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提醒:人生下半場,一定要明白這5條鐵律-(2)
04.「終結錯覺」定律
「終結錯覺」定律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爾伯特提出的一個概念,大概意思是:
我們自認為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但其實可以改變的事情少之又少。
吉爾伯特還做了一系列的實驗,來證明我們與20年前的自己並沒有太大本質上的變化,但是我們總有一種錯覺,以為自己變了很多。
很多人還想主動改變自己的氣質,比如,原本內向的人想把自己變得外向。
事實上,這種努力往往是徒勞的,就氣質而言,我們最多只能略加改良,卻很難徹底改變。
人類學家海倫·費雪,曾提出「氣質維度」的理論,是說我們的氣質主要由4種激素決定:
多巴胺、血清素、睾丸素、催產素。
多巴胺含量高的人,喜歡冒險,有創造力,但耐心不足;
血清素含量高的人,有耐心,自控能力強,但社交能力差些;
睾丸素含量高的人,比較有侵略性,空間感及數字感強,但不太在乎別人的感受;
催產素含量高的人,同理心強,表達能力好,善於社交,但是害怕衝突。
這些激素,各有優劣,卻很難改變,因為都是刻在我們的基因里的。
如果你是血清素含量高的人,每次和人打交道,你就會覺得是一種莫大的消耗,一個人待着才是在充電,那就儘量別選擇和人打交道的工作,選擇那種專門研究類的,既能做得好,也會很開心。
如果你是催產素含量高的人,每次和人打交道,就是一種充電,一個人待着時,就會覺得能量消耗得快,那你最好選擇銷售等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環境的影響和自己的努力,多少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但成效往往不大,非要逆着來,別人難受,自己也難受。
這個世界參差多態,需要各式各樣的人,遵循自己的本質,就是最好的選擇。
關於「終結錯覺」,我們更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總想改變他人,我們連改變自己都這麼難,改變他人又談何容易?
所以,放下那顆要改變世界的心吧,「尋找」比「改變」要務實很多。
網絡流行語說,改變自己的是神,改變別人的是神經病。
很有道理,你肯定不是神,但也不想成為神經病,對吧?
05.無限遊戲定律
所謂有限遊戲,就是以幹掉對方為目的,對方死了,你就贏了。
而無限遊戲,是以自己的生存為目的,不是和誰比,就是想辦法一直讓遊戲可以玩下去。
說白話一點,就是「活着比什麼都重要」。
不要爭一時長短,而要關注哪些事情可以讓你一直玩下去,對於所有人來講,「活着」就是一件具有普遍意義的事情。
我們都挺愛拿「複利」說事,還總拿巴菲特當例子。
其實巴菲特30歲時身家只有100萬美元,眾所周知,他投資的年化收益率是20%左右,按複利計算,他50歲時會擁有多少財富呢?
大概不會有你想的多,是2億美元左右,雖然比起普通人已經很厲害了,可是這樣的數字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富豪而已,不足以讓這麼多人敬佩。
事實上,巴菲特如今845億的資產中,有842億,是他50歲以後掙到的。
而其中的815億,是巴菲特在65歲以後掙到的。
如果你真懂複利,應該知道,越往後,雪球效應才越大,所以巴菲特真正厲害的地方,不是別的,就是「活」得長。
從10歲炒股,到90歲,資金要活着,人也要活着,才能成為一個傳奇。
另一位投資高手,寫了《股票大作手回憶錄》的利弗莫爾,在巴菲特出生那一年,資產就高達2億多美元,那時美國一年財政收入才42億。
但後來利弗莫爾自殺了,財富的神話沒能繼續下去。
因此,你要抱着無限遊戲的原則,來經營事業和生活,保持平和健康,避免那些巨大的損失,你才能真正享受複利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