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這200條思考,解釋了段永平為什麼既是企業家,又是投資大師-(6)

2022122718:01



二.投資邏輯



1、投資信仰:做對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對

(1)每個人都有一顆投機的心,所以才需要信仰。我對信仰的理解就是「做對的事情」,或者說知道是「不對的事情」就別做了。人們愛做「不對的事情」是因為這類事情往往有短期誘惑。(2013-02-01)

(2)投資的信仰指的是,長期而言,股市是稱重機。對沒有信仰的人而言,股市永遠是投票器。(2013-05-17)

(3)做對的事情,最後會有好結果,或者說,做錯的事情,最後會有大麻煩。至於把事情做對,是個過程,有時候快有時候慢,需要投資者耐心等待。(2012-05-20)

(4)從「做對的事情」的角度看,投資就是買股票就是買公司,就是買公司的生意,就是買公司未來的淨現金流折現。從「把事情做對」的角度看,投資就是要看懂公司的生意。(2018-10-08)

(5)多數人在投資時習慣去看有沒有「把事情做對」這點,從而會很容易掉進短期表現當中。即使是偉大的企業在「做對的事情」的過程當中也是可能會犯錯的,因為「把事情做對」往往需要一個過程。「長期投資」從某種角度上說,就是要能夠相信堅持「做對的事情」的有能力的公司最後會「把事情做對」。(2013-02-13)

(6)對的事情往往和能長久有關係,投資上尤其如此。如果能儘量不做不對的事情,同時又努力地把事情做對,長時間(10年、20年)後的區別是巨大的。(2019-04-02)

2、投資原則:不懂不投,不投機不做空,不借錢投資

(7)投資很簡單,但絕不容易。「簡單」指的是原則簡單,就是不懂不做;「不容易」指的是「搞懂生意」不容易。(2013-03-26)

(8)我永遠只有一種投資模式,估算未來現金流折現。有點像高爾夫,只有一種揮杆模式。(2011-01-07)

(9)投資很重要的一點是,把上市公司看成非上市公司,然後理性地去想應該怎麼做。(2012-11-11)

(10)投資和自己經營企業沒有什麼大區別。不同的地方是,(你)投資時是你認同的人在經營。(2019-04-06)

(11)經營企業和投資一樣,少犯錯很重要。所謂「少犯錯」不是通過什麼都不敢做實現的,那叫裹足不前。「少犯錯」是通過堅持做對的事情來實現。所謂「堅持做對的事情」是通過發現是錯的事情就馬上停止,不管多大的代價都會是最小的代價。Stop doing list也很重要。(2020-10-14)

(12)投資遵循巴菲特的邏輯:先看商業模式,理解企業怎麼掙錢。95%的人投資都是focus在市場上的,這就是不懂投資。一定要focus在生意上。公司是要掙錢的。(2018-09-30)

(13)投資的基本原則就是不懂不投!(2011-03-02)

(14)投資最重要的是,投在你真正懂的東西上。如果一個人一輩子能看懂一次就可能表現比95%的人好。(2012-04-05)

(15)不做空、不margin(融資,保證金槓桿交易),不做不懂的東西。什麼時候明白都不晚。不過,真的明白恐怕都是在付出大代價之後。(2012-03-14)

(16)不喜歡的公司避開就好了,千萬不要去做空,因為看錯一次,會讓你難受很久甚至一輩子的,尤其是那些已經是有錢的人們。沒人希望自己需要富兩次的。(2020-08-11)

(17)Margin of safety(安全邊際)實際上應該指的是能力圈,而不僅僅是價格。「能力圈」的意思就是你能夠判斷未來現金流折現的範圍。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往往比自己能力圈有多大,要重要的多。(2011-01-04)

(18)能力圈很難擴大的,至少靠讀書不行。不過,多讀點書能告訴自己能力圈有多大。(2012-07-16)

(19)不要輕易去「擴大」自己的能力圈。搞懂一個生意往往是需要很多年的,不要因為看到一兩個概念就輕易跳進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或地方,不然早晚會栽的。

(20)我經常看到有人跑到自己的能力圈以外去做事情,回頭安慰自己的話就是「擴大能力圈是要付學費的」。其實,對大多數有能力投資的人而言,自己的能力圈裡能做的事情實際上往往是足夠多的,實在是沒必要冒太大的風險跑到一個未知的地方去。(2011-12-31)

