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難解,越要解,越要理解,不是無解
本文的標題,是最近一個多月在調研中想到的,代表了我對經濟的一些最新思考。大致有四層意思:
1、今天經濟中的問題,是多種深層次矛盾交織的産物,很難解;
2、越難解,越不能放棄求解。我們不解,誰解?這代人不解,留到何時去解?
3、因爲問題很複雜,所以需要更多理解。很多問題背後,也是不同立場、觀念、利益、習慣的角逐,相互指責、鄙視乃至仇視,于事無補;
4、中國經濟的問題並非無解,但必須在過去幾十年實踐的基礎上,爲市場經濟奠定幾條不可動搖的底線原則。以市場經濟原則爲基,行則有解,創新則有解,方方面面形成建設性合力,則有解。
政策顯效,壓力仍存
當下經濟,已有一些難得的亮色。
這主要是因爲在中央統一部署下,從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公布了多項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開始,多部門陸續推出了增量政策,形成組合拳,上演大合唱;
加上已出台的存量政策效應逐步顯現(如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兩新”政策),扭轉了市場的跌跌不休,不少市場主體也看到了曙光。
10月在有長假因素的情況下,A股合計成交額達36.26萬億元,接近9月成交額的2.4倍,創月度曆史新高;
10月TOP100房企銷售額同比增長10.53%,環比增長67.45%;
10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爲50.1%,自今年5月以來首次回到50%的榮枯線以上。
這些都說明,激勵政策是有效的,市場和市場主體不是無感的。
其實,這也是一條經濟學原理: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不過,也遠未到可以樂觀時。
例如,如果將A股上市公司作爲一個整體,今年前三季度合計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同比都是下降的,意味著整個蛋糕並未做大。
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統計,去年前三季度我國境內股票市場(滬深市場)5293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3.60萬億元、淨利潤4.76萬億元;而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境內股票市場(滬深北全市場)5368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2.64萬億元、淨利潤4.43萬億元。(注:不含延遲披露公告者,截至10月31日)
上市公司有很多優勢,尚且如此,遑論中小微。
我聽一家中型物流企業說,現在招卡車司機很容易,因爲很多“跑單幫”的個體司機幹不下去了,有的司機買了新車,四五個月後就賣掉,沒什麽生意好做。
一些企業說,以往遇到不景氣,降價就能拉動需求,這一兩年降價的作用越來越不明顯,需求就是上不來。
在普羅大衆這一端,就業、裁員、降薪的壓力,財産性收入和資産價格波動的壓力,養老的壓力等等,都會轉移到日常生活的節衣縮食,導致供需失衡矛盾進一步加劇。
就連所謂“高淨值人群”,也開始精打細算。9月12日,恒隆集團和恒隆地産發布2024年中期報告,兩家公司新任董事長陳文博在《董事長致股東函》中指出“過去六個月,我們遇上了近年來最嚴峻的經營環境”,恒隆位于上海的購物商場租戶銷售額下降了超過20%,上海以外的購物商場則錄得低單位數跌幅,“經濟不明朗加上預算緊縮,家庭的可支配開支持續減少”。
爲何難解?
爲激發經濟活力,政府想方設法,已出台了不少政策,也在起效。
但和過去比,現在政策的邊際效應遞減了很多。很多學者呼籲,要進一步打破舊的政策約束(如赤字率),對居民和微觀主體要真金白銀“大水漫灌”,把需求提起來,把經濟拉起來。
我贊同加大政策力度,也想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再往前走,往上走,本就不易。既要考慮一時的、用錢就能解決問題的刺激(如幫助地方化債),也要考慮長遠的、根本的、有效的激發。
激發不簡單等于財政刺激。
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多重的:和人口因素相關的長期動力問題,全球性的低增長、高負債、本土保護意識擡升的問題,還有結構性、體制性、預期性問題,以及對原有的市場經濟形態進行調整的問題,錯綜複雜。
發展是硬道理。但硬道理不等于簡單的道理,也不等于,只要說是爲了發展,一切做法都是完全合理的。
比如增長模式問題。我們的人口占世界的18%左右,GDP占17.5%左右,基本對應;我們的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的31%左右,消費支出占13.5%左右,生産多,出口多,內部消費少;我們每年的碳排放量和礦産資源消費量占全球的1/3左右,千萬噸級以上大宗礦産消費甚至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
手停口停是中國人的命,中國制造是我們經濟的本,所以就有了目前這樣的生産與消耗結構,但硬幣的另一面是,這能持續嗎?還能走多久?
