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算出來了,這老頭,身價14500億

2023040919:48



世界首富,又換人了。或者說,這位——伯納德·阿諾特(Bernard Arnault),奪回了世界首富的榮耀。《福布斯》4月4日發布的2023全球億萬富豪榜顯示,2020年1月曾以1165億美元身價短暫光臨過世界首富位的阿諾特,以2110億美元(約14500億人民幣)個人財富,超越馬斯克的1800億美元,坐穩了2023年度的世界新首富之位。

01. 14500億是什麼概念?

相當於《福布斯》富豪榜上的3個鐘睒睒,5個馬化騰或張一鳴,或者8.5個馬雲。

如此有錢的阿諾特,是幹啥的?

1980年代,答案是腰纏萬貫的地產商,當然,你也可以說他是富二代,因為他爸爸才是創辦人。‍‍‍‍‍‍‍‍‍‍‍‍‍‍

40年後,答案變成了全球最大奢侈品帝國的掌舵者,一個每天都在讓全球腰纏萬貫者為其貢獻財富的人。

從地產商到世界奢侈品總舵主,從富二代到創二代,阿諾特的成功當然離不開運氣,但歸根到底還是靠了本事、夢想。

尤其是,要成為人上人的欲望。

遠在美國的房地產商人特朗普,通過控股和贊助選美大賽來抬高身家,然後去競選總統,讓自己不只是有錢,還可以掌控有錢人。

法國的阿諾特則通過一種更直接的方式來達成這一目標:一家接一家地收購奢侈品公司,用奢侈品來掌控有錢人。

畢竟,收購奢侈品公司,只要有錢就可以。

畢竟,他的確很有錢。

有錢就有核心競爭力,就連蝙蝠俠也是這麼說的。

但運氣也很重要。1981年,迪奧陷入財務危機。阿諾特抓住了它,拿下了它,由此踏入奢侈品行業。

這只是運氣的開胃菜,一道道大餐接踵而至。

80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後,全球經濟滯脹。日子都相對難過的老牌奢侈品LV和名酒品牌酩悅·軒尼詩,決定首先攜手共渡難關,然後做大做強。

天真而美好的想法之下,LVMH成立了,全稱路易威登酩悅軒尼詩,挺拗口。

大冷天抱團有利於取暖,但在商業上,尤其行業走背字時,兩個走下坡的抱團,也可能是倆臭棋簍子下棋,越下越臭。

這樣的案例,在商業世界一抓一把。

比如,當年在智能手機市場失利的微軟,選擇收購末日皇帝諾基亞手機部門——結果百億美金花出去,迎來的卻是裁員、虧損,最後關停並轉,一地雞毛。

LVMH成立後,沒能逃過這一劫。‍‍

不只是業務層面的結果不愉快,代表LV的控制人和代表軒尼詩的控制人,兩大家族也相愛容易相處難,沒過多久就同床異夢。

原本和這一切沒啥關係的阿諾特,撞上了更大的狗屎運。LV的控制人雷卡米爾找到他,想拉他幫忙,一起扳倒軒尼詩家族。

結果,卻引狼入室。

阿諾特先是答應雷卡米爾,幫助他保衛在LVMH公司的地位,並且從雷卡米爾手中收購了不少股份,然後又找到雷卡米爾的對手,暗度陳倉,從其手中增持了不少LVMH的股份。

鷸蚌相爭中,阿諾特兩頭許諾,兩頭增持,兩頭吃,最終把自己買成了大股東。雖然,當時的LVMH加起來才不到40億美金的營收,但這已經是很大的買賣了。‍

依託於這個大平台,阿諾特開始了更加瘋狂的遊戲。

02. 自入主LVMH起,阿諾特用不到35年時間,將70多個主要奢侈品品牌收入囊中,橫跨六大領域,成為了全球奢侈之王。

在LVMH的版圖上,香檳王、庫克香檳、路易威登、羅意威、思琳、紀梵希、芬迪、嬌蘭、寶格麗、蒂芙尼、絲芙蘭等等頂尖大牌都是它的。



而且,他還在擴張。個人資產達到2100多億美金的阿諾特說:與微軟相比,我們規模還很小。

確實,拋開虛幻的市值,LVMH的850億美元營收與微軟的1980億美金營收相比,差着一個大量級。

更何況,微軟從賣操作系統的軟件商,成了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的排頭兵;而阿諾特,20年前賣包,現在還是在賣包。

喬布斯說過,不能賣一輩子糖水,要改變世界。

賣包包顯然改變不了世界。

但阿諾特從未想改變世界,他只是喜歡玩奢侈品併購的資本遊戲。資本面前一律平等,管你是高貴的百年老店還是新來的潮牌,在門口的野蠻人面前,都不過是財報上冷冰冰的數字。

縱觀阿諾特在LVMH的60多次併購,比較典型的有三起,每一個都是絕佳的教科書級別商業案例,足以寫入哈佛商學院教材。這些案例中,阿諾特有輸有贏,但都足夠經典。

• 首先是以小博大乘虛而入

1971年,剛剛畢業的阿諾特來到祖父的建築公司工作。建築公司日常和泥瓦工人打交道,處於整個房地產行業微笑曲線的下部,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地位類似於蘋果的眾多代工廠。

