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互娛的AI投資圖鑒
前不久,國內最炙手可熱的AI獨角獸月之暗面,完成了第四輪融資。這輪參投名單中,除了有騰訊外,還有另外一家中國遊戲大廠——三七互娛。
面對AI大模型這一歷史性機遇,沒有人想錯過。在月之暗面之前,三七互娛還投資了智譜AI、百川智能。也就是說,「AI新四小龍」中,三七互娛如今已經投資布局了三個。
近日,三七互娛投資副總裁劉雨在與華爾街見聞對談時提到,在2021年製定「元宇宙」投資大方向後,三七互娛投資側就開始關註AI。2023年以來,因為GPT的「iPhone」時刻,三七互娛更加關註「AI+」,開始大規模地去看AGI(通用人工智能)賽道,到下半年陸續出手。
眾所周知,2022年底ChatGPT爆火以來,為了握住這張通往未來的船票,資本市場迎來一股AI投資熱潮。
劉雨坦言,三七互娛不會盲目追熱點,但去年確實也會擔心錯過一些好的AI項目,百川、智譜都是去年參股的。不過,今年上半年可以看到產業資本CVC(企業風險投資)熱情褪去,對AI的投資數量和金額都在下降。
「從全球 AI融資數據來看,2024年上半年AI的融資以應用側為主,去年該投的大模型它都融到大錢了,其他需要持續融資的,要麽因估值太高融不到,要麽直接被大廠收編了。國內基本也是這樣的趨勢。」
劉雨談到,AI熱度降溫有兩個維度的原因,第一個維度是去年的資本化過快,導致估值增長過快,商業化不匹配,今年就沒有辦法再讓新的投資人進入,可能需要一個新的目標節點;第二個維度,國內仍處於算力和技術追趕狀態。
這背後,主要還是AIGC商業化困難的問題。
如今AI投資熱潮逐漸褪去,三七互娛態度也變得更謹慎,要從多維度考量AI投資標的。
劉雨指出,首先技術層面要處於領先地位,或者有技術潛力,同時要求團隊有持續技術叠代能力;其次,要有更多資本和大廠等能夠給予資金和場景支持;最後,除了AGI,三七互娛也看好垂類場景的產品。
跟不少互聯網大廠一樣,隨著行業進入「寒冬」期,三七互娛近年嚴控對外投資,但保留了對AI等硬科技的高度關註。
據華爾街見聞了解,2023年以來,在投資側,三七互娛對AI領域關註會比較多,AI相關項目(算力層、模型層、中間層、應用層等等)已經上升到公司戰略高度。
三七互娛提供數據顯示,去年全年,其投出的11家企業均為硬科技領域公司,包括此芯科技、矽心、智譜、深言、雷鳥等,涉及半導體芯片、AR、AI大模型等行業。
劉雨透露,去年三七互娛對遊戲、文娛方面的內容側投資不多,以文娛科技等硬科技為主,今年也依然會如此。
在投資邏輯上,三七互娛是覆蓋C端大文娛的邏輯,全球化戰略投資為主,更關註協同業務,關註被投企業與企業應用管線的業務打通等。
在AI大模型浪潮下,三七互娛的投資業務進入了2.0深化階段。
據劉雨介紹,遊戲這一主營業務之外,2018年及之前,三七互娛的投資以內容為導向,聚焦文娛,覆蓋了影視、動漫動畫、音樂、藝人經紀、教育等各個板塊,這是1.0階段。
2018年之後,三七互娛的投資進入2.0階段,以科技為導向,更加聚焦文娛科技。從2020年開始,以AI+XR為核心的硬科技開始成為三七互娛對外投資基金層面的主流,到現在成為三七互娛整個對外投資的主流。
在劉雨看來,如今三七互娛之所以聚焦硬科技投資,主要還是依據以下三個維度做出的判斷。
第一是以退出為導向,不管是協同發展還是以財務回報的退出為導向,三七互娛都需要看到被投項目的IPO標準,所處行業是否有持續發展、做大做強的可能性。第二,三七互娛要求投資項目能為主營業務賦能;第三,端側協同,例如XR、智能座艙、機器人等。
AI的機遇,吸引了全球的科技巨頭奮不顧身地向前沖,AI時代的微信、抖音隨時可能出現。作為上一輪互聯網黃金時代的黑馬,三七互娛有望抓這一新機遇,在AI商業化的「iPhone時刻」來臨之時,實現新的躍升。
以下為華爾街見聞與三七互娛投資副總裁劉雨對話節選(經編輯):
問1:作為一個產業資本,相對於傳統的VC機構而言,三七互娛在投資趨勢上有什麽偏向?
