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用上了尷尬的"AI換臉術"
自番茄小說AI創作事件之後,AI也開始進入到短劇創作領域。
國內第一部由AI生成的原創玄幻短劇《山海奇鏡》,僅概念片就獲得60萬全網瀏覽量、剛剛播出3集快手單平臺播放量破1000萬、首播登上院線大屏幕。
雖然在整體質感、動作、形態上仍然擺脫不了AI感,但《山海奇鏡》的出現也意味著小團隊、低成本的視頻創作,有了更多後續商業化的可能。
不過,對於部分AI短劇,仍然存在不受觀眾待見的情況。
比方在部分觀眾眼裏,面對融入了AI創作,但在自然程度上差點意思的AI成龍與《異人之下》,早期的《愛情公寓》都要被誇上一句「超前」的程度。
但不管怎麽說,為了降本增效同時也為了講故事,AI短劇還是來了。
一、帶著滿屏AI感的短劇,來了
除了《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7月8日抖音也同樣上線了AI科幻短劇《三星堆:未來啟示錄》,目前累計播放量超3800萬次。
更早一些,在今年年初實際上就有許多媒體報道過某些公司試圖用「AI配音+換臉老外」讓短劇一鍵出海。
到了年中,隨著AI視頻技術日新月異,市面上湧現主打AIGC的短片與短劇也不只有《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和《三星堆:未來啟示錄》。
6月,中央廣播電視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在央視頻上線了3部AI短劇《英雄》《愛永無終止》《奇幻專賣店》。
圖片來源:《三星堆:未來啟示錄》短劇截圖
在相同的領域,阿裏甚至在不久前推出了一個影視裝造大模型。
畢竟,科幻大片後期特效何等燒錢,前期工序又何等繁瑣,AI能夠在劇本會、概念圖這樣的環節為他們節省相當的時間精力。
對此,《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導演陳坤也曾提到,即使如張藝謀這樣的大導演,也會因為預算而無法完成很多CG特效內容,這是傳統行業的巨大痛點。
所以在降本增效這一目標上,無論是長短視頻平臺,還是企圖擴大自身AI圖譜的互聯網大廠,在這方面都十分積極。
但就目前來看,AI短劇的發展還處於初期,在目前AI技術條件下,人物一致性、場景一致性、人物表演以及動作交互等,還沒有達到高度可控和高度精確化的水平。
這自然也就避免不了觀眾會對AI短劇帶著審視的態度。其中對於一些劇情復雜導致的影劇情節缺乏連貫性,是大多數觀眾認為最為尷尬的地方。
然而這種不足,目前都是普遍客觀存在的,由技術驅動的AI短劇,某種程度上優劣是擺在臺面上的,即:AI在數據處理、模式識別等方面展現出強大的能力,但在創意生成和情感表達上明顯不足。
簡單解釋就是,目前AI短劇的技術缺陷在於人物的面部情感表達。可以參考《異人之下》片中近20分鐘在AI技術輔助下、由真人實拍素材轉化而成的動畫。
同樣的,《異人之下》以及AI成龍之所以會被觀眾吐槽,關鍵點在於觀眾對其期待值不低,也是首批將AI融入到影視劇中,且還將其搬上臺面的正片。
如果在整體效果轉換上做不到觀眾所期待的自然程度,為之消費的觀眾自然會感到不值。
另外,無論是對於短劇出海,還是為影視劇提供更多的創意,AI對短劇的賦能都是一把好手。
但目前除了AI短劇自然程度不足之外,AI短劇創作遇到的困境還包括影視化前的優質內容創作,如創新不足、內容深度欠缺等,這些同樣是短劇行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特別是在AI短劇出海領域,更多的是需要加強劇情的創意能力,而非僅僅是技術本身。
