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父母的這幾種行為,容易培養出"自我霸凌"的孩子!

2023060312:44

網上看到一位家長分享了一個小故事:在觀察女兒和幾個小夥伴玩耍互動的情況時,我發現有個小姑娘總是「置頂別人的感受」。

大家在一起剪紙,其他小朋友一時興起想去玩別的遊戲,小姑娘雖然很想繼續剪紙,但她也會放下剪紙,很小聲地說:「好吧,那就先玩別的吧」;

玩過家家分配角色,剩下一個無人願意認領的角色,其他小朋友都看着她,她沉默着不樂意,但最終還是默默接受了這樣的安排;

和其他小朋友衝突,她常會主動道歉,哪怕責任並不在她,為了安慰對方,還會把自己喜歡的玩具給對方玩。

雖然這位小姑娘的媽媽欣慰於女兒的「聽話懂事」,同時也擔心,孩子是不是有點「討好型」人格,擔心她將來在戀愛、婚姻中會受委屈。

從小我們會教育孩子要乖巧、貼心、懂事……

卻偏偏是這樣的要求和標準,束縛了他們,在學會體貼別人的同時,遺忘了本該置頂自己的感受。



01. 孩子不懂得重視自己的感受

大多從迎合父母開始

《無聲告白》中,詹姆斯是畢業於哈佛的美國華裔,身邊的人卻始終戴着有色眼鏡看他。

詹姆斯希望女兒莉迪亞可以成為社交達人,擁有很多朋友。

但事與願違,莉迪亞和哥哥內斯作為學校里僅有的兩個華裔學生,同樣被視作異類,很難融入白人孩子的群體。

學習上媽媽也對女兒莉迪亞提出高要求。為了迎合父母,莉迪亞在家總是裝出一副乖乖女的模樣,對於父母對各種要求和期許,她都回答:「是的、是的、是的。」

每天晚上她都會裝模作樣給同學打電話,偽裝成父母理想中的樣子。

而哥哥內斯不一樣,他是一個很懂得堅持自我的人。

父親不支持他學習所熱愛的航天科學,但他依然每天與「對接適配器、濺落、遠地點」等術語作伴,在自己的熱愛里找尋樂趣。

妹妹為了迎合父母,選擇了忽視自己,導致最後迷失了自己,只能通過自殺的方式來擺脫父母的期待。

突然想起之前網上看到一位家長說的一句話:

如果我的孩子要迎合我的期待,我會十分警惕。

一位心理諮詢師也說過,在心理諮詢中,最讓她心疼的,是那些「很乖」的來訪者。

她說的「乖孩子」,不是指那些守規矩、懂禮貌的人,而是那些嚴重壓抑自我,只是為了別人期待而活的人。

父母總是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小心翼翼照顧他人感受,不給他人惹麻煩。

孩子會小心隱藏起真實的自己,拿出父母喜歡的面孔,用來換取父母的認可和喜愛。

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需要迎合父母的期許,容納父母的情緒。

長大後,自然也就忽視了真實自我,所有的精力都要拿來容納別人的情緒和感受。



02. 總是委屈自己

孩子會活得很辛苦

綜藝節目《朋友請聽好》中,有一位女孩叫小耳朵。

她給節目寫信,信中說:生活中,她的父母總是喜歡用聽話和不聽話來評判她。

所謂「聽話」,給她帶來過大人的誇獎,但也帶來了不能拒絕、無法選擇的限制。

所以,高中文理分科,選擇了不擅長的理科,大學報考了父母看好的專業,畢業也選擇了父母認可的工作崗位。

原本以為只要順從父母的意願,就能朝着聽話這個標籤靠近,走着爸媽規劃好的路,一切就會慢慢的好起來,可隨之而來的卻是,違心做出的選擇帶來的糾結與吃力。

面對父母對她成績提不上去的質疑,她怎麼也解釋不清楚。

畢業後,放棄自己的愛好,做着不喜歡的工作,結果就是即便拼盡全力,也難以有出色的成績,這時候還要被父母指責:你這也太不聽話了,連個工作都不好好做。

信的最後,她說了這樣一句話,踩中了無數網友的淚腺:

看着天空自由自在的雲,我會問它你是不是不聽話,所以才擁有自由的,但是雲沒有回答,我覺得我快撐不下去了。

小耳朵字裡行間的挫敗感和無力感,讓人心酸。

一位心理諮詢師說過這樣一句話:

壓抑自己的感受,是對自我的一種霸凌。

前段時間看到很喜歡的健身博主@周六野也自曝長了六顆子宮肌瘤。

微博原文中她這樣說道:

「那幾年我的確一直在委屈自己,我一個人在承擔着兩個人的生活開銷,因為對方沒有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經濟和生活起居壓力都靠當時20歲出頭的我在承擔,情緒也沒有得到安慰和排解,而是會受到很多其他無理要求的刺激。

我卻因為不敢離開,害怕傷害對方的情緒,活在謊言裡自欺欺人。」

周六野的痛苦源自這位前男友,至於科不科學到底有沒有關係,有多大關係,難以定論。起碼在周六野這裡,她自認為是有關係的。

蒙台梭利曾說:

「兒童不會自己判斷自己,他是以別人對他的態度來判斷自己的。」

和小耳朵、周六野一樣,有很多孩子都有着錯誤的自我認知:當他人喜歡自己時,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很高;當別人不喜歡他們時,他們的自我價值感變低。

這種把別人的評價當成標準的思維,往往都能追溯到父母的日常的語言和行為里。

一個總是需要顧慮別人、壓抑自己的情緒的孩子,會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勉強中,活得十分辛苦甚至是不幸。



03.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

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在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自我忽視」。自我忽視的共同點是:感知不到自己,缺乏存在的感覺。

自我忽視最典型的表現就有:事事顧及別人的感受,很多時候並不快樂,擔心周邊朋友們的忽略。

於是會小心翼翼地去維護,很害怕受傷,因此常常陷入內耗……

曾經在外網上看到一個熱帖:

一個媽媽帶孩子去公園玩,當孩子擺弄自己的新玩具時,一群小孩圍了上來,並且有幾個孩子伸手想要去拿他的玩具。她的兒子嚇壞了,不知所措地看向媽媽。

這時,媽媽告訴孩子:「你如果不願意,就對大家說不!你不想,就要學會拒絕。」

之所以支持兒子把玩具搶回來,是因為她看到很多人小時候說「不」沒得到大人的認同,長大後變得只會委屈自己,不會拒絕他人。媽媽的這種做法,獲得了20 多萬的點讚。



心理學上說:「懂得拒絕別人不合理的要求,就是保護自己個人的邊界。」

這個邊界既包括身體的邊界,也包括情感和精神的界限。

在生活中,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不要再去強迫孩子,要讓孩子知道,屬於她的東西,她有權利拒絕任何人,無論是父母還是朋友。

其實無論是博主周六野還是網友小耳朵,我都發現她們不乏感知別人的能力,甚至有很充沛的共情能力,卻不懂如何善待自己,更無法喜歡自己。

心理治療師薩提亞曾說:

「當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欣賞時,我就極有可能以一種高貴、真誠、勇敢的姿態,充滿活力和愛心地來應對生活」。

「如果我不喜歡自己,就會貶低自己,對於生活,我總是很恐懼,覺得自己無能,從而形成了一種狀態:以受害者自居,不思進取。我盲目地責怪自己同時加罪於他人,一會兒屈從一會兒暴虐,將自己的過錯推卸於他人。」

我們教育孩子不是為了讓孩子適應現實、屈從威權、聽話順從。

相反,我們告訴孩子守住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尊重自己的內心,是為了發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實面前獲得自由,更好的做自己,愛世界。

最後想把這段話送給所有家長和孩子:

希望你永遠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要學會「說不」,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建立清晰的自我邊界,不要因為別人的請求而透支自己。

希望大家都可以自由自在快樂地度過每一天。-(作者:主創團·慢熱的喜/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