(21)「最糟糕的投資方式」就是,嘴上講的是價值投資,干的卻是投機的事。(2011-01-22)

(22)投資和投機是很不同的遊戲,但看起來又非常像。就像在澳門,開賭場的就是投資者,而賭客就是投機者一樣。賭場之所以總有源源不斷的客源的原因,是因為總有賭客能贏錢,而贏錢的總是比較大聲些。作為娛樂,賭點小錢無可非議,但賭身家就不對了。以我個人的觀點,其實什麼人都可以做投資,只要你明白自己買的是什麼,價值在哪裡。投機需要的技巧可能要高很多,這是我不太懂的領域,也不打算學了。(2010-02-04)

(23)投資非常像種田,是個結硬寨、打呆仗的過程,所以投資者就像農夫。投機則像狩獵,是個零和遊戲,投機者之間互為獵物,非常刺激。(2020-11-20)

(24)投資不需要任何勇氣。投資做的是「兩塊錢的東西,一塊錢賣給你」的生意,這不需要任何勇氣,只需要你確信它是值兩塊錢的。反之,一個投資者,如果需要藉助勇氣,那麼說明他正在恐慌。之所以恐慌,是因為他對投資產品的不了解,而這恰恰是與巴菲特「不做空,不借錢炒股,不做不懂的東西」的投資戒律相牴觸的。需要勇氣的都是投機。區別投資和投機這兩種類似行為的一個有效辦法就是,當股票價格下跌的時候,投資者不會感到恐慌和害怕,而投機者會。

(25)(關於借錢投資)你借不借錢,一生當中都會失去無窮機會的,但借錢可能會讓你再也沒機會了。如果你懂投資的話,你不需要借錢,因為你早晚會有錢的,着什麼急?如果你不懂投資的話,你千萬別借錢。(2010-04-09)

(26)經營中借錢和買股票用Margin(融資,保證金槓桿交易)沒啥本質區別,常用最後大概率都會倒在上面的。(2020-10-20)

(27)大多數人不碰股票就是最好的投資,除非你認為自己確實有自己了解的好公司處在便宜的價錢。(2012-04-09)

(28)我投資的標準很簡單:商業模式,企業文化,合理價錢。所以當商業模式和企業文化不錯的公司,價錢也不錯時,我就會有興趣。生意模式好,企業文化好,基本上你就可以簡單地希望他們會正常增長,所以五年十年,有增長不奇怪。關鍵是要看懂生意和商業模式。(2019-03-17)

3、關於價值投資

(29)價值投資是所謂「投資」的唯一一條路,不存在什麼捷徑、什麼竅門。如果你想走輕鬆的路,我保證,它比艱難的路更長更痛苦。(2019-07-30)

(30)長期來看,價值投資者賺到錢不是運氣。(2010-04-03)

(31)我從一開始就是價值投資者。我買股票時,總是假設如果我有足夠多的錢,我是否會把整個公司買下來。(2010-03-27)

(32)不要一年做20個決策,肯定會出錯,那不是價值投資。一輩子做20個投資決策就夠了。(2018-09-30)

(33)價值投資者追求的是價值,與其是否熱門無關。所有真正好公司都有熱門的那一天,最關鍵是平常心去看一家公司到底價值何在,不要理市場的冷熱。(2012-04-10)

(34)投資的最基本定義就是,買股票就是買公司,和上不上市無關。如果你有足夠的錢你就想在這個價錢買下整個公司,然後把它下市。但只有很少錢的話,就只能買一小部分了。(2010-04-26)

(35)投資的一般規律是:出手越多,賺得越少,或賠得越多。(2010-04-23)

(36)以前有記者問,為什麼當年我那麼有勇氣買網易,我說10塊錢的東西有人1塊錢哭着喊着要賣給你,你要勇氣幹什麼?這句話放在這裡也適用:10塊錢的東西有人非要1塊錢賣給你,你為什麼會覺得難呢?為什麼?不過,當你不知道你要買的東西到底是什麼的時候,那可確實有點難了,這種時候你就會東張西望地看別人的反應。話說回來,價值投資確實有點難,不然滿大街都是巴菲特豈不是有點亂?長期來講,真正的價值投資確實有點難,是很難虧錢的難。(2011-05-08)

