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雙實"企業,未來大國博弈的關鍵!

2022111117:17



形勢正在發生變化。

(一)

對於中德關係來說,今年是重要的一年。一方面,雙方建交滿50周年,迎來重要節點;一方面,世界局勢波譎雲詭,中德作為大國,有意願合力發揮重要作用。

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滿載而歸,成為今年國際關係中的一件大事。

中德,一段很有意思的雙邊關係,很實在,很聚焦,雙方一直圍繞着「製造業」這個關鍵詞各取所需,比學趕幫超。

看幾個歷史細節:

1991年,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這是由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德國大眾汽車股份公司、奧迪汽車股份公司和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合資經營的大型乘用車生產企業,也成為了中國第一個按經濟規模起步建設的現代化乘用車生產企業;

1992年,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在中國的第一座裝置在南京建成投產,這直接推動了中國大乙烯產業的發展。

截至2021年底,已有約5000家德國企業在中國發展,行業類型也主要集中在化工、汽車、電子電氣等製造業領域。

正因建立在製造業合作的基礎上,中德關係才展現出異乎尋常的「建設性、穩固、務實」等氣質。

如今,這段關係正在因底層邏輯進化而隨之變化。

前幾天與德國總理朔爾茨一起來華的,有一支商業代表團,由巴斯夫集團、寶馬集團、大眾集團、西門子等知名企業高管組成。

這些企業來自不同行業,但有兩點是一致的:

第一、都跟「先進製造業」有關;

第二、此次前來,不只是為了賣貨,而是希望紮根。

這就奇怪了,所謂的先進製造業,是指被高科技賦能,擁有高附加值,而且更低碳環保的製造業,與之相關的企業在全世界都是香餑餑,每個國家都挖空心思吸引這些企業投資。

但它們卻集體選擇了中國,而且已經付諸行動。



就在最近幾年時間裡,德國光學巨頭蔡司集團在中國首次購地建立大型工廠;化工巨頭巴斯夫在中國湛江投資100億歐元新建化學品生產基地;知名動力總成企業FEV公司落戶瀋陽中德園,西門子集團成立「馬可波羅」項目組,計劃將與工業軟件和工廠自動化有關的一些部門轉移到中國……

這絕不是簡單的「招商引資」,從規模和延續性來看,這是又一場產業轉移。

「產業轉移」,歷史上曾經發生過許多次,比如改革開放之初,服裝、製鞋等產業自西方轉移到中國廣東;21世紀初,造船行業,自大西洋沿岸,轉移至東亞。

不過,過去的產業轉移,轉移的大多是高污染、低利潤的過時企業,對於西方國家來說,是一種甩掉包袱的行為,但這一次完全不一樣了。

德國企業紛紛帶着最新的技術和成熟的模式,紛紛把核心業務、高端項目遷到東方,擺明是想上一條船的意思。

為什麼?

(二)

促成這次產業轉移的,既有外因,又有內因。

外因是歐洲的困境,能源危機、地緣政治、政策驅離,市場萎縮,讓這些老牌企業亟需找到一個好的落腳地。

內因則跟三個關鍵詞有關:

目標共識、產業嵌合、未來可期。

目標共識,指的是中德兩個國家對於製造業的態度——世界上再沒有第三個國家像中國和德國一樣重視製造業了——這是一種骨子裡的「偏執」。

每一個中國人,都因為歷史上的種種教訓而格外清楚,只有實業,只有掌握在自己人手中的製造業,才是立國之本。完備又不斷進步的工業體系,才是國家的底氣。

德國人同樣選擇了「實業立國」的道路,在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影響下,德國人也都覺得「生產財富的能力比財富本身更重要」。

正是這種類似的務實邏輯,這種一致的對「創造」的認可,讓中國和德國在製造業上,有着長久的共識。也正是在這一共識之下,中德企業才能互相認可,互相欣賞,中德關係也才能行穩致遠。

