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查了下兩岸貿易數據,發現美國占臺灣出口比例快趕上中國大陸+香港了

2024083014:26

一直比較關注臺灣的經濟發展,以及兩岸經貿關系的變化。

最近發現的是一個比較顯著的變化,那就是盡管長期以來中國大陸+香港是臺灣最大的出口貿易對象,但是這幾年來占比在不斷下降,

而美國在臺灣出口中的比例在不斷上升,已經和中國大陸+香港在臺灣出口中的比例差不多了。

對美國出口在臺灣總出口中的占比,2015年-2018年處於總體比較穩定的狀態,這四年對美國出口占臺灣總出口的占比分別是12.1%,12.0%,11.7%,11.8%。

由於2018年3月中美的貿易戰開啟,美國對從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征收關稅的範圍越來越大,因此臺灣的出口結構也受到了影響。

美國占臺灣出口占比2019年提高到了14.1%,註意這一年美國在臺灣出口中的比例有了比較顯著的上升,比2018年一下子提高了2.3個百分點。

而在這一年,中國大陸+香港占臺灣出口的比例為40.1%。

到了2020年,美國占臺灣出口的比例繼續提高到14.6%,

而同樣在2020年,中國大陸+香港占臺灣出口比例也提高到了43.9%。

2021年,美國占臺灣出口比例提高到了14.7%,

而在這一年,中國大陸+香港占臺灣出口比例為42.3%,繼續維持在高位。

2021年相對今天來說已經是三年前了,僅僅看這一年的數據,臺灣對中國大陸+香港的出口仍然是對美國出口的三倍,兩者在臺灣出口中的地位仍然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當時誰也沒有想到三年來竟然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呢?

到了2022年,對美國出口占臺灣總出口占比繼續提高到了15.7%;

而這一年對中國大陸+香港的出口占臺灣總出口比例下降到了38.8%。

2023年,對美國出口占臺灣總出口比例提高到了17.6%,

而對中國大陸+香港的出口占臺灣總出口比例繼續下降到了35.2%。

到了今年1-4月,臺灣對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出口在臺灣總出口中占比更是進一步下降到僅為30.7%,這創下了22年來的同期最低水平,而對比下2019年時占比為40.1%。

而同樣是今年1-4月,美國則在臺灣出口中的占比上升到了23.5%,而在2019年僅為14.1%,是24年來同期最高。

不僅如此,今年1-4月,東南亞在臺灣出口中的占比也上升為19.5%(在2019年為16.4%),也達到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也就是說今年前四個月,中國大陸+香港的30.7%和美國23.5%已經非常接近了,而時間到了7月份,

臺灣7月對美國出口114.5億美元,占臺灣出口比例上升至28.7%;而同時7月份臺灣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口占比進一步降至29.1%,兩者相差僅僅0.4個百分點。

從2019年出口中國大陸+香港占比40.1%,對美國出口占比40.1%,到今年已經單月出口兩者相近,那麼臺灣的總出口有沒有受到影響呢?從數據上看並沒有。

2019年臺灣省總出口為3291.57億美元,

2023年臺灣省總出口為4324.32億美元。

2024年1-6月臺灣總出口2250.3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還增長了11.5%。

也就是說臺灣今年1-6月單月出口大約375.055億美元,比2019年平均單月出口274.2975億美元還增長了大約36.7%。

做一些簡單的總結:

1:中美關系是大氣候,這個大氣候的變化也會影響到兩岸關系這樣的小氣候,直接表現是美國大量對中國大陸出口加征關稅,很多臺灣企業回流到臺灣或者轉移到東南亞,印度進行生產,這是造成中國大陸+香港在臺灣出口比例中不斷下降的原因。

就以東南亞為例子,2019年臺灣對東南亞出口在臺灣總出口中比例為16.4%,而到了2024年1-4月變成了19.5%,

在臺灣總出口金額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東南亞在臺灣出口中的比例還上升了差不多3個百分點,這是因為部分組裝企業從中國大陸轉移到東南亞,臺灣企業往東南亞出口上遊的芯片,各種電子零部件,設備等增加所致。

這個轉移的速度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因為中國大陸的供應鏈在疫情期間總體表現比較好,是全球少有的還能繼續穩定生產的地區,所以延緩了中美經濟脫鉤的時間,延緩了產業向外轉移的速度,