二、出海成本低,但困難重重
根據短劇自習室的調研,出海目前的製作成本相對高昂,每部劇平均在13~20萬美金,相當於國內40~60萬人民幣的2~3倍。
如果通過AI換臉,其成本就會低很多。
據悉,目前AI換臉的基本價格約為5萬-10萬元/部,對口型翻譯還需要另外收費,整體打包價格約為20萬元/部。
以海外短劇15萬美元一部的成本來推算,如果在國內自製短劇(成本約為50萬元),再加上20萬元的換臉費用,整體節約成本至少達到幾十萬元。
如此,盡管真人主演一時半會不太會被取代,畢竟AI成龍匍匐在前。但其他工作機會可能會被壓縮,例如真人到場可改為肖像授權。
然而這也只能管得了一時,目前還很難作為成熟產品完全推向海外市場。如上文所說,AI換臉還是需要警惕動態轉臉後五官崩壞的現象出現。
從更深層次上進行討論,即便AI短劇已經實現絲滑換臉,但為了提升海外用戶的付費意願,影視劇的整體劇情內容風格不僅需要根據不同國家文化差異進行調整,還不能將國內生搬硬套劇情的習慣搬到海外市場。
整體來看,選擇在此階段出海,其回本將會具有一定的風險。畢竟目前國內被稱之為爆款的AI短劇還尚未誕生,這條路放在海外會更難走。
就拿國內首部AI短劇《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來說,有網友曾將220部快手短劇做出過對比,如果按照集均播放量來計算的話,AI短劇《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是第18名,超過了約92.07%的其他劇。
從5000萬播放量這個客觀數據可以看出,《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處在前15%的梯隊裏。綜合數據可知,在短視頻平臺的眾多短劇中,《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已經稱得上是不錯的AI短劇,但距離爆款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
當然,國內大模型廠商足夠理智的點在於,即便出海是一眾大模型發展影視劇的目標,但在AI影視創作短板面前,眾多大廠以及涉及AI創作的影視劇導演,無一不是將重點放在技術發展上。
例如Chat GPT4、必應(Bing)、文心一言、訊飛星火等文本生成大模型,目前在短劇創作上獲得的結果幾乎是一致的,還需要對AI進行大量的訓練。
總而言之,隨著技術的進步,AI影視劇創作總會有正式被端上桌的一天,或早或晚。---來源: 互聯網那些事-
*再破5萬的理想,經歷了什麽?*
造車新勢力的7月銷量有很多亮點,比如,蔚來實現連續三個月穩在2萬輛之上,小米又交付了超過1萬輛,零跑也創下新高。不過這其中最引人註目的,還得是理想。
理想在7月交付5.1萬輛,排在新勢力第一,不僅再次沖破5萬關口,還創下單月交付量歷史新高,也創下中國新勢力車企月交付最高紀錄。
7月各家的成績單是這樣的:
如果把鴻蒙智行(主要是問界)、埃安這類傳統車企出身的品牌去掉,只看純正的新勢力,理想比排在第二位的零跑多出來接近2.9萬輛。而當前月交付量超過2萬的品牌,加起來就沒有幾個。理想堪稱「斷層式」領先。
幾個月前,理想剛經歷「今年最困難的一個季度」,月交付量一度被問界反超,純電車型的上市發布被推遲,裁員的消息甚囂塵上,有一些人開始質疑理想。讓人沒想到的是,那個驍勇善戰的理想這麽快就回來了。
銷量是外界觀察車企的一個窗口,7月交付量再破5萬,意味著理想重回戰鬥狀態,接下來將開始沖刺更高目標。
* 最難二季度,經歷了什麽?
