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春資本王禹媚:虛擬人的行業空間取決於算力釋放出的創造力
2022年2月23日,網易科技頻道年度策劃「2022,請回答」大咖線上對話欄目第四期《2022,如何玩轉「虛擬人」?》直播現場,小冰公司首席運營官、人工智能創造力實驗室負責人徐元春、咪咕體育數智達人(MSC)工作室負責人王珊珊、知春資本創始合伙人王禹媚相繼出席。
公開信息顯示,知春資本持續地在web3.0方向布局,已成為在元宇宙領域出手最早最多的基金之一,投資了如Oasis綠洲、開黑啦、Vyou微你、ACE虛擬歌姬、Gemsouls、NXGen、RSS3、快音、JUMP等等一批致力於用算力解放創造力的企業。
王禹媚相信,虛擬人是探索元宇宙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要素,圍繞着虛擬人可能產生的故事,可能產生的應用,可能帶着大家一起去探索的人生,會是元宇宙的一個核心。「沿着虛擬人這條線去探索,對未來元宇宙的投資也好,還是尋找創業機會也好,都是不錯的方向。」
啟信寶數據顯示,僅2021年國內新增虛擬人相關企業超6萬家。進入2022年1月來,隔3-5天就有一家虛擬數字人公司宣布獲得融資。元宇宙東風下,「虛擬人「領域迎來創業的最佳時機嗎?
王禹媚認為,針對未來十年以上都希望要投身於這個行業的創業者而言,當下是一個最佳的創業時機。「但是在未來兩三年內,商業變現的速度可能未必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快,所以要進入這個領域的創業者一定要有長期信仰。」
以下為網易科技《2022請回答》第四期《2022,如何玩轉「虛擬人」?》直播連麥知春資本創始合伙人王禹媚對話部分內容:
主持人:這兩年虛擬人行業為什麼突然火了,出現了哪些新變量?
王禹媚:我們內部其實就這個問題也討論過,為什麼現在虛擬人火了,我們覺得是由量變導致質變。一個量變的要素是,很多二次元理念的虛擬人已經耕耘了十幾年了,培育出了很多原生態粉,就像初音未來、洛天依的粉絲。第一代原生態粉是慢慢被養成的,有一波人寫,再有一波人製作工具,又有一波人貢獻了自己的想象力和愛,還有一部分人貢獻了持續的關注,這幾波力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在BiliBili、抖音、快手持續的發展下,穩定的累積,這個量變堆到這裡了。
第二個是有質變的要素。在過去這兩三年內,一些所謂「偶像」塌房的速度太快了,使得虛擬人破次元的速度超出了大家的想象。比如有廣告主就提到對於偶像代言最擔心的就是不知道會不會突然曝出負面新聞,這會非常傷害品牌和用戶體驗,所以這些廣告主們開始尋找虛擬人,認可虛擬人的商業價值了。
第三個,去年到今年,元宇宙是一個投資的新風口,因為移動互聯網在2018年、2019年短視頻達到了高潮之後,就一直沒有特別明確的大浪花,所以很多人寄希望於web3.0也好,元宇宙也好,預估這是下一個規模性的浪潮。
主持人:在您看來虛擬人最大的商業價值體現在哪?行業空間有多大?
王禹媚:今天跟您說任何行業空間,可能都是瞎拍腦袋的。硬核的虛擬人未來的產值有多大,我們也不好說,但在這兩三年內達到百億是確定的,至於能不能走到千億,到底會有多大的應用場景,還是個問號。
從長遠來看,最重要的還是要解放虛擬人供給這一塊。現階段的供給還是中心化的供給,如果當這個供給變成去中心化的供給,可能商業模型才會無限化的放大,可能整個產值會超出現有的所有娛樂行業總的產值之和。
主持人:從投資人角度,虛擬人賽道大致分類是怎樣的?各自的商業模式、變現路徑有哪些區別?目前,我們能看到很多虛擬人變現途徑是掙流量,然後去掙廣告費,未來還有沒有其它商業模式出現?