(37)這個企業所謂的「價值」其實就是它折現的這個價值,就是你把整個企業它的這個整個生命算下來他們總共能夠值多少錢,你把它折現到今天,考慮到利息、複利。如果你現在買的價格是低過它的價值的,你就可以買。這個其實挺簡單的,但是,你要去找到它的價值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簡單的東西不等於容易。(2007-12-03)

(38)我主要講投資是什麼(什麼是對的事情),很少講怎麼投資(如何把事情做對)。巴菲特的「致股東的信」應該兩者都有了。在「如何把事情做對」上,也許有很多書可以看,但最重要的是能夠看懂企業,看懂商業模式。(2019-04-10)

(39)一般而言,基金很難搞價值投資,因為一年(甚至一季度)一考核的機制是很難不做短線的。(2010-06-21)

(40)不能理解公司行為的人,最好不要碰股票。股市上大多數人最後都虧錢是有道理的,原因大概就是他們無法理解「擁有公司」到底是什麼意思。這種理解好像是非常難教會的。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類人比很多東西都重要。當你還需要問「怎麼理解公司是什麼」的時候,最好別碰投資。(2011-05-24)

(41)價值投資就是長期投資(從長期來看一個企業),但長期投資不一定是價值投資(死抱一隻股票)。價值投資的長期持有,是在買對股票的前提下,才成立。(2010-12-02)

(42)價值投資的風險不該比開車出門大,投機的風險不會比去賭場小。最危險的可能是一知半解的這種:比如,號稱自己是價值投資者,也知道價值投資要拿長線的道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結果買錯股票又堅持長線持有的那種。(2011-03-01)

(43)價值投資並不是盲目的買進並長期持有。如果是好公司,才值得在好價格時買進並長期持有。當然,好價格並不一定是抄底的價格(如果是當然好),好價格指的是10年後回頭看:哇塞,那真是好價格。(2010-04-29)

(44)看不懂10年的人其實也看不懂1年的。看懂10年遠容易過看懂短期的。(2019-07-22)

4、關於看懂一家公司

(45)所謂「能看懂公司」就是能看懂其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做對的事情)。所有所謂「有關投資」的說法,實際上都是在討論「如何看懂未來現金流的問題」(如何把事情做對),比如生意模式、護城河、能力圈等等。(2012-04-05)

(46)看懂一家公司的意思就是,認同其未來自由現金流折現遠大於當時的市值。(2011-01-19)

(47)要學會看懂什麼是好生意,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做個生意,別的辦法都要比這個慢而且不紮實。(2012-05-11)

(48)舉個所謂看懂的例子,比如蘋果。我在2011年買蘋果的時候,蘋果大概3000億市值(當時股價310/7=44),手裡有1000億淨現金,那時候利潤大概不到200億。以我對蘋果的理解,我認為蘋果未來5年左右盈利大概率會漲很多,所以我就猜個500億(去年595億)。所以當時想的東西非常簡單,用2000億左右市值買個目前賺接近200億/年,未來5年左右會賺到500億/年或以上的公司(而且還會往後繼續很好)。如果有這個結論,買蘋果不過是個簡單算術題,你只要根據你自己的機會成本就可以決定了。



得到這個結論非常不容易,對我來說至少20年功夫。能得到這個結論,就叫懂了。不懂則千萬千萬別碰。我有個球友320/7=46買了一些,結果一個回調,310/7就賣了(現在蘋果加上分紅可能早就超過200了),還跟我講為什麼要賣的道理,從此我不再跟他說投資了。(2019-05-20)

(49)不懂不做(能力圈)是一個人判斷公司內在價值的必要前提(不是充分的)。

「護城河」是用來判斷公司內在價值的一個重要手段(不是唯一的)。

企業文化是「護城河」的重要部分。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很強企業文化的企業會有很寬的「護城河」。

「理性」地面對市場每天的波動,仔細地檢查每一個自己的投資理由及其變化是非常重要的。

(50)小資金的人對企業的理解一般也容易弱些,不容易看懂偉大、優秀、以及普通企業的區別,所以多數人都是容易從煙蒂開始的。只有很少的人最後會真正悟到投資的道理,並同時具備看懂偉大企業的能力。(2015-01-18)