劉雨:我們投資業務以2018年為分水嶺,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18年之前,屬於1.0階段,我們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文娛內容上,其中遊戲占據了主導地位。除了遊戲以外,我們還投了影視、動漫動畫、音樂、(藝人)經紀、教育各個板塊。而2.0階段(18年之後),我們以科技為導向,更加聚焦文娛科技。我們希望我們投的科技向的組合,它能夠被應用在文娛相關的方向,至少能夠覆蓋這個方向。
此外,不管是1.0階段,以遊戲、文娛內容為導向的投資,還是2.0階段,以文娛科技為導向的投資,我們都是覆蓋C端大文娛的邏輯。
相比傳統VC而言,我們擁有更多的全球化視野,同時結合產業背景把生態打通,盡可能去賦能。
問2、18年之後的投資策略上有沒有更細分的階段劃分?
劉雨:從2018年之後,我們更加聚焦文娛科技,後面也開始看到了硬科技。硬件不見得是硬科技的邏輯,但它有科技屬性。從2020年投上遊的核心技術開始,以AI+XR/硬件入口為核心的硬科技就成為我們基金層面的主流,到現在成為整個對外投資的主流。
(去年咱們是只投了硬科技嗎?)
劉雨:去年,我們對內容側的投資不多,以文娛科技等硬科技為主,今年也是如此。
問3、作為一家傳統的遊戲研發型企業,三七互娛投資AI領域的目的是什麽?
劉雨:我們業務管線早就開始探索應用AI。最早是在營銷側,智能客服側以及投放側進行探索,現已實現了AI技術對自身業務的賦能。比如打造了AI大數據算力研運中臺「宙斯」中臺,「量子」「天機」兩大AI投放系統等。
其次,我們在2021年製定「元宇宙」大的投資策略裏面,AI就已經在策略板塊裏面。2021年開始,投資側開始關註AI,具體考慮AI的投資回報以及投資場景、投資環節。2023年以來,因為GPT的「iPhone時刻」,我們更加關註到「AI+」,開始大規模地去看AGI賽道,在下半年陸續出手。
問4、目前三七互娛如何考量AI投資標的?
劉雨:主要是三個維度。第一,技術層面要處於領先地位或者有技術潛力,同時要有技術持續叠代能力。第二,有更多的資本和大廠能夠給予資金和場景的支持。第三,我們看好垂類場景的產品。
問5:投資業務在整個集團的戰略定位是什麽?
劉雨:首先,(投資)要跟我們C端(呼應)。其次,應用場景要互通,包括下遊場景覆蓋文娛或者遊戲。再者,作為內容側,我們希望能夠在下一代硬件入口端能夠形成我們的投資布局或者戰略的卡位。因此,我們投了XR。在XR領域以外,我們沒有盲目地去投其他可穿戴設備,而是投上遊最核心的幾個環節。我們認為,目前投資的上遊核心環節未來在可穿戴設備都有可能會用到,直接賦能下一代硬件入口,所以我們投「賣鏟人」就好了。最後,我們要針對退出來驅動投資,要思考被投項目下一輪或者後期的甚至IPO,能否持續融資以及經營。
問6、為什麽2023年來更多聚焦硬科技投資?對其他領域會是什麽態度?
劉雨:第一,不管是長遠的協同發展,還是財務回報,我們的投資還是以退出為導向。我們都會去考慮被投項目的IPO標準,所處行業是否有持續發展、做大做強的可能性。
第二,投資能為主營業務生態賦能。在存量的主營業務降本增效,或是為增量業務、新的成長極賦能。
第三,端側協同,端側和內容側協同打通。例如XR、智能座艙、機器人等。
問7、現在是不是優先選擇會投大模型和大模型應用的公司?
劉雨:目前,AI新四小龍裏面,我們已經投資布局了三個。在AGI軟件側,我們還是希望能夠去投到文生視頻、文生圖,文生音頻等工具側中To c、to b端的優秀企業。
問8、會更青睞C端還是B端的AI公司?
三七互娛劉雨:C端是我們的優先級。但我們也認同B端的商業邏輯,過去幾年,我們看到「AI+」1.0時代有垂類產品盈利的案例。
問9、B端未來的想象空間可能沒有C端那麽大是吧?
劉雨:是的,需要考慮能不能形成飛輪效應,規模化是B端和C端的差異點。
問10、AI創業公司現階段面臨哪些挑戰?
劉雨:目前,國內AI創業公司的商業化場景和技術底層基建相對於海外而言,仍有一定差距。C端的用戶的付費意願是AI公司商業化落地的關鍵因素之一。它直接影響企業能否持續融資。
第二個挑戰是技術叠代(代際差)。如果融資成功,企業的代際差有機會拉平或者拉近一點,如果融資不成功,算力代際差或者模型的代際差就會被拉開。
這兩個挑戰相互影響,商業化影響資本化,資本化影響到技術底座,而技術底座又會影響商業化。
問11、資本市場對AI行業的態度變化?感覺今年有明顯退溫,三七互娛怎麽看?
