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掏空口袋爲自己養老
“我是從去年開始關注養老問題的”,工作于一家二線互聯網企業的李新,每當看到媒體頻頻曝出中、青年職場人猝死的消息,自己就會瞬間産生強烈的不安。“盡管我還不到30歲,但自覺應該分出些時間和精力去關注養生、養老方面的問題了。”
當代社會中,像小新這般年紀輕輕便已開始籌謀養老事宜的年輕,大有人在。不少人開始挂住起養老保險、養老投資,還有一些人計劃約上三五好友“抱團養老”。
而在豆瓣、知乎上,關于“適老化改造”的討論度也是極高。
種種迹象表明,年輕人養老,似乎已成爲一場事先准備的人生規劃。而在這個過程中,無論他們是否結婚、是否育有子女,作爲社會中的獨立個體,每一個人都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對未來負責。
養老盡早
2021年5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爲2.6億人,占比達到18.7%;65歲及以上人口爲1.9億人,占比爲13.5%。相關學者預測,到了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人。
盡管經濟學家梁捷曾表示,人口數據是一個極慢的變量,與普通人的生活並沒有直接的聯系,甚至經常是滯後或倒轉過來的,人們其實不必因爲一個數字而擔憂;
然而事實上,在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影響下,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所遭受到的挑戰正逐年加大,這已是一種共識。早在2019年間,社科院便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的養老保險金恐將在2035年用光。
特別是對于當下的年輕人,在萬物皆可“卷”的年代中,能夠影響年輕人情緒的因素早已不止是學曆、就業等方面問題;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諸如養老金不足、延遲退休等一些實質層面的問題,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年輕人的焦慮源。
對于養老的認識,曾在一家頭部房企工作的楊雲給出了自己的看法:看似很遠,實則很近。她講到,“我開始有養老意識,還要感謝當時的男朋友。由于男朋友年齡比我大很多,爲了能帶給我更大的生活保障,所以談婚論嫁時就提到了我的養老問題。”
楊雲及她男朋友的想法,並非個例。微博上,如#95後女性已經開始養老焦慮#這樣的話題,時不時便會登上熱搜榜。而豆瓣、知乎上,關于“適老化改造”“理想化養老”討論度更是出乎意料之高。
去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發布了一項有關年輕人養老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1217名18-35歲的受訪者當中,89.6%的人認爲現在需要開始考慮養老問題了,82.9%則表示曾考慮過自己的養老問題。
放在大的國情環境中,我國目前的養老保障體系大致可以分爲以下三個支柱——
第一支柱是國家層面的基本養老保障,主要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兩大部分;
第二支柱是職業養老保障,其中包括企業年金制度和職業年金政策;
第三支柱是剛剛起步的個人養老保障,比較典型的服務類別爲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和養老目標基金。
宏觀層面,我國目前的養老金資産主要仍是基本養老金,占比接近80%,職業養老和個人養老的規模還相當小。海外市場方面,如美國,在上述三支柱養老金體系中,第二、三支柱占據主體地位,第一支柱占整體養老金資産的比重不到8%。
微觀層面,年輕人的養老壓力日益加劇,人社局發布的撫養比變化很好地證實了這一點。撫養比又稱撫養系數,即指在人口當中,非勞動年齡人口對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撫養比越大,表明勞動力人均承擔的撫養人數就越多,即意味著勞動力的撫養負擔就越嚴重。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養老保險在上世紀90年代的撫養比大約是5:1,也就是5個參保人供養1個退休人員;到2018年底這一數據已經下降到2.66,也就是約2個人就要養1個人;有機構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下降到1.3:1。“之前覺得養老是一件比較遙遠的事情,但最近一年來,朋友聚會上總是會有意無意提到人生未來的規劃,比如是否會拿出部分收入做儲蓄,是否考慮過返鄉發展、甚至是養老,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楊雲坦言,“養老盡早”已成爲被談及次數最高的話題。
* 養老沒有“正確答案”
或許是人們身處“內卷”已有了段日子,因此反而生出了不少樂觀之心。面對養老焦慮,年輕人更願意給出更加積極的態度去看待這一點,他們將其稱爲“這也是人生的綢缪。”
