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為啥閏二月?為了不讓你在夏天過年……
翻開今天的日曆,不知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終於把農曆二月過完了,然而到來的並不是農曆三月初一,而是「閏二月初一」!
多出來的這個二月,龍還要再抬一次頭嗎?
二月二,龍抬頭。那閏二月呢?| EasyNight
我們知道,農曆一年有12個月,如果再加上一個月,豈不是有13個月了……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其實,插入閏月的理由很簡單——就是為了避免讓你在夏天過年!
這就要從農曆的來歷講起咯。
為什麼有閏月?
讓我們回到古人的視角:如果讓你來制定曆法,看看你會怎麼確定一個時間單位吧!
時間單位的確定,最初都來自於生活中能觀察感知到的、相對比較固定的周期。
太陽的一升一落,是人們隨時都能感知到的周期變化,於是我們叫它一天。再進一步,我們可以通過立杆測影,比如日晷這樣的儀器,來確定更準確的長短。
月亮的圓缺盈虧,也是很容易觀察到周期的變化,於是我們叫它一個月。人們也很容易總結出,月亮從一次新月(朔)到下一次新月(朔),周期差不多是29.5天。這個周期叫做一個朔望月。
很多古代文明都通過月相變化,制定了以朔望月為基本單位的曆法,這就是陰曆。
月亮的圓缺盈虧,稱為一個月 | EasyNight
還有更長的時間周期嗎?那就是寒來暑往、冬去春來的季節變化。我們把這個周期叫做一年。人們也很容易觀察到,一年有300多天的時間,長一些短一些不影響我們對氣候變化的感知。
可是,具體是300多少呢?這就需要更精確一些的天文觀測了。人們發現,太陽在天球上運動一周,時間是365天多一點(這個周期叫做一個回歸年)。一些古代文明通過太陽365天多一點的周期變化制定曆法,這就是陽曆。
陽曆與太陽位置直接相關,影響的是一年四季物候變化,用於指導農事生產更有意義;陰曆直接觀察月亮的圓缺變化,有着觀測容易的優勢(甚至到今天,還在直接影響着地球上這群觀星愛好者決定在哪天出洞觀星呢)。
所以,回歸年和朔望月這兩個時間單位就成為了曆法中最重要的兩個影響因素。
可問題就來了——一年有多少個月呢?
回歸年≈365天,朔望月≈29.5天。
這倆一除,一年就是12個月,還餘下大約11天……
11天看似不要緊,可是3年下來,累積起來就會差出30多天——
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用不了多少年,新年就要跑到夏天去過了……
因為年和月不能整除,所以有些曆法就捨棄了其中一個概念。比如,現行的公曆就是完全的陽曆,它的「月」是31或30或28或29天,完全人為指定,不再與朔望月掛鈎;還有一些傳統的陰曆,就捨棄了年,它的曆法可能在春夏秋冬任意一個季節里過新年……
可是,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們兩個都想要,怎麼辦?
那就把缺的時間差補上!每隔大概3年時間,人為增加1個「月」,這就是閏月。
有了閏月之後,陽曆和陰曆便能夠在年份上對齊,回到同一起跑線上,既能照顧年份的物候變化,又具備觀測月相確定月份的優勢。
這時候,陰曆陽曆便合二為一,成了陰陽合曆——現在的農曆就是這種曆法。
到底閏幾月好呢?
剛才說到,為了讓你不在夏天過新年,補上一個月就好了!
可是,還有個問題沒解決——這個閏月,該補在哪裡呢?
人家從正月到臘月排隊排得好好的,你偏要插個隊,誰會樂意呢(不是)。
這就是個大問題咯。
設置閏月,是為了讓陽曆和農曆能「對齊」。那麼,對齊在哪一天,就是問題的關鍵了。
勤勞善良的中國人,選擇了冬至。
這一天,日中時太陽最低、影子最長,白晝時間最短,就好像是冬天到了「極致」;過了這一天,白晝開始變長,日中太陽變高,好似回歸了的一年開啟了新的周期——真是再好不過的「年」的對齊標誌了!