劉雨:從全球 AI融資數據來看,2024年上半年AI側的融資以應用側為主,去年該投的大模型它都融到大錢了,其他需要持續融資的,要麽因為估值太高融不到,要麽直接被大廠收編了。國內基本也是這樣的趨勢。
熱度降溫主要是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就是說去年的資本化過快,導致估值增長過快,商業化不匹配。今年就沒有辦法再讓新的投資人進入,可能需要一個新的milestone。第二個維度的話,國內仍處於算力和技術追趕狀態。
問12、跟去年相比,三七互娛今年投資AI態度的變化?
劉雨:去年是擔心錯過AGI(優質的企業)。今年上半年,國內產業資本CVC投資的數量和金額都在大幅下降。下半年可以謹慎一些,因為我們要評估投資標的(融資)後續輪。如果行業都在謹慎的時候,後續融資有可能會沒法續力。---[作者: 黃昱*編輯: 劉寶丹/來源: 華爾街見聞官方]
*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人形機器人最多一屆,特斯拉Optimus北京首秀*
自2015年首屆舉辦至今,世界機器人大會已成為機器人行業展示前沿科技、未來走向的重要窗口。今年8月21日,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將在北京開幕。
本屆大會將舉行持續3天的主論壇及25場專題論壇,而歷屆機器人大會最受參觀者歡迎的機器人博覽會也將同期舉辦。屆時,169家企業將展出600余件創新產品,其中首發新品60余款。
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梁靚介紹,今年是人形機器人亮相最多的一屆,共有27家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亮相機器人產品,同時還有30余家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下遊的企業亮相。
據了解,在本屆機器人博覽會眾多參展企業中,以電動汽車為人熟知的特斯拉,將攜旗下Optimus人形機器人、賽博越野旅行車、FSD(完全自動駕駛能力)等產品、技術參展。其中,Optimus人形機器人迎來北京首秀。據了解,該人形機器人全身具備28個活動關節,雙手共有11個自由度。
特斯拉相關負責人表示,特斯拉並非單純的電動車製造商,更是一家軟硬全棧自研的人工智能巨頭。其軟件覆蓋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多領域,並支撐著電動車、能源存儲乃至太陽能產品等各項業務,還涉及車輛保險、售後和鈑噴服務等多個方面。
近年來,特斯拉借助旗下車型的研發,不斷在智能化領域實現突破,在芯片、自動駕駛層面不斷升級,這也讓其在布局人形機器人領域更有先機。
特斯拉方面稱,特斯拉借鑒了車輛自動駕駛的研發經驗來訓練機器人,借助傳感器和計算機視覺技術,利用海量數據不斷優化訓練過程,讓機器人正在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成熟。
據介紹,目前特斯拉正將高效的推理計算技術融入電動車之中,並計劃在未來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中繼續拓展這項技術的應用。
目前,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處於"井噴前夜"。國際投資銀行高盛預測,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1540億美元。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則預測,人形機器人與人類的比例至少將達到1:1,這意味著全球將需要約一兩百億個人形機器人。按照特斯拉的計劃,目標為每年生產1億臺機器人,將占市場份額的10%以上。同時,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將控製在約1萬美元,售價約2萬美元,將為特斯拉貢獻萬億級美元的市值。
不僅全球市場,中國也正成為人形機器人發展的重要市場之一。據《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測,今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約27.6億元;到2029年達到750億元,將占世界總量的32.7%,占比位居全球首位;到2035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00億元。
此外,國家在政策層面也大力支持人形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去年,工信部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的階段性目標。
事實上,在提速運用智能化的汽車產業中,人形機器人上的應用已愈加頻繁。今年初,優必選工業版人形機器人WalkerS進入蔚來第二先進製造基地總裝車間進行實地"培訓"。
隨後,東風柳汽、一汽—大眾青島公司、吉利汽車等企業也與優必選達成合作。
今年4月,汽車零部件製造巨頭麥格納宣布與人形機器人企業SanctuaryAI合作,對後者進行戰略股權投資的同時,將人形機器人整合到產線上執行特定任務。特斯拉方面表示,計劃在明年開始小批量生產人形機器人,並預計特斯拉工廠在明年將部署超過1000個人形機器人協助人類工作。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表示,接下來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趨勢將會朝著更加智能化、自主化、人性化、實用化方向發展。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降低,人形機器人將會在更多領域得到應用。
---[北京商報記者: 劉曉夢/來源: 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