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焉知死” 與 “未知死焉知生”*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秋天、落葉
這幾天許多人都在關注一個叫沙白的女人。
幾天前我第一次刷到她的視頻,好多張生活美照,我以爲是一個生活VLOG博主,很像我身邊的一些朋友,談不上傾國傾城,但是自信、優雅、有品位,因此而美。但美得也還好啦,不知道爲什麽會有那麽多流量。
第二天我又看見她,很棒的英語,講了一些多國旅行和生活態度的話題。我英語水平一般,所以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信息,覺得她講得挺好,但也沒有極高的見解呀,仍然不理解爲什麽會引發那麽多人的關注。
直到我看到她所說的“最後一個視頻”,終于明白了她的故事以及當下的決定。我忍不住去打開看了她之前的那些分享“倒數第N天”的記錄,每一個都很難看下去,每每被巨大的壓力和震撼吞沒,幾十歲的人了竟然心潮澎湃到難以自抑,竟然有想哭的沖動。整個人似乎被籠罩在一股粘稠細密、令人難以呼吸的流體中,絕望與希望交織的心痛,擺脫不去。
起初我以爲自己是心疼這個“女孩子”。雖然她四十多了,但我還是願意稱呼她爲“女孩子”,因爲如此陽光、自我、無所畏懼、灑脫,通常這些氣質多是在稚氣未脫的青春少女身上,而她也是。如此美好的生命,如此令人豔羨的生活狀態,如此通透的心態,背後卻有巨大痛苦在煎磨她,並且她正在自己畫上句號。
後來我以爲自己是更心疼她父親。我有一個兒子,但我曾經很想要一個女兒,父親對兒子往往嚴厲督促,而和女兒之間的感情更帶著一份無條件的寵溺。非常理解這位父親對女兒一貫的愛與支持,而且直到最後時刻他也依然不變。我試著腦補了一下,瞬間就痛到不敢設身處地。他真了不起,而我心疼他的了不起。
但最後我發現真正讓自己陷入情緒當中的底層原因,還是對死亡的恐懼。對于陌生他人的故事,我會有同理心、同情,但說到底真正讓人不能自拔的還是和自身相關的東西。
平時我們都在用充實的時間安排來解決生的問題,用忙碌、快樂、追求甚至痛苦、回憶等一切方式來體會生,從而刻意地去回避死亡話題。說不清,說了也觸忌諱。我跟人講管理、講發展,也講療愈、講通透,有時也會提到“向死而生”的詞句,卻從來不敢講它是什麽意思。
我是怕死的。所以當有一個人,如話家常一般自若地說起向死的准備,這個自己一直不去想的事就這麽硬生生地放在面前,逼著自己去回答:喂,你怎麽看?猝不及防之下,我破防了。
我真的不知道面對她遇到的那些選擇,我會怎樣選,面對她的決定,我會不會有這樣的勇氣;面對生死的問題,我究竟有怎樣的態度,而這態度如果不明,是不是意味著我人生意義的匮乏?
我們不曾經曆過關于死亡的討論,也不曾受過相關哲學的教育。在我們的成長中只接受過兩個鮮明的觀點。
第一個觀點是:生命是寶貴的、至高的,而永別是痛苦的,傷害他人生命是最高等級的罪惡。因此我們要珍惜每一天,也要善待周圍重要的人。但這個觀點有另一個影響,就是當我們代入到那個要離去的人的角色,我們則無法安然,寶貴的東西不再有了,而痛苦也留給了他人。
另一個觀點,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爲某種信念而死是值得稱道的,這種信念是信仰、是感情、是道、是正義等等。但對于普通人來講,並沒有那種比生命更值得去堅持的信念感,那麽如果是沒有榮耀與殉道幸福加持的死亡,對應的豈不是毫無意義的虛無嗎?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你都沒活明白,又怎麽會知道死的事?也可以說,沒活明白的人,你要知道死的事幹嘛?孔子不講鬼神,但不是不信,天上人間碧落黃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你可以不明白,但不明白的東西也可以引導你活得更明白一些。如何去明白?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已經很了不起了,國與天下,則少有聖人也。學而時習之,了解人心萬物的道理然後去踐行,人生就能得圓滿。
