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從骨幹被提拔為管理,新晉幹部要進行哪些轉變?這幾點值得注意

2023053011:34



新晉幹部分為兩類:一種是「空降」幹部;另一種是由基層打拼獲得上級認可進而被提拔。

兩種類型的幹部,管理內容沒有差別,但在新晉的這段時間裡管理方式存在差異。對於「空降」幹部來講,增加了熟悉的環節。

可對於由基層打拼被提拔的人而言,減少了這個環節,上級期待更好、更快的帶領團隊創造價值,過渡期相對較短。

這就需要新晉管理者儘早在思維上進行轉變,從優秀員工到管理者轉變,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01.避免兩個極端的出現

新晉管理者最容易出現的兩個極端:

①強硬型。

組織賦予了自己權力,感覺可以控制下屬,所以,通常會低估未來的不確定性。試圖用權力壓服下屬,或許短期內會取得效果,卻很難避免濫用職權,導致下屬的怨聲載道。

同時,會出現團隊會放大管理者的決定,對其影響。可能一句不經意的話,就被無限放大。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嘛「領導的嘴,夥計的腿,領導動動嘴,夥計跑斷腿。」

一旦出現決策是失誤,很容易把小失誤放大成為大問題。

②軟弱型。

曾經的業務骨幹,大家都是平級,雖然現在成為了管理者,但大家平時關係要好,怕安排不動昔日的同事,於是本應該下屬的事情自己承擔。

當然也存在大家知根知底,昔日的同事,如今的下屬能力不如自己,又抹不開面子,與其讓他們做,不如自己利索的把事情做完。

很容易出現自己越干越累,事情越來越多的情況。試想一下,如果管理幾個人,十幾個人這樣的事情勉強可以應付,但如果管理成百上千的人,無疑這種情況就會出現極大的風險。

02.從單維轉變到多維

對於基層員工而言,單維思考方式足以,只要把領導交代的事情做好即可,如果能力強,可以超越其他同事,那就是優秀員工,工作的重點基本在業務上。

可晉升為管理者思維就變成了多維,要接受上級下達的任務,還要將任務分解,進行工作安排,指導下屬,甚至還要處理下屬之間存在的矛盾。

新晉幹部專注業務沒錯,但其他方面也必須要顧及到,否則很容易出現一邊倒的情況,領導不滿意,下屬有怨言,自己干的累。

對於新晉幹部來講,從單維度轉變為多維度的思考方式很重要。業務不能丟,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更多的精力要側重於管理上,而不是再一頭鑽到業務中,對其他事情毫不在意。



03.從單打獨鬥,到團隊協作

雖說在單位需要團隊協作,但作為業務骨幹,完全可以獨當一面,單打獨鬥照樣可以拿出成績,因為個體的成績更容易被發現。

可作為管理者而言,已經不再是「我」,而變成了「我們」是團隊整體的成績。作為新晉管理者,要懂得一個道理,一個人強不是真的強,而是大家在相互協作的基礎上,讓整體變得更強。

作為基層員工就像是一個零件,只要發揮零件的優秀作用就可以,但作為管理者就轉變成一個機器,只有一個零件發揮超常,並不能讓整部機器變得性能更強。所以,協調團隊之間的問題,就成為了重點。

讓整部機器發揮出應有的性能,甚至是超常發揮性能。尤其是新晉管理者,這一點值得關注,使部署都能發揮其作用,或許沒有特別突出的人,但一定要使整部機器運轉正常。

在整部機器運轉的過程中,某個零件出現問題,局部修理零件即可,不能讓整部機器停止運轉。曾經是業務骨幹,起到的作用不過就是零件的作用,但成為管理者就要對整部機器的正常運轉負起不可推卸的責任。

