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3.5億抑郁症,你在贊揚他們的善良,卻不知道他們的痛苦*
爲什麽好人容易得抑郁症,而壞人反而不容易得抑郁症?
好人基本上都是善良的人,真誠的人。這類人有如下幾個特征:
1,無條件幫助人,不計回報,到頭來不堪重負,疲于應對,但也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因爲在善良的人看來,這正是自己被需要而産生的虛擬的價值感。在一個集體中,脫離了這種需要和被重視,是災難性的。
2,喜歡壓抑自己的情緒,善良的人往往害怕自己的情緒影響別人,也很少提出反對意見,樂于傾聽別人的苦惱而自己很少述說自己的痛苦。說穿了,甯願傷害自己,不要傷害別人。而壞人往往以傷害別人爲目的。
3,自我價值感低,自我存在感低,自我認同感弱,這往往與原生家庭有關。從小不被愛和不被重視形成自我價值感低,一個人只有社會認同和個人認同和諧統一,身心才會健康,而總是建立在他人認同的價值感猶如空中樓閣,隨時坍塌。也爲抑郁症的發生埋下伏筆,因爲抑郁症是典型的無價值感和無意義感。
4,喜歡自我攻擊,生悶氣,喝悶酒,忍氣吞聲,即使有憤怒和不滿,也很難用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來,因爲在他們看來,表達出來可能就會關系的斷離,關系的斷離對他們來說是可怕的,而用攻擊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而抑郁症恰恰是自我攻擊産生的結果。
5, 焦慮式完美主義者,因爲善良的人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他們總是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害怕因爲的過失給別人帶來不便,而自責是他們常用的手段,強迫是他們常用的方式。
6,情緒轉移慢,一個不好的評價或一個過失,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消化。
7,共情能力強, 總能感受到別人的痛苦,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問題,從而壓抑了自身的需求,甚至常常發展爲失去自我的討好型人格。而壞人很多時候沒有共情能力,這是人格的缺陷,往往在那些犯罪的人身上最能體現。他們感受不到別人的痛苦,自然而然,他們從來不會攻擊自己。他們很難發展爲抑郁症。
解決方案:
1,跳出頭腦限制,回歸內心的良知,人人具有良知,人人本自具足,不需外求,我們每個人都是天地意志精華的産物,都是帶著良知和智慧而來,帶著特殊的使命而來,只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外界的影響而暫時丟掉良知和智慧,但它一直在那裏不生不滅。
我們只是把它重新找回來,回歸本來那個本自具足的自己。當我們不再爲別人的評價所左右,不再爲外物的豐盈和貧乏所困擾。就會回到生命最初平靜喜悅的樣子。
2,善惡本爲互生,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一切的標准在自己的內在,在自己的良知,是非善惡的標准在自己的良知。就好比你該拒絕和接受,沒有外在的標准,而你的良知會告訴你什麽是好的,什麽是壞的,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而不是總壓抑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迎合外界的需要。而在心理學中,適當的惡才是健康的,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3,從攻擊自己有意識地攻擊外界。
從總是攻擊自己轉爲有意識地攻擊外界。抑郁症的朋友往往是善良和隱忍的,總是在乎別人的看法,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日積月累,就會造成心理障礙。
