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思維在AI時代尤爲重要,不會質疑機器將帶來風險*
·在未來,缺乏技術是最大的威脅,60%-80%的就業崗位會受到生成式AI的影響,機構的持續學習能力將是未來最爲重要的10件事之一。
在人工智能時代,批判式思維變得更加重要。如果沒有獨立思考或批判思考的能力、不會質疑機器給出的結果,就會産生風險。10月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創辦的第十屆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上,世界知名商學院意大利博科尼大學校長安德裏亞·西羅尼(Andrea Sironi)教授作出上述表示。
參與同一論壇的美國芝加哥大學Booth商學院院長馬達夫·V·拉詹(Madhav V. Rajan)教授也認爲,機器給人類反饋,人類整合和判斷,選擇最佳解決方案,人類的判斷力將是更加重要的。此外,生成式AI工具的出現也會帶來學術抄襲和走捷徑,因此需要界定達到何種程度可被定義爲篡改或抄襲,也需要使用檢驗工具檢測相關內容是原創還是生成。
AI幫助科研,也帶來學術不端
20世紀50年代,人工智能的概念被提出並掀起了熱潮,此後經曆了漫長的冬天。馬達夫·V·拉詹表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計算機越來越便宜,滲透到生産生活中,出現了機器學習。上世紀90年代開始,機器學習迎來了熱潮。隨著計算能力越來越強大,數據量越來越多,人工智能的演變出乎意料,如今,ChatGPT已經成爲增長最爲迅速的應用之一。
馬達夫·V·拉詹表示,AI是工具盒中的一個新工具,“人們可能會覺得,有了AI,人類就要下崗了。但我們可以更加有效、向善地利用這些工具,讓流程更加簡化,利用這些工具更高效地做研究。”
安德里亞·西羅尼表示,高校可以利用AI工具從事科研、管理工作。AI可以更好地追蹤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更快地了解學生的難處,AI帶來平權,實現更加公平的資源分配。但由于可獲得性的不同,AI技術反而會放大不平等性。AI也會帶來數據安全、個人隱私等風險,學術不端現象可能會增加,學生也會過于信賴AI。
“在歐洲使用AI工具比在其他地方有更多的限制,當然還有隱私的考量、知識産權的風險,如果訓練大模型,就需要收集很多數據,如果在一些原始數據之上創造了新的內容,誰擁有所有權?”
此外,馬達夫·V·拉詹同樣表示,生成式AI工具的出現也會帶來學術上的抄襲和走捷徑,因此需要界定達到何種程度可被定義爲篡改或抄襲,也需要使用檢驗工具檢測相關內容是原創還是生成,但檢測仍然困難,“我們還需要其他工具來補充,不能完全信任目前的檢測軟件。”
不過,安德里亞·西羅尼認爲,“對于高等教育行業來說,總體上對AI的態度是樂觀的。高等教育會受到AI的重大影響,但並不是一種顛覆性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機遇很多,但風險也非常巨大,特別是那些潛在的未知風險。”
批判思維在AI時代尤爲重要
“商學院的根本就是要教會學生利用AI工具做出更好的業務決策。”馬達夫·V·拉詹表示,要讓學生學會使用新工具並應用于業務場景,提高決策效率和利潤率。“我們不能在沙上建塔、走捷徑,每一年都提交同樣的教學大綱。教師必須厘清課程內容,以及學生可以在什麽程度上使用人工智能工具。”
安德里亞·西羅尼表示,如果能夠掌握AI技能,人們在就業中就會更加如魚得水。
麥肯錫的調研顯示,38%的CEO和48%的首席人力資源官認爲,在未來,缺乏技術是最大的威脅。
與此同時,60%-80%的就業崗位會受到生成式AI的影響。76%的高管認爲,機構的持續學習能力將是未來最爲重要的10件事之一。
“計算機科學、終身學習都非常重要。我們已經進入了這樣一個時代,根據現有需求教給學生技術只是開始,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安德里亞·西羅尼表示,在人工智能時代,批判式思維變得更加重要。未來人們會和機器共事,如果沒有獨立思考或批判思考的能力、不會質疑機器給出的結果,就會産生風險。
“我們應該不斷學習,然後傳授給我們的學生,讓他們以最佳的方式來應用。機器給我們反饋,人類進行整合和判斷,選擇最佳解決方案。”馬達夫·V·拉詹表示,人類的判斷力將是更加重要的。
