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華爾街迎來長期利率上升!金融格局正發生重大轉變?

2023082813:47



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低利率時代正遭到顛覆,長期利率上升提供了一個跟股市相競爭的獲利途徑,金融格局重大轉變來了……

鮑威爾上周五備受期待的講話幾乎無助於解決今夏末困擾市場的矛盾:利率的快速攀升是否會給2023年出人意料的股市反彈帶來厄運。

鮑威爾在堪薩斯城聯儲年度研討會上發表講話時表示,通脹仍然過高,官員們對在必要時再次加息持開放態度。他暗示,在可預見的未來,利率可能會保持在高位,使借貸成本繼續升高,進而給股市帶來壓力,因為利率越高投資者對未來企業盈利估值的折價就越大。

分析師和投資者表示,這一信息與他之前的言論沒有太大不同。但對於許多投資組合經理來說,這可不是什麼好事,他們一直在祈禱幾十年來最快的利率上升周期結束。

期貨市場顯示,利率可能在更長時間內保持在高位的預期越來越高。較高的收益率通常會削弱股票等高風險投資的吸引力,因為它為市場其他領域的回報提供了機會。

「問題是在投資者眼中,債券市場什麼時候能與股市形成競爭?」CIBC Private Wealth美國首席投資官大衛•多納伯迪安(David Donabedian)稱。

儘管今年以來美股指數仍保持上漲,但本月對於投資這些風險較高資產的投資者來說可謂充滿考驗。美國經濟持續走強的跡象、大量美債發行,以及美聯儲可能在更長時間內維持高利率的預期,將美債收益率推升至逾10年高位。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的FedWatch工具顯示,交易員上周五認為美聯儲在年底前再次加息的可能性為54%,高於他們一周前估計的32%。

投資者還預計,在美聯儲開始改變路線之前,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交易員認為,到明年6月,美聯儲從當前水平降息的可能性為62%,低於他們一周前83%的預期。

投資者正關注將於本周四公布的美聯儲青睞的通脹指標——核心PCE物價指數,以及本周五公布的月度非農就業報告,試圖預測市場的下一個轉折。

利率形勢的緩慢變化與人工智能交易正在失敗的跡象不謀而合。在人工智能熱潮中處於核心地位的英偉達上周三發布了又一個重磅預測,同時公布了最新一個季度創紀錄的銷售額,但這些數據未能推動更廣泛的市場反彈。一些分析師認為,即使是非常樂觀的盈利前景也反映在了股價上。

與此同時,近期長期債券收益率的攀升加劇了人們的擔憂,即股市整體估值過高,容易受到令人失望的消息的影響。儘管有關人工智能的熱潮和對經濟的信心日益增強推動了今年股市的走高,但對企業盈利的預測上升得更為溫和。與歷史相比,股價的強勁增長使市場看起來估值過高。

美國Sierra Mutual Funds首席投資官詹姆斯•聖•奧賓(James St. Aubin)表示,「股市確實處境艱難」,「它們已經被推高到市盈率過度膨脹的程度,而基本面需要證明這樣的估值是合理的」。

許多投資者認為,考慮到近期長期美債收益率的攀升,這一點尤其正確。近幾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最高升至4.339%,為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遠高於7月底的3.956%。不斷上升的收益率推高了整個經濟體的借貸成本,往往會降低投資者願意為股票等基於未來現金流估值的投資支付的價格。

一些分析師特別重視實際收益率的變動。實際收益率是衡量經通脹調整後的美債收益率的指標。以10年期通脹保值債券(TIPS)為基準,其實際收益率最近觸及2%,為200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由於公司通常能夠通過提高價格將更高的成本轉嫁給客戶,這些分析師認為,實際收益率才是衡量股票估值的合適比率。他們表示,實際利率尤其重要,因為它顯示了剔除波動的通脹後經濟中貨幣的真實成本。

無論如何,不斷上升的利率給投資者提供了相互競爭的獲利途徑,從而威脅到了股價。在多年的低利率讓許多人相信除了股票沒有其他有意義的投資選擇之後,這是金融格局的一個重大轉變。在廣泛使用的定價模型中,較高的利率也會影響未來收益的價值。結果是,如果市場接受這些下調後的價格,股票的預期市盈率就會降低。

摩根士丹利財富管理首席投資官麗莎•沙利特(Lisa Shalett)表示,「估值在某個時候將不得不承認利率和實際利率的變動」,「隨着資金成本的上升,估值倍數將會下降。這就是個數學問題」。

FactSet的數據顯示,美股大盤指數目前的市盈率為18.6倍。這一市盈率高於今年年初的16.6倍,也高於過去20年的15.8倍的平均水平。

「在實際收益率為2%的情況下,你能證明19倍的收益率是合理的嗎?看起來似乎太高了」,CIBC Private Wealth的多納伯迪安稱。-金十數據-

*脫鈎5年,"中國仍嵌在美國供應鏈中,甚至有所加強"*

美國政府自2018年來不斷鼓譟的對華「脫鈎」是否如願「奏效」?美國兩位經濟學家日前的一篇報告提出質疑。

「中國仍然嵌入在美國供應鏈中」,美國彭博社8月26日以此為題引述該報告指出,儘管美國減少了來自中國的直接進口,但經由產業鏈在越南、墨西哥等第三國的再分配,中美的「間接供應鏈」聯繫依然完好,甚至有所加強。

