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爲“人上人”,錢財是次要,抓住這1點才是關鍵
01.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
對于這番話,不少人會說,我已經吃了無數的苦頭了,爲什麽還是無法成爲人上人呢?難道說,這番話是騙人的嗎?
其實,這番話是真的,之所以我們吃了苦頭,依舊無法成爲人上人,就是因爲我們選擇的方向錯了。做了無用功,哪怕吃一輩子苦頭也毫無作用。
舉個例子,吃十年苦頭,就能成爲大老板,那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反之,吃十年苦頭,依舊是打工人,那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下人。
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最終的目標,究竟是什麽。如果吃盡苦頭,依舊毫無資源,那吃苦毫無意義。如果吃盡苦頭,擁有一定的資源和渠道,那吃苦才有意義。
02.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要想成爲人上人,需要依靠什麽?
對此,99%的普通人都會說,只要有錢,就能成爲人上人。錢財,真的是成爲人上人的關鍵嗎?是,也不是。
是,在于錢財可以讓我們衣食無憂,解決了各種物質需求。不是,在于錢財只能讓人成爲“人中人”,而無法讓人成爲“人上人”。
有錢人不計其數,不見得他們就能淩駕于他人之上。從古至今,錢財對于普通人而言,是無比重要的。可對于精英來說,並非如此。
這個時候,不少人都會疑惑,錢財,對于精英而言,爲什麽不是最主要的追求呢?在儒家文化爲主流的社會當中,錢財只能排次要位置。
舉個例子。在一線城市,經商的有錢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經商,而希望自己的孩子當官。在這些有錢人看來,只要孩子出色,當了官,那他們家就安穩了。
這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學而優則仕”。當了官,有了權力,才能真正成爲人上人。
03. 古時候,讀書人都有一個夢想——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古時候,社會階層分爲——士農工商。
讀書人希望登科及第,在科舉中金榜題名,成爲天子門生,那就等于開啓“仕途”了。而仕途的本身,就是當官。
之所以要當官,擁有權力,就是因爲“士”是排第一位的。試想,隨著讀書人擁有了權勢,那他們怎麽可能沒錢呢?
有一個邏輯,我們要明白:有錢,未必有權,所以有錢人會忐忑不安。有權,就一定有錢,所以有權人都希望擁有更多的權勢。
對于普通人而言,權勢遙不可及,所以讓人溫飽的錢財是最重要的。
可對于精英來說,他們已經不缺錢財了,那崇高的地位,以及無盡的權勢,才是他們終其一生的追求。
我們要明白,曆史上所有的名人,都是擁有權勢的精英。秦始皇嬴政如此,漢高祖劉邦如此,曹操劉備孫權如此,唐太宗李世民如此,明太祖朱元璋如此......
04. 要想成爲人上人,錢財是次要,這1點才是關鍵——權勢。
近些年,不少名校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都拼命考公考編,或者考選調生,一味心思往體制內沖,基本都不考慮體制外的職業。
爲什麽選調生,考公考編,會如此火熱?不論是選調生,還是考公考編,都跟這兩個字有關,做官。而做官的本質,就是擁有了權勢。
沒啥社會經驗的人不理解,有錢不就行了嗎,爲什麽還需要有權呢?
舉個例子,你覺得,是你們鎮的鎮長厲害,還是你們鎮的富豪厲害呢?毫無疑問,絕對是你們鎮的鎮長厲害。
你們鎮的富豪搞不定的事,你們鎮的鎮長可以搞定。其余的各種潛規則,都是如此。所以,精英們都想往上爬,希望站在更高的位置。
試想,一個小鎮的鎮長都如此,又何談是地位更高的權勢精英呢?所以說,錢財,在權勢面前,終究是不值一提的。有錢,未必有權。有權,絕對可以有錢。
05. 寫到最後 : 古人所說的“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就是鼓勵讀書人寒窗苦讀,金榜題名。一旦金榜題名,必然就能當官,擁有權勢。
如果努力的方向錯了,幫人打工,那就算吃苦一輩子,也毫無作用。因爲打工人缺乏權勢,也缺乏錢財。
普通人,就兩個選擇,要麽經商賺錢,要麽拼命進入到體制內。
有錢的精英,就一個選擇,拼命進入到體制內,擁有一定的權勢。
對此,肯定有人會說,我不想成爲人上人,只想成爲平平淡淡的普通人,還需要追求權勢嗎?那就不需要了。
要想成爲人上人,就只能追求權勢。而只願成爲平凡人,那追求權勢就顯得毫無必要了。一切,都是個人的選擇。
但還是要說,改變命運最快速的方式,就是擁有權勢。其他的,都只是權勢的衍生物。---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