然後你要是非要讓孔子說說死的事,他就來一句“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活著又忙又樂,也就忘了老死。
海德格爾卻反過來說:未知死,焉知生。死亡是人生存在的終極界限,不面對終點,你這一生奔忙個什麽勁兒?有方向嗎?只有真誠地面對終點,才能真正領悟到人生存在的意義。
人只有面對死亡的時候,才會放卻那些對世界的無謂憂慮,從而看清自己的存在,並且完全依賴自我的決意和選擇去生活。也正當此時,生命的意義和絢爛才逐次展開。
其實海德格爾也沒說清楚死是怎麽一回事,他只說死是專屬于每個人獨有的事,必須獨立去面對。重要的不是死是什麽,他老人家之前也沒死過,重要的是你要去面對你自己的死亡功課。
他倆的書我都看了,不得不說哲學家都是狡猾的。我問他們怎麽看待死亡?孔子說,找到你活的意義,就忘了死亡這回事了嘛。海德格爾說:那是你自己的事,我只是告訴你它很重要,不面對它你就不知道活的意義。似乎說了,似乎什麽也沒說。
但是我開始思考這件事了,這是重要的。
關于沙白,依著如今網絡時代的撕裂慣性,不出意外的仍然是撕裂的聲音。反對的聲音包括美化自殺、不遵醫囑漠視生命、過度追求外表和生活的形式美、不顧家人感受,支持的聲音包括活出自我、生命的質量勝過長度、離開的勇氣、通透坦然的態度。
我也有自己的傾向的,但我也向哲學家學一點狡猾,我不說,免得挨罵,只引用一位友人在朋友圈的話:“我們只是惋惜,也是第一次見識到,居然有這樣一位個性鮮明的女孩子,以這樣一種方式和世界告別。有一種死亡,我們還很陌生。”我想惋惜應該是雙方至少應有的一點點交集吧。
而我寫這篇文章的意圖,也不是要來點評熱點時事或這個人。我認爲她對我們最大的意義,是敦促我們每個人至少從這一刻開始,要認真思考一下生死這件事,不容回避。
無論你對她的人生選擇做什麽樣的評價,贊賞、認同還是否定,而你不得不承認的是:她對自己的人生有著清晰的態度,並且踐行。
哪怕你說她的態度不對,但她有,並且踐行到底。而且她和其他有些肆意沖動放任生命的人有本質的不一樣,那些人也許在生命最後一刻是後悔的,而她坦然,因爲她不是沖動,而是一以貫之。
所以,我要問自己的是:我對自己人生的態度是不是清晰?我回答:是。那麽有沒有踐行且以生命爲對價?我回答……不是。
有許多事,我知道自己想怎樣做,然而卻並沒有,因爲有許多顧慮來自于未來人生或有的潛在坎坷,例如經濟考量,例如人情世故。我自認爲已經是比較通透的人了,卻總還是多少有自違之處的。
可是如果我的人生已進入倒計時,肯定不這樣,一句“去他X的”,掄圓了幹呗。但是,人生啊,哪一天不是在倒計時呢?只不過余地稍微長一點,就不當回事了,雜念就占主導了。
所以,我覺得自己是慚愧的。
修身沒修好,“發憤”不夠,“樂”也不夠,所以當“老”和死的話題出現的時候,還是惶惑。終點不清,對自己存在的意義就不那麽確定,所以做人做事不那麽堅決,還不算活出真我。
孔子和海德格爾在一邊看著我狡猾地笑 :“你呀,未知生,也未知死哦。”
沙白做到了生而盡心、向死而生。而她出現在大衆視野,既不是讓人效仿,也無所謂受人責難,假如我們隨意站在一個旁觀席、甚至站上一個制高點來做評判,來彰顯自己的觀念或學識,我覺得有些辜負了她對我們的意義。
這個意義是引發思考,引發對人生、對生死的思考,而不是關于她。
如果對于死亡的恐懼,是因爲不甘,那些曾經做錯的事、曾經違逆的心意始終放不下,生怕這份遺憾再無機會去做些什麽,那麽是不是應該想一想當下該怎麽做?以後的每一個當下又該怎麽做,才能至死無憾?
如果對于死亡的恐懼,是因爲不舍,所有愛的人、生活中有趣歡喜的一切,一刻後就不複存在,那麽是不是應該想一想自己和世界、和他人究竟是怎樣的關系?是應該修淡然、好撒手,還是應該修圓滿,又或者是修意識、求腦機接口?
如果對于死亡的恐懼,是因爲不忍,生怕自己成爲他人的痛苦之源,也怕自己的未盡事宜給他人帶來困擾,那麽是不是應該想一想因果?你是誰的果,又是誰的因?因上努力如何做?果上隨緣又如何分說?