又如投資效率問題。我在各地調研,感觸特別強的一點就是大量投資處于閑置、半閑置,當初投資時都是一套一套道理和樂觀預期,但最終的産出與效益,往往相差甚遠。
一個投資沒做好,不是好好反思爲什麽沒做好,而是再開一個新的。投資的資金源于負債,這就形成了“負債-投資-無法閉環-更多負債(很多用于還舊)”的循環。
但要把投資拉動停下來,也不行,因爲在消費起不來的情況下,增長還是要靠投資,沒有投資,就業也成問題。所以,一方面是投資回報率不斷降低,一方面又不得不維持一定的投資強度,就成了兩難。投什麽?怎麽投?誰來投?誰對結果真正負責?
再如內卷問題。卷就是競爭,而競爭是市場運行的重要機制,如馬克思所言,商品生産者“不承認任何別的權威,只承認競爭的權威”。
但競爭如何有序、有度、有自律,不走向“內卷式”惡性競爭,現在也到了一個重要時刻。
一位“新三樣”領域企業家對我說,“我們中國企業的打法不僅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而且是‘走自己的路,讓未來無路可走’。”
但這裏的複雜又在于,這些産能並不一定是落後産能,放在全世界很可能還是比較先進的産能。問題是:産能太大了,走得太快了,無論內部還是外部市場都受不了。産能爲什麽這麽大?又和我們政企合作、兩個輪子一起轉的增長機制有關。
一位鋼鐵行業企業家說,“站在全球看中國,中國人都‘瘋了’;但站在中國看全球,老外都是‘傻子’。”我以爲他的意思是老外看不懂中國企業的格局和競爭力,其實不盡然。
他向我解釋:“咱們到國外一看,無論東南亞還是歐洲,他們做一個生意都是好幾代人,也不怎麽擴張,不搞連鎖,不上市,不搞資本運作,所以以爲人家傻。老外看咱們的企業呢,幾十年就變成世界500強,太瘋狂了!咱們瘋狂擴張,過去是內卷,現在卷到國外去了,老外也很不開心,我們這種卷的方法也不符合現在全世界外部環境的要求。”
類似這樣難解的問題,還有很多。
資本市場追求零容忍、高標准,投資者的聲音也必須聽,因此對IPO非常謹慎,動辄停擺,但這樣下去,如何支持風險特征明顯的創新企業和創新投資?
醫改、集采、反腐,成績很大,但中國的創新藥也走到了十字路口。大量創新藥企業手裏的現金無法過冬,融資又難以爲繼。和黃醫藥CEO對第一財經說,“現在的矛盾就是價格定高了,醫保承受不來;價格定低了,企業活不下去。”
強調自主可控非常必要和重要,但也有不少采購(如信創方面),買來的東西bug很多,用上幾個月就用不下去,丟到庫房裏,造成浪費;
在金融領域,我們設定了信貸增長目標,似乎信貸越增長,經濟就越好。但在居民和市場主體貸款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難保信貸增長不走向空轉之途。
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缪延亮說,目前的資金空轉有三種主要形式:“大銀行放貸,小銀行買債”、企業借新還息、理財等表外産品回表。第一種的具體表現是:企業從大銀行獲取低息貸款,再將貸款存到利率更高的小銀行,小銀行使用存款資金購買二級市場債券。資金並未轉化爲實體投資生産,但由于大銀行、小銀行在此過程中各擴了一次表,貨幣量發生了擴張,形成了“空轉”。
此外,營商環境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國企和民企的三個平等(權利、機會、規則),非經濟因素對經濟的影響,等等,都存在著盤根錯節、一言難盡的問題。
發展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什麽?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開創了中國經濟奇迹,無論怎麽總結都不過分。
肯定還存在不少問題,肯定還有很多人不滿,尤其是那些覺得“機會流動性”不足的人們。但從改革開放這幾十年的變遷,從中國經濟在全球地位的躍遷,從人民福祉的極大改善,足以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條路,是民族複興的康莊大道。
正如社會主義在中國是不斷探索的過程,市場經濟在中國也不例外。我認爲,現在需要對發展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認真總結,並形成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底線共識。
爲什麽全社會對發展市場經濟都要有共識?僅舉一個理由。我們的不少地方政府,單靠地方財力遠遠無法支持民生開支,主要靠中央的財政轉移支付。
而轉移支付的錢不是靠印出來的,是從開展各種有效經濟活動而繳納的稅、費、利、出讓金等得來的。市場經濟不發展,財政收入越來越緊,轉移支付這樣的社會主義優越性就無法很好體現。
在和廣大市場主體的經常性接觸中,不難發現,最大的問題還是信心、預期等問題。可能一些部門和地方覺得,我的招投標是都給了國企,因爲無風險、嫌疑少,就算不太合適,對經濟又能有多少負面影響?我是欠了民企一些錢,但沒有我過去給他們支持,讓他們發展,他們能起來嗎?他們賺錢時怎麽沒想到我們?
