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AI火了,雲賺翻了

2023052210:32

財報季來臨,BAT三家的財報接踵而至,雲業務成了看點。

過去,雲廠商們一直大幅虧損,能否持續盈利是近兩年業界衡量雲廠商實力的重要指標。本季度,百度智能雲首次宣布實現了季度盈利,成為繼阿里雲之後第二家宣布實現盈利的大廠雲。阿里雲已經連續兩年實現盈利,並且要在一年之內實現分拆上市。

根據IDC相關報告,2022年下半年,中國公有雲市場Top 5廠商分別是阿里雲、華為雲、中國電信天翼雲、騰訊雲和亞馬遜AWS,市場份額分別為31.9%、12.1%、10.3%、9.9%、8.6%。到今年上半年,華為雲和運營商雲的營收規模在財報中並未都展開。但有業內人士對深燃表示,雲計算市場競爭更激烈,華為雲、天翼雲的市場份額還在上升。

不過,頭部三家大廠雲的格局卻相對穩定。根據財報,一季度期間,阿里雲的規模依然穩居榜首,營收為185.8億元,營收占比約9%,同比卻下滑了2.1%;騰訊高管指出,騰訊雲營收占比不超過10%,也就意味着,一季度騰訊雲營收不超過150億元;百度智能雲營收為42億元,營收占比達13%。

在此之外,國內的「百模大戰」已經白熱化,外界更關注的是,AI大模型這股浪潮將如何變革雲計算市場。

在全球頭部三大雲廠商中,和谷歌都已經向更強調AI能力的雲服務商轉變。國內頭部雲服務商們更是如此,、阿里已經率先卷了起來,發布了大模型,騰訊和字節跳動也已從模型訓練的基礎設施層面參與了進來。廠商們不僅爭做大模型時代的「賣鏟人」,還要當大模型時代的「淘金者」。

從近期雲廠商的動作來看,它們卷向了價格戰。4月下旬,阿里雲亮出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降價,率先發起新一輪價格戰,5月中旬,智能雲宣布盈利的當晚,騰訊雲、移動雲先後宣布降價,參與了進來。毫無疑問,廠商們是在搶奪市場份額,也是為大模型時代的競爭而備戰。

過去的2022年,整個全球雲計算市場處於增速放緩的態勢。而國內雲計算市場,因互聯網紅利見頂後,大廠雲面臨增長瓶頸,運營商雲成為增長「黑馬」。進入2023年,整個市場的增速放緩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但不變的是,廠商們都在抓住各種機會尋求增長。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已經把大模型當成未來改變雲計算市場遊戲規則的存在,阿里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擔任阿里雲智能事業群CEO後,已經將大降價、聯合夥伴推動大模型落地、產品被集成,作為「三板斧」。運營商雲更是不會放過雲業務這條新的增長曲線。

和2022年的「保守」相比,雲廠商們「跑」起來了,這個市場勢必迎來一場激戰。

雲廠商卷大模型:既當淘金者、又當賣鏟人

2023年,雲廠商是AI大模型浪潮中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

在全球,一季度財報透露,Azure OpenAI服務已擁有2500位客戶,客戶數相較上一季度增長10倍。

在國內,根據財報,3月中旬「文心一言」發布後,AI大模型使得智能雲銷售線索增加了4倍。至於具體收入的增幅,可能會反映在接下來幾個季度的財報中。

雲廠商們能吃到AI大模型的紅利,邏輯很簡單,一方面,雲廠商通過提供大模型服務,成為大模型時代的「淘金者」。在從業者們看來,雲計算市場的主流商業模式將會是MaaS(模型即服務),大模型的能力成為關鍵。企業對於大模型的需求正與日俱增,哪家廠商能夠提供能力更強且更加完整的模型服務,就能夠搶到更多客戶。

李彥宏在文心一言發布時就曾指出,大模型時代,新型雲計算公司的主流商業模式從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變為MaaS。釘釘總裁葉軍也曾表示,SaaS(軟件即服務)、PaaS(平台即服務)和IaaS這三層,都可能會成為一個數據訓練的前置條件。未來這三層會被繞過,直接由AI層調用MaaS。

另一方面,雲廠商更是大模型時代的「賣鏟人」。大模型給雲計算帶來了AI算力和數據存儲的新需求,雲計算是AI大模型訓練以及落地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只要一家公司訓練AI大模型,就離不開算力資源,而算力正是雲廠商的核心優勢。即便AI大模型落地到具體的使用場景中,但底層依然離不開算力等基礎設施,同樣也離不開雲廠商。

