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出 “泰坦尼克號” 的百年船廠,悲情謝幕
9月,位于英國貝爾法斯特市的著名船舶制造商哈蘭德-沃爾夫公司(Harland & Wolff)進入破産清算程序。
這家成立于1861年的傳奇船廠,曾經代表著英國造船工業的頂尖水準。最爲人熟知的代表作,莫過于1912年完工,又在處女航中觸冰山沈沒的豪華郵輪“泰坦尼克號”。
如今,一個多世紀過去,“泰坦尼克號”的制造商哈蘭德-沃爾夫終究也敵不過時代的鏽蝕,不斷掙扎後宣告破産。
在令世人唏噓的背後,這家傳奇船廠更爲英國痛苦的去工業化轉型過程留下一個新的注腳。
* 平民小夥的逆襲
哈蘭德-沃爾夫公司,正如它的名字所示,是由英國商人愛德華·哈蘭德和他的助手、德裔英國人古斯塔夫·沃爾夫創立。
哈蘭德的創業經歷非常具有那個時代特有的傳奇色彩。
他出生于英格蘭約克郡的一個平民家庭,做醫生的父親在看病之余,還對工程發明有濃厚的興趣,並擁有一項蒸汽動力車的專利。
在那個蒸汽工業風口的時代,老哈蘭德與被後世稱爲“鐵道之父”的史蒂芬孫成爲好友。15歲初中畢業後,哈蘭德就被父親送進史蒂芬孫家族位于紐卡斯爾的火車工廠做學徒,從此和蒸汽動力工程結下了不解之緣。
左圖:哈蘭德。右圖:沃爾夫。
五年學徒工生涯結束後,哈蘭德通過他叔叔的關系,結識了他此後的事業貴人、來自漢堡的德裔猶太商人施瓦貝。
當時,施瓦貝投資了英國利物浦的畢比航運公司,哈蘭德就在施瓦貝的安排下進入了造船行業工作。哈蘭德先後在格拉斯哥和紐卡斯爾的兩間船廠工作了三年,但是一直沒有獲得太多重視。
據哈蘭德回憶,作爲船廠的首席制圖師,當時自己的周薪只有1英鎊。即便按照19世紀50年代的物價標准,這個薪水也只能緊緊巴巴地生活。
1854年,施瓦貝再次鼓勵哈蘭德跳槽,前往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市。這裏的造船業剛剛起步,正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員,年僅23歲的哈蘭德很順利地在當地一間小型船廠受聘爲總經理。
在他科學而嚴格的管理下,工人的工作效率和質量都得到了提升。據他當時的同事回憶,哈蘭德嚴格禁止工人在崗位上抽煙鬥,還經常拿著粉筆和象牙尺子在船塢裏不知疲倦地來回巡視,以便發現錯誤及時標注。
哈蘭德的才幹得到了老板希克森的高度認可,在哈蘭德的高效管理下,船廠維持著良好運轉。不過希克森老板的個人財務狀況卻是一團糟。
1858年9月,希克森給哈蘭德寫信,希望將船廠以5000英鎊的低價出售給這位年輕的經理。
一時間,哈蘭德陷入了迷茫,他看好蒸汽動力船舶取代帆船的行業發展趨勢,也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帶領船廠快速騰飛,但是還不滿30歲的哈蘭德沒有這麽巨額的資金收購希克森的船廠。于是,他寫信給施瓦貝,請求貴人再幫自己一把。
僅僅兩周後,一封熱情的回信,附帶著一張5000英鎊的支票就出現在了哈蘭德的案頭。
1858年11月1日,愛德華·哈蘭德就成爲了這家“哈蘭德船廠”的新主人。
施瓦貝不光資助了哈蘭德購買船廠,更通過畢比航運公司給了哈蘭德三艘新船的訂單。
這三艘被命名爲“威尼斯人”“西西里人”和“敘利亞人”的新型機帆船,采用了全新設計 :船身很長、船梁窄、平底,用鐵質甲板替換了當時常用的木甲板,以增加船身強度。
雖然這種新奇的造型被同行譏諷爲“畢比的棺材船”,但是新船型的航速和載重量都得到了質的飛躍。畢比公司對此印象深刻,隨後又加購了同船型的六艘船,這天降的大訂單給了新創業的哈蘭德充足的利潤空間。
1861年,知恩圖報的哈蘭德將施瓦貝的外甥、自己的私人助理古斯塔夫·沃爾夫提拔爲船廠的合夥人。這家名爲哈蘭德-沃爾夫的百年老廠,也正式啓航。
