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文學家拍到了什麽 :一個巨大的圓盤,它距地球180光年*
看!天文學家拍到了什麽 :
這個可不是UFO,這是一顆恒星的圖像,它是一顆距離地球180光年的恒星。
雖然圖像有點模糊,但從圖像中我們可以依稀的看到這顆恒星的表面活動。
它的表面活動非常激烈,和太陽這樣看起來光滑的表面不同,它的表面有一些明顯的光斑,光斑在不斷的翻滾,這些光斑是巨大的等離子泡。
太陽的表面也有這樣的結構,不過很小,我們稱爲太陽的米粒結構。
太陽米粒結構
那麽這顆恒星的離子泡很大很大,每一個泡的大小約爲太陽的70倍。
所以想一想這顆恒星得有多大呢。
這顆恒星的直徑在4億多公裏左右,大概是太陽的350倍。
把這樣尺寸的恒星放到太陽系的話,它會到達火星的軌道。
也就是水星、金星、地球以及火星都會被它吞沒。
這就是天文學家,這次拍攝到的恒星--劍魚座R星。
劍魚座R星是一顆紅巨星,它的的尺寸看著比太陽大好多,但它的質量其實並不大,約1.5個太陽左右。
也就是這顆恒星是虛胖,空有體積但卻沒有質量,就像棉花糖那樣。
那爲什麽它的體積這麽大,質量卻不大呢?
這是因爲它曾經曆了一個膨脹的階段。
大概在10億年或者20億年前吧,它和太陽的大小其實差不多。
那個時候它也是一顆主序星,主序星就是內核主要以氫爲燃料聚變的恒星。
這時的恒星相當于恒星的壯年時期,太陽目前就是位于這個階段。
赫羅圖,太陽位于中間的主序帶內
那麽當內核的氫耗盡之後它就會啓動氦的聚變以及之後元素的聚變。
氦和氦之後元素聚變釋放的能量要比氫高很多,所以這時內核釋放的輻射壓就會比之前大很多,造成的結果就是像吹氣球那樣,使得恒星膨脹,成爲一顆巨星。
劍魚座R星就是這樣變大的。
這也是太陽之後的演化之路。
太陽現在是處于主序星階段,但當它內核中的氫耗盡之後就會脫離主序星,進入巨星的演化。
恒星的一生
因爲劍魚座R星的前身是和太陽同類型的恒星,所以之後,大概50億年後吧,太陽就會成爲和現在劍魚座R星一樣的恒星--紅巨星。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圖像也是太陽末年時的樣子。
劍魚座R星距離我們180光年,也不算太遠,它的視星等在5星等左右,這個亮度在條件非常好的情況下裸眼是可以看到的。
不過呢,它的方位卻是位于劍魚座。
這個星座是個南天星座,在北半球看它是位于地平線之下,所以我們這裏是看不到這個星座的,可能南方低維地區能看到一點點。
那麽劍魚座R的位置則是位于劍魚座和網罟座之間。
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觀測下這顆恒星。
畢竟它也側面反應太陽末年的一顆恒星。---來源: 窺探宇宙1 -
*巨大的伽馬射線爆發集合:宇宙起源的時間機器*
一個國際團隊已經編目了500多個伽馬射線暴(GRBs),可以與查爾斯·梅西耶(Charles Messier)的曆史深空編目相媲美。
伽馬射線暴是宇宙中最猛烈的爆炸,如果發生在附近,可能會破壞地球的大氣層。這項編目工作由瑪麗亞·吉奧瓦娜·戴諾蒂(Maria Giovanna Dainotti)教授領導,有助于破譯宇宙的曆史,增強我們對宇宙現象的理解。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伽馬射線暴保持不變,挑戰了當前的宇宙進化論。
伽馬射線暴(GRBs)
天文學家表示,數百次伽馬射線暴(GRBs)已被記錄下來,這是一項巨大的全球努力的一部分,其範圍之廣“可與250年前梅西耶創造的深空天體目錄相媲美”。
伽馬射線暴是宇宙中最猛烈的爆炸,釋放的能量比太陽100億年釋放的能量還要多。當一顆大質量恒星死亡或兩顆中子星合並時,它們就會發生。
爆炸是如此可怕,以至于如果一次爆炸發生在距離地球1000光年以內 —— 預計每5億年發生一次 —— 輻射爆炸可能會破壞我們的臭氧層,並對生命造成毀滅性的後果。然而,此類事件在短期內發生的可能性極低。
GRBs的曆史洞察
第一次觀測到伽馬射線暴是在近60年前,它也有可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宇宙的曆史,從最早的恒星到今天的樣子。
最新的研究記錄了535個GRBs,其中最近的距離地球7700萬光年,來自世界各地的455個望遠鏡和儀器。
該研究由日本國家天文台的瑪麗亞·吉奧瓦娜·戴諾蒂教授領導,最近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
研究人員將他們的藏品與法國天文學家查爾斯·梅西耶在18世紀編目的110個深空天體相提並論。直到今天,該目錄繼續爲天文學家 —— 無論是專業的還是業余的 —— 提供一系列在夜空中容易找到的天體。
“我們的研究增強了我們對這些神秘的宇宙爆炸的理解,並展示了各國之間的合作努力,”戴諾蒂教授說。
“結果是一個類似于250年前梅西耶創建的目錄,該目錄將當時可觀測的深空物體分類。”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合著者艾倫·沃森(Alan Watson)教授稱贊它是一種“偉大的資源”,可以幫助“推動我們知識的前沿”。