就以臺灣對美國出口為例,2019年占比為14.1%,到2021年占比也僅上升到14.7%。

而臺灣對中國大陸+香港出口的比例甚至從2019年的40.1%上升到了2021年的42.3%。

但隨著全球逐漸從疫情中恢復正常,從2022年開始這個產業轉移速度加快了。

2:在對中國大陸+香港出口比例大大下降的情況下,臺灣出口幾年來還能大幅增加,跟全球半導體產業和AI產業的蓬勃發展有很大關系。

像這兩年全球尤其是美國AI產業蓬勃發展,ChatGPT, 文生視頻Sora的出現都在全球科技界造成了轟動效應,造成了大量對於英偉達芯片的需求,英偉達的營收暴漲,股價節節攀升,而英偉達的GPU主要代工廠就是臺積電,而臺灣也是

下圖是英偉達的營收,可以體會下2023年4月-2024年3月財年營收暴漲,從上年的269.74億美元增加到了609.22億美元。



就以臺積電為例,2019年營收為346.13億美元,到2022年變成了759.36億美元,三年時間翻了一倍還多。

2024年第二季度,臺積電單季度營收更是達到了208.21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33.01%,不出意外的話臺積電今年的營收將創下歷史新高, 而臺積電的產出的芯片主要是用於出口(直接出口,或者組裝成半成品或者成品再出口)

3:即便如此,臺灣未來的產業發展我覺得還是有問題,那就是太過於依賴半導體相關產業。

下圖是臺灣1-4月出口的十一大商品金額,其中竟然有十種同比去年在下降(註意表格裏面主要出口貨品是有重復計算的,所以合計大於100%),唯有資通與視聽產品增長了121.6%,占臺灣出口比例達到28.6%。

而這個資通與視聽產品包括什麼呢?

包括電腦及附屬單元(筆記本電腦,臺式機,服務器,聲卡顯卡),

電腦零部件,手機及網絡通信產品零部件,交換機和路由器,儲存媒體(各種硬盤,內存等),平面顯示模組。

這裏面臺灣出口增長最快的主要是服務器和聲卡顯卡兩大類,

因為美國AI浪潮的爆發,由於臺灣掌握著核心的AI芯片產能,因此從臺灣進口AI服務器,以及GPU顯卡這兩大商品金額急速上升,而美國市場則為臺灣出口這兩種商品的主要需求方。





半導體及相關產業已經占了臺灣出口的一半以上,而且竟然還是增長最快的,我覺得隨著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鏈技術不斷進步,布局日益完善,臺灣當前在全球半導體製造中占比如此之高的局面一定會不斷改變。

我這裏就舉三個數據,

1) 今年前7個月,中國大陸集成電路出口6409.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8%,在出口的重點商品中,增幅僅次於船舶;

而與此同時累計進口額同比增長14.4%,繼續保持低於出口增幅的態勢。

2)不僅如此,從進口設備數據看,中國芯片製造的產能在大舉擴張,今年1-7月中國大陸製造 半導體器件或集成電路用的機器及裝置進口量為6872臺,同比增加了8.4%,金額達129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6.1%,這預示著未來一兩年國內芯片產出的產量和金額都將繼續快速增長。

3)華為剛剛在8月29日公布了2024年半年報,其營業收入增長同比增幅高達34.3%,實現銷售收入4175億元人民幣。

華為是2019年5月16日進的實體清單,而 2019年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4013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3.2%。

也就是說,華為今年上半年的營收已經超過了美國制裁前的水平。

為什麼要著重提華為的數據,因為在以前說過,華為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服務器什麼的賣的越多,則華為的芯片賣的越多,而眾所周知華為的芯片都不是臺灣生產製造的,而是中國大陸生產製造,這就在客觀上構成了和臺積電等臺企的競爭關系。

2024年6月4日,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該股東會上卸任,魏哲家接任董事長)主持臺積電的股東會議,現場一位叫huangyuting(音)的股東提問「目前有無競爭對手,華為還是競爭對手之一嗎?有無被Catchup(備註:追上)的可能,何時會被追上?」

劉德音回答說 :「那個,我想我們臺積電把每一位競爭對手都非常serious的考慮,我們永遠會有競爭對手, 那華為不華為其實沒有關系,我們公司今天是領先,但是我們現在著重的是我們進步的速度,是不是我們,是不是比其他競爭對手的進步速度更快,這才是我們這個競爭的方法, 那至於什麼時候被趕上,我想C.C(備註:總裁魏哲家英文名 CC Wei) 也不用回答了,不太可能啊(現場笑聲)」。

