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馬斯克,又引爆一場萬億盛宴

2023041116:13



上周新能源領域發生的兩件大事,再度把儲能概念推到新高度。

其中之一,是特斯拉4月9日宣布將在上海新建一家儲能超級工廠,專門生產超大型儲能商用電池Megapack。

大家都知道,特斯拉憑藉其新能源電動車,開啟了全球乘用車史上的新篇章,引領作用不言而喻。此後,它的每一次動作,都風過水麵帶起花。

這次投資的超級儲能工廠,顯然也不是一般的電池項目,就其初期規劃來看,該項目據稱年產商用儲能電池可達1萬台,儲能規模近40GWh。

對很多人來說,1萬台也好,40 GWh也好,聽上去似乎沒啥概念,像我們熟知的寧德時代,目前是電動車電池供應的頂級玩家,每年的電池產能高達390GWh,在建產能還有152GWh,規模上遠遠超過特斯拉的這一計劃。

但詳細解讀會讓你驚愕:特斯拉這1萬台Megapack電池機組中,每1台電池機組可儲存超過3MWh的能源,足以滿足3600個家庭一個小時的用電需求。

特斯拉從2015年推出儲能業務,到了2022年其全球儲能系統出貨量只有6.5GWh。現在一個上海項目就干到了40GWh,相當於把其產能直接翻了6倍,而這個超級項目着眼的是未來電網的穩定和可持續供電。

另一件事情,是4月7日第十一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ESIE 2023)在北京開幕。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行業會議,都辦了11屆了,但鮮有非業內人士熟知。

這次會議之所以引人矚目,是因為會上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3》稱,保守場景下,預計2027年國內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到97.0GW(吉瓦),2023年至2027年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為49.3%;理想場景下,預計2027年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到138.4GW,2023年至2027年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為60.3%。

數據是枯燥的,簡單粗暴點可以理解為,儲能產業正在跑步前進,進入到一個高速發展的黃金期,有人甚至斷言,2023年就是國內儲能產業爆發的元年。

01.如果沒有武斷,在我們很多人印象里,把儲能大大方方當作一個行業來看待,也就兩三年的時間。

2021年,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關於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在落實「雙碳」目標的重要背景下,我國能源結構調整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勢在必行。而「儲能是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對推動能源綠色轉型、應對極端事件、保障能源安全、促進能源高質量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

該指導意見還提出,至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2030年,實現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隨後的2022年,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出台。

與電動汽車融合發展,是過去幾年來儲能業態發展的鮮明特點,也是對普通大眾一次應用層面的儲能認知普及。

此前曾有專家做過個形象的舉例,電動汽車的電池,本身就是一個儲能設備,如果這些設備參與電網互動儲能,將「造就」大批量的移動儲能裝機資源。

此外,車輛夜充晝用、電網夜谷晝峰,電動汽車的使用時間特性與電網峰谷特性可有效搭配,為發展車輛儲能提供了良好的先天基礎,甚至包括退役的電動汽車電池,都是可以再利用的儲能手段。

但新技術和各種落地應用改變的遠不止這些,儲能正在越來越明顯地成為事關整個能源變革的關鍵,而國際衝突、能源短缺等熱點事件,對能源供應的安全性、穩定性提出了新的挑戰,也成為了儲能發展的新命題。當然,高效環保、便捷靈活的用能需求,也是儲能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3》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59.8GW,已經占到了全球市場總規模的25%,年增長率38%。


圖:2000-2022年全球新型儲能市場累計裝機規模增長情況,來源:CNESA

這背後,各種項目如雨後春筍一般,可以說各地幾乎都掀起了一個儲能產業發展的小高潮。

其中,廣東省出台《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50%以上,裝機規模達到300萬千瓦。

山東提出該省新型儲能工程裝機規模2024年達到400萬千瓦,2025年達到500萬千瓦。

寧夏要求整個自治區儲能設施容量不低於新能源裝機規模的10%,力爭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500萬千瓦以上……

02.資本無疑是一個產業高速發展的催化劑,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力推儲能發展的同時,國內很多儲能初創公司已經嶄露頭角。