攻擊自己表現爲把所有的過錯歸罪于自己,不斷地自責,進而貶低自己,然後不斷的精神內耗,把能量耗光,思維處于過度活躍,而身體已沒有能量,更有嚴重者,連起床都很困難,但思維從沒停止。
攻擊外界一定要明白抑郁症不全是你的錯,有社會的,也有家庭的,有些是你不得已的選擇,要懂得原諒自己,原諒自己的不完美,同樣,要接受他人和社會的不完美。
從總是關注自己的感受和病情轉爲有意識地關注外界。因爲你太愛自己,所以受自己所困,你所做的一切,包括你在乎別人的感受,都是爲維護自己形象和自尊。
當你試著放棄這種自我和形象,轉爲關注外界的信息的時候,你的療愈就開始了。關注外界,從開始和外界鏈接開始,關注外界的信息,關注那些更加困難和弱小的生命,能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
4,回歸當下,所有的療愈和美好都在當下發生,而不可能在當下之外,回歸當下,整個人不再患得患失,不再悔恨過去和焦慮未來,而在當下排除幹擾而做出建設性的行爲,達到合一的狀態,不念過去和不畏將來。---來源 : 抑郁那些事 -
*人生過得痛苦的100人中,有99個都有這9種性格特徵*
1,脆弱膽小的人
脆弱膽小的人,無法承擔重任,無法建立起內在的安全感,所以他們隨時感到危險,做任何事情首先把最壞的結果設定,在頭腦層面不斷預言失敗或者危險的場景,他們通常都會很惜命。又怕得罪于人,遇到困難,很少對別人提出要求或者主動尋求幫助。所以,他們通常表現得退縮,守規矩,也會形成某方面的人格成瘾,來釋放自己的情緒。
所以,脆弱膽小的人,無法完完全全地愛,也無法完完全全地恨,無法完完全全地失敗,也無法完完全全地成功。所以他們無法暢汗淋漓、無法縱橫捭阖、無法醉酒當歌。因爲,他們無時無刻都在懼怕,都在恐懼。如果你問他到底在懼怕什麽?也許他們自己也無從回答。
脆弱膽小通常把自己包裹的嚴實,所以,他們無法擁抱新鮮的事物,也不可能去做出對未知和不確定性的探索,因爲,未知對他們來說就是恐懼,他們甯願龜縮在自己內心的安全感內顧影自憐,也不願意與不確定共舞。
風會熄滅蠟燭,卻能使火越燒越旺。對隨機性,不確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樣:你要利用它們,而不是躲避它們。你要成爲火,渴望得到風的吹拂。”這是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在他的《反脆弱》中的一句話。
2,無法自律的人
自律,是不需要任何的規則和要求,而長期自發的合理而有效利用時間的行爲,這是一個成功的必然且重要的品質。
無法自律的人,人生沒有目標和使命感,他們不知道自己爲什麽而來。
低級的快樂靠放縱,高級的快樂靠克制,無法自律的人,就會沈醉于頭腦多巴胺的分泌,形成各種成瘾。
無法自律的人,都活在了別人的故事裏,活在了商人精心設計的項目中。
所以,才有爲主播打賞而身敗名裂的悲劇,爲網絡賭博而傾家蕩産,爲追星而荒廢青春。
3,討好型人格的人
討好型人格缺乏自我,沒有建立強大的自我意識,所以不斷邀請別人來作爲自己人生的判官,所以他們一生都無法認同自己,他們的情緒總是被別人和外界所左右,無法在人生前行的過程中形成穩固的定盤心,組織不起有效的進攻,因爲外界的一點風吹草動就會影響他們的行動,他們會顧忌每個人的感受和情緒,也不懂拒絕別人的要求,就這些爛七八糟的人際關系都讓他們應接不暇,那有精力來經營自己的人生。
所以他們一生都在外面尋找認同,過得很累。
4,內向而偏執的人
內向加偏執等于死亡,准確的說,偏執是一種人格缺陷,他們會把是非對錯100%的對立,而他們有自己的一套非對錯的標准,任何人無法捍衛他這個標准,他們有時需要走極端的方式來捍衛這個標准。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時代抛棄你,有時候來出及說一聲再見,如果一味地抱著自己守舊的思想不肯放下,不願意與時俱進,那麽淘汰的就是你。
5,內耗的人
所謂內耗,就是自己瓦解自己,自己鬥爭自己,自己革自己的命,相當于兩軍交戰,自己內部先瓦解,對方不戰而勝。
內耗表現在兩種思維,一是反刍思維,不斷地反刍思維已經發生的事情,企圖在頭腦層面解決過去的創傷和失敗,可想而知,是多麽的可笑。
二是災難化思維,通過我頭腦層面災難化沒有發生的事情,不斷泛化到各個各個場景,各個細節,但通常都是負面的場景,比如,身體的不舒服就會泛化成癌症,一次遲到就會泛化成被開除,一次沒檢查開關泛化成災難。
