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情所“困”太久的人,應該怎麽走出來?
在某橙色軟件上輸入:“打工人必備好物”,出來的商品一長串的名字裏,離不開“解壓”“提神”“情緒控制”“早點下班”這幾個關鍵詞。雖然被叫做“好物”,但它們好像也沒解決什麽問題,還讓人越看越焦慮,就像是無數個觸手,把人拖向負面情緒的深淵。
大家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白天需要依靠超大杯的咖啡續命,甚至有人帶頭發願將咖啡納入醫保報銷;到了夜深人靜本該美美睡著的時候,卻還依然在大腦中過電般的回憶那些讓人難過又釋懷的點點滴滴,好不容易捱到困意襲來,距離早起鬧鍾響還有三個小時。
現代人的生活仿佛就像是一個每天循環啓動的發動機,看起來精致又規律,但因爲疲憊、失眠、脫發積壓的情緒黑洞,讓生活的能量核心變得越來越空虛,有越來越多人的開始動不動就暴走、崩潰,感覺整個人都要“碎掉了”!
* 情緒穩定爲什麽這麽難?
情緒穩定的人內心充實富足,面對困難松弛又有條理,生活被他們過得絲滑無比。良好的情緒可以說是生活的調味品,左右生活天平的重心,這是今天許多人希望自己能擁有的特質。
願望很美好,但現實中許多人的情緒好像總是很down,大批e人也都慢慢變成了i人,畢竟成年人的世界哪有不瘋的?說好的穩定flag說倒就倒,心態崩潰的黑洞說跳就跳!爲什麽保持良好的情緒這麽難?!
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受外界影響很大。外界壓力通過影響人體內的激素水平,來控制身體和大腦的反應。
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將外界壓力分成了不同的檔位。良性壓力(good stress)來自那些生活中稍微具有挑戰性但容易實現的事情,比如跟陌生人的尬聊或者公開的演講,完成後大腦會産生一種類似“逃離”的快感。可忍受壓力(tolerable stress)就更嚴重,比如被被批評或者經曆裁員,這時我們的身體需要動用額外的資源來處理,但最終應該也能恢複。而毒性壓力(toxic stress)則是那些我們無法內部消化的巨大困難,這些挑戰很容易讓我們一蹶不振,陷入情緒的深淵[1]。
身體的這種情緒平衡來自一整套完備的激素分泌系統——當壓力來臨時,大腦底部的下丘腦會開啓身體自身的報警系統,向腦垂體發送化學信號,並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醇,從而讓人提高警惕、保持高效生産力。可以想像千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在捕獵時肌肉緊繃、定睛遠眺的場景,這是生物刻在基因裏的特質。
圖 | simplypsychology.org
當我們度過危機後,激素水平就理應恢複正常。但壓力帶來的激素改變可能會影響大腦中的海馬體基因表達,海馬體正是控制管理人腦記憶、調節情緒的重要部位[2]。在小鼠實驗中,過量的類皮質醇物質會損傷海馬體,導致記憶衰退和情緒失控[3]。
因此,長期處于慢性壓力的人們並不一定是承壓能力太差,而是他們的大腦和身體可能出現了損傷和改變。卷中帶累的工作生活環境可以說是現代人情緒爆炸的導火索,而不穩定的情緒又反過來給工作、生活帶來更多麻煩。
* 失眠,是你的內心在求救!
情緒狀態除了會直接表現在人白天的臉上,俗稱臭臉,而且還影響著人在夜晚的睡眠,俗稱失眠。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 2023 的民意調查顯示:失眠是一件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事情,許多對睡眠不滿意的人出現了輕度或更嚴重的抑郁症狀,認爲自己整體健康狀況較好且壓力水平較低的人也表示睡眠健康狀況較好。
作爲國內長期關注睡眠問題、堅持開展調研和科普的單位,中國睡眠研究會和慕思集團最近共同發布了《2024情緒與健康睡眠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當中也直接指出有60%以上的受訪者近一年有著睡眠或者情緒困擾,“困局”正在全球範圍內展開。
早在1960年代,相關研究就已經發現睡眠不足可能是健康人群出現嚴重的心理健康症狀的一個先兆[4]。而且高質量的睡眠與更積極向上的情緒有關,但只要失去一個晚上的睡眠,第二天早上,人們的焦慮感和抑郁感就會特別強烈[5]。
在1947年的一項實驗中,一些士兵被要求試圖連續保持清醒超過四個晚上。其中一位本來挺i的士兵堅持幾晚不睡,就開始主動挑起爭鬥,而且還說他是在爲總統執行一項秘密任務。同時還有幾個人出現暴力傾向和持續的幻覺。不過,在睡了一整天之後,他們都恢複了正常,甚至還不記得自己幹了啥[6]。這種名場面,像不像熬了幾個大夜的同事對著你一頓輸出,爭吵半天又突然和解,讓人懷疑到底是誰瘋了?