據科創板日報信息,2021年,國內儲能賽道共完成31起融資,2022年為65起,2023年第一季度已經完成了14起,融資數量增速迅猛。

這其中,最大的一筆融資是新疆申元的11.5億人民幣A輪融資,投資機構為上海電力與國家電投。

另一個儲能「吸金獸」是緯景儲能,其於去年9月與今年3月接連拿下超4億、超6億兩輪融資。這支新興儲能獨角獸成立於2018年,專注於鋅鐵液流電池技術。

成立於2018年、專注於儲能安全的美克生能源,自從2021年開啟首輪融資後,時至今日已經完成了五輪融資,其自主研發的PSS電池預診斷技術,據稱可為發電側的大型儲能電站和用戶側的分布式儲能電站提供安全保障。

能鏈是新能源產業鏈上緊追儲能產業發展步伐的代表。2023年1月17日,能鏈智電(NaaS)宣布進軍儲能領域,其旗下能倉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海博思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博思創)簽署合作協議,成立合資公司能鏈海博科技有限公司,為儲能行業發展提供相關技術支持和服務。

作為國內充電「第一股」,能鏈與儲能業務有着「左右手」的關係,有「儲能」就必須有「補能」,一個是需求,一個是服務,其除了迅速加碼充電樁業務,也在探索新型補能模式,比如近期發布的專門為電動車服務的充電機器人。


圖:能鏈自主研發的充電機器人

可以說,特斯拉的儲能超級工廠,給國內充電站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了更大想象空間。

此外,市場上還湧現了很多跨界選手。據媒體不完全統計,2022年,超20家A股公司跨界進入儲能賽道,我們熟悉的美的集團、海爾智家、格力電器、四川長虹等企業,都已經紛紛宣布進軍儲能市場。

另一組公開數據則顯示,在A股市場上,儲能概念股的個數已增加至200餘支,截至2022年末,在披露年報的79家儲能概念上市公司中,有29家公司被社保基金、養老金等長線資金收入囊中。

全球儲能市場的最大玩家,無疑還是特斯拉。

早在今年3月1日,特斯拉CEO馬斯克就在社交平台上宣布Master Plan 3「秘密宏圖第三篇章」,並寫下了「The path to a fully sustainable energy future for Earth(通往地球完全可持續能源的未來之路)」這樣的字句。

馬斯克希望地球可持續能源發展有一條清晰的路徑,不需要破壞自然家園,不需要回歸簡樸生活,不需要放棄用電,也不需要忍受寒冷或是艱苦環境。或許人們可以支持一個比地球更大的文明社會,以可持續的方式供養遠遠超過80億人口的人類。

為了支撐這一願景能快速實現,馬斯克在「宏圖計劃第三章」中給出的預設解決方案是:實現可持續能源經濟需要:儲能240TWH、可再生電力30TW、製造投資10萬億美元,耗能不到傳統燃料的一半,只需要不到0.2%的土地,只需要去年全球GDP一成的投資。在他看來,這一方案得以實現的條件,那就是:可再生能源的未來有賴於大規模儲能。

據了解,除此次公布上海儲能超級工廠項目,特斯拉正在美國加州建設年產40GWh的Megapack儲能電池工廠,並計劃實現2030年部署1500GWh儲能的裝機目標,顯示出對於全球儲能市場高速增長的較強信心。

03.毫無疑問,新技術必將改變傳統能源模式,而儲能正在成為撬動整個能源行業變革的一個重要環節。有人說,如果你錯過了鋰電池,錯過了光伏,那麼儲能將是你不容錯過的機會。機構則預測,到2030年,全球儲能市場規模將達到3萬億。

一場盛宴,正在開啟。-(文:VCPE參考/來源:鈦媒體)



*企業微信這七年:沒攔住對手,自己也只剩半條命?*

「大有大難,小有小難」生活如此,商業世界也如此。

在被流量裹挾的互聯網世界裡,如果有機會能在微信生態里從0到1的做一款產品,絕對是令無數產品經理眼紅的事情。

10億級的流量,意味着在微信里「插根扁擔都開花」,一出生就跳過了苦哈哈的無數升級打怪階段,直接擁抱成百上千萬的用戶。

但硬幣也有另一面,微信也不是每一個產品都能夠殺出來,甚至是其中一些擁有豐富資源,被寄予厚望的產品,比如企業微信。

2016年,在釘釘面世一年後企業微信姍姍而來,作為騰訊面向協同辦公賽道推出的產品,企業微信不僅承擔着狙擊釘釘的任務,也被負責騰訊對於產業數字化的一把尖刀。

然而7年過去了,含着銀湯匙出生的企業微信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既沒有攔住遙遙領先的釘釘,背後又迎來了字節跳動飛書高舉高打的追趕,更加難受的是其空有上億的用戶卻未能實現商業化的成功。