沃森教授和戴諾蒂教授是一個由50多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的成員,他們在爆炸發生後的幾周,甚至幾個月裏,仔細研究了伽馬射線暴的光線是如何到達地球的。他們說,結果是在測量距離的光學波長上觀察到的有史以來最大的GRB目錄。
它包括26年來收集的64813個光度觀測數據,其中包括Swift衛星、RATIR相機和斯巴魯望遠鏡的顯著貢獻。
GRB的穩定性和變化
研究小組發現,在他們的發現中,特別有趣的是,近三分之一(28%)的GRB在爆炸發出的光穿越宇宙時沒有改變或演變。
研究報告的合著者、羅馬托爾·維爾加塔大學的羅莎·貝塞拉博士說,這表明最近發生的一些伽馬射線暴的行爲方式,與數十億年前發生的伽馬射線暴完全相同。
這樣的發現與宇宙中常見的大圖景不一致,在宇宙中,物體從大爆炸開始不斷進化。
戴諾蒂教授補充說:“這一現象可能表明了這些爆炸發生的一種非常奇特的機制,這表明與伽馬射線爆發有關的恒星比最近誕生的恒星更原始。”
“然而,這一假設仍需要更多的調查。”
另一方面,對于少數幾個光學演化與X射線演化相匹配的伽馬射線爆發,可能會有更直接的解釋。
維爾京群島大學的研究員布魯斯·詹德雷教授說:“具體來說,我們正在觀察一種由電子和正電子組成的不斷膨脹的等離子體,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冷卻,就像一根熱鐵棒在冷卻時發出越來越紅的光一樣,我們確實看到了發射機制的轉變。”
“在這種情況下,這種機制可能與驅動這些現象的磁能有關。”
呼籲合作
研究人員現在希望天文學界幫助他們進一步擴大GRB的編制。他們已經通過一個用戶友好的網絡應用程序提供了這些數據,並呼籲他們的同行加入其中,最好是以相同的格式分享發現。
詹德雷教授說:“采用標准化的格式和單位,可能與國際虛擬天文台聯盟協議相關聯,將增強該領域數據的一致性和可訪問性。”
“一旦數據得到保障,將進行額外的種群研究,根據當前工作的統計分析引發新的發現。” ---來源: 知新了了-
*首創的DNA計算機既能存儲數據,又能解決問題*
數十億年來,生命一直使用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長分子來存儲信息和解決問題。
如今,工程師們正在對DNA計算進行自己的探索,既記錄數據,又充當生物計算機,但到目前爲止,他們一直在努力設計一個可以同時存儲和執行任務的合成系統。
新的研究已經證明,包裝和呈現DNA是可能的,這樣它就可以同時管理兩者,從核酸序列中提供一套完整的計算功能。具體來說,我們談論的是存儲、讀取、擦除、移動和重寫數據,並以可編程和可重複的方式處理這些功能,類似于傳統計算機的操作方式。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中證明,他們的新型核酸支架證明了DNA計算的多功能性,並有可能構建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緊湊生物機器。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分子生物學家Albert Keung說:“人們一直認爲,雖然DNA數據存儲可能對長期數據存儲有用,但開發一種包含傳統電子設備中所有操作的DNA技術是困難或不可能的。”
“我們已經證明了這些基于DNA的技術是可行的,因爲我們已經做到了。”
DNA是生物體的代碼庫,爲生物結構和過程提供分子模板。然而,從理論上講,化學弦可以代表任何信息序列。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將各種數據塞進自由漂浮的DNA鏈的方法。
通過將分子存儲在被稱爲樹突膠質的微小樹狀結構上,研究人員不僅能夠存儲分子,還可以更容易地持續編輯它們的代碼。
該系統的關鍵是將DNA信息與存儲它的樹突膠質納米纖維區分開來:這使得數據可以被複制到RNA(核糖核酸)形式進行處理,或者重寫DNA的特定區域,而不會損壞原始DNA“文件”或存儲介質。
更棒的是,與溶液中的聚合物相比,分枝的樹突膠質支架也有助于保存DNA信息。加速老化分析表明,在大約4攝氏度(約39華氏度)的溫度下,儲存在樹突膠質上的鏈將有數千年的半衰期。在較低的溫度下,可能需要數百萬年。
Keung說,使用這樣的系統,可以將裝滿一千台筆記本電腦的數據可靠地存儲在鉛筆橡皮擦大小的空間中,從而允許長期存儲龐大的數據庫。
北卡州立大學化學工程師凱文·林說:“它本質上允許我們進行全方位的DNA數據存儲和計算功能。”
雖然,我們距離這些DNA計算機的廣泛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表明它是可以做到的。生物機器已經能夠解決簡單的國際象棋和數獨問題 —— 在超級計算機領域很難做到,但在微觀分子領域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它現在可能不是特別強大或特別快,但DNA存儲和計算的前景是將大量信息塞進一個超小的空間,在一種可能比整個文明更持久的介質上。
“我們想開發一些能激發分子計算領域的東西,”Keung說。“我們希望我們在這裏所做的是朝著這個方向邁出的一步。”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志上。---來源: 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