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品短缺到商品過剩的歷史變遷:是否有帕累托?
世事輪迴,人類為什麽總是逃不出物極必反的如來之手?
因為人們太相信「眼睛」,一定要看到了才會相信,但是太極陰陰是同體的無痕轉換,房地產2021年賣的最好,,銷售面積18億平方米,其實是一根上引線,多方能量在徹底釋放;2016年房價已經到了天花板,2018年萬科喊出了活下去的口號;2019年恒大要求降價銷售,政策卻下了限跌令。近幾年,政策拼命阻止房地產的衰退,已經晚了。
打開廣闊的視野,再來看中國經濟的潮起潮落,或許會明白一個道理,為什麽我們總是逃不脫物極必反的雷霆一擊?因為我們都是經驗主義者。
中國前三十年,不管如何贊美,的確是一個商品短缺的時代。
正因為商品短缺,才有了釋放生產力的民間自發的謀生方式,於是,政策直接從經濟運行機製下手了,開啟了一個偉大的影響中國,也影響世界的改革開放。對勤勞到玩命的中國人來說,從商品短缺發展到商品過剩,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它是一個過程,一個充滿了必然性的過程,放開了私有經濟,放開了國際市場,商品過剩就有了必然性。
中國的私人經濟,談不上什麽血淋淋的原始積累,也不存在馬克思所描述的殘酷剝削與壓榨,它其實就是老百姓的經濟,正因為商品極度短缺,老百姓有了謀生的沖動,這才是真實的歷史原點,用《資本論》的邏輯批判中國今天的民營經濟,在邏輯起點與動機上,都是錯的。
解放了私有經濟,市場經濟就成為必然。
政策從純粹的計劃經濟走到今天的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資源調配,也是隨著經濟高速發展,逐漸固化下來的。
在這樣的體製機製的歷史變遷中,可以清楚地定位,中國經濟從短缺到過剩,是兩種經濟運行機製的伴隨。如果說,商品短缺是計劃經濟的伴隨,那麽,產能過剩就是市場經濟的伴隨。現在,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出現了過剩,這是我們今天必須反思的一個問題?
於是要問,過剩的機製是什麽?中國的特殊性是什麽?
一切在分配。
首先,市場經濟的分配是以投資為錨定。
老百姓會問,明明是工人在勞動,憑什麽資本家分的多,就憑投資,投資人與不投資人平均分配,市場經濟就崩潰了。
現在生產資本與勞動的關系,並不是《資本論》所分析的平等關系,資本是生產的統治力,通過一般等價物這種人類最強大的發明,實現了包括勞動在內全社會生產要素的集合,將無數細分的序連接在一條完整的全球產業鏈上,從而創造了無與倫比的現代大生產;現在一天所創造的財富,超出了資本主義前文明社會幾千年的財富創造的總和。
現代生產的哲學本源是勞動,而生產的組織是資本,資本並決定了一個市場的繁榮程度。
資本的統治,決定了分配。
任正非之所以分的多,因為投入的資本多,風險責任多,是一與多的關系,這是市場經濟意義上的公平分配,從而也決定了兩極分化。兩極分化意味著財富過於集中少數人,而社會消費的主體卻是中等收入群體,會出現消費相以對於商品供應的遞弱,生產過剩的發生具有必然性。這也是馬克思的結論。
如何避免財富積累與居民收入的不平衡?
當然不是追著富人削藩,如果富人都被均貧富了,相信也沒人敢在中國投資了,中國 市場經濟瞬間崩潰。重新開始新一輪的商品缺缺時代,這當然不是帕累托。
世界各國都在面對同樣的難題。
因為基尼系數過高,會引起社會的大動蕩,歐洲已經狠狠地領教過了一次,比我們更重視兩極分化的控製。有效的方式是稅收調節,更根本的卻在財政主導的全社會共享的大分配。這是中國理論界一直回避的問題,希望大眾的目光聚焦少數富人,是他們剝奪了大眾;2022年全國民企總利潤26600億,通通削藩,平分給14億大眾,一人月均收入增加不到200元,中國富了嗎?決定大眾富裕的不是削藩。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以全民所有制為主導,社會大分配並不是做的最好的。抑制兩極分化,不是哪一個經濟體的事,它是經濟內在邏輯的需要,目的就是要避免出現產能過剩,進而出現極具破壞性的經濟大蕭條。
中國現在的核心問題是什麽?上述兩方面都有很大的調整空間。
中國有沒有兩極分化,有,而且比較高,為0.47,遠超北歐洲0.3的平均數。
但是,中國的問題不在稅收.中國是出了名的高稅製國家,不是稅率不夠高,是法治不健全,漏洞太多,中國人本身也缺少納稅意識;這個問題在大數據時代可以翻篇了,現在企業逃稅,等於找死。
中國分配的根本問題在全民共享的大分配。
這也是居民收入GDP占比偏低的主因;中國的社會保障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比,還有很大的距離;北歐的市場分配中,基尼系數也很高,接近0.5,但醫療、教育、養老、就業等於社會保障水平要高得多,基尼系數反而低於我們,降到了0.3,兩極分化不完全是資本與勞動的關系。
二百年過去了,《資本論》在中國為什麽沒有操作性,剩余價值公式為什麽從來也沒有實踐過?因為它的分析基礎中少了主導社會大分配的財政。
最後一個問題,中國不可以大幅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嗎?