在分析7月交付量之前,我們先看看過去幾個月,理想經歷了什麽。
今年前三個月,受春節假期等因素影響,理想月交付量有所下滑,2月甚至差點跌破2萬關口,並被問界超過。
3月1日,理想正式發布純電旗艦MPV理想MEGA。由於對純電產品過於樂觀、渠道規劃不合理,再加上MEGA被惡意P圖,導致銷售訂單不及預期,理想不得不調低交付目標。
在那之後,理想面臨了諸多挑戰——輿論的攻擊、友商的圍攻、股價的下跌,讓二季度成為理想CFO李鐵口中「公司今年最困難的一個季度」。
這期間,理想做了這麽幾件事,快速扭轉了局面。
首先,李想進行自我批評和反思,對3月問題的本質原因進行了復盤。他承認誤判純電戰略節奏,過於關註銷量和競爭,導致用戶價值和經營效率顯著下降,並提出了系列解決方案。4月初,理想開啟矩陣型組織2.0升級,對多個部門進行組織架構調整。
李想是一位極其關註組織的CEO,當公司業務出現問題,他的第一反應是從組織下手,從源頭解決問題。按照李想的說法,這次調整「將著重解決價值傳遞鏈條過長的問題,避免讓過於復雜的流程降低決策質量和決策效率」。
也是基於組織調整的成功,後續理想在產品、渠道、技術等各方面的調整才能到位。
第二件重要事項是理想L6的正式發布。這是理想第一款30萬元以下的車型,讓更多年輕家庭成為理想的潛在車主,發布72小時定單突破1萬臺,隨後始終保持強勁的銷售勢能。
在理想L6發布的同時,理想對旗下2024款理想L7、L8、L9與MEGA采用全新價格體系,4款車降價1.8萬-3萬元不等。最難能可貴的是,為了保護老車主的購車權益,理想對已提車用戶提供現金返還,有人測算發現,補償金大約超過4億元。
這說明,理想對競爭局勢有了更清晰的認知,重新聚焦核心的用戶群體,讓手中的這副好牌發揮更大威力。
第三件事是將純電車型改期到明年上半年發布。按照理想原來的規劃,3月發布MEGA後,下半年還會發布3款純電SUV,年底將有4款增程電動和4款高壓純電車型在售。改期意味著下半年現有的5款車型將擁有更集中的銷售資源,也意味著幾款純電新車上市時,理想的超充網絡將具備更成熟的規模。
截至7月底,理想已經在全國建成了超過700座超充站。到今年底,理想計劃上線超過2000座超充站,超過10000根理想充電樁,實現重點城市核心城區覆蓋率超過90%,國家級高速幹線裏程覆蓋率超過70%。
理想5C充電站
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與短期銷量無關,但理想把它放在了很靠前的位置上。
理想想明白了,銷售中高端純電SUV,足夠多的自營超充樁是必要條件,所以必須提前布局充電網絡。當自營的超充樁數量達到和特斯拉中國相近的數量時,才是產品推向市場的合適時機。
另外還有一件事容易被市場忽略,這期間理想苦練內功,端到端+VLM、無圖NOA都在緊張研發推進中,理想的智駕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讓理想度過了艱難的二季度,為7月的銷量起飛打下了基礎。
* 調整之後,改變了什麽?
調整帶來的改變肉眼可見。
最明顯的是在銷售端。MEGA剛上市時,理想采取的是全面開花的銷售策略,銷售團隊服務能力跟不上,導致主力車型理想L8甚至連店面擺放的位置都沒有了。後來,理想調整門店展位分配,進行差異化運營,比如在中心店以理想MEGA、理想L9、理想L7等旗艦車型為主,在更加靈活的商場店,把主要展位向新車型理想L6傾斜,更符合商圈的用戶群體。
通過調整資源分配,理想在增加門店數量的同時,優化每一個銷售門店的質量,提供更多的展車數量和門店空間,門店效率得到提升。
根據理想披露的數據,截至今年7月末,理想累計新開了69家零售門店,其中近60%的門店都可以展示9臺以上展車,同時關閉了一些面積小的門店。
銷售端的能力補齊,讓L系列四款車的產品力得到充分釋放,理想L6成為新晉爆款。
理想L6定位中大型豪華SUV,車內空間大,舒適性好,無裏程焦慮,很多同級別不配備或者需加價選裝的豪華配置,L6標配且滿配。
理想L6
一位理想L6車主對「定焦」說,自己開了20年油車,開了理想L6之後,再也不想開油車了,L6的舒適性、豪華感、性價比遠超BBA。
理想L6從5月開始大規模交付,6月便超過了2萬輛,7月再破2萬,上市102天累計交付破6萬。在20萬元以上價格區間,理想L6銷量僅次於特斯拉Model Y;在20萬-30萬元價格區間,理想L6是6月、7月的中國品牌銷量冠軍。
理想L6的一炮打響,幫助理想實現月交付量迅速回升,7月交付量一舉破5萬,並超過了去年12月創下的月交付量紀錄。
