說是多麽「殘忍」。
她打碎豬油罐時,老外婆就在她身後一米的地方坐著。她搶在老外婆之前把地上的兩毛錢撿走時,老外婆的手就在她身邊伸著。老外婆看著李娟打碎豬油罐,看著李娟撒謊,看著李娟仗著自己手腳伶俐,搶先一步,把地上的錢撿起來,裝進自己的口袋。
老外婆坐在那裏,看到了她的一切。她卻無視老外婆的存在。老外婆還活著,在她眼裏心裏已經成為不存在的人。
李娟說:「再沒有比漠視生命更惡毒的事了!當她還活著,還生生地活著時,我視她如死亡一般,忽略她的感受,抹殺她的存在。」
「她坐在那裏,沒有表情,沒有欲求,同房間裏其他家私——床,木箱,泡菜壇子……靜止在一起,深深地沈默……於是,我就認為她是不應該的了!我認為她沒有意誌,回想起來,其實她有的,微弱地有著。但又因為這「微弱」已經觸及到了她能力的極限,而顯得那樣強烈。」
外婆外出賣雞蛋時,老外婆怕李娟餓肚子,艱難地挪到爐前,給李娟做早飯,她是註視著李娟的,只是李娟沒有發現老外婆的註視。
老外婆足不出戶,與世隔絕,每天只有吃飯、睡覺兩件事。偶爾買一只鍋盔慢慢咀嚼,是這個世界帶來她的唯一可稱為「享受」的事情。童年的李娟為了多吃幾口鍋盔,略施小計,每次都買老外婆咬不動的鹹鍋盔,用她的狡黠剝奪了老外婆最後一點食物上的享受。
七, 李娟想回到過去,走進那條深深的巷子,腳下踩著青石板走進天井,跨過高高的門檻,走進屋裏,看到老外婆。
她想大聲呼喚著老外婆,跪倒在老外婆的竹椅前,趴在老外婆的雙膝上痛哭,親吻老外婆的蒼白的雙手。她想替老外婆纏一回裹腳布,邊纏邊落淚。
然而,時光對老外婆無情,奪走她的青春、健康、兒子,讓她在生命最後的十幾年裏,像衰朽的木頭一樣活著。讓她還沒能死,就被近在咫尺的親人忽視、遺忘。
時光對李娟同情無情,它像流水一樣從老外婆、外婆身上依次流過去,最後從李娟身上流過去,流過她的童年,把她帶到成年後的世界,然後仍然不回頭地向著未來流去。
它不給李娟重回童年的機會,讓她的錯誤鑄成就是鑄成,讓她的遺憾永遠成為遺憾。
李娟童年的不經意行為,並沒給老外婆造成多大傷害,只是成年後的李娟,了解了老外婆漫長孤獨而貧困的一生。 貧困和孤獨是殺人不見血的刀,被貧困和孤獨捆綁的長壽是漫長的淩遲。她童年時的行為,給老外婆的傷口上撒了幾粒鹽。
鹽粒微小,可是想到這磅礴的苦難之中有自己的小小份額,心裏就充滿愧疚。
李娟說的「報應」應該是她想回到童年,給一生苦難無歡的老人一點愛與撫慰,時光的大門卻砰地關上,她再也走不進去。
作者: 葉兒:愛世間煙火,愛八卦閑談。---來源: 民國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