這些司空見慣的想法,隱藏著重大問題。一家民企創始人對我說:“很多關鍵行業民企注定進不去的,能幹的基本都是特別卷、苦哈哈的活。這樣的活,如果也要讓國企先剝一層皮,幹完了也不按合同付款,我們怎麽維持?只有借銀行的錢買原料、發工資,而銀行的錢是有利息、年底也不敢不還的。而他們欠我們的錢好像就無所謂,這哪有什麽平等和保障呢?”
我們國家的發展,有著四項基本原則的要求。我想任何部門和地方,都不會說三道四,不敢不剛性遵從。那爲什麽對于權利平等、尊重契約這樣的市場經濟原則,一些地方和部門可以不當回事?或當成軟約束?此類情況一直得不到根本解決,這才是民企內心真正的痛,也影響到對政府的信心和信任。
這一輪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我個人覺得最有力的是兩個,一是央行創設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表明政府會用真金白銀表達對中國核心資産的信心;
另一個就是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的意見》,《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對維護企業權益、穩定企業預期、增強企業信心的重要意義。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比起擴張性、補貼性等增量政策,我更看重《意見》的意義,因爲它強調了市場經濟的根本原則。解決拖欠企業賬款,政府要付出一定代價,但就算付出代價,也不能讓信用成爲代價。
什麽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
從資源配置講,就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從産權保護講,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改決定”中所說的,公有制經濟財産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産權同樣不可侵犯;
從公平競爭講,就是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此外,在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提出,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我認爲效益最大化很重要。倘以此尺度,我們很多投資都是不合格的。
還有,市場經濟應該是法治經濟,對政府行爲有約束,對市場主體的行爲也有約束。這方面,政府有教訓,市場主體也有教訓,所以要堅持“親清政商關系”,企業要走正道,政府則優化營商環境,“不叫不到、隨叫隨到、說到做到、服務周到”。
由上,大致可以提煉出發展市場經濟的若幹基本原則:市場決定,權利平等,遵守法治,尊重契約,效率最優,效益最大。四項基本原則和這些市場的基本原則如何更好結合,從而辯證統一于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中?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的深層次問題,我也會繼續思考。
爲什麽說這些基本原則,現在需要進一步厘清呢?因爲不厘清,輿論就會産生模糊。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原司長孔泾源在《2023中國改革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創新的失速,使任何“學問家”弱弱地念叨一句“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就足以讓民營企業家噤若寒蟬、惶恐不安;“此心安處是吾鄉”,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需要支持政策,更需要中性的市場環境和安心的體制環境。
其實,《黨章》講得非常明確,在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進一步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並且爲此而改革生産關系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産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各項工作都要把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産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爲總的出發點和檢驗標准。