這些問題我都答不了,至少答不好,連我自己都覺得不過關。我覺得世人能答好的也不多。而沙白答好了,是不是好的答案且另說,反正她覺得好,關鍵是——她交卷了。
別看人家的卷子了。
我們該慶幸的是我們的交卷時間還沒到,還有時間好好想。---[原創文作者 : 劉捷/來源 : 秦朔朋友圈]
*作者簡介:財經管理作家,著有《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自己》《職場經濟學》和《史上職場風雲錄》。
*惑與不惑,皆是收獲*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燈塔、海浪、夕陽
編者按:10月18日,由秦朔朋友圈出品、屠波執筆、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不惑——求解中國民企長青之道》一書,在正泰四十周年創業發展大會上首發。本文爲屠波的創作手記。
開始構思和創作正泰四十年創業史的時候,恰逢2024年初的電視劇《繁花》熱播。轟轟烈烈的改革熱潮席卷上海灘,透過八方來朝的南京路,燈紅酒綠的黃河路,其中吉光片羽的史海鈎沈,倒是讓原本有些褪色的記憶重新鮮活起來,給創作注入了不少靈感。
劇中在商海中翻騰的人物,除了時髦光鮮的男女主之外,最令我覺得親切和真實的是穿著寬大西裝,操著一口洋泾浜,圓滑世故又不乏精幹真誠的範廠長。
這與我兒時印象中倒騰各種生意的浙江小老板非常貼合,因爲地域和文化的關系,他們或多或少與上海沾親帶故,或者近水樓台,可以比較輕松地分享到改革開放火車頭帶來的“流量”紅利。
同時他們也受海派文化熏陶,注重形象,樂于交際,善于表達。
年少時的我,一度以爲這些特質拼湊起來的形象,就“應該”是典型的“浙江商人”,就好比驚歎于浪高聲闊的錢江潮,便以爲天下的江海交彙,都會如這般的壯懷激烈。
直到慢慢從長輩口中和傳媒報導裏知道了“溫州商人”的存在。
大家言語中所描繪的低調、精明、抱團、務實等共性,再加上特立獨行的方言體系,平添了不少神秘感,也讓我徹底推翻了原有對“浙江商人”的定義。
原來這方山水間,不僅有澎湃洶湧的錢江潮,也有淺吟低唱的瓯江水。
在整理浙商翹楚南存輝的正泰創業史時,無論是查閱史實,還是訪談高管,就像逐浪在瓯江中一般,雖有蜿蜒和起伏,卻總能讀出其中的平穩與從容。
不禁讓我在腦中盤旋出諸多好奇,隨之是困惑:中國民企的四十年發展實踐表明,遇上急流險灘是創業的必然,掌舵正泰的南存輝到底是有哪些心法,才能將跌宕,處理得如此波瀾不驚呢?
帶著一直盤旋在腦中的“惑”,終于趕在臨近春節前的一周,有機會在西子湖畔當面向南存輝求解。那是一個雨天,一夜的淅淅瀝瀝,讓整個城市浸潤在一種溫潤靜谧的氛圍中,被樹蔭合圍的小樓,避世不遺世,是訪談的絕佳場所。
訪談安排在緊靠窗邊的一張圓桌,我們提早坐定,一邊准備一邊等“主角”的到來。不一會兒,南存輝疾步走進屋內,他和秦朔老師相識多年,握手寒暄,語氣真誠而樸實,可辨的鄉音和溫暖的笑聲讓屋裏的空氣洋溢起來。
他指指窗外略顯陰雨的天氣,說:“外面刮風下雨,有人可能心情受影響,有人可能覺得淋雨不方便,但我看到雨,是很歡喜的。
其實無論晴天雨天,全在自己怎麽看。晴天就曬被子,雨天就打傘,都是正常的。”簡單的開場,就透著點樸素的“物來順應”,諸多被陰晴難料所擾的“惑”,在南存輝的輕描淡寫中,皆舉重若輕地化解了。
當天的訪談節奏很快、信息密度很高,既要從南存輝的視角回顧正泰四十年的成長曆史,又要剖析關鍵轉折時點的經驗得失,一口氣回答四五十個問題,對體力和腦力都是巨大的考驗。
一來一回中,南存輝始終保持著和緩的語調,他往往會認真傾聽,略加思索,整理思緒,用比較簡要而生動的語言來做回應。
|2003年7月,正泰舉行“接軌長三角,打造國際性電氣制造基地”動員大會暨項目簽約儀式。
比如在如何決策産業的戰略方向時,他會說“聽中央的,看歐美的,幹自己的”;在營造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時,他會說“尊重成功,包容失敗”;在看待企業規模和經營可續時,他會說“別想做老大,沒有最大,只有更大”;在談及深耕實業專注主業時,他會說“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在談及經營理念和管理思想時,他會說“不貪心,不偷懶”。