王禹媚:廣告,流量費,流量變現,這其實是web2.0里最主要的商業模型。廣告代言是變現速度最快的,但是這個天花板就比較有限。
我們探討過有幾類,一個to B服務類的領域可能也會有所突破。to C這塊,用戶未來或許可以直接的付費,會創造出越來越多的一些虛擬產品,比如一些小型的遊戲,或者是一些歌曲,或者開虛擬的演唱會賣門票,這些都是我們覺得數字孿生式的商業模式下可探討的。我們現在坐時光車回到2008年、2009年,你跟大家說未來網站上一年直播的收入會超過廣告的收入,估計大家都不會信的。
主持人:現在投資領域有人在討論,未來虛擬人可以代替帶貨主播,在您看來這件事是可以實現的嗎?
王禹媚:我覺得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實現的。但這件事涉及到虛擬人人設的打造,人們去直播帶貨買東西,一定是基於彼此之間互相要信任。我們說直播是人跟人之間在最短的時間內現場化匹配效率最高的形成信任方式,所以直播帶貨才會成為一個非常普及的現象。但是虛擬人要如何獲得大家的信任,他得有一個人設,並且擁有公信力,我相信會等到一天技術上進一步成熟後,帶貨是必然的。
主持人:因為虛擬人不會塌房?
王禹媚:不一定。如果虛擬人背後的主運營方世界觀體系和這個世界的主世界觀體系發生了一些偏差,我覺得也是有可能會塌房。
主持人:虛擬人賽道的另一部分玩家是做to B的,幫助企業、平台定製虛擬人。但to B模式下,對於虛擬人的技術要求更高,創作成本也更高,失敗的幾率大,是否短時期內很難取得大規模的進展?
王禹媚:客觀來講,我們目前投的都是to C為主,因為現在虛擬人還處在一個比較早期的狀態,更多的是數據收集和對模型的打磨,整個商業模型還處在探索期。對於to B,我們從邏輯層面去推演應該是成立的,也有人在做。可是一般to B的商業模型,在探討確定性上會大於to C,但是在天花板和爆發性上,就不是那麼好說。所以在現階段我們現在投的to C或者是to C工具,或者to C直接的應用等方向會比較多。未來我們也希望能找到一些不錯的to B項目。
主持人:能不能聊一聊虛擬人和元宇宙之間的關係。現在有很多人將虛擬人形容為進入元宇宙的門票,我們應該怎麼去看待虛擬人和元宇宙之間的一些聯繫呢?
王禹媚:虛擬人肯定是元宇宙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要素,是現階段我們確定一定會是虛擬世界所需要的一個要素。虛擬人以及圍繞着虛擬人可能產生的故事,可能產生的應用,可能帶着大家一起去探索的人生,會是元宇宙的一個核心,沿着虛擬人這條線往下走,肯定是對未來元宇宙的投資也好,還是尋找創業機會也好,去探索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主持人:啟信寶數據顯示,僅2021年國內新增虛擬人相關企業超6萬家。進入2022年1月來,隔3-5天就有一家虛擬數字人公司宣布獲得融資。元宇宙東風下,「虛擬人「領域迎來了創業的最佳時機嗎?
王禹媚:從我們角度來看,如果希望未來十年以上都要投身於這個行業的,當下是一個最佳的創業時機。但是在未來兩三年內,商業變現的速度可能未必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快。所以要進入這個領域的創業者一定要有長期的一個信仰。
主持人:百度、騰訊、字節、阿里等大廠入局,更讓虛擬數字人賽道熱到不行,從投資角度看,互聯網大廠去做虛擬人布局,對初創企業來說,有哪些影響? 初創公司成功以卵擊石的可能性又能有多大呢?
王禹媚:第一,我覺得未來頂級的虛擬人應用一定是初創公司做出來的。因為大廠他們是既有世界觀和價值觀上的體現,他們想到的都是現有大數據的總結,大廠做出的虛擬人一定是歸納做出來的虛擬人,不是一個最具創造性的虛擬人。
最具創造性的一定是創業公司做出來的,所以我覺得創業者不要害怕說大廠是不是奠定了我們的天花板?不!大廠他們從決策到創造都是中心化的,我們所有人都知道中心化的東西,最大的一個特點會是扼殺創造力,就是規避風險。所以我非常堅定的一個觀點,頂級的、突破性的虛擬人,一定不會出現在這幾個大廠之中。
主持人:他們是抱着目的去做創新,做這件事出發的底層邏輯是不一樣的?