阿諾特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費盡心力勸說祖父以4000萬法郎的價格賣掉了建築公司,轉型成為一家產業鏈上游的房地產公司。

但阿諾特的目標不止如此,而且顯得特立獨行。有一次,當有人問他是否知道時任法國總統蓬皮杜時,他表示不清楚。隨後補充了一句:「但我知道克里斯汀·迪奧(Dior品牌創始人)」。

從中可以看出,阿諾特早早就在覬覦奢侈品市場了。

衣食住行,住排第三,衣服鞋帽排在第一,相比於依靠銀行貸款和土地政策、陰晴不定的房地產事業,奢侈品行業依靠創意和品牌文化獲得高溢價,不受政策影響,在商業邏輯上沒毛病。

阿諾特更看重的一點是,這些裁縫出身的奢侈品創始人,都不怎麼會做生意。

克里斯汀·迪奧當時是一個嶄露頭角的設計師,僅此而已。直到1946年,伯樂巴薩克看上了這匹野馬,於是支持其成立自己的設計師品牌和時裝公司,一時風頭無兩。



無奈天有不測風雲,巴薩克經營不善,被迫將旗下品牌迪奧賣給W集團。不巧W集團也於1981年遭遇破產,迪奧再次面臨財務危機。

法國有公有制傳統,但一連串公司破產讓法國政府意識到私有化或許是解決之道。政府開始幫其尋找買家,但前提是保留員工權利,不能裁撤核心崗位。

當時收購方估價達一億美元,而阿諾特的資金只有1500萬。何況這家經營不善的公司和阿諾特的本行南轅北轍,沒人看好這次近似於賭博的交易。

但阿諾特還是去賭了。

1984年,阿諾特憑藉1500萬美元的家族財富,加上投行拉扎德公司提供的另外8000萬美元,以及他對法國政府的許諾,最終完成了這起收購。

入主迪奧母公司W集團之後,阿諾特用來扭虧為盈的方法也簡單粗暴:

W集團機構冗餘,於是阿諾特裁員9000名;W集團非核心業務虧損嚴重,僅有幾條產線頗為亮眼,於是阿諾特集中力量辦大事,大肆出售資產,只保留迪奧在內的幾塊核心資產。

儘管法國政府多次敦促阿諾特遵守協議,但資本家就是這樣,羊入虎口,哪管民怨滔天。這一仗,阿諾特以5倍槓桿輕鬆獲取10倍收益,一戰成名。

只是苦了那9000名被裁員工,又要重複一個世紀前,《悲慘世界》中發生的故事了。

• 其次是惡意收購對標毒丸計劃

以小搏大讓阿諾特吃到了甜頭,在十幾年之後,面對GUCCI(古馳)這個尤物,阿諾特再次動起了心思。

古馳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家族企業,和家天下的古代皇族一樣把股票像土地一樣分封出去。

結果是經過幾代子孫繁衍之後,股權被零散地分散到了各個子嗣手裡。市場年景好大家分紅倒也舒服,一旦市場不好,就會招致內鬥。

90年代,隨着一些國際奢侈品商完成了從家族企業向國際化公司的轉變,競爭力大增,導致如古馳這樣的傳統家族企業遭遇危機,繼而導致內鬥。偏偏古馳家族不爭氣,外斗外行,內鬥內行。不得已賤賣給中東的巴林主權基金。

巴林基金一入手,就對古馳的家族管理方式進行了國際化改革,替換了CEO和創意總監,讓古馳起死回生,成為阿諾特和LVMH的勁敵。

但古馳股權分散的現象仍然存在,這給了阿諾特機會。

當時的阿諾特並沒有足夠資金全盤收購古馳,他只能用暗度陳倉的法子,在股市上悄悄收購古馳零散的股份,藉此獲取控股地位。

當時法國規定,收購股權超過5%需要報備公示。為了規避監管,阿諾特買了古馳4.99%的股票。

這個股比在維持了一段時間後,阿諾特把陰謀變成陽謀,突然增持古馳,同時向古馳大股東拋出橄欖枝,高價回收股票,短短時間拿到了古馳34%的股份,令古馳措手不及。

身為老品牌,古馳對於惡意收購有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令阿諾特當年在迪奧、紀梵希等品牌上使用的抄底策略遭遇了滑鐵盧。古馳判斷阿諾特並沒有足夠資金全資收購古馳,只是想控股,於是採取了一個吃貨策略,向阿諾特發起全盤收購要約:

你既然要吃我,那就撐死算了。

阿諾特當即表示拒絕,由此古馳便觸發了反惡意收購:毒丸計劃。

毒丸計劃全稱股權攤薄反收購措施,就是讓除了野蠻人阿諾特以外的所有股東,能夠用超低價買到新股,把惡意收購者的股權稀釋掉,增加它的收購成本。

阿諾特惡意收購股權,古馳就惡意增發股票,讓管理層和員工購買。沒有錢買沒關係,公司還可以借錢、免息。

一句話,古馳對自己的股票實行了通貨膨脹。

大量新股發行,讓阿諾特的持股比例從34%驟降到20%。

阿諾特收購失敗,於是選擇向市場監管部門告狀,抗議其做法有違公平性原則。由此,雙方展開了漫長的訴訟和反訴訟之戰。

阿諾特家大業大,準備打持久戰。古馳這邊坐立不安,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古馳不能任由阿諾特打亂自己的步伐。

