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甲小姐對話李開復:科幻想要什麼,AI該要什麼-(3)

2022052720:10



4.談價值:「技術本質上是中立的,關鍵在於人類用技術為善還是作惡」

甲小姐:有人認為,科技是「富人的遊戲」——少部分人首先享受科技便利,而大多數人還在為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最底層的需求而發愁。你認同嗎?

李開復:不可否認,Digital Divide(數字鴻溝)的確是一個已經存在的現象。

甲小姐:你如何理解科技可能構成的「生命權不平等」?

李開復:與其簡單粗暴去評價科技可能構成不平等,倒不如理解為:操控科技的權力方,可能為了貪圖利益而有意構成種種不平等。我始終認為,技術在本質上是中立的,關鍵在於人類用技術為善,還是作惡。

普華永道和麥肯錫都估計,由於人工智能的存在,到2030年,全球GDP將增加約12萬億至17萬億美元,純粹是淨增加值。按照當今社會主流的商業規律,這些財富將會落入少數人的手中,因此財富不平等現象將會加劇。其中一個問題是收入的再分配將如何進行?解決這個問題,某種程度一定需要政府的介入。

甲小姐:科技很快,但人性發展很慢。如今,少數掌握着先進技術的人已經能夠越來越直接地影響多數人的利益,比如互聯網巨頭幾乎能夠「無死角」地搜集用戶個人數據。當技術變成一種權力,隨之而來也會有更多關於「善與惡」的不確定性。對於這種不確定性,社會某些領域的決策者,比如專家學者、企業家、政策制定者和意見領袖等群體,應該如何面對?

李開復:如同大多數科學技術本身並沒有善惡之分一樣,AI技術在本質上是中立的,關鍵在於人類如何引導並利用AI的發展。但當利益出現偏差的時候,我們無法保證技術的掌握者完全理性地運用技術。那麼如何激勵他們讓步做正確的事情呢?

一種方法是制定法規,對某些傷害人類福祉的行為給予處罰;

另一種方法是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進行評價。比如目前 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得到了商業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或許負責任地使用AI也可以成為未來 ESG 的一部分,以鼓勵企業的正面行為;

還有一種方法是建立第三方監管機構,監督企業對技術是否有不當使用。例如追蹤產品中出現虛假新聞的比例或AI算法導致歧視的訴訟案件數量,並向企業施壓,要求企業把考慮用戶的福祉納入到技術中;

最後,特別困難但又特別有效的一種方法是,確保AI技術持有者的利益與每個用戶的利益達成100%的一致。

甲小姐:普通老百姓該如何面對?

李開復:今天的互聯網公司都應用廣告的商業模式,這個模式下,企業會想方設法為用戶推薦更多的廣告內容,用戶也難以保證自己的數據安全,因為如果你想用這個軟件,通常都需要選擇「授權」才行。

但未來,也許訂閱的商業模式是更好的選擇。在這個模式下,用戶和企業的利益變得更一致,企業需要做好的內容讓用戶買單,而用戶選擇是否付費的權利,也約束企業不會亂用隱私數據和推薦廣告,這對普通用戶來說是一個武器。

所以我覺得,對用戶來說最好的辦法未必是「把數據還給用戶」,當然如果有其他模式能實現是很好的,但讓企業與個人的利益越來越接近,也可能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甲小姐:企業需要有利益才能夠運轉,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科技的發展需要考慮道德倫理的約束。企業如何在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做好平衡?

李開復:當然。以深度學習為例,個性化推薦給用戶帶來便利,但也會使用戶不知不覺被困在「信息繭房」里,陷入「樂此不疲」的快感,甚或是嚴重上癮。

從技術層面來說,問題的關鍵在於目標函數的單一性,以及AI專注於優化單一目標函數所帶來的不利的外部效應。如今,AI 所訓練的目標函數通常針對的是單一目標,例如賺錢。因此,AI 有可能過度熱衷於企業的目標績效,而不考慮用戶的福祉。

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通用的方法是讓AI的目標函數變得不再單一,制定出混合型的複雜目標函數。也有專家主張在設計目標函數時需要考慮人類福祉,並讓人類更大程度地參與數據標註和目標函數的設計。

但這些都會帶來企業盈利的減少,從社會角度來說,就需要通過制定法規、對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進行評價、建立第三方監管機構等方式,來達到平衡。

甲小姐:元宇宙的概念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陣浪潮,VR\AR\MR\XR等技術的發展都在將人類社會推向一個虛擬世界。你怎麼看元宇宙?