近年來的許多研究發現,並不一定是焦慮導致失眠,整個過程是可逆的。睡眠不足和焦慮、抑郁或其他心理健康狀況可能會相互影響,形成一個極難打破的惡性循環。但如果能在這個怪圈中成功切入解決睡眠問題,就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情緒困境。
睡眠如此重要,那應該怎麽救救我這可憐的睡眠質量呢?《白皮書》給我們指了一條明路——“睡個好覺”模型:充足的睡眠動力+穩定的晝夜節律+盡量減少過度覺醒。
這個模型在人體的各個系統中都能找到對應。充足的睡眠動力來自體內的恒定系統,它就像是一個此消彼長的太極圖,只要你醒得越久,睡眠的驅動力就越強。要想睡好,首先就要“攢著覺”,在該睡的時候睡。
但很多時候攢了一天的覺,到了晚上還是眼睛瞪得像銅鈴,那說明是睡眠動力受到了阻礙,比如前面提到的壓力、環境刺激影響到了體內激素分泌,那些開年計劃、年中彙報、年底KPI都是激活喚醒系統的問題分子,睡覺前就盡量別去想它們了。
攢夠了覺、成功睡著了,但沒睡多久又又又醒了!這可能是身體的晝夜節律出了問題。晝夜節律又被稱爲生物鍾,主要由大腦中的視交叉上核所控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說的就是晝夜節律,它不僅調節著我們的作息,對其他身體機能也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激素的釋放、飲食習慣和消化、體溫等。
整個系統本來應該穩定運轉,但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穩定局面被打亂,都可能會造成失眠。
* 解決“困”局,需要主動出擊!
情緒和睡眠的關系如此息息相關,要讓情緒重新upupup起來,更重要的還是要先解決睡眠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采取措施,希望能夠“無痛入睡”。比如把臥室窗簾全部換成遮光的,同時隔音加濕,營造出更適合的睡眠環境;市面上也出現了各種助眠噴霧,向失眠發起了化學攻擊。
精神療愈也是有效的手段。有數據指出,2023年喜馬拉雅電台的情感類內容播放量同比增長236%,夜深人靜就emo的人們需要充分的情緒治愈,慕思集團就跟喜馬拉雅聯合推出了晚安電台,輕松的節目可以放松神經,抑制我們的喚醒系統使我們容易睡著。
除了這些直接或者間接的辦法,我們還需要解決床的問題——在《白皮書》的調查中,認爲寢具不舒服影響睡眠的人有近30%。畢竟一張床如果躺上去不是硌得手疼就是軟得腰酸,本來不好的心情就更煩躁了,睡著更是奢望!
經過千萬年的進化,人體已經變成了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人的脊柱呈反“S”型,每一區間壓力分布不同,一張合格的床墊必須結合人體區間的重量分布進行分區分段設計,使得每一部分都貼合身體,形成支撐,這樣才符合人體工程的需求。但許多床墊並不能真正完全適配每一個人的脊柱和肌肉線條,反而會在關鍵的支撐點變得空鼓或者過硬,給睡眠帶來壓力與不適感。
作爲每天睡覺的必備,我們更需要的,就是一張適合自己的床。從馬斯洛需求理論來看,最基礎的舒適度一直以來都是床墊應該解決的首要問題。床墊行業也的確開始在解決“更舒服”的方向上發力,但效果真的好嗎?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床墊行業一直在進行堆料競爭,比如通過各種記憶棉、乳膠材料來吸睛。但只是材料的改變並不能從根本上滿足用戶對于個性化睡眠的需求,傳統床墊能提供的功能和匹配度都比較有限,它就像是按常規尺碼買的西裝,能穿,但款式和舒適度總感覺差了那麽點意思。
這麽看起來,只有根據每個消費個體的特征差異進行針對性設計,才能適應人體不同年齡、身高、體重和睡眠習慣的特點,從而改善睡眠,床墊必須實現指數級顛覆式的創新改變。
想法很美好,但在過去,這種“千人千床”的獨特定制睡眠方案幾乎不可能,制造成本不敢想象。如今人類的生産力正在全面進入AI時代,我們是不是可以將AI運用到床墊上,來解決睡眠這個和生産力息息相關的問題了?