04.管理方式的轉變

曾經作為業務骨幹,可以是團隊的領頭羊,自己衝鋒陷陣,後面的人在自己引領下跑得更快。

可作為新晉管理者,雖然也擔負着領頭羊的作用,但更像是一個放羊人,因為還要把握方向、時間,以及根據環境對領頭羊的方向進行調整。

業務骨幹更像是一個標杆,讓大家參照學習,有對標的對象,找到自身的不足,加以改進、彌補。可作為管理者作用不僅如此,樹立何種標杆,才能實現管理意圖成為了關鍵因素。

比如,需要衝鋒陷陣的人,就把能單打獨鬥的人設立為標杆;需要聽話的人,就把執行力強的人設立為標杆;需要鑽研技術的人,就把刻苦鑽研的人設立為標杆……

曾經的骨幹是被設立標杆實現管理意圖,而新晉管理者需要根據自己的管理需求,重新設置標杆,在不同階段設立標杆的標準也有差異。

從領頭羊到放羊人的轉變過程,對於新晉管理者來講是一個難點,值得深度思考。

05.上下級之間的潤滑劑

前面提到了,作為新晉管理者要從單維向多維的思維方式轉變,其中做好上下級的潤滑劑,是絕對不能忽視的作用。

上級的壓力,如何向下疏導;下級的不滿,如何轉化成上級的支持,類似的問題都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比如,上級要業績更上一層樓,下達任務必然會加碼,把這些加碼的內容,通過分解,如何分配到每個人頭上。同時,下屬在加碼之後負面情緒,如何化解,以及如何向上級爭取到更多的資源傾斜,都是作為新晉管理者需要做的事情。

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為下屬爭取更多的利益,傳達好上級的意圖,使下屬可以欣然接受;為下屬爭取更多的利益,調動下屬做事的積極性,這樣才能扮演好新晉管理者的角色。

上級支持自己,下屬力挺自己,讓整部機器正常運轉,甚至超常發揮,潤滑劑在其中起到的不可忽視的作用。

寫在最後

有句話說得好:「管理是門藝術,能學到的是方法,學不會的是藝術。」對於從骨幹提拔為管理者,這類型的新晉幹部,一定要在思維上進行轉變,這是一個從「我」,轉變到「我們」的過程,也是從優秀員工轉變為優秀管理者的過程。-九乙大叔談職場-



*行走職場,避免陷入「情緒牢籠」,需要擺脫這5種觀念*

「情緒是本能,控制情緒是本事。」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情緒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當遇到某件事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產生情緒。比如,當被指責的時候,有多少人坦然面對呢?可能嘴上不說,但心裡肯定不爽。

存在潛意識裡的東西很難控制,就像你在清醒的時候可以屏住呼吸,可你在睡着的時候,就無法做出這樣的動作,而睡着時的行為就是潛意識。

所以,有些觀念一旦產生,很容被外界所干擾,導致自己陷入「情緒牢籠」,進而影響自己的行為方式。以下5種觀念一定要擺脫。

01.內心存在太多「一定」

每個人心裡都有許多的「一定」,但這也是陷入「情緒牢籠」的根源之一。這世上哪有什麼絕對的事情,隨着客觀情況的變化,事情會向着不同的方向發展。

有一個物理實驗,角度、力量完全固定,在客觀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發射質量相等球,它們最終的落點不會相同。

內心存在太多的「一定」,勢必會影響自己的情緒,比如,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一定能夠成功,如果努力了沒有成功就會產生沮喪的情緒。

再比如,你的業績很好,可是為了照顧落後的同事,把自己的訂單當着其他人的面分給同事,你認為這位同事一定會感激,可這位同事很可能覺得丟了自尊,因此而記恨你。好心沒好報的結局使你情緒低落。

人們通常更傾向於美好的結局,所以忽略了事情的不確定性,一旦與自己的觀念相悖情緒就受到影響,歸根到底是因為「一定」的觀念深入。

內心存在了太多的「一定」,當事情偏離時,潛意識的情緒就會上涌,如果能考慮到「不確定」,當出現偏離想法的時候,自然更容易坦然面對。

02.是非分明,搞清對錯

學生時代,這道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沒有模稜兩可的情況,可步入社會,進入職場就沒有那麼多的對與錯,黑與白,大多數情況下是「對與對」的較量。

小孩子在看影視劇的時候會經常問:「這個是好人,還是壞人?」可成年人的世界卻並非如此,大家立場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作為客戶,覺得商品價格高,作為老闆,覺得利潤低,誰都沒錯,只是在需求上尋找平衡點而已。

你認為同事排擠你是同事不對,但很可能是領導的默許,或者授意,職場人的行為準則是「趨利避害」,他為了保住飯碗有錯嗎?

