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告急的今天,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睡眠作為生命過程重要的組成部分,占據了每個人生命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良好的睡眠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標準之一,而睡眠時間過短或睡眠不佳均會影響健康。
但現實是,越來越多的人受到睡眠問題的困擾。在中國,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成年人失眠發生率高達38.2%、超9成小學生睡眠時長未達標。好好睡個覺,為什麼這麼難?在睡眠告急的今天,我們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睡不着覺的現代人
今年3月17日,由喜臨門睡眠研究院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和知萌諮詢機構研創,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3》(簡稱「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數據源於2022年中國社會心態調查,樣本涉及30個省的18至70周歲居民。
報告指出,2022年,中國成年人每晚平均睡眠時長為7.37小時,平均起床時間為早上8點,近半數民眾(47.55%)每晚平均睡眠時長不足8小時。調查顯示,隨着年齡的增長,總體上受訪者的睡眠時長呈縮短趨勢,睡眠質量自評呈下降趨勢。男性受訪者和女性受訪者的每晚平均睡眠時長差異不大,但男性受訪者比女性受訪者的睡眠質量自評略高。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群體的睡眠時長偏短、睡眠質量自評偏低。而工作職位越高,睡眠時長越短,高層管理者的睡眠時長比被管理者和自由職業者短。就地區而言,東北地區在七大地區中,睡眠指數最高。就省份而言,黑龍江省的睡眠指數最高。生活在一線城市的人群睡眠質量也不容樂觀。
此外,65.0%的受訪者有晚於凌晨2點才上床睡覺的經歷——極端晚睡的人數在增加,睡眠問題已經成為威脅當代人健康的一種「流行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人類睡眠科學中心主任神經學家馬修·沃克,在接受《衛報》採訪時曾表示:睡眠質量與長壽度存在着強烈的正相關。
睡眠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讓大腦和身體得到休息。要知道,人體內自律神經包括活躍狀態下的交感神經和放鬆狀態下的副交感神經。這兩種神經24小時都處於活動的狀態,並輪流調控人體的活動,負責維持人的體溫、心臟的跳動、呼吸、消化,以及對激素分泌、新陳代謝的調節。白天,交感神經處於優勢地位,體內的血糖值、血壓、脈搏數會上升,肌肉和心臟活動也變得活躍,大腦處於緊張的狀態,注意力也會比較集中。
但如果交感神經總是處於活動狀態的話,身體和大腦都會感到疲憊,壓力也會不斷堆積。而夜晚,如果副交感神經不能順利替位,就會出現難以入睡,亦或睡眠變淺的情況。長此以往,自律神經自然就會失衡,體溫和腸道活動等身體的基本機能也會出現異常。
睡眠也與人體免疫息息相關。在睡眠期間,人體會釋放細胞因子,這對於調節免疫系統至關重要。一般來說,一個好的睡眠狀態會增強免疫力,以抵禦各種疾病和病原體的侵襲。而長期失眠則會造成免疫力下降,人體就容易受到病毒、細菌的侵襲,繼而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
究其原因,當人體受到病原體攻擊或處於壓力下時,細胞因子的需求量會增加。細胞因子水平在睡眠中增加,因此睡眠不足會阻礙身體抵抗感染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身體在遭受任何感染時往往睡眠更多的一個原因。據央視報道,如若成年人連續三個晚上不能保證7-8小時睡眠,其免疫系統的功能就可能降低一半,一天少睡三個小時就足以降低重要免疫細胞的功能。
睡個好覺,為什麼這麼難?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大多數人仍然擁有充足的休息時間。彼時,人們將連續兩天的休息日,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當人們離開辦公室或者其他工作場所時,工作就結束了,商店通常也不會在周日營業。但是沒過多久,人們的生活方式就隨着互聯網的出現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永遠改變了人們溝通、消費和工作的方式。最初只有通話功能的手機,很快變成了藍光的匯聚體,而人們則從早到晚地盯着這些藍光。一刻不停地保持聯繫的想法,成為一種常態,24×7的全天候工作心態也應運而生。我們中的許多人都遭受着夜間光線的過度照射,特別是來自電子設備的藍色 LED 光。這些夜間的電子光線會抑制褪黑激素釋放,並延後我們的睡眠時間。傳統的每晚8小時睡眠,也逐漸成為了過去。