(51)從看企業的角度,其實沒人可以看到一個好企業的「永遠」,但看到一個不好的生意的「永遠」要容易的多。另外,對一個好企業而言,如果你看不到企業的20年,但如果能毛估估看懂5年,覺得5年內就能賺回投資並且企業還會繼續很好的話,這就是一個不錯的投資了。我買蘋果的時候看到的就是這種情況,對不對到時候就知道了。(2012-06-28)

(52)長期而言(10年、20年或以上),堅持只投好的商業模式,好的企業文化的公司大概率上是會有比較好的回報的,而且這種投資方法讓人很愉快,不需要整天瞎操心。簡言之,投資人每次做投資決定時,如果想的是10年、20年的事情,最後的結果很難不好,不然就難說了。要找到自己能想清楚10年、20年的公司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生有那麼10個、8個機會就非常非常好了。(2015-04-11)

(53)一般來說,商業模式經常要看的東西不外是:護城河是否長期堅固(產品的差異化的持續性,包括企業文化),長期的毛利率是否合理(產品的可替代性),長期的淨現金流(長期而言其實就是淨利潤)是否滿意。(2020-11-06)

(54)我投資和做企業是一樣的,是不是買一家公司的股票,我首先看它是否健康長久,這是看得見的。如果這個企業急功近利,那我就敬而遠之,不管它短期內看起來有多紅火。(2007年,《南方人物周刊》採訪)

(55)我看公司主要看兩個東西:生意模式和企業文化。這兩樣東西中任意一樣我不喜歡,我就不會再繼續看下去,所以沒有懂不懂的問題,我不需要懂我沒興趣的公司。如果生意模式我喜歡(當然至少要懂了),企業文化也很好,那就老老實實等好點的價錢。持有一個自己懂且喜歡的公司,最大的特徵就是可以完全漠視市場的變化,可以拿着睡好覺。(2019-04-07)

(56)我會把有好的企業文化作為想買的前提之一。如果覺得不信任這家公司,就連報表都不會看的。(2010-06-04)

(57)企業文化作為過濾器非常有威力,為我避免了很多錯誤。怎麼選對的公司是「能力問題」,不選錯的公司是「是非問題」。(2020-06-08)

(58)了解每個公司的辦法可能都不太一樣,我一般用排除法,發現不喜歡的東西就離開了,最後能留下的目標很少,沒辦法了解的公司就不碰了。(2010-03-01)

(59)我採用的大概叫「守株待兔法」,沒有太系統的辦法,也不每天去找,碰上一個是一個,反正賺錢也不需要有很多目標(巴菲特講,一年一個主意就夠了)。(2010-04-25)

(60)好公司出來時,你會知道的。2、3年找到一個就好。(2019-08-02)

(61)願意化繁為簡的人很少,大家往往覺得那樣顯得沒水平,就像買茅台一樣,沒啥意思。(2019-08-14)

(62)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我的理解是對公司的理解度,而不是股票短期的價格波動。對一個偉大公司而言,有時候一點點價格差別,10年後看都不是事,但因為差那點價格而錯過一個好公司就可能是大事了。(2020-10-15)

(63)我對「估值」的定義基本上就是對企業的了解,只有當我覺得很了解一個企業的時候,我才能對企業有一個大概的「估值」,這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絕不是很多人以為的不知道哪裡有一個神秘的公式,每當要估值時就用公式算一下就可以了。這個很長的時間大概不是用小時或天來計算的,大概用很多年作為單位比較合適。

(64)我並不懂通常意義上的「估值」,就是所謂股價應該是多少的那種估值。我一般只是想象,如果某個公司是個非上市企業,我用目前的市值去擁有這家公司和我其他的機會比較,哪個在未來10年或20年得到的可能回報更高(這裡的回報其實是指公司的盈利,而不是股價的漲幅)。所以,我能看懂的公司非常少,虧錢的機會也非常少,最後的結果自然是不錯的。我並不在乎別人這一時期賺了多少錢,我只考慮自己的機會成本。(2019-03-13)

(65)「寧要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這就是我說的「毛估估」的意思。很多人的估值就有點「精確的錯誤」的意思。(201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