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台積電:寒氣已經傳遞給我了

2022121317:33



上個月,一大批台積電工程師包機前往美國,時值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5nm晶圓廠建設接近尾聲,創始人張忠謀證實,台積電還會在當地建設一座3nm晶圓廠,這是他們第一次將最先進制程的代工廠建在台灣地區之外。

由於在芯片代工環節的不可替代性,台積電過去幾年一直位於地緣政治的風口浪尖。但實際上,台積電也是一家商業機構,也會面臨商業層面的麻煩。

今年10月,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在內部溝通時,罕見地鼓勵員工休假,只有一個群體例外:3nm的研發人員。

短短一句話,可以說概括了台積電當下所有的麻煩:

第一,最新的3nm工藝節點,三星幾乎與台積電同時實現量產,台積電的技術優勢並不大。

第二,去年產能利用率動輒突破100%的好日子,台積電也沒那麼多訂單了。

但台積電的煩惱真的只有這些嗎?

3nm的困境:蘋果臨陣退縮

台積電大賺特賺的秘訣,就是先進制程始終領先一步,換來更高的議價權。而蘋果、AMD這類芯片設計公司的訂單又會變成台積電的研發資金和建廠開支,進一步擴大領先優勢。

2011年,台積電率先量產28nm,該節點的營收占比在一年的時間裡從2%提升到了22%。2018年,率先量產7nm後,蘋果、華為、AMD的訂單擠爆了台積電產能,2019年,台積電2470億元的營收創歷史新高。

所以我們看到,即便在2019年失去了大客戶華為,蘋果、AMD這些大客戶立馬就承包了閒置的產能。當時,台積電對未來的預期也很樂觀,宣布在2021年起,把在台灣地區工作的5萬名員工的固定薪酬提升20%。

但這個正向循環運轉到3nm節點時,卻出了一些問題。

首先,在過去十年裡一直落後台積電的三星,在3nm節點罕見的率先量產,足以令台積電感到緊張。

但這並不是核心因素,畢竟三星在5nm節點能耗翻車,坑哭了高通嚇跑了英偉達,導致沒幾家客戶敢吃3nm的螃蟹,只吸引了一家中國礦機企業。

其次,這些大客戶雖然沒找三星,但也沒用台積電的3nm。

三星宣布3nm量產後不久,台積電也順利量產自己的3nm工藝。但坊間盛傳,台積電的最大客戶蘋果在A17芯片上有可能跳過N3,而採用密度相對更低,但經濟性更高(便宜)的N3E工藝打造。



至於其他半導體公司,放起鴿子就沒有蘋果這麼含蓄了:

·英特爾原本宣布,14代酷睿CPU的集顯模塊使用台積電3nm,結果在8月份反悔,說自己其實要用的是5nm。

·英偉達剛剛發布了基於台積電4N工藝的RTX 40系列顯卡,考慮到英偉達的顯卡兩年迭代一次,就算要用3nm,也得等到2024年了。

·依靠台積電5nm工藝上演絕地反擊的AMD,新一代Zen 4使用的還是台積電的4nm工藝,就算Zen 5系列更新到3nm工藝,也得等到2024年。



為數不多有希望大規模採購3nm的玩家,只剩了在手機芯片行業的兩個老冤家,高通與聯發科。

其中,高通是三星芯片代工的主要客戶,近些年來一直在三星與台積電之間反覆橫跳;聯發科近些年來,一直對高端市場虎視眈眈,但成本依舊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總結一下,台積電的大客戶,無一例外對3nm的態度很曖昧。原因很簡單:不划算。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IBS)的數據,3nm芯片的設計費用約達5-15億美元,興建一條3nm產線的成本約為150-200億美元。

這筆費用也會傳導到代工的報價上:3nm工藝12英寸晶圓的報價高達3萬美元,幾乎是5nm工藝的一倍,7nm的三倍多[3]。

但3nm帶來的性能提升卻不盡人意。舉例來說,7nm的A12芯片(iPhone XS/XR)相比10nm的A11(iPhone 8/X),性能提升了足足50%。但同樣相隔一年,4nm的A16(iPhone 14 Pro)相比5nm的A15(iPhone 13 Pro),性能提升不到10%。

這點提升說出去很沒面子,所以蘋果在發布會上宣傳A16芯片時,雞賊的和三年前的A13相比,勉強得出了性能提升40%的結論。

雖說性能提升變少不能怪台積電,也不能說蘋果、AMD這些芯片設計公司不努力,摩爾定律的衰減是整個電子產業需要面對的問題。但性能提升變少,消費者購買意願不足,終端品牌減產的壓力,卻結結實實的砸在了台積電身上。

7nm的尷尬:手機看不上,汽車用不起

3nm的訂單主要影響資本市場對台積電的預期,而台積電業績乏力的主要因素,其實出在了7nm身上。

觀察台積電的營收結構,可以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現象:儘管5nm量產許久,但截至今年上半年,營收主力依舊是7nm製程。今年二季度,5nm和7nm營收占比分別達到21%和30%。



但到了三季度,5nm依舊堅挺,占比達到28%,7nm卻拉了大胯,占比僅為26%。DIGITIMES報道,台積電7nm系列的產能利用率,已經從去年的一度超過100%,跌到如今的不足50%,為此,台積電甚至無限期擱置了高雄Fab 22廠的7nm擴產計劃。

台積電的7nm工藝創造了很多經典產品,比如蘋果的A12芯片,AMD的Zen 2/3架構處理器,以及海思的麒麟985芯片。

一般來說,當一個新製程量產後,蘋果、高通、AMD這類公司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而隨着工藝升級,蘋果、高通、AMD會更新到下一代製程,上一代製程的產能會降價,給服務器芯片、汽車芯片等等產品代工。

