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怪物》:要撒多少謊,才能成爲一個“正常”人?

2024011714:45


如果說成爲自己,是許多人理想的人生目標,那麽努力成爲一個被社會接受的正常人,是許多人在現實中努力的方向。

而在成爲自己,和成爲一個“正常”人之間,往往隔著許多個謊言,甚至是許多的自我欺騙。

近期上線流媒體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作品《怪物》,便是用電影手法揭示這一現實的佳作。

電影涉及孩子、學校、家庭,屬于青春題材,不過講述手法新穎,畫面唯美,當然還有知名演員(如安藤櫻、永山瑛太、田中裕子)貢獻不俗的演技,值得大家消磨2個小時的時光。本文則從心理視角做的一點分享,爲了不讓劇透影響觀影體驗,建議大家可以在欣賞完影片後閱讀。

01. 如果說這個社會上哪個群體最不“正常”,大概就是孩子。

因爲孩子身上還保留著大量原始、質樸的人性,他們不虛僞做作,最少撒謊,當然也因此是整個社會最希望改造成“正常”人模樣的群體。

故事就從小學生湊的母親發現兒子近期的異樣開始:問自己關于“豬腦子”、“是不是怪物”的問題,運動鞋莫名少了一只,校服沾滿髒顔料等,都讓她憂心忡忡。觀衆也會覺得,孩子是不是在學校遭遇了什麽霸淩。



她到學校了解情況,竟然發現,“霸淩”者是孩子的老師!

而且老師對自己的做法“義正言辭”,道歉也很不情願,因爲這名老師所見的是,湊欺負了班上的另一名同學星川,他的幹預完全是出于維護秩序,所以對于家長的興師問罪,只是出于學校管理體制的無奈之舉。



然而,這不是《少年的你》日本版,隨著故事線繼續推進,觀衆會發現,這些都是“迷霧彈”,原來,湊和星川這兩個男生的關系非常緊密,甚至到了被班上同學拿來說笑他們是“一對”的程度,當然在同樣保守的日本,這是非常不被接受的。

不僅如此,更直白表達性取向的星川,被自己的父親認定是“豬腦子”、是“怪物”,並且因爲他和湊親近,所以要其轉學,甚至教他當著湊的面說自己“喜歡女孩子”,阻斷這段不被社會接受戀情繼續發展。



至此,觀衆才明白,湊母親發現的異樣,老師發現的所謂“欺負”,其實背後是少年小心呵護自己的親密關系才有的各種“詭異”舉動。如果說存在“霸淩”,也是班級上其他同學看見他們的“不正常”發出的各種揶揄和嘲笑。

少年人不善于僞裝,但又不想被認爲是“怪物”,因此“撒謊”,卻似個漏鬥,讓大人察覺到,但又沒有察覺實質,進而延伸出了故事的種種。

講述青少年性取向有關的題材,是這幾年國際文藝創作的熱點,也很容易討好許多十幾歲二十幾歲更加開放的年輕觀衆。但是以東亞地區爲背景,從少年角度講述的性少數故事還是鳳毛麟角的,《怪物》可以說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不過,如果僅僅把視角放在性取向方面,我覺得還是有些狹隘,因爲青少年心理或行爲問題中,性取向的探索及困擾,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而更多的問題,如抑郁、焦慮、逃學、繭居族等,其實也會呈現出類似的情況:

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真正問題,並不了解,卻也缺乏深入探究的意願。

電影沒有用平鋪直敘的方式講述故事,而是采用三重視角,即母親、老師、孩子,用大量電影語言,向觀衆呈現這個故事的“真相”,既有敘事手法“炫技”,讓觀衆有懸念感的意味,同時也在模擬現實生活中的青少年問題揭示之難:



真正的真相,往往是掩藏起來的,人們,特別是大人,只是“看到”,便以爲這些就是真相。

亦或者,他們也不允許真正的問題被暴露出來,因爲他們要的是一個更加“正常”的孩子,他們害怕,一旦探究下去,孩子竟然真的“不正常”,而這點他們無論如何都接受不了。

而能感應到這一點的孩子,自己也會主動隱藏起來。

因此,從青少年教育的角度,《怪物》至少也提醒了父母和老師,面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或行爲問題,要“思路打開”,用舊思維很難找到真正的答案,甚至會誤入歧途。