此時公司已經頗具規模,所設計的船只得到了著名的跨大西洋航運公司——白星公司的認可。
白星公司爲船廠提供了穩定的訂單和現金流。哈蘭德-沃爾夫公司還一度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訂單。
當時美國內戰激戰正酣,哈蘭德-沃爾夫爲南方政府設計了當時航速最快的輪船,以逃避北方政府的海上封鎖。
同時,哈蘭德知人善任,選材不拘出身,且用人不疑。合夥人沃爾夫同樣是船舶設計人才,而且和英國的猶太人社團聯系緊密,可以爲公司拉來訂單。
1874年,哈蘭德又招募了自己公司的學徒威廉·皮里作爲第三名合夥人。皮里善于溝通,是個營銷天才,負責尋找買家和談判交易。
曾有記者詢問哈蘭德是如何處理三個合夥人之間的關系,哈蘭德認真地回答道:“嗯,沃爾夫設計船只,皮里銷售船只,而我負責抽公司的雪茄。”
不必爲公司俗務操心的哈蘭德熱心政治,曾擔任貝爾法斯特市市長,並在58歲時選擇退休,之後移居倫敦,擔任了6年國會議員,直到1895年去世。
至今,哈蘭德的銅像仍矗立在貝爾法斯特市政廳前的廣場上,見證著這座他創業奮鬥過的港城的興衰。
* 巨輪悲歌
哈蘭德-沃爾夫公司的發展,正趕上了19世紀後半葉蒸汽動力逐漸取代風帆動力成爲遠洋航運的主力的年代,更與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海上霸權密不可分。
當時,歐美各國都迫切需要新的蒸汽動力輪船替代傳統帆船,在大洋上不停歇地航行,將貨物和旅客運送到世界的各個主要港口。
在1914年一戰爆發前,哈蘭德-沃爾夫公司已經設計制造了超過400艘各型民用船只,而其中最著名的一艘,莫過于1912年完工的皇家郵輪“泰坦尼克號”。
1911年,船塢內的“泰坦尼克號”。
與大衆認知不同的是,“泰坦尼克號”並非當時獨一無二的豪華郵輪。
事實上,哈蘭德-沃爾夫公司當年總共建造了三艘“奧林匹克級”的豪華郵輪,“泰坦尼克號”只是這一系列的二號輪。
當時,北大西洋上最爲著名的白星航運公司與哈蘭德-沃爾夫公司有著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穩定合作關系,在“泰坦尼克號”之前,哈蘭德-沃爾夫已經爲白星航運建造了近百艘客輪和貨輪。
19世紀90年代,白星航運迎來了業務量的飛速增長和航線的擴張,而白星的跨大西洋客輪航線所主要追求的指標,也從速度逐漸轉向舒適度。
伴隨著遠洋輪船技術的進步革新,白星公司向哈蘭德-沃爾夫公司訂購的船只也越來越大,從早期只能運載數百人的千噸級船舶,逐漸突破萬噸和兩萬噸,每次都能運載數千名乘客往返于歐洲和美國。
1908年,白星的競爭者英國冠達郵輪公司新投運的兩艘豪華郵輪“盧西塔尼亞號”和“毛里塔尼亞號”在噸位和速度上都超過了白星當時的主力郵輪“條頓號”“莊嚴號”和“亞德里亞海號”,這讓白星公司董事長伊斯梅心急如焚。
伊斯梅很快找到了那位30多年前被哈蘭德從學徒提拔上來的營銷天才威廉·皮里。此時的皮里已經作爲董事長執掌哈蘭德-沃爾夫公司超過十年,運輸商和造船商共同面對的壓力,促使皮里下決心爲白星設計建造出當時世界上最大和最豪華的遠洋郵輪。
皮里很快就聯合哈蘭德-沃爾夫的總設計師安德魯斯和首席繪圖師卡萊爾拿出了一份驚人的設計圖紙。這款長882英尺(約269米),寬92英尺(約28米),高104英尺(約32米),總排水量超過5萬噸的超級豪華郵輪,由三台蒸汽機推動,總輸出功率達到5萬馬力。
在底艙的燃燒室內,176名司爐工每天需要用手將600多噸煤鏟進鍋爐,再將100多噸煤灰鏟入大海,他們的辛勤勞作最高可以讓巨輪獲得23節的航速,僅需7天就可以完成近3000英里的北大西洋航程,將乘客從英國南安普頓送抵美國紐約。