當各大床墊廠商還在“卷材料”的時候,我們在剛剛過去的CES 2024上卻看到了一款劃時代的床墊産品——慕思AI床墊T11 PRO 。在CES 2024的官方評選中,慕思AI床墊T11 PRO 聚集慕思智慧睡眠 7大核心技術,與全球數千家科技公司産品同場競技,同時斬獲“智能家居”和“數字健康”兩個類目的CES創新大獎,還被TWICE Award授予 “CES最佳選擇獎”榮譽。就在3月20日世界睡眠日前一天,慕思AI床墊T11 PRO 在2024慕思潮汐科技新品發布會上也正式與大家見面了!
沈睡中的人體在緩緩地起伏,仿佛是天然的潮汐律動,富有生命的韻味。慕思AI床墊T11 PRO應用了慕思集團首創的 “潮汐”AI算法,結合了“支撐調節算法”“睡眠報告算法”和“實時睡眠分期”的科技成果與一體,古樸的東方生活理念和前沿的智能科技實現了跨界融合、行業突破,讓好睡眠“智”然發生。
關注睡眠的家居企業這麽多,爲什麽只有慕思集團真正將AI技術應用于助眠這件事呢?
首先,“潮汐算法”的實現並非朝夕之間,這離不開慕思集團多年來深耕睡眠市場的技術沈澱。就像前面提到的,睡眠涉及到生物學、人體工程學、心理學、材料學等諸多領域,想要真正研發出科技領先的睡眠産品,就必須進行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
20年來,慕思集團與國內諸多科研院所、高校展開深度合作,進行科技創新。將人體工程學、睡眠環境學、睡眠醫學、智能化技術融入到産品設計中,應用睡眠生理驅動AIoT 場景技術、醫療級無創腦科學神經調控技術+CBT-I 行爲認知療法、鼾聲識別和體位性幹預技術等,通過軟件、硬件不斷升級,先後發布第一到第八代健康睡眠系統。截至2023年底,慕思集團已累計獲得千余項專利技術,並參與制定22項行業標准。
作爲一款AI産品,慕思AI床墊T11 PRO搭載了自研的AI自適應調節技術,更聰明地解決了支撐問題。它的AI air spring支撐系統完全抛棄了傳統的彈簧、海綿、乳膠等支撐材質。對于不同體型的人群,它可以通過23個高精壓電陶瓷傳感器來感知壓力,並通過氣囊可調節的高度和硬度提升調整過程的平滑度和准確性。
實際感受如何呢?就拿孕期准媽媽來說,她們的體重會在一年之內産生較大的波動,腰腹部的體型變化尤爲明顯,普通床墊很難hold住這樣的場面。很多准媽媽需要准備很多個不同大小的來幫助自己睡得好一點。而T11 PRO的AI自適應調節技術就非常體貼地解決了問題,在人生不同階段都能滿足你的睡眠需求。
這樣的感覺,就像是親密關系中能夠真正提供正向情緒價值的那一方,ta察言觀色能力MAX,懂你所想,知你所思。你只需要往床墊上一躺,睡覺這件事就能變得無比有趣、舒適。
不過,兩個人即使再親密,對于床墊軟硬的喜好很有可能不一樣,最後雙方互相折中妥協,但誰也睡不好。而慕思AI床墊T11 PRO也起到了家庭“和事佬”的作用——通過AI算法,它可以精准控制18個橡膠材質傳感氣囊構成的柔性支撐單元,能沿著人體脊椎、骨骼,以及肌肉受力,複刻身體生物結構的非線性邏輯,仿佛把人完美地鑲嵌到床墊中,從而實現根據不同身高、體型的用戶進行精准自適應的工程學分區、左右分區,並針對肩背腰臀腿等重要部位精准調節,完美實現千人千床。
不管你喜歡什麽樣的睡眠環境,慕思AI床墊T11 PRO都能讓你躺上去就徹底放松,釋放緊繃的壓力。而整個調節過程可以在1分鍾內完成,讓人真正實現“秒睡”。
在睡眠過程中,慕思AI床墊T11 PRO通過智慧睡眠監測、AI睡眠健康預警系統可以密切關注各項生理參數的變化,並結合慢病大數據,建立一套用戶專屬的慢病預警模型,經過長期的睡眠使用,給出一整套數據准確的健康管理方案。畢竟它與我們朝夕相處,你可以在智慧慕思APP上與床墊對話,通過累積的數據真正了解自己的睡眠狀態,持續改善睡眠質量。與其將慕思AI床墊T11 PRO單純地看作一款床墊或者寢具,其實它更像現代人的貼心睡眠管家。
政治硬漢俾斯麥曾經長期受到失眠困擾,但在心理醫生的陪伴下他就能很快入睡。很多人也有類似的體會——在親密的戀人身邊,或者抱著自己兒時的玩偶、枕巾,就能睡得很好,這是因爲它們的存在會讓人覺得信任、安全。從精神分析的視角看, 睡眠是一種“回歸”,就像回到了嬰兒在子宮的狀態一樣(很多人睡著後甚至會把雙腿蜷縮起來),睡眠意味著放任和接受,降低警惕性,將憂慮和焦慮抛在腦後。