當然,除非你准備繼續自己騙自己的話。



02. 孩子總會長大,也會變得更加善于隱藏自己,撒謊大概是很多成年人的本能。

電影如果僅僅停留在孩子層面,那不失爲一部兒童青少年心理片,但是導演和編劇的野心絕不止這點。

其實,電影中的大人們何嘗不在主動隱藏自己、改造自己,只爲做個“正常”人?

電影中,由日本青年演員瑛太飾演的老師,雖然自己沒有霸淩學生,但是受制于日本學校制度下,老師的地位更加卑微,所以不得不對家長進行道歉。



其他老師就勸慰他,沒有人在意真假,現在只是要把這件事了掉,能平息家長怒火就可以,不讓事件繼續發酵才是最終目標。

他也不得不選擇低頭認錯。

成年人身處在一個系統中,很多時候都要被迫接受這類事,而且是以一個看起來更加宏大的名義,讓你不好拒絕。

作爲老師,他更是被老師這個身份束縛住,因爲是老師,所以舉止要端莊,想和女友求愛,女友便回應了一句,你可是老師喲,雖然有調侃成分,但是言下之意似乎老師就得正兒八經,不能有性的需求。



他的女友曾經在日本夜店工作過,而這一點也被家長、同學放大解讀,認爲這個老師不正經,怎麽和這樣的人談戀愛?而他也不得不把這段關系小心隱藏。

在一個更大的系統中,沒有一個具體的人迫使你要怎麽做了,但是這個系統似乎就有神奇魔力,讓你不得不主動、自覺接受“改造”,改造成“他們”期待的“正常”人。

湊的母親亦是如此。

丈夫早逝,她一個人撫養湊長大,作爲一個單親媽媽,她到學校爲孩子的事情主張權益的行爲,就被解讀爲,因爲是單親媽媽所以會過度緊張孩子,認爲是她不太正常。

因爲是單親媽媽,所以行爲就要被放大解讀,視爲不正常了?



沒錯,這種“刻板印象”也是“正常”體系的一部分:

你的“不正常”在他們看來,也有“正常”的理解,而沒有人在意你的訴求是否真的合理。

而媽媽自己也很難逃脫所謂社會規則對“單親媽媽”的“刻板”要求:

她就直言不諱地對孩子說,現在自己的任務,就是好好撫養孩子,等孩子長大,結婚,然後自己才能尋找自己的幸福。



這是非常東亞母親的說辭,我們在很多地方都聽到過類似的版本,也可能你的母親也說過類似的話,諸如你結婚成家,她的人生任務就完成了。

這當然是令人窒息的,特別對湊這樣比較“不正常”的孩子來說。

然而,這種對自己要做什麽的確信,不也正是努力成爲一個“正常”的“單親媽媽”自我認同在作祟嗎?

是的,成年人在成爲自己和成爲一個正常人的道路上,往往選擇了後者,甚至是下意識,想也不想就往這條道上走,而且,因爲多年撒謊騙人,功力增強,不僅很容易騙過他人,也很容易騙過自己。

站在局外看他們,我們可以感受到濃烈的壓抑人性,電影對大人世界的畫面色調,也是充滿壓抑,全然不同于小演員出場時候的畫面舒服,但是這恰恰是成年人世界吊詭的地方:



成年人努力成爲一個正常人,讓他們看起來都很變態,至少心理上是這樣的。

而這,或許是電影之所以叫《怪物》的緣由吧:

如果說小孩的性取向不同于“大多數”是“怪物”,那麽一個個七辛八苦努力成爲“正常人”的大人更是“怪物”。

何苦來哉!