今年前幾個月,華為支持的問界來勢洶洶,銷量增長很快,但從4月開始,理想再次發力,連續三個月力壓問界。即便華為更改數據披露口徑,將問界、智界等品牌的交付量加總在「鴻蒙智行」的品牌之下公布,還是不敵理想。
之前,鴻蒙智行、小鵬等品牌一直將智能化作為核心賣點之一,現在理想通過技術高速叠代,智能空間和智能電動全面進化,智能駕駛迅速站穩第一梯隊,理想L系列逐漸展現出「六邊形戰士」的姿態。
最典型的是智能駕駛突圍。
7月15日,理想正式向AD Max用戶全量推送全國都能開的無圖NOA功能。無圖NOA不依賴高精地圖、輕圖等「先驗信息」,不限城市、鄉鎮,只要車端能發起導航,就能開啟NOA,這是華為、小鵬等智能駕駛重磅玩家都在推進的一項功能。
按推送時間來看,理想是繼華為之後,第二個全量推送無圖NOA的中國企業,在智駕方面非常激進的小鵬,也比理想晚了半個月。
理想方面表示,通過無圖NOA的發布,用戶NOA試駕占比從5月23.8%提升到7月46.5%,用戶考慮購車時更願意了解體驗理想的智能駕駛。用戶選購AD Max的定單占比從5月份的37%提升至49%。單車型來看,理想L9車型75%的用戶選購AD Max,理想L8達到56%,理想L7達到65%。
理想汽車整車電子電氣實驗室
智能駕駛正在成為理想吸引用戶的一大亮點。而理想之所以能後來居上,是因為在核心技術上實現了突破。
理想基於端到端模型、VLM視覺語言模型和世界模型的全新自動駕駛技術架構,已經開啟向千人規模的測試用戶推送。理想的端到端是真正意義上的端到端,技術先進性優於分段式端到端,具有更高能力上限。
這些積極的變化,讓理想進一步聚焦用戶價值,回歸健康的增長,在極度內卷的中國車市搶到屬於自己的份額。
* 再破5萬,意味著什麽?
梳理今年前7個月的車市數據,我們會發現,即便經歷了三四月份的銷量下滑,理想的市場表現依然領先。
前7個月,理想累計交付量達到了24萬輛,排在新勢力銷量榜第一。作為對比,問界交付22.3萬輛,極氪只交付了10.4萬輛。
理想銷量領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L系列的四款車,款款都是爆款,個個能打。
除了7月表現優異的理想L6,更早交付的理想L9和理想L7,累計交付均突破了20萬輛,理想L8累計交付突破15萬輛。
現在,理想L系列精準定位家庭用戶,形成了完整的產品矩陣,覆蓋20-50萬元價格區間,滿足不同家庭用戶的需求。
理想汽車全系車型
基於滿足用戶價值的出發點,理想已經多次證明自己定義產品的能力。從第一款車理想ONE,到最新的理想L6,理想其實都是在做一件事——「用戶需要什麽,我們就要做到什麽」。
打造一個爆款車型不難,難的是復製爆款。要持續打造爆款,除了需要成功的產品定義,還需要體系化的作戰能力。
一款新車從產品定義到最後交付到用戶手中,要經歷繁瑣的過程和漫長的周期,這其中產品、生產、渠道一環扣一環,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都會導致在銷量榜上「優等生」變「差生」。
理想能不斷創造月度交付量新高,說明它的產品、研發、供應製造以及銷售交付環節能夠高效協同作戰,各環節及時根據市場情況調整策略。
就以生產為例,理想L9是理想L系列的第一款車,2022年剛開始生產時,在第一個完整的生產月即生產了超過1萬輛。作為一個精密而復雜的全新車型平臺,這樣的生產效率在汽車製造史上是驚人的。
在汽車行業瞬息萬變的競爭態勢中,理想一直試圖用成績告訴市場,它的領先不是偶然。
無論是前幾年汽車行業「缺芯少電」,還是去年愈演愈烈的價格戰,以及今年3月的輿情危機,理想的交付量都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即便個別月份有所下滑,通過調整策略也能很快恢復。
即便出現戰略誤判,就像今年3月那段時間,理想面臨巨大挑戰,它也能快速糾偏,自我調整後再次出牌,並成功扭轉戰局。
不是所有車企都有再次出牌的底氣和實力,也不是所有車企能像理想這樣持續自我叠代。
關鍵是,理想還在持續對未來進行投資。智能化的全力推進、直營網絡的提前規劃,以及在充電網絡上不遺余力的投入,短期不產生直接經濟效益,未來都將成為銷量的直接助力。
可以預見的是,憑借出色的產品定義+體系化作戰能力,理想在未來還會持續推出更多爆款車型。7月交付5.1萬輛,只是更高目標的開始。
*題圖來源於理想汽車微博。---[定焦dingjiaoone原創*作者: 黎明*編輯: 魏佳/來源: 定焦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