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學霸父親的一番話,我決定換個思路養孩子
[作者 : 主創團·筱恬/來源: 新東方家庭教育]
都說學霸的世界我們不懂,但學霸父母的培養方法,總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那天無意中刷到一個新聞,感覺挺有意思。
山東聊城有一個男生,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出了700分的好成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的爸爸說了這樣一句話:“孩子平常比較貪玩,很多家長會當成缺點,我們從小把這當作優點。”
盡管這話聽起來有點凡爾賽的味道,卻讓人很受啓發。拿教育專家王人平的話來說:
“孩子還是那個孩子,在父母眼中是魔是佛,取決于父母的格局、視角和思維方式,在乎父母一念之間。”
對于孩子的每一處表現和特點,消極悲觀、問題取向的父母,從中看到的全是問題和不足;而思維正向、積極樂觀的父母找到的卻是正面的意義和價值。
換個思路和角度來看待孩子,教育效果往往大不一樣。
01. 愛挑刺的家長,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好友是中學老師。
那天聽她說起,她班上有一個女生,初一剛入學時成績不錯,性格也很陽光,老師同學都很喜歡她。
沒想到,此後這個學生的狀態卻越來越差。等到初二時,她的成績已經落到了倒數,人也愈發沈默了。
好友找來女生談心,沒說幾句話孩子就哭了:“老師,我是不是特別差勁?上初中以後,媽媽總是說我什麽都不行。”
于是,好友喊來女生的母親進一步了解情況。沒想到,她媽媽來了以後,還沒等好友開口,就把自己的女兒說得一文不值:
“腦子笨,做作業速度慢,整天磨磨蹭蹭。”
“做事丟三落四,粗心的毛病屢教不改。”
“性格像個悶葫蘆,成天不知道在想什麽。”
好友對此很驚訝。事實上,這個女生還是有不少閃光點的。比如老師同學們一致認爲,她做事認真仔細,待人友好禮貌。
當好友跟她媽媽提到這些時,對方依然不顧一屑:“成績那麽差,做人做事態度再不好點,就沒藥可救了。”在她看來,女兒渾身都是缺點。
好友試探地問到:“你覺得你女兒有什麽長處和優點讓你很欣賞嗎?”
這位媽媽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在學習成績面前,這些都不值一提。”
聽到這裏,好友內心五味雜陳。她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個女生變成這副模樣的原因。
有這麽一個滿眼只看到孩子缺點的家長,孩子的自我認知也必然是“我不行”、“我很差”。長此以往,他怎麽可能開朗自信呢?
自我覺醒,給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這本書中提到:“父母對孩子的苛責、傷人的態度、偏見,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會內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從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內在聲音。”
其實,孩子有缺點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作爲父母的我們卻緊盯著不放。
這份挑刺,會導致孩子的低價值感和低自尊,從而變得自卑、敏感、過于在意他人的評價。
這些陰影將融入孩子生命的底色,他們要用一生去尋求解藥。
02. 你怎麽看待孩子,孩子便會是什麽樣
網上有句話很有道理:“當我們滿眼只有孩子的缺點時,其實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
如果我們能夠換個角度看問題,哪怕真是孩子的問題,也能化腐朽爲神奇,變成進步的動力。
鄭淵潔四年級時,老師在課堂上布置了一個命題作文《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全班同學都按要求去寫了,只有鄭淵潔打破常規,寫了一篇觀點獨特的文章——《早起的蟲兒被鳥吃》。
老師發現後很生氣,把他拎上講台,要求他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大聲喊一百遍“鄭淵潔是最沒出息的人”。
不服氣的鄭淵潔隨即拉響了口袋裏的土鞭炮。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老師,他被趕出了教室,甚至面臨著開除。
忐忑之下,鄭淵潔向父親遞上了自己寫的檢討書。這封檢討書被寫成了一篇小說,有懸念、有人物、有伏筆、有感情,非常具有可讀性。
父親看過以後,意識到了兒子在文學方面的潛質,于是非但沒有責備鄭淵潔,反而溫和地笑著說:“沒關系孩子,我在家教你。”
正是父親的慧眼和遠見,透過鄭淵潔調皮搗蛋的表現,發現了背後藏著的寫作天賦,並用心地挖掘和呵護這顆種子,讓其最終開花結果。
兒童教育心理學中提到:“決定行動方向的是觀點而不是客觀事實。”
換句話說,你眼裏的孩子是什麽樣,他們就會長成什麽樣。
如果你眼裏的孩子滿身缺點、一無是處,那他真的會一直這麽黯淡下去;相反的,如果在你眼裏,孩子有很多閃光點,那麽終有一天,他會變成你的驕傲。
正如電影《告別昨日》中的主人公——男孩戴維。
無論他做什麽,父親都看不順眼,覺得他差勁。他想考大學,父親直接潑冷水,一口咬定他考不上。
戴維心想:“反正他(父親)也不希望我能考上”,于是真的放棄了大學夢。
幸運的是,戴維的媽媽不會這樣。當他想成爲一名自行車手去參加比賽,卻遭到父親的反對時,正是媽媽站出來告訴他:“你能行!”
這份鼓勵和支持,推動著戴維朝夢想一路進發,最終奪得了自行車比賽的冠軍。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贊賞。”
每個人都期待可以得到別人的認可,而對于孩子來說,這更是他們成長進步的動力之源。
因此,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善于找到他們身上積極的一面。家長這麽做,意義重大。
03. 做成長型家長,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受邀上過央視開學第一課節目的教育博主“北大奕戈”,高考考入北大化學系,目前正攻讀北大心理學博士,妥妥學霸一枚。
誰能想到,他曾一度是網瘾少年。
初中時,他沈迷于網絡遊戲,整天只想著玩,成績很差。
對此,奕戈的父親做了這樣三件事來改變他:
第一,切斷遊戲來源。
全家斷網斷電視,大人帶頭不玩手機和電腦。奕戈學習時,父親就坐在屋外看書,爲他營造好的學習環境。
第二,全身心陪讀。
從初三到高三,整整四年時間裏,父親始終高質量陪伴,爲奕戈提供學習和生活上的指導。
第三,主動學習。
那幾年,父親還買回了很多教育方面的書,每天都會學習鑽研,並做好筆記,臨睡前跟奕戈分享。
就這樣,奕戈的成績穩步提高,最終成功逆襲。
奕戈的經歷讓人感觸頗深。面對一個劣習滿滿的孩子,相比揪著他的問題和缺點大動幹戈、痛心疾首,不如采取措施幫助他改變。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便具備了“成長型家長”的特質。
這是終生成長這本書裏提到過的一個概念。成長型思維的核心涵義是認爲“人的能力、智力等是變化的,可以拓展的”。
拿到家庭教育中來說,有這種思維的父母,“心態更爲開放樂觀,樂于不斷自我提升、接受各種育兒挑戰;與此同時,當養育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時,他們能夠主動從自身出發尋找解決途徑,與孩子共同改進、共同成長。”
這樣的父母,便是成長型家長。他們總能從孩子的缺點裏發現成長的契機,挖掘出被忽略的潛能。擁有這樣的爸媽,將是孩子一生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