沒有堆砌的辭藻,初聽起來樸實無華,當透過筚路藍縷四十年的時光棱鏡折射後,就顯得格外厚重和洗練。大巧若拙,虛心若愚,確實非常“南存輝”。
有幾次的問答來回中,南存輝表達完後,還會微微前傾身體,用真誠的語氣向坐在正對面的秦朔求教,虛心征詢對一些事件和觀點的看法。
問道而解惑,是南存輝在正泰創業求索中,一直秉持的心態和習慣。發轫于溫州的民營企業,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除了“四千精神”的創業幹勁,能獲取的資源少之又少,而創業路上的“惑”卻越幹越多。
要解惑,必須腳步走出去,心胸打開來。所以在遇到質量提升的難題時,他取經上海,用“三顧茅廬”的方式求教退休專家。
爲請三位“老法師”出山,南存輝不惜在老工程師家裏幹家務,甚至睡地板,用赤誠之心打消他們的顧慮,才有了後來“要牌子,有了牌子才有票子”的佳話。
在面對法人公司“集而不團”的難題時,南存輝問道專家,經濟學家周其仁點破迷津,才有了後來對正泰股份制改革意義重大的“雁蕩山會議”。
在謀求進入新能源行業時,南存輝求教的行業前輩、學者教授、技術專家更是不勝枚舉。有惑就得解惑,解惑才能不惑。可以說,南存輝的正泰創業史,有對不惑的追求,才有解惑的日常。
南存輝受同宗同族的伯父南懷瑾先生的提點和影響深遠。一次,他向南老請教“四十不惑”當爲何解,南老沒有直接作答,反問他怎麽理解。
南存輝思索後回答:一般人四十歲的時候事業應該有所成就,也有一定的閱曆,這時候面對外界的誘惑,並不是不會被迷惑,而是要做到不要被迷惑。南老微笑點頭:答比問好。
這則對話在多個場合被提起,流傳甚廣,也成爲本書《不惑》的由來。
《說文解字》中,“或”在甲骨文的形態是一個捕獸的陷阱,中間有個捕獸夾,周圍有四個點,代表多個捕獸夾或者陷阱。因爲捕獸的結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徒勞,圖形傳遞的是“可能”“也許”的不確定性。
演進到小篆時,進一步抽象爲“口”和“戈”,前者代表範圍,後者則是武器,意爲在一定範圍內進行選擇和決策。據此理解,“或”在心中,便是內心中的迷障陷阱,要做到不惑,不僅要擦亮雙眼,更要練就“心明如鏡”的修爲。
2024年10月18日,正泰四十周年創業發展大會在溫州舉行。正泰翻開了新的篇章,中國民企在高質量發展的求索路上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如今重新翻看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不惑——求解中國民企長青之道》,細細端詳封面上由張索老師書寫的“不惑”兩個大字,不禁萌生了新的感悟。
創業四十年,彈指一揮間。爲了能清晰勾勒出正泰的發展脈絡,全書按照三個發展階段鋪陳展開 :
-始于1984年柳市創業,到1997年集團股份制改造完成的“正念恒久”篇;
-從1998年産業鏈向上延伸,進軍高中低壓,到2010年“十年磨一劍”,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的“正道彌新”篇;
-從2011年探索出光伏産業新的商業模式,到2024年正在進行時的數字化轉型、全球化布局、産業鏈升級、新技術突破,則爲“正和共生”篇。
不畏惑
正泰的緣起,離不開溫州柳市低壓電器市場的草莽生長。繼承父親修鞋生意的南存輝,在街上偶然的發現,激活了他的經商創業的基因,開始轉行做電器。今天回望,會覺得那個時代遍地機會,其實真要躬身入局,就算一個小小的低壓電器開關,也並非那麽容易拿捏。
初入電器行當,南存輝跟人跑過供銷,馬不停蹄地跑場子,稀裏糊塗地拜碼頭,一趟下來精疲力竭,感覺這活幹不了。隨後開始租了半個鋪面,前店後廠自己加工電器,一個月下來有合夥的同學嫌錢少,退出了。好不容易堅持下來,上了道,南存輝迎面撞上打擊投機倒把的“八大王”事件,整個柳市一片肅殺。
面對大起大落的外部環境,年輕的南存輝必然心存疑惑,是咬牙堅持,繼續走無人走的路,還是安分保守,繼續擺修鞋攤走老路。