生活中他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們一生都在處理頭腦的邏輯思維,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搞事業。
6,沒有安全感的人
當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愛得不到滿足,行爲得不到肯定,需求得不到重視,就會産生某種匮乏和不安全感。這種匮乏在潛意識層面的限制性信念,就會造就各種自卑感、不配感和無價值感。潛意識會告訴你:我是一個不可愛的人,我不配得到愛、我是失敗的人等等負面的自我認同。
受困于這種不安全感,人生的抉擇和活動都緊緊圍繞不安全展開,就會不斷在知識和邏輯裏搜索正確的答案,來對自己的行爲合理化的解釋,那麽就不斷在事情沒有塵埃落定前規避風險,過于的謹慎和理性讓他們失去嘗試的機會,在日常生活就用交易思想來處理生活中的事情,交易思想就是把是非對錯二元對立,力求呈現一個等價交換的結果,這樣的結果就把生活過程一潭死水,沒有活力。
所以,不安全感的人對未來的恐懼,所以不能安住當下,于是作出的抉擇往往是一段時間的,而不是長期的,因爲解決短時間的問題才讓他們逃離暫時的恐慌。所以有些朋友拿著微薄的工資也不敢離職,因爲未知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大的恐懼。
君子憂道不憂貧。理性只能解決人生的小部分問題,真正的人生大事靠冒險,生命不怕攪拌,怕的是一池死水。人生不過是感知和體驗的過程。
7,懶惰的人
勤能治百病,自古以來概莫如此,勤奮不是對誰負責,而是對自己負責。
懶惰的人通常情緒很不穩定,面對焦慮,脆弱的內心導致他們更容易放棄,並且呈現出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很多時候,爲了避免麻煩,他們甯願讓自己處于一種“無欲無求”的狀態中。
我們普遍認爲,“懶惰”的人是沒有什麽追求的,其實不然,他們往往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但是現實的阻礙令他們把這種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變成了自我防禦。他們表面看起來是“嫌麻煩”,其實這只是一種保護自己的借口。他們內心深處,是恐懼未知變化的,他們害怕變動會改變自己目前的舒適生活。
懶惰的人經常是想法很多,但行動力不足。他們很害怕自己努力拼搏後依然會失敗,所以他們不願意將自己失敗的一面暴露給他人。在他們看來,只要自己不做出新的嘗試,也就不會有失敗的風險。而且,在面對他人的質疑時,他們可以說自己只是沒有嘗試去做而不是沒有能力做,因此,這種懶惰,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他們的自尊水平。
懶惰,除了可以用來自我防禦以外,還能用來攻擊別人。對于那些害怕發生沖突的人,懶惰便成了一種無聲的武器。他們會對他人産生不滿的情緒,但是又害怕表達出這種情緒會導致關系的破裂甚至是更難堪的局面,所以他們放棄了主動表達的方式,而選擇了用“懶”來表明自己的立場。
比如,孩子突然變得很懶,他可能就是想報複一直控制自己生活的父母;職員突然變懶,工作效率低,也許是在和自以爲是的上司暗暗較勁。
從心理學角度看,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懶惰”的狀態中,自身行動力的降低會影響個人的成就發展並且會消磨意志,同時也會增加家庭和社會的壓力。
8,情緒化的人
情緒化的人一生都在做選擇,因爲他們在情緒的加持下,習慣性地放棄,因爲放棄會讓他們更有安全感,遇到問題逃離成了他們的習慣。
因爲內心滿是缺失和創傷,每天都在照顧情緒,處理情緒,內耗非常嚴重。
抗壓能力極差,稍微遇到點事,就像天塌了一樣。內心極度敏感脆弱玻璃心,別人一個眼神、一個態度、一句話把內心搞得翻江倒海。
通常他們用這幾種情緒對待生活,多愁善感,憤怒極端。內在沖突多,就會在外在塑造矛盾和障礙。要麽自怨自艾,要麽怨恨爭鬥。
9,面子太重的人