所以,我們現行的農曆曆法規定:一年裡,冬至所在的這個月定為十一月,又叫「冬月」。
從一個冬至到下一個冬至,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古人也許不明白地球繞太陽轉,但也能觀察到太陽在背景星空上繞行了一圈),即一個回歸年365.2422天,比農曆的12個月略長一點。
因此,兩個冬至之間的月份分布,通常是這樣:上一年的冬至,出現在冬月比較靠前的位置;而本年度的冬至,出現在冬月稍後的地方。
但是!如果前一個冬至出現在冬月的尾巴上,那後面一年的時間就可能塞進完整的12個月,下一個冬至就會出現在臘月的開頭……
明明說好了,冬至所在的這個月叫冬月的。這下可好,農曆的12個月過完,冬至都要跑到臘月去了!於是,為了重新對齊,這12個月中間就得添加一個閏月了。
接下來,只需要找出,到底是哪個月把冬至「放跑」了,我們就「閏」哪個月!
我們把兩個冬至之間的一年時間,也分成12份。不難發現,如果前一個冬至在月末,後一個冬至在月初,那就總會有一個月被「跳」了過去,沒有得到這個「等分點」(這就好比,13個小朋友分12個蘋果,總有一個小朋友分不到……)。
就是這個月,導致後一個冬至跑到了臘月去!
比如圖示這種情況,「七月」就是那個可憐的小朋友,那我們就把這個月改名叫「閏六月」;後續的八月改名七月,九月改名八月,……,臘月改名冬月;這樣冬至就能重新回到冬月,讓農曆里的陰曆與陽曆對齊了!
說到這兒,有沒有勾起你一點回憶?
我們的老祖先早就把兩個冬至之間的一年時間分成 12份,叫十二星座 24份,叫二十四節氣!
這個月,就改名叫「閏月」 | EasyNight
在考慮閏月的時候,我們只用得到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半,就是從冬至開始把一年分成12份的那12個,它們又稱為「中氣」。
一年裡,兩個冬至中間只有11個中氣,在排農曆月份的時候如果兩個冬至之間出現了12個整月,把冬至擠到臘月去了,就說明前面至少有一個月沒有中氣。所以——
在農曆里,如果兩個冬至之間出現十二個整月,我們就把第一個沒有中氣的那個月設置為閏月。
這就是農曆的置閏規則了。
(說句題外話——這個規則,有沒有讓你回想起被游標卡尺支配的那個中學物理課?)
不信你看看日曆:接下來這個閏二月,是不是正好「卡在」兩個中氣之間,前後兩不沾?
為什麼閏二月比較少見?
農曆的閏月規律基本上是三年一閏,或者精確一些是19年7閏。所以除非你還不滿3歲,都一定或多或少被閏過那麼幾次了!你印象中,都閏過哪些月份?
本菌數了一下,閏月出現的頻率,大概是閏四五六月最多,100年裡能出現14次左右;而「閏臘月」或者「閏正月」在有生之年幾乎找不到……
為什麼不同月份,被閏的概率還不同呢?
這就要再回想一下,我們剛才說的「把兩個冬至之間的一年時間分為12份」,真的是完全按時間長短等分的嗎?
並不是!
我們定義二十四節氣的時間,並不是把一年的時間間隔平均分成24份,而是根據太陽的走位,按角度(黃經)等分成360°÷24=15°一格來定義的。
這種方法,叫做「定氣法」。
地球繞太陽每轉15°,定為一個節氣 | EasyNight
而地球繞太陽轉的軌道,是個略微偏心的橢圓,冬季地球離太陽近、跑得快,夏季地球離太陽遠、跑得慢(回憶一下開普勒第二定律怎麼說的?)。
體現在節氣上,就是冬季的相鄰節氣時間間隔更短,夏季的相鄰節氣時間間隔更長。
兩個中氣的時間間隔長,意味着中間更容易塞下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所以像上圖這樣,比較一下相鄰節氣間隔天數,和農曆閏月出現的頻次,是不是(在前後一個月誤差範圍內)很相符?
今年到來的,就是一個並不算很常見、但也不是最罕見的閏二月。至於閏的這個月,要不要再理一次髮,或者抬一下頭,再或者是農曆二月過生日的小朋友再過一次生日……
那都無所謂啦,怎麼開心怎麼來!
農曆三月過生日的小朋友,或者準備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同學們,就得委屈一下,推遲一個月啦!
一個AI-現在還有看着月亮算日曆的人類嗎?我不信!-[作者:EasyNight*編輯:Steed/來源:果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