對台積電來說,老製程雖然已經落後了,但產能不會被浪費。隨着產線的成本慢慢折舊完,持續開動的產線反而能貢獻可觀的利潤。在台積電的營收里,將近1/3都是40/45nm以上的成熟製程貢獻的。

了解了這個背景,就能看出7nm的尷尬之處:說它是先進制程,也沒有那麼先進;說它是成熟製程,也沒有那麼成熟。

一方面,高端手機芯片和PC芯片,已經過渡到了5nm/4nm製程;另一方面,汽車芯片、服務器芯片、物聯網設備芯片這些替補隊員,又遲遲沒能跟上。

原因很簡單:太貴了。

對設計公司來說,28nm節點上的開發需要投入5310萬美元,16nm需要1億美元,而到了7nm,則需要將近3億美元[1]。在這之中,僅僅流片一項付出的成本,就從14nm的300萬美元躍升至7nm的3000萬美元。所以7nm就算降價,還是貴。

這麼貴的原因有二:第一,7nm流片時,用於對向硅片上投影芯片圖像的耗材掩膜版急劇增加,這一項就能花掉一千多萬美元;第二,7nm芯片的生產設備從DUV光刻機變成了EUV光刻機。

所以,芯片代工成本的增加並不是線性的,這也是為什麼28nm和14nm成為了兩代經典製程。比如28nm用的是HKMG,之後的製程就變成了FinFET工藝,成本暴漲。而14nm則是DUV光刻機能生產的最先進的製程,之後的成本也會暴漲。



蘋果、英偉達這類消費電子霸主,自然有底氣盯着先進制程採購。但汽車/服務器/物聯網設備芯片公司在豪情一擲之前,肯定得先掂量掂量,自己有沒有蘋果那個出貨量。

掂量的結果,就是替補隊員集體賴在14nm/28nm當釘子戶,7nm只能靠AMD還沒停產的老產品。在2010年就已經量產的28nm,近年仍能給台積電貢獻10%左右的營收。

2021年,在台積電7nm節點的營收中,英偉達和AMD兩家公司是主要支撐。但如今它們都轉移到了5nm。英偉達之所以把旗艦的40系顯卡定價上萬,台積電5nm工藝的超強能耗比(英偉達用的4N在統計口徑中歸5nm)是一個核心賣點。

先進的3nm沒人用,「落後」的7nm也沒人用,台積電只能大手一揮:砍。

寒氣傳遞的太快了

時間撥回2022年初,半導體代工廠的畫風還是這樣的:多家廠商業績創下新高,台積電、聯電2021年營收增幅在20%左右,中芯國際則為40%。

隨後,廠商陸續上調了資本開支,台積電2022年資本開支預計400-440億美元,其中八成運用在7nm及以下先進制程的開發。

而到了10月,台積電的來了個大轉彎:預計2023年整個半導體行業可能會下滑,台積電見風使舵,下調資本支出至360億美元。

其他半導體廠商也都和台積電一樣,一邊公布慘澹的業績,一邊為自己當初豪邁的資本支出找個台階下:

·英特爾第三季度營收同比下降20%,淨利潤同比下降85%,同時將資本支出計劃從270億美元下調至250億。

·韓國內存大廠SK海力士第三季獲利下滑60%,明年資本支出削減50%以上。

·三星電子預計,第三季度的營業利潤將比去年同期下降近三分之一;英偉達公布的第二季度收益出現了驚人的51%的下滑。

·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廠格羅方德直接裁員,5.7%的員工感受到了寒氣。



廠商集體過山車背後,其實反映的是一個現象:供需錯配。

疫情以來,居家辦公使得人們對手機和平板的需求增加。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系統級芯片SoC出貨量達到13.5億顆,同比增長了4.1%。與此同時,供給端卻是吃緊的;自2020年夏天,半導體設備利用率從未低於90%[4]。

於是半導體廠家紛紛尋求擴產。但芯片行業的特殊之處在於,擴產需要時間,晶圓代工廠從建設到量產,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一旦需求回落,芯片行業就會陷入衰退。

現在的情況,就是廠商們最不願意看到的。

作為台積電最大的兩個客戶,蘋果在iPhone 14系列發售一個月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下降了5%[2]。高通在季度業績預告中,將今年5G手機的出貨量,從之前的7.5億下調到了6.5億,對當前財季的銷售額逾期,也比華爾街的要低20億美元。



需求萎縮,產能過剩,庫存爆表。無論寒氣有沒有傳遍松山湖,它都傳遞給了全球幾乎所有的半導體公司:英偉達的股價從年初高點跌了65%;AMD跌了62%;ASML跌了56%;英特爾最慘,一路跌回了22年前。

2月21日,台積電成立35周年之際,創始人張忠謀回顧起往日的崢嶸歲月:如果35年前成立時就投資台積電,如今能賺1000倍。

從這個角度看,張忠謀其實準確預警了自家公司的高點。畢竟只過了半年多,當年那批投資者就只能賺500倍了。



參考資料

[1] 2納米芯片,巨頭的金錢競賽,財經十一人

[2] iPhone在華周銷量暴跌27%,14系列後勁不足,蘋果也不行了?天極網

[3] 3nm之爭加劇 客戶開始「一邊倒」,三星危險了?愛集微

[4] 5張圖說明全球芯片短缺的原因,悅智網

[編輯:劉芮*視覺設計:疏睿*責任編輯:李墨天*製圖:周哲浩*研究支持:劉芮/來源:遠川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