除此之外,社會壓力過大、睡眠信念較低等也影響着人們的睡眠質量。今天,來自職場競爭、人際關係、經濟負擔以及個人健康狀況等諸多方面的壓力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心理暗流,不停地攪動着人們的心緒。996的加班模式,已成為大多數一線城市白領的家常便飯,而壓力、焦慮的情緒則導致許多人往往難以安眠,與其躺在床上干着急,不如通過刷綜藝、玩遊戲、刷朋友圈等方式來補償。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睡前拖延症」,即刻意拖延睡眠時間的行為。而這種睡前的拖延行為,比如短視頻直播、團購平台、影劇綜藝、遊戲網文等,已經成為許多現代人壓力釋放的方式,以彌補不被滿足的精神需求。
於是,社交媒體上頻繁出現睡眠相關熱門話題,比如各種各樣的「失眠打卡小組」「老年痴呆年輕化」「拯救睡眠行動」等等,雖然人們仍熬着最深的夜,但為了解決睡眠問題,許多年輕人也開始了五花八門的朋克式養生自救。
一方面,社畜式早C晚A」(C:coffee咖啡;A:alcohol酒精)、當代人的「白+黑」(白天喝咖啡不瞌睡,晚上來點酒睡得香)等觀念大行其道。另一方面,隨着消費市場上睡眠產品和服務層出不窮,褪黑素、睡眠儀、睡眠噴霧、蒸汽眼罩、冥想等睡眠消費成為年輕人進行拯救睡眠的新方式。
當然,睡眠是一個複雜的生理和心理現象,不科學的干預方式和所謂的「睡眠自救」均無法助眠。拿酒精助眠來說,晚上喝一杯酒看似能夠讓人沉沉入睡,然而美國密蘇里大學醫學院神經學教授兼研究主任馬赫什·塔卡爾的試驗證明,酒精會干擾睡眠結構,飲酒後的睡眠會更加碎片化,睡眠質量也會更低。
此外,市場上所謂的睡眠產品其效用還需要打個問號。在眾多助眠產品中,銷量最高的就是睡眠香薰和褪黑素,月銷量高的幾款商品基本都超過了3萬。在電商平台上,「挑戰一分鐘入睡」「1秒進入深度美夢」「睡不着就點這款香」「很貴,但可以秒入睡」等諸如此類的宣傳語比比皆是,可在評價欄里,不少買家表示,這就是「智商稅」,完全是心理作用,香薰最主要的作用還是香。
褪黑素的品種也有很多。不可否認,褪黑素作為人體正常分泌的一種激素,受晝夜節律影響,與睡眠有一定關係。在臨床中也會使用這種藥物來幫助有睡眠障礙的人改善睡眠,但是必須遵醫囑,不經過全面檢查,無法得知個人的睡眠節律,服用時間不對,不但沒有改善睡眠的作用,甚至還有副作用,造成過敏反應,或是神經系統和消化道的症狀。
拿什麼拯救現代人的睡眠?
今天,睡眠問題已經不可忽視,我們必須重新獲得規律的、充足的睡眠。當然,睡眠的未來並不可能回到過去,回到一個世紀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科技的快速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們的睡眠,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現代的科技來改善和優化我們的睡眠。
比如,能夠精確追蹤個人的睡眠和晝夜節律的睡眠追蹤器,這些睡眠追蹤器還可以與家庭聯網設備結合在一起,編寫一個順應個人晝夜節律的程序,使整個夜晚的溫度升降情況與每個人的身體預期相一致,而不是如同大多數家庭和公寓所設定的夜間恆定溫度。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可以智能地根據不同臥室居住者的晝夜節律,為其量身定製睡眠溫度環境,揮別那種對睡眠毫無幫助,並且困擾大多數人睡眠的恆定標準家庭溫度環境。
此外,燈光也是影響睡眠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學家還可以開發有助於睡眠的智能燈泡,根據個人的自然睡眠——清醒模式,按照指令逐漸濾除家中有害的藍光。當個人從一個房間移動到另一個房間時,智能系統甚至可以動態地、恰當地完成燈光變化。這樣一來,通過可穿戴設備測量使用者的大腦和身體狀況,並將其上傳到智能家庭網絡,就可以協同光線調節,幫助褪黑激素釋放,以此對個人或所有人的睡眠進行最佳調節。
但在這些科技到來前,面對困難的睡眠問題,我們也並非毫無他法。對於我們自身來說,想要改善睡眠障礙,一方面,需要保持良好的睡眠作息規律,要知道,「睡得少」對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會持續存在,而這不是補覺就能解決的,這需要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作息規律。
其中,授時因子是影響人們睡眠早晚的關鍵。常見的授時因子包括光線、溫度、社交活動以及藥物調節等,這些因素的變化都會對人的晝夜節律產生影響。當然,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授時因子會產生差異,晝夜節律也在經歷改變。比如,對於孩子而言,做數學題正確率最高的時間是早晨,但對年輕人來說,數學能力的高峰卻是晚上。這是因為孩子和年輕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晝夜節律也有區別。但總之,晚睡早睡,都不如規律睡。
另一方面,對於睡眠,不僅要保證「量」,更要追求「質」。「睡眠」與「清醒」相輔相成。無論是對於工作還是學習來說,大腦、神經、身體都狀態極佳的高質量睡眠,會讓一整天的效率得以提高。而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睡眠的「量」,沒完沒了地睡覺的話,身體狀況反而會變得紊亂。
同時,如果白天狀態好,工作上想要有所成績,那麼需要大腦和身體高強度的運轉。這樣的一天結束後,也非常需要一個有效的「保養型」睡眠。睡眠期間,保持大腦和身體都處於最佳的狀態,徹底提升睡眠的質量,從而實現「真正的清醒狀態」,這才是的理想的「最佳睡眠」。
睡眠與人體的健康息息相關,其關鍵就在於,如果我們不能規律性地進行適當的休息和恢復,那麼我們不僅不能成長,而且是在名副其實地掏空自己。當我們的個人效能被削弱時,就會不可避免地引發連鎖效應。-(文:根新未來/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