張勇在阿里雲峰會上稱,大模型是「AI+雲計算」的全方位競爭,超萬億參數的大模型研發,囊括了底層算力、網絡、大數據、機器學習等諸多領域的複雜系統性工程,需要有超大規模AI基礎設施支撐。

為了抓住這個增長點,過去的幾個月,大廠雲們都在用各自的思路加速布局。

其中,和阿里最為急切,既爭當淘金者,有要當賣鏟人。發布文心一言之後,表示未來將直接向企業客戶開啟API接口,為客戶直接提供大模型服務。據悉,文心一言自發布一月以來已完成4次技術迭代,相較最初版本推理效率提升了10倍,模型算力利用率提升了1倍,在模型性能和成本實現了大幅優化。

今年5月,還帶來了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企業可以在文心千帆上基於任何開源或閉源的大模型,開發自己的專屬大模型。

同樣,阿里在4月直接發布了通義千問大模型,宣布未來將所有業務都將接入大模型,並將對外提供模型服務。在發布大模型之前,張勇就曾提出,要為行業大模型做好算力支撐。

在雲廠商中,騰訊和火山引擎暫時還沒直接發布最新的AI大模型,而是選擇當「賣鏟人」,是從基礎設施層面提供服務。4月14日,騰訊雲新發布面向大模型訓練的新一代HCC高性能計算集群,整體性能比過去提升了3倍。4天之後,火山引擎也發布了大模型訓練雲平台,宣稱不會自己做大模型,而是要為大模型提供高穩定性和高性價比的服務。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深燃表示,AI計算依賴GPU芯片算力,即便是大廠雲也面臨着產能供不應求的情況,這是大廠雲在AI計算領域已經有所布局的情況下,相較而言,運營商雲相對薄弱一些。

運營商雲顯然不會放棄AI大模型的機會。從三大運營商一季度的財報來看,雲業務正成為各家新的增長動力,相關業務板塊一季度增速都在20%左右。

在AI大模型浪潮下,算力作為基礎設施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後,三大運營商之前也都紛紛表態加大算力方面的投入。中國聯通2023年算網投資預計同比增長超過20%,不少於146億元。中國電信數字化投資增至380億元,其中算力投入195億元。艾媒諮詢CEO張毅認為,「AI大模型有望為雲計算市場的超大規模算力需求打開第二春。」

洛克資本合伙人馬統娟指出,AI大模型正加劇雲計算市場的競爭,也促進雲廠商加強創新並提高服務質量。未來,隨着AI大模型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它可能會為雲計算市場帶來更多的增量,更高效的資源利用率、更智能的服務管理和更精準的數據分析,都是典型案例。

價格戰打響

大模型之爭愈演愈烈之時,雲廠商同時掀起了新一輪的價格戰。

阿里雲最先挑起戰事,4月26日宣布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涉及雲存儲、雲網絡、數據庫、雲安全等多款核心雲產品,存儲產品最高降幅達50%。此次價格調整被稱為「阿里雲史上最大規模降價」。

20天後,騰訊雲、移動雲同時加入價格戰。騰訊雲最高降價幅度能達到40%,降價產品線包括雲網絡、雲服務器、數據庫、雲安全等。移動雲部分產品最高降價幅度能夠達到60%,活動覆蓋計算、存儲、數據庫、安全備份、大數據等六大板塊十餘款產品。

國內頭部雲廠商中,已經有三家加入了這場價格戰。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 阿里雲率先打響價格戰,或許與其要分拆上市有關。一季度財報發布後,阿里CEO張勇發布全員信表示,計劃未來12個月將阿里雲智能集團從阿里完全分拆並上市,阿里雲也將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

過去幾年,阿里雲雖然在國內穩居頭部地位,但市場份額卻在下滑,從2021年下半年的36.7%降到了2022年下半年的31.9%。

下滑的市場份額以及分拆之後自負盈虧的壓力,或許是阿里雲轉守為攻的原因。

另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技術在迭代,廠商加大自研,提升性能,降低了成本。以阿里云為例,其自研芯片能效大幅提升,倚天710性能超過業界標杆20%,能效比提升50%以上,目前已經大規模應用。