作爲現代人的睡眠守護,通過全面的AI技術,慕思AI床墊T11 PRO也成爲了能夠長期助力睡眠的智能陪伴,給人帶來舒適的安全感。精心打磨的技術需要通過實踐來證實,經由中山大學生物醫學團隊和薩爾茨堡大學睡眠醫學實驗室的臨床驗證,慕思AI床墊能顯著提升用戶的睡眠效率和深度睡眠的時間。
當然,無論科技多麽前沿極致,最終還是在爲人的生活服務。就像慕思AI床墊,表面上看起來它只是解決了每一天的睡眠問題,但如果我們把時間的尺度放寬到人的一生,那麽會有近一萬多天的時間都能在舒適、靜谧的安眠中度過,從而找回積極向上的情緒。而AI只是起點,慕思的宏偉藍圖是構建起的是從科技賦能、星級産品、助眠生態的健康睡眠解決方案新思路,讓更多現代人用好睡眠來打造更穩固的健康基石。
面對恐懼和壓力,《沙丘》中有一句經典台詞:“我會洞悉它的軌迹,恐懼所到之處,萬物無存,爲我獨立”。人腦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有相當的潛力將自身重新連接到健康功能。當我們更從容地去面對生活中每一個挑戰,更自信地迎接每一個朝陽,相信現代人們就能更輕松地走出“困”局,用一顆更勇敢、強大的內心去追求生活的美好了~---來源: 果殼 -
參考文獻
[1] Scientific Council, N. (2014). Excessive stress disrupts the development of brain architecture.Journal of Children's Services,9(2), 143-153.
[2] de Kloet, E. R. (2014). From receptor balance to rational glucocorticoid therapy.Endocrinology,155(8), 2754-2769.
[3] Sapolsky, R. M., Krey, L. C., & McEwen, B. S. (1984). Glucocorticoid-sensitive hippocampal neurons are involved in terminating the adrenocortical stress respons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81(19), 6174-6177.
[4] Waters, F., Chiu, V., & Blom, J. D. (2018). Severe sleep deprivation causes hallucinations and a gradual progression toward psychosis with increasing time awake.Frontiers in psychiatry,9, 350067.
[5] Simon, E. B., Vallat, R., Barnes, C. M., & Walker, M. P. (2020). Sleep loss and the socio-emotional brain.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4(6), 435-450.
[6] Tyler, D. B. (1947). The effect of amphetamine sulfate and some barbiturates on the fatigue produced by prolonged wakefulness.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Legacy Content,150(2), 25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