第二個關鍵詞,叫產業嵌合。

幾十年前,德國企業給中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嚴謹的態度和先進的技術,讓德國企業收穫了無數合作者,也收穫了很多學生,而如此多的合作,也催生出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競合局面。

前面說到,目前有5000多家德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其實,也有2000多家中資企業在德生產經營。這背後,是兩國產業鏈、供應鏈已經深度融合的事實。

就在朔爾茨訪華前不久,中國企業寧德時代在匈牙利啟動新建一座工廠的項目。這家工廠為歐洲汽車製造商生產電芯及其他模組產品。而在這座工廠不遠處,就是德國企業寶馬在匈牙利生產新能源汽車的工廠。

在匈牙利的土地上,中德工廠無縫對接,就近完成裝配,順勢就賣到歐洲市場。

第三個關鍵詞,跟未來有關。

高端製造業的發展,講求長期主義,更講求技術突破,有時候,某些材料的突破,某些技術的迭代,某些工法的改進就能徹底改變一個行業。

現在,哪些關鍵要素會影響整個行業的未來,帶來類似「產業革命」的效果?一個很大的可能性,是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轉型,是個很宏大的範疇,簡單一點說,就是運用數字技術、產品、理念,重構製造業,極大降本增效。

而世界上推動數字化轉型力度最大,成功最顯著的國家,就是中國。

這裡有兩個佐證:

根據信息院發布的《新IT重塑企業數字化轉型(2022年)》(下稱報告)顯示, 2021年我國數字化轉型中涉及的相關IT服務和解決方案市場總體規模達21669億元,在多方數字化轉型政策推動下,未來幾年預計將保持20%以上的平均增速,有望在2025年逼近5萬億大關。

而在今年上海進博會期間,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調研了全球2200多名企業高管後,發布了一份《2022畢馬威全球新興技術調查報告中文版》,其中明確指出: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已先人一步。

一場內外因共同推動下的雙向奔赴正在發生,而一些提前布局於此的企業——不管中國的,還是德國的,都已經從中獲益。

比如聯想集團與巴斯夫的合作。

作為國際化工巨頭,巴斯夫在全球各地有350多家工廠,審廠是一項重要工作。疫情後,遠程審廠的需求劇增。過去,遠程審廠方式是被動觀看實時視頻,審廠領導無法自由調節角度,如需切換視角,要多次提出需求,溝通成本高,審廠效率低。

為此,聯想集團在和巴斯夫達成合作後,提供一整套包括工業機器人在內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方案。

「在全球任何有網絡的地方,只要頭戴AR設備,即可連接到機器人並看到現場3D視頻。機器人的視角與人的視角實時同步,實現第一視角高清穿越,達到真正的沉浸式審廠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方案中,聯想不僅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數字化能力,還展露出製造業實力——為巴斯夫提供的晨星機器人,就出自聯想自身的工廠。

這場雙贏的背後,「雙實企業」驚鴻一瞥。

(三)

什麼是「雙實企業」?

其全稱是「雙重實體企業」,雙重的第一重,是自己紮根製造業;第二重,還得能帶動傳統實體企業轉型。籠統意義上說——以實體經濟為本,沿着「新」「強」「數」「融」的方向,向實而行,向上躍升的企業,都會被視為「雙實企業」。



聯想集團,在傳統的刻板印象里,跟實業關聯不密切,但實際上,自從十年前開始,聯想就開始深入布局實體製造業。

十年多前,聯想轉型,希望從純ODM/OEM模式脫離出來,營建自有製造能力。2012年,合肥基地落成,以此為開端,聯想逐漸進化出紮實的製造業基因。

在國內,隨着位於合肥、武漢、天津、深圳等地的製造基地相繼建成投產,十年來,聯想本身的實體屬性越來越強,並以此為核心,構建起龐大的供應鏈體系。

製造過程中,創新隨之產生,這些創新雖然有時被忽視了,但終究帶來了成果。正是紮根實體讓聯想集團等「雙實企業」更能理解實體經濟的痛點和難點,也因此,聯想逐漸將自身轉型過程中的經驗,沉澱出一套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方法論,多向賦能其他實體經濟企業。