這份47頁報告的兩位作者分別是美國哈佛商學院經濟學者勞拉·阿爾法羅(Laura Alfaro)和達特茅斯學院塔克商學院副教授達文·楚(Davin Chor),

從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國持續鼓譟對華金融和投資「脫鈎」, 美國國會也不斷炮製各類法案威脅對華開展金融制裁。2018年特朗普政府發起貿易爭端,對幾乎所有的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繼任的拜登政府保持了關稅政策,使得眾多美國公司寧願承擔產業鏈重新配置的成本,開始將進口轉向了中國之外的國家。

拜登政府還在《削減通脹法案》《芯片與科學法案》中提供巨額補貼,試圖重塑美國供應鏈中的生產和採購決策。今年以來,部分外媒更是不斷炒作「中國對美出口下降」,將此吹噓為美國「脫鈎斷鏈」的成效。

彭博社8月8日便報道,美國商務部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六個月,美國從中國進口了約2030億美元的商品,比2022年同期減少了25%,墨西哥和加拿大已經取代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商品供應國。

報導稱,過去十多年來,中國一直是美國的第一大商品供應國,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在去年達到頂峰,但這一關係目前正面臨挑戰,因為美國正通過「近岸外包」鼓勵供應鏈「多元化」。《日本經濟新聞》稱,占全球經濟總量40%的中國和美國在政策主導下出現分割,國際貿易結構正在發生變化。



美國更多從墨西哥和加拿大兩個鄰國進口 圖片來源:彭博社

類似地,前述報告也記錄到2017年至2022年間美國從中國進口的份額減少,而從越南和墨西哥進口的份額相應增加的情況。

路透社引述報告稱,兩人寫道,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的做法,疊加其最近頒布的產業政策以及新冠疫情,似乎確實觸發了供應鏈活動的「大遷徙」,「美國從中國的直接採購減少了」,從2016年中國商品占美國進口的21.6%降至2022年的16.5%。與此同時,以越南為代表的低成本地區和以墨西哥為代表的近岸外包地區的進口份額則在不斷增加。

只是,中國在美國進口中的份額下降,並不必然代表中美之間真正的「脫鈎」。報告注意到,在越南和墨西哥對美出口增加的同時,中國也「加強」了與越南、墨西哥以及其他國家的貿易和投資活動,許多貿易額似乎只是被「重新分配」到了第三國,「通過與這些第三方國家的貿易和全球價值鏈聯繫,美國很可能與中國保持着間接聯繫」。

這份47頁的報告提到,越南和墨西哥都與美國有着緊密的貿易聯繫:前者有近四分之一的出口產品都運往美國;對後者而言,美國是其最大的國外市場,吸收了墨西哥近80%的出口商品。

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與中國的貿易聯繫也在逐步加強。1994年來自中國的商品占越南進口的9%,2010年這一比例已激增至26%,2022年更是達到了40%。2017至2022年間,美國在越南進口中的份額確實有所增長,但中國的增幅更大。

對於墨西哥,該國直接從中國的進口比例從1994的1%增長到2020的15%,再到2022年的22%。相反,墨西哥從美國進口的比例已從1994年的69%下降到2022年的44%。2017至2022年間,中國是墨西哥進口份額增長最多的國家。

這一趨勢並不局限於中低收入國家。報告指出,2017至2022年間,中國在歐盟進口市場中的份額上升了近2.7個百分點,到2022年約占總體進口的20.9%;相比之下,美國約占11.9%,同期僅小幅增長了0.4個百分點。經由對這些地區的出口,中國繼續成為美國供應鏈上游階段的參與者。

彭博社在報道中直言,即使美國企業已經採取措施減少從中國的直接進口,中國仍然是美國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美國與中國的間接供應鏈聯繫仍然完好無損;在某些方面——通過中國與越南和墨西哥的經濟聯繫——這些間接聯繫甚至在加強。」報告寫道。

研究還進一步尖銳指出,美國試圖「遠離中國商品」的做法甚至大部分是以犧牲美國的利益為代價的。兩位作者表示,美國政府政策限制而致尋找商品的形式改變,甚至鼓勵轉往國內生產,無形中都增加美國的工資及成本壓力。

該報告在結論中提到,已經有文獻證明,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幾乎全部由美國買家通過提升價格來承擔,但這並沒有給美國帶來明顯抵消效益,例如改善美國製造業效率等。「人們擔心,推行美國現行產業政策的代價可能比公眾意識到的更廣泛、更大。」-(來源:觀察者網/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