在談及具體的養老保障措施時,楊雲給出了並行的兩套方案。“焦慮沒有用,行動起來可能來得更實際。我打算在今年內投保醫療險和重疾險,這屬于一個日常保障;當然,我也在關注買房養老。”
她坦言,無論是出于剛需、還是養老考慮,自己早在2、3年前就已關注三四線城市的樓市,“此前不敢輕易出手的原因,是低線城市的不確定性太多了。如果有能力在一線城市購入一套房産,回鄉或退休前再做置換,手裏還能留出一部分現金用于生活,這是最好的路徑。”
一向以“消費至上”的李新也對養老有了全新的理解。
近半年來,王西身邊不少朋友都遭遇了裁員、“跳空”、不被續簽,這讓暫未受到影響的他同樣也産生了強烈的不安。加之一年內的連續2次換租,找房、看房、打包、搬家、收拾一系列的折磨,讓他感受到,“有一套小房子,就不用如此折騰了,未來也有更多物質依靠。”
“如果沒有這些外力,我可能不會對安穩有什麽意識。只不過,這不是自己‘佛系’而是‘無知’,及時行樂是做到了,但想到未來可能會因爲缺乏保障而變得窘迫,馬上就有動力鞭策自己,真的要行動起來了。”王西如是說。
工作已近20年的金融從業者顧行,最近開始關注起金融養老産品。“我主要看的是各大保險公司開發的養老型保險。之所以偏向選擇這種投資方式,主要是看重了一款金融産品背後,可以實現資金增值和養老權益的疊加。”
顧行介紹到,一般情況下,養老型保險産品的基礎結構是年金險+萬能賬戶:年金險除了提供生活、重疾和身故保障外,還給予被保人/被保人直系親屬入住保險公司自主控制的高端養老社區的優先權;萬能賬戶按照複利計息,可以讓賬戶資金進行一個二次增值。
“這些保險公司旗下的養老社區的建造標准,大多參照日本或者德國”,顧行講到,“我也實地走訪過一些養老社區,無論是適老化建設、還是醫護應急反應,做得都可圈可點。加之全國不同城市中的同品牌養老社區也可以通住,這些都是比較好的養老體驗,”
但必須要承認的是,在養老這件事上,其實並不存在所謂的“正確答案”,畢竟,每個人所處的境遇各有不同,對于事物的認知和安排自然也不盡相同。
一些不婚主義、丁克一族考慮加入由身邊朋友組成的“互助養老”,爲的就是老了之後能互相照應,甚至是在關鍵時候做出某些決策。
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互助養老,找一處清淨之地共度晚年時光,也是一種理想的狀態。
此外,也有一些人表示,與其羨慕別人的萬全計劃,倒不如想想如何能找到自己認爲舒適合理的方式去生活,這不是選擇“躺平”,某種角度上,這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 養老也很“卷”
2013年10月23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國家戰略層面的支持,讓各路資本紛紛布局養老産業。這一年,可以說是中國養老行業發展的元年。
一年後,萬科幸福家老年公寓的發布。公寓內小到一把椅子,智能化關懷産品——床頭應急呼救系統、老人行動感知探測器,大到廚衛設施、居室和家具部品、公共區域均進行了適老化設計,這在當時被全行業視爲標准的適老化養老機構。
適老化設計作爲“營銷賣點”得以被市場初識後,老年住宅産業也迎來了高速發展期,各地陸續興建了一批又一批大型老年社區,如北京太陽城、東方太陽城、杭州金色年華、嘉興江南太陽城、成都國際山水怡養美地、三亞清平樂、上海市親和源社區等。
到後來,泰康、平安、國壽等各大保險公司也通過自建、合作等方式開發養老社區。在養老産業一片向好的發展趨勢下,養老社區動辄便是高配,美式、日式的家具配置和服務方式備受同僚青睐,一些機構甚至不惜斥巨資購買日式高端護理床、全自動馬桶等。
高端的養老配置,自然最終還是要由需求端“買單”。諸如顧行所提到的保險公司旗下的高端養老社區,按照他所了解到的産品情況,養老年金險僅投保方面的投入,基本就在百萬級以上,這並不包含真正入駐到養老社區的花銷。
“入住養老社區通常都是按戶型收費,入住前需繳納一筆押金,押金大多是按照選定戶型的平米數核算下來的。但無論戶型大小,按照市場規定,一個房間最多只能入住2位老人。除了押金之外,還要按戶型、設配收取不同金額的住宿費。”顧行如是說。
二胎媽媽海燕也曾受邀,參加過一次上海的高端養老社區。
這家養老社區參考了同在老齡化趨勢下日本的適老設計理念,醫院、酒店、恒溫泳池、農場等一應俱全。衛生間、走道等區域會設置安全扶手;室外也有無死角監控;室內的各個角落都有緊急呼叫按鈕和生命感應系統。
但價格也高到驚人。按照她的說法,這種高端養老社區大多面向的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老年群體,押金約1萬/㎡,最大的戶型差不多150平米,每月還要收取5千元以上的服務費。
通常按戶型收費,入住前需繳納一筆押金,約1萬/㎡。最大的戶型有150平米左右,但無論再大,按規定也只能入住2位老人。除了押金外,每個月還要按戶型收取5千左右的服務費。而這,只是1年半之前的價格。
相較于顧行、海燕看到的養老社區,楊雲表示自己只想先買到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
“我的長期規劃,可能還是想買房養老,每個月留好基礎開銷,其他都可以投入到房貸當中。這算是我給自己的養老吧。
畢竟,生活在三線城市的父母並沒有很高的經濟來源,自己也要抽出一定的錢和時間,擔負起他們的養老問題。”---[文 : 縱向青年,作者 : 王富有,編輯 : 路子甲/來源 : 钛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