01 活在微信的陰影下

作為一個工作經驗超過10年的職場人,lilian曾經在多家企業工作過,在她的手機裡,釘釘、企業微信、飛書都曾出現過。

要說這幾個APP哪家用起來最舒服,lilian可能說不上來,畢竟作為管理自己的工具,她對哪個APP都沒太多好感。但要說哪個最差或者最沒存在感,她脫口而出,「當然是企業微信了」。

之所以企業微信給她留下了這樣的印象。lilian說按照她的經驗,凡是採用企業微信作為辦公管理工具的企業,日常真正的溝通最終都會回到微信,至少也是企業微信和微信混用,企業微信半廢棄的狀態。

「要是真的微信里溝通還好,最難受的就是有時候用微信有時候用企業微信」,她吐槽道,有時候找一個歷史資料,需要兩邊找,時間雙倍耗費。

緊貼微信、依靠微信是企業微信的優勢,讓其一出生就可以擁有廣泛的用戶,但這也成為了它最大的羈絆,始終活在微信的陰影里。

如何在依靠微信優勢的同時,又能擺脫微信的「引力」束縛?這是企業微信的大問題,但目前還沒有找到辦法。

從自己的切身體感受出發,lilian認為企業微信最大的失敗在於沒有做出自己的特色。

相比釘釘的強管理、飛書的協同辦公,企業微信主打的是溝通。

在企業微信誕生的初期,騰訊對於企業微信的定位是希望其承接企業移動辦公時的需求,同時將工作時間和生活進行一定的區隔。「有一部分人希望工作和生活可以適當分開,避免帶來太多負擔,於是為這部分人群專門開發了更加純粹的工作溝通環境的企業微信。」當時微信團隊相關負責人說。

為此當時的企業微信還專門設置了「休息」功能,讓員工在休息期間不受打擾,不用接收信息,幫員工區分工作和生活。

換句話說,當時的企業微信可以說是微信的「閹割版」,此後的版本裡,企業微信陸續迭代增加了更多的辦公功能,但是企業微信依然將自己的最大特色定位在通訊工具上。「具有與微信一致的溝通體驗,豐富的OA應用,和連接微信生態的能力」,這是企業微信官網的表述。

然而在用戶的眼裡,企業微信此舉純屬多餘,「如果為了追求與微信一致的溝通體驗,我幹嘛不直接使用更加方便的微信?」lilian反問道。

02 被銷售們「綁架」的企業微信

提起企業微信的難用,lilian的吐槽停不下來。

UI醜陋還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在很多競爭對手已經做的很好用的功能上,企業微信在體驗上實在一言難盡。

比如說lilian任職的其中一家公司採用了企業微信辦公,由於員工們經常開會的時需要投屏一些資料,於是不得不接一根HDMI線從屏幕接到電腦上,由於這根線比較短,投屏者還必須要坐在最靠近屏幕的地方。

「如果一場會議只有一個人需要投屏還好,如果好幾個人投屏,意味着每次都要換座位。」她說,「如果有人沒有電腦只帶了手機,投屏就別想了。」

第一次看到這種情形,她在心裡吐槽:這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嗎?她不由得懷念起了上家單位採用的釘釘,每個人只要在電腦或者手機上輸入投屏碼就可以隨時無線投屏。

除了投屏不方便,讓她不習慣的還有企業微信沒有釘釘的催辦功能,也沒有像飛書一樣好用的知識庫。

Lilian認為,自己吐槽的問題,企業微信的產品經理絕對也知道,但多年來這款產品並沒有太多的改進,一定是有原因的。

她自己的猜測是,也許是自己和自己所在的公司與企業微信希望服務的企業並不太匹配。

這不是無稽之談,實際上在2019年1月的微信之夜,張小龍談及企業微信時就說到:「企業微信的變化是基於一個新的理念——每一個企業員工都成為企業服務的窗口。人即服務,而且是認證的服務。」