歷史的後視鏡只能還原真相,但無法給鏡中人以方向。
如果當時的南存輝選擇後者,也不失爲一個理性的決定,相信在另一平行宇宙,會多一個憑手藝勤勞致富的人。
但現在的我們知道,面對時代給出的“考題”,南存輝選擇的是“不畏惑”,勇敢而堅定地邁出創業的一步。如同河攔住去路,與其畏水,不如下水,摸著石頭過河。
這才有了後來求精開關廠立質量謀發展,才有了遍布全國的經銷網絡,才有了被商學院稱道的正泰股份制改革案例。正因爲創業初期的“不畏惑”,才讓這個時代多了位優秀的企業家,多了家行穩致遠的好公司。
|創業初期的樂清縣求精開關廠(正泰集團前身)一角
不執惑
在訪談中,南存輝曾多次提到了溫州的重商文化。源自南宋“永嘉學派”的事功主義,讓這片土地流淌著與衆不同的經商血脈,也造就了人人做生意的活躍氛圍。硬幣往往有兩面,甯當雞頭不做鳳尾,固然形成了“老板文化”,但囿于眼界和能力的局限,多數老板都只能被冠以“小老板”,固守自己的舒適圈。
守業從來是守不住的。2003年,作爲“改革模範生”的浙江,出現了經濟增長乏力、後勁不足的疲態,全省規模以上制造業的增加值率只有22.8%,低于韓國20個百分點。當時的省委省政府針對性地提出“八八戰略”,要求省內經濟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的合作與發展。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政策方向,與南存輝謀求産業升級的戰略不謀而合,他並不執念于做“低壓電器”,他向往的是更大舞台,做高中低壓一體化的智能電氣,做低碳節能智慧的綠色能源。
一方面,落子上海松江,投産正泰智能電氣園區,發展輸配電産業;另一方面,圍繞“電”字延伸産業鏈,從零開始延攬人才,組建團隊,進軍完全陌生的光伏産業。
關鍵的抉擇,從來不是輕而易舉的。內部的不同聲音,外部的技術風險,都如前進路上的“捕獸器”,要將前行者逼回“安全地帶”,以“執著”之名束縛住創業者的手腳。
南存輝曾自嘲:可能因爲上輩子修行不夠,所以這輩子才做制造業。我相信他說的是真心話,制造業的修行,既來自于一顆螺絲、一枚鉚釘的“摳細節”,也來自于一步一個台階的“修天梯”。
既然要修行,就得破執念之惑。邁過了“不執惑”,正泰的商業版圖清晰可見,描繪出“發電、儲電、輸電、變電、配電、售電、用電”全産業鏈一體化發展的新態勢。
|當時亞洲最大的漁光互補電站——溫州正泰泰瀚 550 兆瓦漁光互補電站並網發電
不迷惑
2009年底,正泰即將圓夢資本市場的沖刺之際,南存輝主動申請延後了上市路演和答辯,選擇到南老的太湖大學堂進行閉門七日禅修。按照南老的規矩,一旦踏進學堂大門,不接電話、不能請假、不可見客,偌大一家企業的當家人就要“與世隔絕”七天之久,何況還是在上市的關鍵時刻。大家都不理解,勸他再考慮斟酌。
南存輝自有道理,一來是南老年事已高,將來再親領禅修的機會愈發難得,二來正泰即將成爲一家聚光燈下公衆公司,機會增加的同時,誘惑也會隨之而來。“心空及第歸”,禅修給了他保持初心,排除雜念,自我覺察的莫大空間。
事後他分享了學堂中對《論語·學而篇》中“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解讀。南老援引“菩薩畏因,衆生畏果”的佛家理念,認爲“終”是結果,“遠”是導致結果的最初起因。那麽“慎終追遠”的意思就是:凡事重要的是起心動念,與其追求好的結果,不如追求好的開始。
堅持起心動念,讓南存輝和正泰能從容淡定地面對複雜幻變的惑。在經曆行業的數個周期中,南存輝始終保持著難得的清醒,他給團隊立明決策的底線:一切爲了“安全、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完稿已經半年多時間,在《不惑》出版之際再讀,又多了幾分感悟:不畏惑,不執惑,不迷惑。正如書名所言,“不惑”是境界,是追求,是彼岸;“求解”才是態度,是日常,是收獲。願開卷者,與君同行,惑與不惑,皆是收獲,是爲記。---[原創文作者 : 屠波/來源 : 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