李開復:元宇宙的到來只是時間的問題。在《AI未來進行式》中,20年後的世界裡元宇宙已經發生了。

從技術上來說,今天的「元宇宙」還太重了,要戴的設備還很重,屏幕也不夠清楚,內容也還不夠多。這些問題要在未來10到15年慢慢解決,才能帶來更逼真的體驗。



5.談人才:「不能把所有科學家都抓去創業,這是災難性的」

甲小姐:AI技術發展迅速,但各國AI人才短缺的情況依然存在,目前最缺少哪方面人才?

李開復:我們開始進入「AI+」的階段——從AI投資方面我們看到一個創業的成功,越來越需要AI+跨界的人才組合,比如AI+機器人、AI+醫療、AI+工業。

然而,有的跨界領域知識鴻溝很大,可能各自都需要10年以上的積累,因此未來AI實踐更需要能高度互補、高度協作的交叉領域團隊。

甲小姐:中國現有AI人才培養體系中,最大的痛點是什麼?

李開復:中國有大量的工程師想湧入人工智能,但現在高校里優質師資不足,沒有那麼多有着多年科研累積的專家——這是人才金字塔的底層,非常重要。不過有很多國外高校的頂級專家被請回中國,這一點近年做得比較好。

甲小姐:中國如何更好?

李開復:對於中國當下資本追逐科學家的熱潮,我是抱喜憂參半的態度的。

一方面科學家被資本熱捧,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對年輕人投身科學有一定引導作用,也能讓這些科學家多年的努力得到好的經濟回報,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我認為不能把所有的科學家都抓去創業,這是一件災難性的事情。因為我們非常需要有一些頂尖人才投身科研,在取得科技突破之前,不去考慮技術產品化、商業化的問題。

科技創業需要科研出身的高科技人才,但那些有諾獎潛質、願意在沒有商業束縛的環境下做純科研探索的科學家,則更應該留在科研單位里。

第一,這是他們選擇的方向,也是他們最擅長的事情;

第二,如果把這批人挖空了,中國以後的科技競爭力源頭又來自於哪裡?

第三,這些純科學家真讓他去做CEO、管公司,也未必能夠做得很好。

科學家創業面臨「長板特別長、短板比較短」的問題,比如具體執行、賺錢、產品、用戶需求等方面,科學家可能不一定懂。如果他們下定決心出來做技術創業,則需要像我們這樣的Deep Tech VC來補足短板,跨越早期創業的「死亡陷阱」。

甲小姐:有觀點認為,目前在人工智能技術較為發達的中美德三國中,中國的應用落地能力較強、美國的資本實力雄厚、德國技術路線則更為全面。你認為哪種技術環境對尖端技術人才更有吸引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判斷?

李開復:中國目前做得很好,利好政策相繼出台,高科技人才的創業激情正在被點燃,這些創業者不僅技術頂尖,而且技術商業化速度也越來越快。

過去的十年,大家認為最火熱、最充滿激情的創業者來自移動互聯網。因為它的發展速度足夠快,像王興、張一鳴,都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崛起的成功創業者代表。而另一方面,大家又會對一些比較傳統的高科技人才,比如自動化專家、芯片專家、遺傳學專家、生物學專家表示擔憂,擔心他們步伐比較慢,跟不上迭代速度極快的「創業大潮」。

但是過去這一年我們看到,這批人用最勤奮的工作、快速地奔跑,證明自己和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那些創業者一樣,能夠快速擁抱硬科技創業浪潮,創造出中國創業界下一批的奇蹟,而且做得絲毫不遜色。-(作者:甲小姐.木南/甲子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