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機器人產業觀察:27款人形機器人紮堆鬥艷,但規模量產和通用能力仍是行業挑戰
很多人圍著人形機器人「天工」進行拍攝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一款機器人既能跳舞又能演奏歌曲;無處安放的臟衣服該如何收拾,一款人形機器人精準識別抓取,並且將臟衣物投放至洗衣機內進行清洗;『蘇軾』現場與觀眾battle念詩。」
這些都是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期間大家似乎能看到的機器人展示情景。
8月21日,為期5天的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開幕,大會吸引包括國內外頂尖科學家、院士和企業家等共計416位重要嘉賓,圍繞AI與機器人核心產業話題進行充分探討;博覽會突出技術創新與應用成效,169家企業600余件創新產品參展,其中首發新品60余款。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世界機器人大會上,27款人形機器人集中亮相,紮堆現象明顯。而且根據鈦媒體App計算,今年「能動」的人形機器人數量比去年增長了3倍左右,優必選科技、智元機器人、星塵智能、商湯科技、科大訊飛等 AI 和人形機器人企業均帶著機器人產品參展,多家企業都在展廳直接搭建應用場景,初步呈現人形機器人動手幹活能力。
然而,鈦媒體也通過走訪發現,客觀來講,AI+人形機器人產業當前仍處於早期階段,面臨諸多挑戰。比如,所謂的「能蹦能跳」的機器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依然是走10米、或原地擺臂這種程度;同時,人形機器人仍難以大規模量產和商業落地,通用性和泛化性尚未形成。甚至,某兩家企業的人形機器人21日上午還出現「掉零件」現象,在關鍵部件領域與國際頂尖水平仍存在差距,早期「草莽生長」被掩蓋掉的技術問題開始凸顯。
新華社主管的《瞭望》新聞周刊發文指,國內研發熱情非常高,進步也很快,但是在原創技術上,產業往往善於做「從1到100」的開發,而缺乏「從0到1」創新。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指出,人形機器人的硬件門檻高、軟件算法難、軟硬解耦難、知識積累難、人才聚集難與安全應用難。
「雖然人形機器人是非常熱的話題,但行業仍需要『冷思考』。」江磊稱。
全新萬億前沿科技市場來襲,人形機器人火爆展會
AI+機器人賽道到底有多熱?看看融資數據就知道了。
據IT桔子數據顯示,2019年—2023年,中國機器人行業投融資案例從2019年的37起增長至2023年的103起,投資金額從19.83億元增長至97.3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8.8%。2024年1-7月,行業共發生78起投融資案例,投融資金額53.62億元,預計延續增長態勢。
而Statista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 AI 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過190億美元,較2023年市場規模增長近30%。到2030年,預計這一規模將超過3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497億元)。
高盛預測則更為樂觀,其認為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987.44億元)。
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期間,27個人形機器人「爭奇鬥艷」,火爆整個展會。
其中,大會開幕式上,由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天工1.2 MAX」首次公開亮相,在現場數百位與會嘉賓和觀眾的見證下,身高173cm,體重60kg的「天工1.2 MAX」用雙手抱起大會徽章,自主走上舞臺中央,將會徽準確放入啟動臺上。
據了解,「天工」機器人是由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自主研發,其成立於2023年11月,是人形機器人行業的重要「國家隊」,股東單位包括京城機電、小米機器人、優必選科技、亦莊機器人等。圍繞「天工」和「開物」兩大核心任務開展攻堅,致力於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具身智能創新中心。
而「天工」機器人基於狀態記憶的預測型強化模仿學習方法,將動力學方法的核心機理、人類運動數據和強化學習方法有機融合,結合了動力學方法平穩性高以及強化學習泛化性強的優點,可以實現自然擬人的行走奔跑,並能夠穩定通過草地、沙地、丘陵、碎石、樓梯、斜坡等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常見的復雜環境,可更好地滿足各類任務。不僅如此,「天工」還實現了對人全身動作惟妙惟肖的模仿,能夠跳舞、鞠躬、打招呼,並且科研機構及機器人相關企業可基於「天工」母平臺的軟硬件功能,根據市場需要進行二次開發。