對於降價,騰訊高管在財報會上表示,從行業角度來講,降價是因為投入成本在下降,不過,騰訊的價格調整是在幾個點範圍內,影響並不大。

馬統娟認為,阿里云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更多優勢,大策略是犧牲毛利來換更大的市場份額,以進一步鞏固其龍頭地位。騰訊雲近年的策略是聚焦自研業務,改善經營情況,如果用低價策略應對,會對其經營情況造成衝擊,但目前整體策略並不明確。

張孝榮對深燃表示,雲計算行業長期虧損,唯個別大廠有盈利。價格戰開啟,雲大廠份額可能提升,雲小廠扛不住,結果可能只有關門或者轉型,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這並不是雲計算市場第一次打價格戰了,曾經雲廠商為了拿下行業的標杆案例,常常有0元標、1元標,廠商們常常以虧損換規模。

但這次價格戰,有廠商們搶奪市場份額的因素,但也更被視為是,大模型時代下廠商們新一輪軍備戰正在拉響,擴大用戶規模和基數、提升市場滲透率也是在為新的市場競爭補充彈藥。

大模型時代,重估雲計算

2023年,雲計算市場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但確定的是,國內市場會帶來新的一輪角逐。理性去看,無論在全球還是國內,雲計算市場增速放緩,都是廠商們需要面對的現實。

Canalys相關報告顯示,在全球市場上,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雲基礎設施服務支出增長19%,達到664億美元。雖然雲計算仍然是IT市場中增長最快的部分之一,但面對持續的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客戶的投資繼續放緩,雲增長首次低於20%。

從財報來看,三大雲巨頭都面臨着增速下滑的困境。今年一季度,位居行業第一的亞馬遜雲業務AWS增速放緩至16%,首次跌破20%的增長,是2015年亞馬遜開始拆分該部門業績以來的最低增幅。

該季度期間,全球第二大雲服務商微軟智能雲營收同比增長16%,但已連續七個季度增速放緩。谷歌雲作為後起之秀,增速較高,同比增長28%,保持着雙位數增速,但與前兩個季度對比,同樣增長勢頭正在放緩。

而在中國市場上,IDC最新發布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22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中國公有雲市場兩大業務(IaaS+PaaS)在2022年下半年同比增長19.0%,跟2021年同期42.9%的增長率相比,出現了顯著下滑。

這其中不免有宏觀經濟活動放緩、互聯網大客戶收入下降、中國互聯網客戶需求疲軟等因素。也正是這一原因,2022年,國內雲計算市場出現了「大廠雲向下、運營商雲向上」的態勢。

運營商雲憑藉着在政企大客戶方面的積累,增速越來越快,以至於2022年下半年,騰訊雲被反超,淪為第四,阿里雲、華為雲、天翼雲成頭部三大廠商。

不過,大模型時代來臨,無論國內外,頭部雲廠商們都早已將其視作是新的增量市場。在全球雲市場頭部三巨頭中,尤其是和谷歌,認為雲業務正面臨AI大模型的關鍵時刻,正以AI能力作為新的抓手,開啟新一輪的市場競爭。

其中,投資OpenAI,打起組合拳,已經開始加速技術成果產品化,包括搜索場景的NewBing、Office的智能助手Copilot等等。谷歌也不得不加速跟上腳步,於是有了問答機器人Bard。

同樣,國內雲廠商們也是如此,抓住基礎設施紅利的同時,也在加速技術成果產品化。

2022年,雲廠商們在加速拓展政企大客戶時,已經不再堅持走「大包大攬」的路子,而是從集成轉向被集成(不同於「整包」,僅提供部分技術和產品),為了能夠降低成本、快速賺錢,紛紛「以退為進」。從廠商們今年的策略來看,「被集成」的趨勢還在持續。而AI大模型的MaaS商業模式,適合被集成的特徵,也為雲廠商們帶來新機會。

2023年,大廠雲們從保守改為主動進攻,雖然已經看到了方向,但持續盈利以及技術迭代的壓力依然懸在頭上。

尤其是技術的迭代,並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騰訊創始人馬化騰最近在股東大會上表示,AI是幾百年不遇的、類似發明電的工業革命一樣的機遇,對於工業革命來講,早一個月把電燈泡拿出來,在長的時間跨度上來看是不那麼重要的,關鍵還是要把底層的算法、算力和數據扎紮實實做好,而且更關鍵的是場景落地,騰訊目前還在做一些思考。

大模型時代來臨,雲廠商們的新答卷正在慢慢展開。-(文:深燃*作者:王敏*編輯:金璵璠/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