但實際上華為半年報顯示出來的,華為的發展速度超出想象,

芯片製造問題解決後,海思的芯片將不只是供給自己,也會對外進行銷售,不僅如此華為帶動下的國產芯片製造瓶頸的解決和產能提升,

這個製造能力也將不只是給華為的芯片提供產能,也可以為其他國產芯片設計公司提供製造服務。

堅持投入下去,臺灣的經濟支柱半導體產業必將迎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來源: 寧南山/重新認識自己的國家)



*IBM三分鐘會議的思考*

IBM將徹底關閉中國研發部門的消息正在擴大影響。據悉,涉及員工數量超過1000人。

IBM這次裁減研發人員,主要原因有幾點——

第一是IBM的轉型戰略和發展不及預期。它有著典型的大企業特征,但在當前人工智能和雲化的浪潮當中轉型不及。

對於IBM來說,第二季度營收總額為158億美元,增長2%,按固定匯率計算增長4%;軟件業務營收增長7%,按固定匯率計算增長8%;咨詢業務營收下降1%,按固定匯率計算增長2%;基礎設施業務營收增長1%,按固定匯率計算增長3%。

第二是IBM中國區客戶影響所致,一方面是中國去IOE戰略使得國內的大型國企對於IBM的需求減少,只剩下部分民企和外企有點需求。跨國企業對於在華的分部有著多種定位,有的是靠近客戶方的銷售中心和客戶支持,只有少部分是面向全球的戰略研發中心。

IBM在國內的研發任務比較少,這次被裁的團隊相對來說是比較流程化而且比較容易被AI替代的業務。

第三是因為受到大環境、經濟大形勢的影響,今年以來全球的IT企業都在進行多次裁員。

此外,脫鉤斷鏈的長期延續,也有著明顯的影響。

這次會議僅三分鐘做出決定,這樣的決絕態度,令人有些遺憾。

說白了就是有些外企並不想和國內做生意了,這值得深入思考其背後的動機,有沒有相應的政治壓力因素,以及可能的轉移地和比較優勢等影響。

就在8月22日舉行的一場IBM中國企業級AI論壇上,IBM亞太區總經理Hans Dekkers表示:「今年是IBM進入中國市場的第40年。我們希望在未來的4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裏,繼續紮根中國。」

當然,分析具體情況的時候不能只是看對方怎麽說,更要看他們具體是怎麽做的。

應該說,有關部門在吸引外資投入上是不遺余力的,年初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也是高朋滿座,和美國的對話也在不斷進行中,但是實際上很多國家正在不斷安排投資地的備份。



就在8月27日,越南發布《關於加強半導體芯片、人工智能和雲計算領域高素質人力資源培訓政府令》,說明越南政局高度重視這些領域人才缺乏的短板,力圖能夠吸引外企將更多資源投入越南。

企業競爭形勢瞬息萬變,能否引入新的國際化企業投資,是判斷國內投資環境的一個重要考量。

當下大量外企撤出中國,可能有幾方面影響:

第一,會形成寒蟬效應和示範效應,會有更多的企業考慮撤出國內,尤其是帶有研發功能的外企中國分部撤出中國更加值得注意。

比如微軟中國研究院,它曾是國內IT行業的黃埔軍校,培養出了大量人才,這些人才離開微軟後這種類型的分部會產生技術和知識溢出的效應和創新網絡,其實作用很明顯。

根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4~6月國際收支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外國企業對中國的直接投資減少148億美元,這也是外資企業的直接投資3個季度來首次出現負增長。所以,要格外注意IBM研發部門撤出後,是否會對其他外企有寒蟬效應和示範效應。

第二,當下中國的產業升級還沒有完成,外企可以提供大量的高質量就業,如果外企人員流出到就業市場,會對當下緊張的就業形勢形成進一步沖擊。

當下找工作就已經比較難了,以前IBM等外企是可以相對實現工作生活平衡的典範。市場形勢已經大變,現在很難找到能迅速容納習慣了外企工作節奏的外企IT人了,國內的互聯網企業大部分也在收縮,而新的亮點和增量市場並不多。

第三,當下我國的產業升級正在進行中,自主替代戰略也在進一步發展,但是也需要把握好自主替代戰略和國際布局的關系,按照比較優勢理論,一個國家也並沒有必要完成所有全鏈條的研發和生產。

在未來產業上搶抓機遇,培育新的產業空間,成了迫切的要務,可又急不來。

繼續維護好與外企的關系,降低與外企逐漸脫鉤的風險,需要做好風險的預判,也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因為,如今的中國打工人,實在是太難了!---(作者: 向坤/來源: 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