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CPI今晚來襲,拐點將至?美聯儲還能嘴硬多久
對於美國政府和美聯儲而言,通脹依然是眼前最重要的經濟問題。外界正在密切關注周四將發布的2022年12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數據,超預期降溫的數據可能讓有關提前結束加息周期的猜測進一步升溫,從而加劇風險資產的波動性。
不過美聯儲態度明面上尚未發生變化,多位官員連番發表鷹派言論,市場與美聯儲之間有關政策路徑的博弈正在展開。
CPI月率或意外轉跌
作為2月決議聲明前為數不多的重磅數據,即將公布的通脹數據重要性不言而喻。華爾街最新預計,去年12月美國CPI同比增長從此前的7.1%放緩至6.5%,不考慮能源和食品的核心CPI同比增長5.7%。值得注意的是,CPI環比增速可能降至零以下,如果成為現實將是2020年5月以來的首次。
能源價格回落被視為物價降溫的主要動力。美國汽車協會AAA數據顯示,去年12月美國汽油價格下跌逾12%,燃料價格是過去一年CPI上行的重要推手。與此同時,受供應鏈瓶頸緩和及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影響,上月工業金屬等原材料價格也呈現調整態勢。
上游原材料價格變動減輕了企業的成本壓力。隨着消費需求降溫,去年底美國工廠活動持續承壓。供應管理協會(ISM)12月製造業活動指數進一步回落至48.4,創2020年5月以來最低水平。分項指標中,生產價格指數已經回落到疫情以來的最低水平。
作為通脹的另一大組成部分,住房通脹壓力也在緩解。抵押貸款利率飆升打壓了房地產市場銷售,房價漲幅迅速收窄,也影響了租房市場。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去年12月議息會議後的新聞發布會上也提及了房租問題,認為只要租賃通脹指標持續下降,住房服務通脹會在某個時候開始回落。
根據Realtor.com的數據,全美租金漲幅已經連續十個月放緩,11月同比增速降至3.4%,這是19個月以來的最小漲幅。克利夫蘭聯儲近日公布的研究指出,租金數據走勢往往比CPI中的住房指標領先一年左右。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哈齊烏斯(Jan Hatzius)本周發布報告表示,抵押貸款利率提高導致美國住房市場疲軟,這將有助於將今年的核心通貨膨脹率降至3%以下,低於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 3.5%的預測。
相比之下,服務業通脹依然棘手。服務業從業人員占據美國就業的大部分,去年10月,服務業通脹一度增長超7%,這是自1982年以來的最快速度。嘉信理財指出,目前勞動力市場最緊張的行業基本都集中在服務業,這也推高了薪資壓力和潛在的通脹風險。不過經濟放緩已經開始衝擊服務業,在連續擴張30個月之後,美國ISM非製造業指數在2022年年末跌破榮枯線,消費需求在經濟不確定性下大幅萎縮,並開始影響包括科技在內的部分行業的就業崗位。
牛津經濟研究院高級經濟學家施瓦茨(Bob Schwartz)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服務價格對經濟降溫的抵抗力更強,與勞動力成本的聯繫更為緊密。儘管就業市場有所降溫,但整體依然火熱,低失業率環境下不少企業依然面臨招聘困境和用工成本的挑戰。
結合去年的市場情況,最新通脹數據可能會引發市場巨震。摩根大通分析師泰勒(Andrew Tyler)預計,任何顯示美聯儲抗通脹行動取得進展的跡象都會刺激美股。「通脹降溫應該有助於熊市反彈,因為現有的倉位部署可能導致市場對空頭回補反應過度。如果CPI跌破6.4%,標普500指數或將上漲3%至3.5%。」他寫道。
美聯儲保持嘴硬
與上周類似,本周以來多位美聯儲官員在講話中繼續傳遞「鷹派情緒」。舊金山聯儲主席戴利(Mary Daly)和亞特蘭大聯儲主席博斯蒂克(Raphael Bostic)均暗示利率不僅需要繼續上漲至5%以上,而且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不變。美聯儲理事鮑曼(Michelle Bowman)認為,加息將持續到有令人信服的跡象表明通脹已經達到頂峰,並處於明顯下降趨勢,然後才會調整貨幣政策。
然而緊縮政策正在讓經濟不確定性升溫。考慮到仍處於激進的緊縮周期中,周二世界銀行預計今年美國經濟增長將大幅放緩,落後於全球擴張的步伐。數據顯示,美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預計為0.5%,比此前的預測大幅下修1.9個百分點。
根據CME FedWatch工具,當前市場預計美聯儲在2月、3月分別加息25個基點的可能性徘徊於70%,而本輪加息周期的終端利率目標區間指向4.75%至5%,同時四季度有望降息。受此影響,美元指數震盪回落,目前已經較去年9月創下的20年高位跌去近11%,投資者押注通脹降溫和經濟風險將讓美聯儲提前轉向。
施瓦茨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聯儲離考慮政策轉向還很遙遠。但從強調考慮貨幣政策的累積效應的角度看,經濟壓力下未來逐步放緩加息步伐是合理的。他預計未來可能還有50-75個基點的加息空間,隨後將保持一段時間,目前降息顯然還不在美聯儲內部的討論範圍內。
而摩根大通CEO 戴蒙(Jamie Dimon)認為,加息到5%的水平可能還不夠,美聯儲可能需要加息至超出當前預期的水平,有50%的概率升至6%。他在接受美媒採訪時表示,雖然美聯儲之前的步伐有點慢,現在正在迎頭趕上。風險依然存在,比如俄烏衝突和量化緊縮的影響。因此他贊成美聯儲考慮暫停加息,以了解加息的全部影響。-(來源:第一財經資訊)