這番措辭的背後,微信的目標客戶逐漸清晰,即有大量to C需求的銷售企業或者服務型企業,比如運營商、連鎖門店、保險公司、房產中介等,這些公司的員工工作場景在微信,聊客戶在微信,出單在微信,後續客戶跟進還在微信,使用企業微信方便用戶識別他們。

對此有人做了精闢的總結,「企業微信適合普通執行層員工,而釘釘和飛書適合精英級別的員工。」還有人說,企業微信適合人力密集型的企業,但不適合知識密集型的企業。

幾乎所有行業都面臨着營銷壓力,便捷的用戶溝通工具對企業而言無疑有着極大的殺傷力,這正是企業微信擴張的核心邏輯。做好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溝通工具,與釘釘和飛書進行錯位競爭,某種程度上企業微信達到了自己的目標。但是如果從SaaS工具的角度,企業微信所做的卻不是一個好生意。因為換句話說,使用企業微信的都是Low而偏重於營銷的企業。

二八定律在移動辦公SaaS領域也是可觀存在的,20%的大企業貢獻着80%的營收和利潤,因此大企業是飛書和釘釘們爭奪的焦點。

「先進企業用飛書」,在深圳寶安國際機場,飛書的廣告明晃晃的引人注目,廣告語旁邊是一列互聯網行業內耳熟能詳的企業,儘管飛書用戶體量看似不大,但其中多為直接所定義的「先進企業」,定位偏向「高端」,付費能力更強。

定位於銷售型企業,當然為企業微信爭取了更多的客戶,但是卻意味着放棄了利潤豐厚的部分,畢竟沒有一家企業不希望長大,然而長大後很有可能拋棄掉企業微信,成為釘釘或者飛書的用戶。

如果無法滿足客戶全場景的使用需求,企業微信可能永遠只有「半條命」。

03 搞用戶易,賺錢難

移動辦公SaaS如何賺錢,是一個全球性難題。

國內的釘釘、飛書、企業微信都處在虧損的境地,以釘釘為例,在2022釘釘7.0產品發布會上,釘釘總裁葉軍公布最新用戶數據,截至目前,釘釘用戶數超6億,企業組織數超2300萬家,並首次公布釘釘的付費日活躍用戶數為1500萬。

而根據《財經十一人》的估算,釘釘的網絡帶寬加服務器存儲、人員薪資一年的成本約在46億元左右。而根據阿里財報顯示,2020財年第四季度因釘釘帶來的虧損達30.63億元人民幣 。

協同辦公應用賽道賺錢難的問題,不光是中國獨有,在SaaS商業化非常成熟的美國同樣如此,2020年10月海外版「釘釘」Slack被Salesforce以277億美元收購。今年2月初視頻會議軟件開發商Zoom宣布,裁減15%的員工,約1300人,以適應增長放緩的局面。

為了解決賺錢的問題,釘釘們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推出付費版業務或者針對部分產品進行收費,以及開放軟硬件接口,根據應用進行抽成等等。

而最重要的是將協同辦公軟件與雲計算業務打包銷售給企業,比如釘釘採取雲頂一體化的策略,將釘釘打包到雲計算服務中進行贈送。2020年9月釘釘升級為大釘釘事業部,與阿里雲全面融合。釘釘因此被阿里雲定位為「中間平台」——下連雲計算基礎設施、上連企業關鍵應用。它既是企業級的協同辦公平台,也企業級的應用開發平台。

但是相對於阿里雲和釘釘的合二為一,企業微信與騰訊雲的整合卻錯綜複雜。

雖然同屬協同辦公賽道,但騰訊內部的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文檔分屬微信事業群、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台與內容事業群(PCG)。有報道指出,關於企業微信是否應該併到CSIG,幾年之前騰訊內部有過討論,但是微信的態度曖昧。

特別是騰訊雲和企業微信分屬兩個不同的強勢事業群,企業微信本質上還是微信說了算。不過近年來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文檔也開始打通,只不過從用戶體驗上來說,這種打通依然還有進步空間。

而與此同時,競爭對手們也不會給企業微信留出太多的時間。2022年3月,釘釘完成對音視頻平台服務公司拍樂雲的全資收購,拍樂雲核心團隊整體加入釘釘。一年之後的2023年3月,雲端協作平台「wolai」也被釘釘收購,阿里加強音視頻和協同文檔的意圖不言而喻。

對手已經更加強大,企業微信要補的課更多了。-(文:潮汐商業評論/來源: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