“泰坦尼克號”標志性的四根煙囪,事實上只有前三根在運作,最末尾的一根是爲了美觀安裝的假煙囪,只爲廚房和吸煙室提供通風。在煙囪下方總共設計有10層甲板。
富麗堂皇的客艙配有給旅客的私人長廊,以及獨立的閱讀室、寫作室、吸煙室、咖啡廳、遊泳池和土耳其浴室,甚至連頭等艙客人的寵物狗,都配有單獨的狗舍並有專人照料,以免不聽話的“毛孩子們”亂吠影響其他貴賓的休息。
這批“奧林匹克級”郵輪總共建造了三艘,其中首輪“奧林匹克號”和二號輪“泰坦尼克號”同時由哈蘭德-沃爾夫公司在貝爾法斯特的皇後島船台上施工。
爲了建造這兩艘人類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巨輪,哈蘭德-沃爾夫公司拆除了原有的三座船台,並重建兩座新的大型船台。
一台高69米,寬82米的巨型龍門吊,是由建造了倫敦塔橋和愛丁堡福斯橋的蘇格蘭公司威廉-阿羅爾公司出品。兩艘巨輪分別于1908年底和1909年初開始鋪設龍骨。
在整個船廠,通過15000名工人的努力,並付出246人工傷、9人死亡的代價後,這兩艘巨輪在26個月時間內先後完成交付。
1911年6月,一號輪“奧林匹克號”完成了南安普頓往返紐約的首航。
在紐約港停靠期間,“奧林匹克號”還向公衆開放參觀,前後接待了8000名遊客前來一睹芳容。
1911年,“奧林匹克號”(左)與“泰坦尼克號”。
但首航僅僅3個月後,1911年9月,“奧林匹克號”就發生了一次重大事故,剛剛駛出南安普頓港的“奧林匹克號”船尾和英國皇家海軍的“霍克號”巡洋艦的船頭在懷特島內海發生了一次嚴重的撞擊。
“霍克號”巡洋艦半毀,幾乎傾覆;而“奧林匹克號”尾部兩個水密隔艙被海水填滿,卻仍然依靠自身動力返回南安普頓進行修理。
雖然事後白星公司不得不賠付了海軍部一筆巨款,但自家巨輪遭遇如此嚴重撞擊卻依然可以航行的事實,也無形中爲自己和哈蘭德-沃爾夫船廠打了一條響亮的廣告——“奧林匹克號”和即將投運的“泰坦尼克號”果真是永不沈沒的巨輪。
因爲哈蘭德-沃爾夫公司要卸下部分零件以盡快修複“奧林匹克號”,“泰坦尼克號”的處女航被迫推遲了數月。
1912年4月10日,終于投運的“泰坦尼克號”搭載著2224人(其中乘客1317人)駛向紐約。
後面的故事我們在電影中已經熟知 :4月14日午夜,“泰坦尼克號”的瞭望員發現了那座突然出現在巨輪前方的冰山,值班的一副下達了右滿舵和發動機全速後退的指令,但爲時已晚。泰坦尼克號的右前舷撞到了冰山,前面的5個水密隔艙進水。
當時和那位著名的大胡子船長愛德華·史密斯在一起的,還有“泰坦尼克號”的總設計師安德魯斯,以及其他8名作爲“品控管理小組”的哈蘭德-沃爾夫公司的精英員工團隊。
不難想象,作爲巨輪的設計者,這9名哈蘭德-沃爾夫公司的員工一定可以最先意識到,只能承受4個水密隔艙進水的“泰坦尼克號”此次必將沈沒。
但是,在安德魯斯的帶領下,這9個人都沒有選擇登上救生艇,他們與處女航即沈沒的“泰坦尼克號”一起,譜寫了一首工程師主動選擇與自己設計建造的巨輪同沈的悲歌。
* 艱難求生
雖然“泰坦尼克號”的悲劇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但是在足額的保險賠付之下,白星公司和哈蘭德-沃爾夫公司都未遭受嚴重損失。但兩年後爆發的一戰,則將這對合作超過半個世紀的老夥伴推向了不同的命運軌迹。
一戰中,當時白星航運全部35艘船的船隊都被英國皇家海軍征用,參與了這場殘酷的戰爭。
在“泰坦尼克號”之後由哈蘭德-沃爾夫公司建造的奧林匹克級郵輪的三號艦“不列顛尼克號”剛剛下水還沒來得及營運,就被皇家海軍征用爲醫療船,于1916年11月在希臘外海觸雷沈沒。
包括“不列顛尼克號”在內,白星公司在一戰中共損失了10艘大型輪船。
而戰後,元氣大傷的白星公司不複往日輝煌,最終在大蕭條過後,于1934年和老對手冠達郵輪公司合並。