幾年後,古馳勾搭上另一家奢侈品巨頭開雲集團。古馳向開雲集團定向增發新股,進一步稀釋阿諾特和LVMH的股份,這才保住這家年營收80億美元的企業繼續獨立運營。

• 最後是對賭資本面臨法律制裁

在阿諾特長期的收購歷史中,形成了一個常規套路:

專挑企業內外矛盾加劇的時候乘虛而入,低價抄底,惡意收購,往往還會踩着監管的紅線來回試探,一步一步做大做強。在收購之後往往血洗管理層和原股東,裁員重組淡化品牌。

在阿諾特發起的六十餘起併購中,唯有寶格麗等極少數品牌管理層被保留,其餘全被換血。

在阿諾特看來,奢侈品品牌的國際化,需要同一標準的全球商品,太多的特立獨行、因循守舊的家族股東,統統是阻礙。

在國際化戰車碾過的傳統奢侈品企業里,愛馬仕是為數不多的倖存家族企業,這讓阿諾特很不高興。

愛馬仕在19世紀靠馬具出名。馬車被汽車取代後,愛馬仕轉型去做了皮包。由於質量過硬、故事好聽、產量極低,生生把自己從日用品賣成了奢侈品。

盯上了愛馬仕的阿諾特,和三家投資銀行簽署了對賭協議,讓後者幫他收購愛馬仕的股票。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時間愛馬仕股票需要漲到一個價格,到了,阿諾特就向投行購買股票;沒有到,阿諾特向對方支付違約金。

在此之前,阿諾特會每天支付利息。也就是說,無論輸贏,投行都能拿到錢,自然樂意。阿諾特眼裡只有愛馬仕的股權,其他都不是最重要的。

2008年,他偷偷買入了4.9%的愛馬仕股票。2010年12月24日,三家投行的股票對賭協議到期,這些由投行買入、總股比達17%的愛馬仕股票,順利地成為阿諾特的囊中物。

憑藉22%的股份,阿諾特成為愛馬仕第一大股東。

愛馬仕家族和古馳家族情況相似,股權極度分散。所不同的是,愛馬仕沒有巴林基金這樣的金主撐腰,只能聯合自家200位家族股東,成立一家保衛所有權的基金。

成功制止了阿諾特惡意收購之後,愛馬仕決定走法律渠道維護自己的權益。在漫長的起訴和反訴過程後,雙方達成和解:

阿諾特將股份從22%降到8%,同時支付800萬美金罰金。不過。此前阿諾特已通過愛馬仕的股份獲利38億美元之巨,這筆罰金僅是皮毛。

在「愛馬仕保衛戰」勝利後,這家古板的家族化企業大受刺激,引入了雙層管理模式,積極拓展品類和推進國際化戰略。

從這個角度上看,阿諾特的收購,並不算是完全的壞事。

03. 近幾年,阿諾特的併購計劃仍然沒有停止。

2020年,它旗下的美容孵化器Kendo收購了Kat Von D的同名美妝品牌其餘的股權,並且還向蒂芙尼發起挑戰。‍

這期間,LVMH 先是宣布將以162億美元收購美國珠寶品牌蒂凡尼 ,並且達成了協議,然後又放棄這一計劃,並且被反訴。

2023年年初,瑞士商業新聞報刊Finanz und Wirtschaf還報道說,LVMH集團可能會收購瑞士歷峰集團Richemont。

如果這一票干成,LVMH阿諾特就又要改寫奢侈品格局。卡地亞、梵克雅寶和Buccellati等珠寶品牌,都將成為他囊中之物。

就在前幾天,LVMH集團還收購了美國知名說唱歌手Jay-Z(原名ShawnCoreyCarter)旗下香檳品牌ArmanddeBrignac50%的股份。

目前,阿諾特擁有LVMH47%的持股比例,擁有絕對話語權。

他的權力甚至進了保險箱,2022年4月,LVMH以81.6%的股東投票一致通過了一項決議:首席執行官的任職年限可以從75歲延長至80歲。

這意味着,阿諾特還可以繼續干6年。這個還在努力掌握全世界奢侈品大牌的「野蠻人」,還在繼續開着他的戰車,轟轟隆隆攻城略地。

曾經有人用頂天立地來比喻高端市場,用鋪天蓋地來比喻低端市場,並且得出一個結論:頂天立地,不如鋪天蓋地。‍‍‍‍‍‍‍‍‍‍‍‍

也有人不服,說鋪天蓋地,不如頂天立地。‍‍‍

在阿諾特面前,這些都膚淺了。真正厲害的是:讓頂天立地,去鋪天蓋地。-(文:華商韜略/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