領導默許、授意,你以為是自己能力強威脅到領導的位置,或許領導只是覺得你能力強,破壞力自然也大,所以,讓其他同事來制衡你,避免出現失控的局面。

職場上因為立場不同,導致了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如果非要分個對錯、是非,那不過是陷入自己設置的「情緒牢籠」中。

你不爽與他人無關,就像他人難過,你無法感同身受一樣。

03.試圖按自己的標準改變別人

人性總是承認自己容易,承認他人難,否定自己不易,否定他人簡單。不自覺地就會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人的行為。

更有甚者,試圖用自己標準改變他人,哪怕是「為你好」,也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某種需求。這就像狗要吃屎,你非要攔着,狗不會因此而感激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標準,或許你很成功,但不代表別人按照你的標準做就也能成功。

就像巴菲特的成功,研究的人不少,但哪怕完全照做就能成為另一個巴菲特嗎?成功可以借鑑,但不能複製。

同理,你的標準適合你來做,而不適用於所有人。不要用自己的標準試圖改變他人,一旦與自己的標準相悖,就感覺不爽,不是掉入了「情緒牢籠」中又是什麼?



04.自己是對的,責任是別人的

職場上經常能遇到這樣的情況,某件事出現了問題,人們總是下意識會找許多客觀原因,我該做的都做了,XXX不配合我又沒辦法;我已經很努力了,但客戶不喜歡我有什麼辦法?

領導也可以這樣想:我把事情安排下去了,我要的是結果,出現問題我幫都幫你克服,你存在的意義在哪裡?

同事也可以想:我也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我能配合都已經做了,超出本職的配合又沒有領導安排我,也沒人給我加班費。

你看好像大家都沒錯,但事情就沒辦成。如果換一個角度考慮問題,不要急於肯定自己,也別想當然的否定別人,而是依據現在的情況可以用什麼樣的辦法促成事情。

這時肯定會有人說:「賺的不多,想的不少。」可現實是事情辦成了,大家都開心,還能展現自己的價值,事情搞砸了,自身價值會縮水,還會影響自己情緒。

要明白「對」不是標準,「成」才是結果。糾結在對錯,本身就是末本倒置,推卸責任並不能讓自己的情緒更好,甚至可能會引起更多的事情,導致情緒更加糟糕。

05.對自己對別人「雙重標準」

自己感冒了,覺得狀態不好影響工作效率,不如請假讓自己儘快恢復狀態,以便更好的工作;同事感冒了請假了,就覺得一點小病就請假,導致我工作量加大,真煩人。

自己事情存在失誤,會想着工作中誰還不犯錯了,知錯就改不就行了?而同事犯錯之後,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還要讓大家為你愚蠢買單,又要加班,真是害人害己……

你看,相同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與發生在別人身上會着截然不同的想法。「雙標」幾乎是大多數人的常態,也無法避免。

存在「雙重標準」正常,但要有同理心,哪怕不能感同身受,也要嘗試着去理解,畢竟情緒是自己的,事情是別人的,除了讓自己心情不爽以外,又有什麼改變呢?

所以說,「雙重標準」也是影響自己情緒的根源之一,人都私心,勢必會更傾向於自己,但如果常備同理心,試着理解別人,雖然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好,但至少不會讓自己情緒因此而向負面發展下去。

寫在最後

每個人都有情緒,是有潛意識中的某些觀念引起,如果不希望自己陷入「情緒牢籠」中,而是可以更好的控制自身的情緒,以上這些觀念一定擺脫,至少不要讓它成為導致情緒負向發展的誘因。-九乙大叔話職場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