難,因為財政也差錢,地方財政擁有高稅率、擁有北歐所沒有的巨大的土地出讓金,這部分收入超出了全國民企國企的利潤總和,結果很差錢,要發行特別國債,支持正常運轉,這就真的是問題了。
中國經濟的根本問題是需求不足,從而引起了產能過剩,從商品稀缺到商品過剩,整整跨越了兩個時代,商品稀缺時代,大眾缺;到了商品過剩時代,大眾還是缺錢,這才是中國問題。
所以,中國現在的問題,不是運行機製的問題,更根本的問題在財政:我們需要一個小政府,大市場。
經濟規律不存在西方,還是東方那一套:規律就是規律!---來源: 永不出場的戈多-
*不要以為老百姓收入低:通脹就一定不會發生*
在過去的一年裏,經濟領域中最熱門的話題是通縮,這個風向轉了;在新的一年裏,人們又開始談通脹。
一些網友就奇了怪了,老百姓明明手裏差錢,消費在降級,怎麽可能發生通貨膨脹?
2023年的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只增加了0.2%,太弱了;而今年的春節人潮如湧,很多行業已經恢復,甚至超過了2019年的水平,但是,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只增加了0.5%,離《報告》3%的通脹目標還差距很大;大消費的房地產更是一個大滑坡,看不出通脹的跡象。
雖然如此,一切皆有可能。
因為通脹是貨幣的表現,超發就是超發。至於超發的錢跑哪去了,該通脹就一定會來,跟老百姓手裏有沒有錢,沒有絕對關系。有錢人吃戰斧牛排是消費,窮人吃張維為說的農民工高級盒飯,也是消費;體製的總負債在快速增加也是事實,最終下定義的是市場貨幣發行的總量。去年朋友去海南,想奢侈一回,結果蒙圈了,五星級一晚上五、六萬的賓館訂不上,能訂上的是三星以下。
貨幣多,商品供給少,就會引起通脹;貨幣少,商品供給多,就會引起通縮。
但是,還是有一個問題,中國經濟的現狀是產能過剩,又怎麽可能通脹;這正是中國經濟最奇怪的地方,能明白個中道理,也就算是了解中國經濟了。
貨幣沒少發,卻出現了產能過剩,還真和咱老百姓的收入有關。
因為老百姓是商品消費的主體,正因為中國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長期偏低,所以才會出現需求不足的矛盾,從而引起了中國式的產能過剩。
為什麽說是中國式的產能過剩,因為M2一直以兩位數在增長,貨幣政策是寬松的,中國式的通縮不是貨幣問題,因而無法下定義,說中國經濟就是通縮。
而2023年GDP增速完成5.2%,這個數據也不支持通縮。
真正的問題是,中國一直以投資拉動經濟,這種投資拉動的模式下,資金不是流向市場需求與效率,而是為了滿足地方GDP的考核,以非市場化的行為流向了長期項目和低效的國企,大量的流動性鎖死在了長期項目中,而占有了80%資源的國企,總資產是民企的兩倍,卻僅支持了7%的就業,居民收入的占比當然上去。
所以,中國式的產能過剩是因為資源錯配。
那麽,既然貨幣超發了,並以債務的形式在疊加,而經濟也已經失去了高增長,債務會繼續疊加,沒有懸念,當達到了一定臨界點,將徹底被債務拖住了經濟增長,這時,通脹就一定會發生,完成貨幣超發的經濟表現。
通脹是貨幣的表現,不因社會哪一個群體貧窮,而中止它的邏輯。
一切都在轉換中,當通縮的表現完成了一場民營經濟的大洗牌之後,通脹的要素就將從市場的海平面冉冉升起。
那時,對廣大的低收入群體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守住你的職崗。---來源: 永不出場的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