而哈蘭德-沃爾夫公司則狠狠吃了一波戰爭帶來的造船業紅利。一戰爆發後,哈蘭德-沃爾夫一改自己半個世紀來主要制造民用船只的傳統,四年內爲英國海軍部建造了28艘各型軍艦。
爲此,他們還收購了數家英國各地的船廠,尤其是位于蘇格蘭戈萬的船廠被收購後,改建成爲專門建造軍艦和貨船的7個泊位。
而在二戰期間,哈蘭德-沃爾夫更是一口氣建造了6艘航空母艦、2艘重巡洋艦,包括今天停泊在倫敦塔橋旁邊作爲博物館的“貝爾法斯特號”重巡洋艦,以及131艘其他海軍艦艇。
同時,爲了應對戰爭期間大量的船只受損,哈蘭德-沃爾夫公司還修理了超過兩萬艘船只。戰時,哈蘭德-沃爾夫公司總共雇傭了超過3.5萬名員工,是當之無愧的英國造船業巨頭。
但二戰後,哈蘭德-沃爾夫的命運急轉直下。隨著噴氣式客機的興起,旅客對遠洋客輪的需求大幅下降。
20世紀50年代日本戰後造船業的複甦,更是給了包括哈蘭德-沃爾夫在內的英國造船業以致命打擊。
哈蘭德-沃爾夫公司在整個20世紀下半葉陷入了痛苦的轉型期 :客輪轉向貨輪,貨輪轉向油輪,到後來更是開發了海上鑽井平台、海上風電,甚至橋梁土木工程等領域的業務。
客觀上講,二戰後英國工黨興起,受到政府鼓勵的工會運動給資方帶來了沈重的成本負擔。
造船業作爲典型的重資本和勞動密集型産業,在人力成本逐漸提高而效率越來越低的情況下,英國本土造船業從20世紀60年代起已經再無可能和日本、韓國等地造船業展開競爭。
另外,北愛爾蘭在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持續的動亂,也傳染到了哈蘭德-沃爾夫在貝爾法斯特的工廠。數十年間,天主教徒工人不斷號召罷工與內鬥,讓公司管理層頭疼不已。
持續的財務問題導致哈蘭德-沃爾夫公司在1977年被工黨卡拉漢政府宣布國有化。但是20世紀80年代伴隨撒切爾政府的私有化政策,公司最終又被出售給挪威的奧爾森航運公司。
2003年,哈蘭德-沃爾夫公司在貝爾法斯特市中心皇後島的舊廠址被母公司作價4700萬英鎊出售給了房地産開發商,如今這裏成爲貝爾法斯特市的一個商業住宅綜合體項目——泰坦尼克區。
不過,這一切都難以挽救這家超過150年的老船廠伴隨時代而鏽蝕的命運。
2019年,母公司奧爾森航運決定將船廠出售,但是由于沒有買家,哈蘭德-沃爾夫只得進入破産前的托管。好在英國能源公司InfraStrata出手以600萬英鎊的超低價收購了該船廠。
由于新訂單極少,哈蘭德-沃爾夫依舊以每年超過4000萬英鎊的規模巨虧,其在倫交所的股價從2008年的39英鎊跌到每股8便士(1英鎊等于100便士),並最終在今年8月1日被倫交所停牌處理。
今年7月新上任的工黨政府拒絕爲公司提供價值兩億英鎊的貸款擔保,于是今年9月,哈蘭德-沃爾夫別無選擇,時隔5年後第二次進入破産清算程序,連帶著公司現有的1500個雇員崗位陷入危機。
如果在短時間內無法找到買家,這家163年間建造了超過1600艘大型船只的傳奇船廠,則可能被迫走入歷史。
回首哈蘭德-沃爾夫公司一個多世紀的歷史,它最初的幾位創始人都稱得上是造船行業的翹楚和商業奇才。他們正巧趕上了英國“日不落”的輝煌和造船業最好的時代風口,公司“出道即巅峰”。
20世紀初“泰坦尼克號”的悲劇並沒讓公司聲譽受損,其反而借著兩次大戰的機遇迎來了飛速擴張。
而哈蘭德-沃爾夫公司業務在戰後的滑落,直到21世紀的積重難返,在英國諸多上百年制造業老廠中則頗具代表性。
此時,也許只有一句話能送給這些鏽蝕和消亡中的百年老店——“時代變了”。
---[總第1160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雜志標題 :“泰坦尼克號”制造商謝幕*作者 :曲蕃夫*編輯 :徐方清/來源 : 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