所謂面子就是執著于頭腦的各種小我,不斷放大自己的自尊,心理學有個焦點效應,就是認爲自己是人群中的焦點,認爲外人都在注視著自己的言行。
所以,面子重的人無法在內在建立強大的自我意識,只有不斷地在外面尋找各種認同,來認證自己的價值,把各種比較、各種虛榮、各種妒忌、各種猜疑塞進自己的生命裏,讓生命變得混亂沈重。
這通常與原生家庭有關,當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爲匮乏而産生的不安全,因爲不斷打擊而産生的自卑感,因爲羞辱而産生的敏感。
所以,面子重的人一生都在處理自己的自卑和自尊,其經營的人生都在圍繞著解決面子而進行,所以他們活的很累,因爲執著于面子,他們無法真正的推心置腹,所以他們缺乏團隊合作,通常都在一個人單幹。
執著于面子,就會把自己的優勢隱藏,因爲他們太在乎別人的看法,而丟掉了自己。無法完完全全表現自己、舒展自己、活出自己。
所以,當一個真正的機會來臨的時候,無法整合有利的資源,而錯失良機。
面子重的人表現在兩種人格,一是偏執型人格,過分用謊言來裝飾自己,並不斷合理化解釋自己的行爲,所以更多的時候表現得冷漠自私。
二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與偏執型不同,他們爲了面子往往偏離了自己的實際情況,他們無法從內心拒絕別人,這意味著對自我的否定,他們的價值需要建立在別人的認同基礎上,所以爲了得到認同,他們常常在各種關系中精疲力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典型。
解決方案:通過自我覺知,從上往下看,高屋建瓴。從外向內看,洞若觀火。把心打開,看到自己內心的委屈、絕望、憤怒、匮乏。看到自己內心的內疚、自責、自卑、傲慢、恐懼。補上愛的療愈,補缺失、療創傷、卸包袱。把四個內在小孩養大,建立安全強大富足自由的內心,按上人生的重啓按鈕。---來源 : 抑郁那些事 -
*心理學:學會滿足自我,讓自我人格獨立,才能擁有幸福的能力*
人作爲群居動物,不可能單獨而存在,這是人的社會性所決定的,所以,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當人作爲一個社會個體,他需要融入這個社會,和他人建立鏈接。他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他建立的價值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可和他人的認同,一方面我們需要遵從普世價值觀,另一方面我們也有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只有兩者和諧統一的時候,內在才會和諧甯靜,沒有人做到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這樣做就會被群體排斥甚至抛棄的危險。
所以,我們一生的努力上進,追求功名利祿,實現財富自由,實現人生理想。本質上都是一種追求社會化認同。追求他人的認同。當一個人價值得到體現,行爲得到肯定,需求得到滿足,就會呈現愉悅的狀態。
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功成名就。不是每個人都是鮮衣怒馬、仗劍走天涯。那只是歌詞中內容,理想的狀態。我們大部分人終究都是普通人,普通的長相、普通的家庭、普通的智商、普通的收入。我們奮鬥一生也就勉勉強強能夠維持生活。
不僅如此,我們還不得不面臨人生的困境,生活的意外打擊,各種各樣的壓力。造成我們內心的失衡和痛苦的感受。
俗話說:禍不單行,福不雙至。當你處在人生困境時,真實的感受就是黴運不斷找到你,讓你措手不及。
如果思維再加上情緒的加持,這時候就會把痛苦無限放大,放大自己的無助和絕望。
當我們處在人生的困境中,在痛苦的絕望中。我們總是期望從外面得到幫助,希望有外界的一股力量來把我們拉出泥潭。我們總是期望得到別人的理解,但事實上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你,所以總是從外面尋找力量,就導致失去了內在成長的機會。