*全美航班停飛,暴露了美國這個難以解決的老問題*
無論此次全美航班停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一前所未有的事件,都暴露了美國基礎設施落後的一面。
當地時間1月11日,在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里根國家機場,飛機停靠在航站樓旁。圖/新華社
據多家美國媒體報道,美國東部時間11日清晨,美國聯邦航空局 (FAA) 發表聲明稱,由於斷電導致的電腦系統故障,聯邦航空局無法更新「航行通告」 (NOTAM) ,這將影響到美國全國範圍內所有起降或正在飛行中的飛機。隨後,更有進一步的消息稱,全美範圍內的航班均已停飛。
直到1月11日上午,美國聯邦航空局才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消息說,暫停起飛措施已解除,美國各地空中交通運行正逐步恢復正常,但仍將繼續調查此前發生的空中任務通知系統故障原因。據路透社報道,有業內官員甚至將此次停飛事故與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發生後的情況相提並論。
受此事故消息影響,美國航空、達美航空、聯合航空控股等各大航空公司股價,一度也在盤前大跌。為此,白宮新聞發言人也在社交媒體上稱,總統拜登已指令交通運輸部對事故原因進行全面調查。
當地時間1月11日,在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里根國家機場,信息顯示眾多航班延誤或取消。 圖/新華社
全美NOTAM系統故障尚屬首次
美國媒體引述業內人士的話稱,過去NOTAM系統從未發生過全國性故障,而此次故障從美東時間11日凌晨就已開始出現。
NOTAM是英語Notice To Airmen (給飛行員的提示) 的縮寫, 用於通知飛行員經停的空域和機場的特別安排、臨時規定及運作程序的改變、飛行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地面導航設施及機場跑道的變動情況等。
美國聯邦航空局控制着美國超過500萬平方英里的領空,管理着全世界最繁忙的空中交通系統和信息系統,設有22個處理高空飛機的中心。以美國聯邦航空局為樞紐,通過導航、氣象設備、雷達監視系統以及1.9萬多個機場之間的通訊系統,集合成需要的信息流傳輸給空中航班。其中任何一種設施出了問題,都可能導致全美NOTAM出現故障。
從目前已知的信息看,全美NOTAM出現故障的最大「元兇」,可能是美國聯邦航空局的電腦處理系統出了故障。至於故障是意外還是人為所導致的,還不得而知。
當地時間1月11日,一名旅客在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里根國家機場等待。 圖/新華社
事故暴露了美國基建落後一面
無論此次全美航班停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一前所未有的事件,都暴露了美國基礎設施落後的一面。
這是美國自己也承認的事實。幾個月前,拜登在為中期選舉暖場時還曾在波士頓洛根機場抱怨說,洛根機場登機口太擁擠、旅客打車太困難、飛機在跑道上的待機時間太漫長,稱「這是令人沮喪的結果,既不方便,還對環境有害。這就是我們的樣貌嗎?不,這不是我們應有的樣子」。
更早的時候,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也曾形容紐約的拉瓜迪亞機場「像第三世界的機場」。下雨的時候,機場大廳甚至需要用水桶接天花板滲下來的雨水。這個機場直到去年才完成了翻修。
硬件落後,軟件也落後。2022年聖誕節前後因遭遇暴風雪天氣,西南航空在一周內就取消了16000個航班,被美國交通部批評為「不可接受」。
據美國媒體調查的結果,西南航空之所以動不動「癱瘓」,關鍵在於技術系統落後。以排班為例,西南航空至今仍採取手動記錄的方式。
當地時間1月11日,旅客走過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里根國家機場拍攝的值機櫃檯前。 圖/新華社
250億美元升級計劃杯水車薪
美國上一次航空設施建設熱潮還是在上世紀60年代。2021年,拜登政府推出了1.2萬億美元的兩黨基建法案。其中,撥給美國聯邦航空局250億美元。
但這250億美元卻被分成了多種用途,擴大航站樓容量和翻新機場設施占了其中的大頭。比如,奧蘭多國際機場得到5000萬美元,用於建造四個登機口為四架寬體飛機或八架窄體飛機服務;西雅圖-塔科馬國際機場得到1000萬美元,用於洗手間改造等。
和這次全美航班停飛故障相關的航班安全信息系統也得到了一些撥款,但只是新建兩個機場的空中交通管制塔。其中一個現在還在使用的空中交通管制塔,已經用了63年了。
粗略估計,拜登政府撥給美國聯邦航空局的250億美元,分成了上百種撥款,分到每個可以得到撥款的機場都是杯水車薪,而且這些錢還不是一次到位。
就在1月2日,邁阿密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的電腦系統也出現過故障,導致進出佛羅里達州空域的數百架次航班出現延誤,整整6個小時才恢復正常。
1月11日事故導致的全美航班停飛,儘管隨後即恢復,但依然造成了全國範圍內的航班混亂,甚至波及鄰國加拿大。類似情況還會不會出現?以現在美國機場的現狀和250億美元航空設施升級的節奏看,恐怕很難給出樂觀的答案。
[撰稿:徐立凡*專欄作家*編輯:何睿*校對:陳荻雁/文:徐立凡*京釀館/來源:新京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