在成為「雙實企業」的過程中,聯想的收穫有很多。

比如,在提升製造能力的同時,聯想也鍛造了一條充滿了韌性和力量供應鏈,這條供應鏈,在最權威的全球供應鏈Gartner Top 25榜單中,排名第9,亞洲第一。



又比如,讓聯想在業績增長上,找到了第二增長曲線——這從近年來財報可以看出,聯想在PC主業之外的業務收入逐年增多,最近甚至超過了37%,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雙實業務」的牽引、帶動。

從聯想的案例清晰可見,「雙實企業」對於整個中國經濟來說,是領頭羊,是放大器,對我們奔赴「製造強國」,極為重要。

但是,這還只看到了第一層。

(四)

能成為雙實企業的,無不是各個行業的翹楚,比如寧德時代、三一重工、大疆,他們也被稱作「鏈主」——在某一條或者幾條供應鏈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這些「鏈主」之間,往往產業方向、科技能力互補,故而合作大於競爭,而一旦兩個雙實企業產生合作,帶來的動能是巨大的。

再舉個例子,寧德時代和聯想。

今年,這兩家企業簽署合作協議,聯想賦能寧德時代加速智能化轉型,助力其業務向全球化,多元化發展。

實際上,這個合作剛一開始,就帶來了讓人驚嘆的能量爆發。

合作中,聯想向寧德時代提供了3000+台PC和其他的電腦設備租賃,實現了終端基礎設備統一化管理;協助寧德時代升級基礎架構,完成了SAP業務建設和部署,建立了IT聯合運維;聯想還用AI技術參與寧德時代的缺陷檢測,將AR技術用於生產線維護和異地設備維護,用混合雲幫助寧德時代實現了數據容災備份。



效果顯而易見,在聯想支持下,寧德時代的近十套核心系統均實現了端到端的應用級跨數據中心的雙活架構,並驗證切換成功,雙中心支持相同的應用負載,能夠實現重要業務零中斷。AI質檢實現了明顯的降本增效,AR遠程協作大大提高了設備運維效率,產線設備平均故障修復時間由4小時降低至0.8小時,運維實現了100%可檢索、審核、追溯。

這次合作帶來的最直觀的影響是,降本增效,企業競爭力增強。但更深遠的影響是:當一個電子產業時代的全球冠軍,賦能下一個戰略級產業——新能源行業,當鏈主與鏈主實現接駁時,數個產業集群就開始了合作,帶來的效果,不是加法、不是乘法,而是「指數級」增長。

近年來,國際局勢多變,競爭成為常態,在這樣的態勢下,實體製造業的重要性再次得以體現。

但是,實業之間的競爭,不能緊靠埋頭苦幹,這樣的競爭維度已經過去了。

現在必須要抓關鍵點,什麼是關鍵點,就是「雙實企業」。

它們夯實產業鏈,對外資企業產生吸引力;它們精研技術,起到增幅器作用;它們互相促進,產生指數級推力。

(五)

這兩天,2022聯想創新科技大會舉辦。在這場大會上,聯想回答了「如何應對變化」這個問題。

「世界是變化的,但對創新的需求是不變的,聯想將持續推動科技創新。科技創新不僅可以助力主業擴大行業優勢,還可以幫助我們穿越周期,更重要的是,令聯想集團成為可以助力實體經濟產業升級和增長的擔當型企業。」

實際上,就在幾年前,有人在無比羨慕德國工業4.0,有人在哀嘆,中國的精英都搞起了互聯網,玩起了金融。

但是,也有人——像聯想集團、寧德時代、大疆、三一重工——在厚積薄發,嘗試入局、破局,並致力開創一個新局面。

這是國家之幸、民族之幸。-(來源:牛彈琴/最睿智地觀察國際風雲財經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