在人流匯聚的大會入口序廳,「天工」還秀了一把跑步機上的奔跑,能夠在保持身體平衡的同時進行高自由度的復雜運動。另外,此次創新中心展區還展出了清華、北大、優必選、因時科技、星海圖等十余家產業鏈合作夥伴的創新產品,覆蓋了機器人技術的多個關鍵領域,共同推動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突破與應用。
優必選科技則在現場展示人形機器人的工業版Walker S系列,現在已經進入多家車廠,和東風柳汽、吉利汽車、一汽紅旗、一汽-大眾青島分公司、奧迪一汽等諸多汽車企業達成合作。
同時,Walker S還能夠檢測汽車輪胎,完成後在大屏幕上就會出現不同部件的檢測結果。另外,在智能搬運任務中,Walker S系列人形機器人首先構建周圍環境的3D語義地圖,實現復雜環境中的精準導航與避障。
星塵智能新一代AI機器人助理Astribot S1則直接在現場大筆一揮,在數小時內復刻了專家的揚琴、書法、詠春拳、糖畫等技藝,寫出一手絕佳毛筆字,引發關註。
S1產品依托了星塵智能自主研發的面向AI(Design for AI)的軟硬件一體化系統架構,將「AI智能」與「最強操作」強耦合,讓機器人高度仿人,能像人一樣學習、思考和勞動,與人流暢智能地交互,使用人的工具和設備、幫人完成枯燥、困難或危險的任務,奠定了具身智能技術基礎與核心技術優勢。星塵智能預計於2024年完成商業化。
星塵智能CEO來傑表示:「我們的願景是讓數十億人擁有 AI 機器人助理。無論是照顧家庭還是到工廠工作,機器人在學習、決策和執行上越像人,越能幫人做得更多和更好,因此歡迎大家給S1提需求,讓它的能力能從55%、85%成長到99.99%,無限接近人類水平。也希望未來五年到十年,AI機器人就能走進千家萬戶。」
銀河通用機器人蓋博特(Galbot)在現場展出的是幾個真實的工作場景,讓機器人去搬運物品、擺放貨物等(孩子不能幹擾)。據悉,成立短短一年,銀河通用機器人(GalaxyBot)近期完成天使輪融資共計7億人民幣,投資方包括美團點評戰投、北汽產投、商湯國香基金、訊飛基金等頂級戰略及產業投資方;啟明創投、藍馳創投、經緯創投、源碼資本、IDG資本等頭部財務機構。
科大訊飛則在現場展示超腦2030計劃最新科技成果,包括全球首個集成大模型和多模態強化學習控製的人形機器人,可以執行拿取可樂、行走等操作。科大訊飛稱,這一人形機器人已經集成了大模型和多模態強化學習控製,雲端協同技術取得突破,結合星火大模型,國內率先拉通「大腦-小腦-本體」全鏈路,復雜任務拆解成功率超過95%,開放場景物體尋找成功率超過85%。
商湯科技旗下家用機器人品牌「元蘿蔔SenseRobot」,則發布元蘿蔔AI下棋機器人——國際象棋專業版(以下簡稱「元蘿蔔國象機器人」),其搭載自研的AI引擎將棋力精細劃分為25個等級,實現了通過機械爪拾取立體棋子,並進行人機對弈、人人對弈、記譜復盤等功能,擁有超越人類世界冠軍的最高棋力水平。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元蘿蔔總裁馬堃表示,這是全球首個走進家庭的國際象棋機器人。「自1997年『深藍』戰勝人類國際象棋冠軍以來,近30年間,國際上一直沒有出現國際象棋機器人實現量產走進家庭的先例。今天,元蘿蔔攻克了前所未有的技術與工程難題,開創了業界先河,填補了市場空白。作為家用下棋機器人的開創者,我們希望用科技的創新將AI技術賦能國際象棋,惠及更多家庭用戶,為國際象棋的推廣盡一份力量。」
據了解,9月下旬,元蘿蔔國象機器人將正式上市。
此外,其他人形機器人產品展示也非常精彩。帕西尼感知科技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在現場瘋狂「比心」,引起圍觀。其多維觸覺人形機器人TORA系列擁有多自由度雙臂和4指仿生靈巧手,雙手上有近2000個自研ITPU高精度觸覺傳感器。
整體來說,此次世界機器人大會展示了整個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最新階段,大部分依然還是原地展示動作的情況,至於幫人類完成洗衣、疊衣、做早餐等簡單家務場景,我們並未在展臺上看到類似場景。
中國密集發力,但仍亟待解決重復競爭和「內卷」問題
目前,中國多地密集發力,從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建立創新中心整合產業鏈,到搭建開源平臺共享成果,再到集中攻關底層技術,多個環節加速發力,加快相關核心技術突破。
2023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同時,該指導意見還將人形機器人定位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製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
就是在這個月,國內首家瞄準人形機器人核心技術、產品研發和應用生態建設的創新中心——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拉開了北京、上海、廣東等創新資源富集地區在這一新賽道領跑的序幕。
2024年以來,浙江、山東、安徽、四川等製造大省快速跟進,多地成立集產學研用於一體的創新中心,發揮技術攻堅、本體集成和應用示範場景儲備的比較優勢。從核心零部件國產替代到「天工」、「青龍」橫空出世,從會說四川方言的「誇父」到創下兩個月開發速度之最的「行者泰山」,中國發布整機產品的企業數量已超過20家。