與此同時,在高度自動化的時代,人類之間更高等級的合作、跨學科的知識和能力同樣重要。例如在商學院中,AI可以融入傳統常規課程,AI與金融、財務的結合越來越緊密,AI在資産管理、風險管理、金融建議、退休規劃、養老金規劃等領域具有變革性的應用。
安德里亞·西羅尼表示,因此10年前,博科尼大學招募全球頂尖人才,成立新的院系,建立金融學位和數據科學等交叉學科。
盡管要把AI的專業能力和知識擴展到整個學校形成跨項目的融合非常困難,有時候會遭遇教職工的抵制,但去年,博科尼大學擁有了跨院系背景的人工智能碩士學位。---來源 : 澎湃新聞 -
*興趣會引導你成功!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達尼埃爾·謝赫特曼南外開講*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 劉飛 *記者 : 于露] 10月24日,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達尼埃爾·謝赫特曼教授受邀來到南京外國語學校,爲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精彩而又深刻的學術盛宴。
在講座中,謝赫特曼教授分享了自己踏上科研之路的故事,他對科研規劃的深刻見解給予了同學們極大的啓發。
據了解,達尼埃爾·謝赫特曼教授是著名理論物理學家,20世紀80年代,他發現了准晶體結構,並于2011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同時,謝赫特曼教授與中國也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曾多次到訪中國。
在講座中,謝赫特曼教授分享了自己踏上科研之路的故事。
他回憶道,小時候他曾夢想成爲一名工程師,然而在大學攻讀工程專業期間,通過爲期兩年的交換生科研學習,他點燃了對科學研究的熱情。
他形容自己的科研之路“充滿了偶然”,一次在走廊與教授的簡短交談促使他決定研究鋁錳合金的固化課題;恰巧在辦公室碰見領域內的著名學者,使他獲得了參與研發的寶貴機會。
在成功研究出極具價值的1%和2%鋁錳合金的同時,他也發現了用兩個圖形實現晶體的正五邊形密鋪。在同伴的支持下,他發表了相關論文,引發了全球學術界的廣泛探討。
此外,謝赫特曼教授在演講中對科研規劃的深刻見解給予了同學們極大的啓發。
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誡大家,要以興趣爲指引,追求自己熱愛的研究;應堅定自我目標,懷有“成爲第一”的信念,不斷向前邁進。即使最終並非名列前茅,拼搏進取的精神依然不可或缺。
接著,幾名同學就准晶體的研究與應用等專業問題,以及科研、競賽方向上的困惑等規劃問題向教授請教。謝赫特曼教授耐心地解答了同學們的疑問,在回答過程中還多次提及AI。
“同學們在提問中談到‘有用與無用’的問題,其實謝赫特曼教授在介紹時,也說曾經想成爲一名工程師,但後來成了一名科學家。”
南京外國語學校黨委書記劉前樹表示,每個人追求一項職業、追求個人的成功,可能是很自然的一個人生目標。
但是我們在追求這些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我們內心真正熱愛的東西。對真理的追求、對人類知識邊界的拓展,這些崇高的目標,希望同學們永遠留在心底。
劉前樹勉勵同學們,機遇留給有准備的人,所以每位同學要打好基礎,這是將來做成“發現”的一個基礎。“謝赫特曼教授特別強調溝通表達的重要性,我也希望南外的孩子們無論在哪裏求學,一定要成爲人群中樂于溝通、善于把周圍組織起來,爲更美好的目標共同奮鬥的種子,這個時代是屬于大家的時代、合作的時代。”
“我詢問教授,如何找到自己興趣?他的建議給了我啓發。”高二(8)班的張哲涵同學說,“教授告訴我們,人生中運氣也很重要,在這種情況面前,只能盡力把握機會,而且最好的方式是通過教育、好好學習,這也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和物理獎都與AI領域相關,我其實想問教授,AI和各種學科的融合,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還是特例。”
國家化學競賽二等獎得主吳致遠同學說,教授在解答其他同學的問題時,一定意義上回答了自己的問題。“他說AI的發展是創新性突破,將是未來世界一個非常重大的趨勢。”
(學校供圖)---來源 : 現代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