03. 就這個層面看,導演和編劇的眼光是毒辣了,他們看准了這些年我們整個社會的基本思潮:

社會趨同。

雖然市場上可以選擇的物品變多了,人們的工作類型也豐富了,但是大家好像變得都差不多:

不同超市裏的貨物,從包裝到品類,都差不多,你搞面包攤和小廚房,我也搞,賣的東西外觀、口味也都差不多。

商家派送的禮物,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帆布袋。

各家直播間的路數、話術也差不多,都是“家人們”、“寶寶們”,都是“最後幾單”。

時尚達人,也像拷貝出來的,畫著類似的眼線和濃妝,春夏天穿多巴胺、秋冬穿美拉德。



十幾年前流行過的MBTI測試又開始風靡,而且這次更是把人簡化爲“I人”、“E人”,人們也樂得這種簡化,倒也不是爲了一眼看穿對方,而是簡單明了就是好的。

獨立思考的口號喊得震天響,但是談出來的內容,不是AI生成,便是某個短視頻博主的二手觀點,真正有見地的思想,越來越少,當然也不能指望幾分鍾的短視頻能有多少見地。

人們似乎被某種東西罩住了,看起來選擇很多,但是這些選擇也是類似的,就像“預制菜”、“定制化”,是批量生成的,有性格的人不缺,但有個性的靈魂很少。



在這個局面下,人人都在試圖變得更靠近某種標准,並按這種標准過活,對內心深處那個與標准不太一樣的自己懷揣戒心,擔心這個內心的“怪物”被人識破,亦或者讓自己“破功”。

04. 我很幸運地做了一份有機會與許多人內心“怪物”打交道的工作,心理咨詢。

可以這麽說,每一個走進這間咨詢室的人,往往都是在談自己的“與衆不同”,在談自己與所謂標准不一致的地方。

很多時候,他們也爲此苦惱,並不是苦惱自己不能成爲真正的自己,而是苦惱自己做一個與標准一致的正常人好像也不容易。

而這恰是生而爲人悲哀的一面。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相對這個所謂的標准,都是“怪物”,這就是我們每個人最真實的一面,所謂千人千面。

而我們苦心經營,出了房門可能就要戴上面具,去做一個“正常人”的結果,是千人一面。



本來這個千人千面,才是最正常不過的,但是要求千人一面,才讓自己變得口不對心,生活擰巴。

而很多的心理問題,正是這種試圖變“正常”導致的。因爲違背內心,本身就是不正常。

人是多麽會和自己較勁啊!而且是這麽多人一起在玩一個和自己較勁的遊戲!

電影中,星川被父親要求和湊撒謊,自己即將轉學,而自己的“豬腦子”也治好了,喜歡女生了。

但是,騙過父親的他,立馬轉身打開房門,告訴失望的湊:

自己剛才說的,都是謊言。

“對不起,我撒謊了。”




這一幕打動了很多觀衆,也包括我。

這是一個人,雖然是個還很稚嫩的小孩,敢于直面自己謊言的一幕,話不多,但直戳內心。

千人一面的社會,我們無力去改變,但是,至少我們可以直面自己的“與衆不同”,從承認自己一直以來,都在“撒謊”過活開始。



我們可以出門戴起面具,這可能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爲在社會做不到足夠包容的情況下,一個人更要做好自我保護。但是回到自己的房間,要馬上把這個面具摘下,讓自己透口氣。

你要允許自己有這麽一間房間。



知名英國作家伍爾夫說,女性要有一件屬于自己的房間,這是女性思想獨立的基礎。

我想這“一間房間”是屬于所有人的,我們都需要這樣一間屬于自己、可以敞開面對自己的內心房間,在這裏,可以不用撒謊,至少不對自己撒謊。

祈願我們都能奔跑在陽光下,不用在成爲自己和成爲正常人之間做選擇題,不用在意是否成爲他人心中的“怪物”,一如電影中田中裕子的著名台詞:

“如果只有一部分人能擁有的,那就不是幸福,幸福是任何人都能擁有的”。

這份幸福,當然應該包括每一個“怪物”,每一個”內心深處住著“怪物”的你、我。



作者 : Arthur Chen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簡介:聽過許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銘:惜時惜人。---[文轉載自公衆號:一杯咖啡/來源: 十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