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英表示,中國機器人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上市企業重點分布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等為代表的產業集群。
根據企查查數據,中國現存機器人相關企業達到71.67萬家。其中,優必選Walker、小米CyberOne、達闥Ginger、傅利葉GR-1等一批國產人形機器人已陸續面市。
然而,人形機器人產業尚處於早期,距離形成規模化商業應用仍需時日。
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表示,「相比國外,目前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體量較小,這樣的行業格局雖然有利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也容易造成重復競爭」。而借助創新中心等平臺,將共性的突破性成果開放開源給行業,搭臺唱戲,有利於行業整體快速發展。
一位機器人從業人士向鈦媒體App坦言,當前人形機器人自身成熟度不太夠,市場期望值過高,導致整個行業處於PPT式「內卷」情況,尤其在機器人量產和規模商業化仍處於「少數人的遊戲」,需要相關行業和企業共同解決這些挑戰。
截止到2023年6月30日,「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科技披露,其累計售出超76萬臺機器人,但Walker系列僅在2021年售出1臺,2022年售出8臺,2023年上半年售出1臺。 這也就意味著,兩年半時間內,優必選的Walker系列僅賣出十臺,其平均售價則高達598.8萬元。
智元機器人合夥人兼營銷服副總裁姜青松此前向鈦媒體App表示,預估公司雙足人形機器人今年發貨量約200臺,輪式人形機器人則在100臺左右——但多位行業人士對於這一量產速度仍存質疑。
在啟明創投日前舉行的一場創業與投資論壇上,北京大學助理教授、北大-銀河通用聯合實驗室主任王鶴認為,人形機器人最終的目的是通用,取代我們現在只能做一件事情的專用機器人,實現多任務、柔性地操作,未來打造員工型機器人,真正對製造業和勞動力市場進行革命性的推動。
清華大學助理教授、星動紀元創始人陳建宇則說,任何一個新產業的出發,最開始是基於我們有新的核心能力出現,可能是以demo的形式展現,這是0到0.1的過程;接下來是0.1到1的過程,就是核心能力能不能找到對應的核心價值。「我認為目前的具身智能大部分公司和團隊都處於這樣的階段,我們把我們的機器人用到包括汽車、3C、家電等工業場景裏,找到它最合適的這個點。」
賽迪智庫未來產業研究中心撰文表示,人形機器人作為智能科技和未來產業的重要方向,發展前景廣闊。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人形機器人還處在起步探索階段,無論在核心技術、商業化進程還是倫理監管等方面,都面臨著諸多挑戰。
對於人形機器人難量產話題,8月21日,一家機器人公司CTO向鈦媒體App坦言,原因在於兩點:一是自身成熟度不太夠,泛化性能不夠,場景也很難直接適應;二是沒有達成工廠對你(人形機器人)的期望,所以不會大規模生產,這種前期「試用」對於量產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最終很有可能賣不出去。他直言,用大模型驅動通用 AI 技術這條路很難實現商業化。
一家機器人產業鏈的上市公司副總裁在一場會議上表示,如果估值越高,人形機器人企業自身很難退出和盈利,這背後需要更多投資的長期「耐心資本」。
但瑕不掩瑜。當前,全球生成式 AI 技術引發關註,而人形機器人本質上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核心技術,依然需要時間大模。同時,人形機器人是通用 AI 的一個重要載體,未來會蘊含巨大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
賽迪智庫認為,在政府引導和投資驅動下,2024和2025年人形機器人產業將持續高速增長,一批領先產品將開始小規模量產,同時也將有更多其他行業企業跨界入局。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辛國斌表示,中國機器人產業「從小到大」,到今天已經成為全球機器人產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下一步,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大力開展機器人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完善「機器人+」應用體系,推動中國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鈦媒體/作者: 林誌佳,編輯: 胡潤峰|鈦媒體A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