關于“兩個毫不動搖”,中央的態度也非常明確,“沒有單打一,沒有一點論,這一點什麽時候都沒有動搖過。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不要搞孰輕孰重。”
但爲什麽在實踐中,很多民企還是信心不足呢?關鍵是他們作爲市場主體,需要一些毫不含糊的鐵律,一些底線原則,且剛性踐行,他們才能真正吃下定心丸。首先要把鐵律和原則提煉出來,加以明確,然後在實踐中全面落實,全方位落實,各個經濟部門和非經濟部門都來落實,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與文化基石就牢固了。
這確實還有不短的路要走。
不是無解:困難有多少,出路也可能有多少
中國陝西漢中市有一個留壩縣,面積1970平方公裏,總人口只有4.2萬,其中農村戶籍1.1萬戶,3.4萬人;城鎮戶籍2700戶,0.8萬人。若是從西安開車過去,要4個多小時。
這樣的條件,要發展可謂困難重重。但這裏也有寶藏——森林覆蓋率達92.03%,堪爲“綠色寶庫”“天然氧吧”。
2018年,北京一家名叫隱居鄉裏、專注于鄉村閑置資産盤活的民企來到這裏。他們在北京做民宿,做了100個院子,很成功,也摸索出與村民、村集體一起合作的路子。
在留壩,他們發現,當地在文旅景區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但流量還是很難引進來。于是,他們就用在北京積累的經驗去改造秦嶺深處的閑置農宅。
第一步,不是大拆大建,也不做高投入的鄉村建設,而是在農民原來廢棄不要的閑置農宅上重建和改造,做外部修繕,將外部生態資源和景觀引進來,對內部進行徹底調整和更換,這樣城裏人來了也能留下來住。
第二步,培養當地的農民做管家。一個院子安排一個村民作爲負責人,類似聯産承包制,院子包給村民,從網絡平台吸引客人來到院子,把村民培養成專職的管家。
一個院子有20個工作人員,其中兩人是從公司總部派去負責協調各種矛盾的經理和財務,其他都是當地村民。客人來得再晚或是早上6點起床趕飛機,都可以吃到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這些院子以前是一家村民居住的地方,現在是一家城市人到鄉村居住的地方。
就用鄉村現有的資産,實現了價值重構。“運營第一年,投資了1000萬元,建設了10個小院子,平均房價2000元/院夜,這本來是北京的房價,但這個房價在西安也成立。”隱居鄉裏創始人陳長春說。
從這個很小的切口開始,幾年來,留壩縣打造出了縣域鄉村度假産業集群。能花2000元住一晚民宿的客人也是潛在的商家,後來在留壩建民宿的投資人,大概50%都住過隱居鄉裏的民宿。這就是“以客招商”。
有人來,有投資人來,慢慢地,包括有機農業在內的提檔升級的服務體系也起來了。幾年下來,留壩“生態立縣、藥菌興縣、旅遊強縣”的模式走通了,靠著聚焦旅遊、“一業突破”,打造了秦嶺旅居、秦嶺研學、秦嶺康養、秦嶺興業“四個在留壩”的品牌。2023年,留壩榮獲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稱號。
上周我在常州市金壇區參加“逍遙江南”文旅推介會,原計劃自己發言後就離席,回去趕稿子。但陳長春講的故事把我留了下來。接著,別人講的同樣精彩的故事讓我聽了一個上午,中午吃飯時我還在不斷問他們問題。
我們身邊有太多困難、問題,有些不合理、不公平,讓人沮喪。不過,如果思想和心態上就被難所困、所懼,那會越來越難;
而如果能以建設性創造的思維和心態,做出新的價值判斷,再從價值判斷到價值挖掘到價值創造,並以企業家精神激發周圍的人參與,讓人人都願意爲了自己的利益而參與,而奮鬥,那麽——危就化成了機,障礙就變成了路。
這篇“大視野”思慮已久,原來的標題是“越難解,越要解,越要理解”。在金壇聽完他們的故事,我加了四個字 :不是無解。
要說中國的困難,不能無視,必須正視,但要說中國就沒有發展空間了,就找不到辦法了,那真是井底之蛙。
空間大著呢。
真的希望,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更好結合,將讓中國再一次海闊天空。
而爲了把中國空間的潛在價值變成現實,不僅需要好的政策、制度,需要鼓勵創新與發展的社會文化,也需要我們廣大市場主體,在確實不易的環境中,保持信心和韌性,在腳踏實地的創造中,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來源 : 秦朔朋友圈 / 大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