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整形、穿著性感,家長是“瘋了”嗎?
最近,兒童服裝成人化、兒童“服美役”等問題引起了全網關注。
明明還是小孩子,爲什麽要爲了“美”如此辛苦,家長到底是怎麽想的?
在“變美從娃娃抓起”的風潮背後,又是誰在推波助瀾?
01. 變美從娃娃抓起?
不知何時起,童裝圈掀起了一股性化女童的“奶辣風”。
無論是服裝設計,還是小模特們的姿勢動作,都透露著一種盡力向成年人世界靠攏的成熟。
吊帶、泳裝、包臀裙,絲襪、高跟鞋、豹紋……等性感元素,都被加在兒童服裝上。
不少父母還主動把孩子打扮成這樣, 甚至引導孩子擺出辣妹姿勢,以跟上潮流。
一歲的小朋友“半露香肩”,肉乎乎的小姑娘,對著鏡頭俯身內八抛媚眼……
兒童美容的年齡也越來越小。
3-7歲的女童,只要花上二三百塊錢,就能在兒童美容院裏享受敷臉、足浴、護膚、美甲、美妝之類的服務。
據說在美容院客戶裏,最小的才一歲半。
兒童美妝和護膚産品也一直火爆。
根據《2023年H1消費新潛力白皮書》顯示,今年上半年在母嬰賽道,兒童面膜已經超越兒童奶粉和寶寶餅幹,成爲增速最快的細分品類,增長率達到218.2%,GMV爲0.16億元。
有的品牌已經把護膚品細化到年齡、性別、膚質了。
3歲是一個分水嶺,3歲前主攻補水,3歲後可以開始考慮美白和去黑頭。
還有家長在嘗試各種變美偏方,試圖徒手改命。
比如從小捏出高鼻梁、貼出雙眼皮、睡出圓腦殼……
另一批家長自己技術不過硬,于是直接找“專業人士”操作——帶孩子去醫院整容。
搜搜新聞,能看到七八歲的孩子做整形,至于初高中去做整容的青少年,已經“不報道了,司空見慣了。”
醫美機構也打出了響亮的口號:“當不了學霸,那就當校花。”
連身材焦慮都蔓延到嬰兒身上了。
以前只聽過嫌孩子太“瘦”,拼命想讓孩子多吃點的,沒想到現在連嬰兒都要做身材管理。
對此,網友辣評:
孩子還小,身心發育都還不成熟,家長卻這麽卷,圖啥?
02. 贊同“求美低齡化”的家長,什麽心理?
這批帶孩子去整形、做美容,給孩子穿成熟衣服的家長,都有什麽特點?
他們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0-50歲之間,90後偏多,女性較多。
大多數家長受過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審美觀念和消費觀念,更傾向于追求時尚和潮流。
他們的職業多爲白領、企業家、自由職業者等,有較高的收入和消費能力,更願意投資在孩子的外貌上。
所處地區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經濟發達的地區,因爲這些地方的家長更加注重孩子的外貌和形象。
家長們這麽做是出于什麽心理?
從大環境上看,在如今這個短視頻時代,大家受顔值經濟影響大,孩子喜歡打扮,家長也同意和鼓勵。
化妝、整形、注重穿搭……這一代的孩子在家長這些日常行爲的耳濡目染下,接觸與變美有關的行爲的時間,比從前的孩子提前得多。
孩子自身渴望被喜歡、被關注的心理會強化他們對變美的需求。
家長也認可變美應該從娃娃抓起,好容貌對于孩子的人生至關重要。
年輕一代的父母們,也樂于將社交和娛樂等元素滲透到消費行爲中。
“拍照好看”“點贊量高”是不少樂意“曬娃”的家長的重要動機。
爲了獲得更多的贊美和觀衆,家長就會對孩子的外表進行諸多修飾。
也有一些家長,是出于補償心理/對孩子的期望和保護。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父母將自己成長生活中的缺憾補償到孩子身上。
他們希望通過讓孩子穿著成熟的服裝來展示自信和能力,在社交場合中更得體、更受歡迎。
從小給孩子灌輸穿衣自由的觀念,也能保護他們免受社會對兒童外貌刻板印象的影響。
家長也可能因爲自身的容貌焦慮,開始卷孩子。
因爲吃過“長得醜”的苦,所以希望孩子從小美到大。
反過來看,如果家長對自己的個性和風格有很高的要求和自信,也會希望能夠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
他們會通過“捯饬”孩子,來表達自己的個性和價值觀。
“求美低齡化”的情況,也與商家的鼓吹有脫不開的關系。
03. 誰在鼓吹整容焦慮?
這幾年,商家拿捏了父母們的養娃焦慮。
整形醫院、美容診所、電商平台等機構,通過社交媒體、廣告、網紅直播等渠道,向家長和孩子傳遞“完美顔值”的價值觀,並以此爲賣點推銷各種美容整形服務。
商家的營銷手段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是制造容貌焦慮。
一些醫美機構、美妝品牌以“面部美學”的名義討論美,看似是在做科普,實則是在制造容貌焦慮,並借機牟利。
他們大肆鼓吹“抗衰越早越好”“假期先整容,以後有的是時間打工”等概念,讓學生和家長不斷被說服。
接著是販賣“美顔”概念。
“美顔”被包裝成一種時尚、潮流的生活方式,吸引年輕人尤其是學生群體的關注。
“好額頭七分財,不富也鎮宅”“一面好相,十年好運”“好看的人不管做什麽都有更多機會”等話術,將能力、人格、財富、運氣與容貌聯系在一起。
容貌不佳則被與“低能”“懶惰”“貧窮”等負面評價因素聯系在一起,似乎只要不卷顔值,就是消極對待生活。
商家們還利用網紅、明星等人物的影響力,推廣各種美容産品和服務,讓學生和家長認爲追求“美顔”是必須的。
在製造出需求後,商家就能借機提供解決方案。
比如整容手術、皮膚護理、牙齒美白、各種輕醫美等。
很多小問題被誇大,從而誘導消費者靠整容/某産品“逆襲”。
其中最典型的項目就是牙齒矯正。
據中華醫學會調查,由于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我國錯颌畸形在6-11歲換牙期的出現率爲71.21%。
所以當商家告訴家長們“牙颌畸形越早幹預,花費的成本和時間更少,效果更好”時,家長會不假思索地相信,爲自己的孩子安排一整套幼童矯治療程。
但事實上,過早矯正有可能存在反彈風險,且只有專業牙醫定期檢查,才能確定個體的最佳矯正期。
利用人們對于美麗的追求,以及對于自我價值的認同,商家們推銷自己的産品和服務,賺取巨額利潤。
賣力的營銷背後,是亂象叢生。
過度營銷、虛假誇大、價格虛高、非法行醫等情況比比皆是,近年來被曝光、取締的機構、案件不少。
對于這些商家套路,家長應當多加警惕、引以爲戒,市場也需加強監管。
對于“美”的概念,孩子們依然處于探索階段。
他們不懂什麽是性感,什麽妝容算漂亮,他們並沒有被成人世界裏的條條框框所限制。
從小培養孩子對美的認知,這本身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要用對方法。
過度強調成熟和性化兒童,並非明智之舉。
畸形審美的流行和家長過分的容貌焦慮,也勢必會影響孩子心中對美的評判標准,不利于孩子形成對“美醜”的正確認識,甚至讓原本自信的孩子因此變得自卑膽怯。
孩子的身心健康,永遠比外表更重要。
家長應該更加關注孩子內在品質的培養,而不是僅僅追求外在形象的“完美”。
-[作者:來士普*責編:來士普/來源: 印客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