王禹媚:對,大廠還在web2.0時代。因為我們今天討論的元宇宙也好,虛擬人也好,整個互聯網在往web3.0去發展,這是確定的,是不可逆的方向。而web3.0相對的肯定,絕不是像現在大廠這樣的流量壟斷。
現在這一波大廠的發展邏輯都是這樣的,我創造了一個頂級的工具,這個頂級的工具讓大家都用得很舒服,都愛用它創造內容,然後產生了流量,這些流量又集中在大廠手上,重新分發。所以整個web2.0的故事就是一個搶奪流量分發權的故事,所以你得先有平台把流量收集起來,再有機會把流量分發出去,誰搶奪到流量的分發權誰就搶奪了流量的定價權。這裡面一定有一部分是被剝削的,被剝削的人就是長尾的流量創作者,而頭部的流量創作者和平台是共同分享這杯羹,馬太效應是在加劇的。
所以,我認為虛擬人也好,元宇宙也好,這一批創業者一定要對自己未來有信心。web2.0的最終玩法是流量的頂級壟斷,是對創造力的一種扼殺,如果一直這樣滾下去,人類的藝術和創造將無法進展。所以我覺得整個元宇宙和web3.0未來最大的機會,是要算力解放創造力,就是要一定程度上打破這種流量的馬太效應。所以要抓住這樣的機會,找一個虛擬人來表達心中共同的情愫,表達心中共同的狀態,讓彼此之間感覺不到孤獨,就會形成彼此之間的黏結,而整個互聯網的偉大在於黏結產生了價值,而黏結的方式在web3.0會圍繞着虛擬人發生不一樣的變化。
主持人:如果想要在虛擬人的賽道上出圈,想要跑的出來,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有哪些?
王禹媚:現階段虛擬人和元宇宙才剛剛起步,首先我們會去看,這個公司他是不是破釜沉舟的想在這個領域裡面至少干五年,甚至十年以上。如果你抱着未來十年相信這是世界發展的主趨勢,願意專心做十年以上,我覺得這是一個前提。所以,我們首先會花非常多的時間,去跟創始人溝通,看他是不是在這有這樣頂級的決心和信仰。
第二個,我們希望發現身上有技術和藝術結合的一種氣質,我們叫科學家的藝術家氣質。他未必自己一定是學科學出身,而是說他有科學信仰,對所有技術進步最前沿的變化是敏感的,願意來把技術的槓桿用到極致。同時,他對藝術的價值、差異化的價值是無比認可和尊重的。在元宇宙世界裡面,要創造一個小宇宙,他一定是技術和藝術的頂級結合。
主持人:最後一個問題,我想用web2.0的邏輯來跟您請教一個問題。我們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經歷的百團大戰也好,社區團購風口也好,浪潮來臨時很多人蜂擁而至時,但浪潮褪去也一定有人趴在沙灘上。我們很想知道,未來兩到三年,我們會不會迎來第一批虛擬人初創公司的死亡潮呢?他們的更迭淘汰速度,可不可以用web2.0的邏輯進行推導?
王禹媚:首先,這看如何定義虛擬人的死和活。我們喜歡先定義清楚問題,再回答問題,不然可能問題和答案都是似是而非的。我記得有一個電影叫《尋夢環遊記》,他講真正的死亡是所有人對他的遺忘。我覺得虛擬人的死亡也是所有人遺忘,哪怕他的主支持團隊還把那個應用掛在上面,但沒有用戶用他,可能就是掛掉了。所以今年到明年,今年可能還會有蜂擁的各種形象出來,到目前為止,客觀來講,我們還沒有看到任何虛擬人的殺手級應用出現。
在這幾年,如果跳出了殺手級應用之後,可能會有一批公司真正地死掉,在沒有證偽之前,只要資本往裡涌,只要還有企業在不停地做,可能也不好說是不是能看到規模性的死亡。
[文源:態℃ *責任編輯:王鳳枝/出品:科技態℃欄目組*文/一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