所以我們會感到孤獨、感到無助。孤獨感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當中最容易遇到的情感體驗。孤獨感迫使我們不斷地去參與社交活動,這是通過頭腦向外尋求內在滿足的結果。
我們不斷把別人和喧囂帶進自己的生命裏。如果沒有和自己單獨相處的能力,那麽即使是在人潮擁擠的環境,那麽你依然感到孤單,即使在人聲鼎沸的鬧場,也會感到刺骨的寒意。這就是內在的自我向你發出的信號,讓你學會和自己好好的相處。
孤獨感會在抑郁症群體身上表現得尤爲突出,他們一方面期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接納,因爲內在自我的歸屬感缺失,導致自我無法找到棲身之所,與周邊的群體格格不入,並不是他們不想融入,他們很渴望的融入,但是內在自我意識不願意同流于集體的無意識當中,那樣就意味著失去了自我,變成了集體無意識的炮灰,像無頭蒼蠅一樣陷入集體的狂熱中,所以非常希望有人真正理解自己接納自己。
另一方面,他們恐懼被不理解、被傷害。不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的懦弱和處境。所以加緊逃離現實的處境和熟悉的社群關系。于是把自己封閉起來,關閉自己與外界鏈接的通道,這是基于本能的自我防禦機制。但這樣做並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只是頭腦的完美主義自欺欺人。
當我們不知道想要什麽,生活就胡亂塞給我們不想要的東西,當我們不知道要去哪裏,生活就把我們帶到不想去的地方。
當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被控制、被傷害、被改造。那麽無法從內在發展出獨立的個體意識,無法發現爲獨立的人格,就形成了等、靠、要的心智模式,形成依賴性人格。
沒有獨立的個體意識,就會把自己人生、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別人、寄托于組織、寄托于平台。那麽就永遠活不出自己,而是成爲別人的影子和附庸。
絕大多數心理問題,不管抑郁症、強迫症、焦慮症。根源在于前進動力是靠外界刺激,需要被外界承認才有存在的價值。
但是對生活的熱情和幸福感只能出自內省,向外界索取只能得到生理性的刺激,感官釋放而沒有意識充實的話只能是走向空虛。
所有想著超越自己的人都比較踏實,所有想著超越他人的人都無比焦慮。
滿足自我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找到本自具足的自己,陽明先生講: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我們都有一顆無善無惡的內心,這個內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如一面明鏡觀照著我們一言一行,事來心應,事去心空,而心外無物。
所有鏡子反射出來的都是內在的相,在個相裏,有糾結、有痛苦、有分離、有聚集。有悲歡離合,有生老病死。如果我們執著任何一個相,就會産生執著帶來的痛苦和糾結。因爲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外面都是自己內心投射的相。
所以佛經有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痛苦在于頭腦卻緊緊抓住不放。所以當你看穿頭腦給你制造的匮乏,你就發現,你什麽都不缺。
當我們從內在接納自己相信自己滿足自己,那麽我們在滾滾紅塵中才不會迷失,我們不需要酒精的刺激,依然可以澎湃,不需要別人的恭維,依然感到自信。不需要別人的認可,依然感到快樂。一個人,也可以千軍萬馬,仗劍走天涯。
這個世界沒有人能真正傷害你,只有你不肯放過你自己。
人生就是從迷失自己到找到自己的過程,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找到本自豐饒的自己。當你找不到自己的時候,所有的向外的擴張都是虛張聲勢。當你找不到自己的時候,即使再繁華的地方,也裝不下你的內心的荒涼。---來源 : 抑郁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