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進影院,只靠乒乓賺
這個產品還是太新了,以至於只有像乒乓球這樣擁有龐大粉絲基數的項目才有票房。
「很久都沒有看一場比賽看哭了。」王鵬買了8月4日乒乓球男單決賽的「電影票」,體驗了一次在影院看奧運會。
「小胖(男乒隊員樊振東)第一局7-11落後時,我聽見有人在小聲說『沒事的』。第二局他扳平了,拿下最後一分時,全場都在歡呼。屏幕裏王皓教練在揮拳,電影院裏大家都揮舞著國旗,有人在喊『樊振東加油』,也有人在討論小胖大心臟,外戰不會輸。」王鵬說。
但真正讓他飆出眼淚的,還是頒獎典禮:「大家都站起來了,把國旗放在胸前,一起唱著國歌,這種情景下,我真沒忍住(掉眼淚)。」
跟大多數買票入場的球迷一樣,王鵬也是在網上了解到這個新鮮事的。7月21日,「影院看奧運」的詞條登上熱搜。線下院線熱衷於在傳統的「暑期檔」中再造一個「奧運檔」,擁有巴黎奧運會版權的中央電視臺跟中影集團合作,將奧運會部分場次引進電影院線,用戶像看電影一樣線上購票,就可以在電影院同步觀看賽事直播。
今年「暑期檔」票房不理想,僅靠《抓娃娃》《默殺》等幾部熱片撐門面,截至目前暑期檔票房僅有75億元,去年同期超過百億元,但想靠「奧運檔」拯救暑期電影票房並不現實。
今年奧運會除開閉幕外,共有包括乒乓球、女排、女籃、跳水等20場比賽在全國800余家電影院放映,票價在30~50元不等。
上線第9天,就出了第一個爆款——乒乓球混雙決賽創下了115萬元票房的成績,「『莎頭(中國組合孫穎莎和王楚欽)』組合決賽票房破百萬」的詞條又引發了一波熱議。
來源:CCTV5直播截圖
但場次的冷熱不一很明顯,與乒乓球高熱度、高流量的狀態相比,其他比賽則「慘淡」得多。8月5日晚間播出的男子羽毛球銅牌戰和決賽,北京共有4家影院開放預約購票,僅2家達成拼場人數,能夠如期放映。8月6日的女子跳水10米臺決賽,北京共有16家影院預約購票,僅有3家影院達成拼場人數。
如上所述,本屆奧運會的賽事購票使用「拼場製」,不同影院對拼場人數的要求也不相同,多數影院只要超過2人購票即可成功拼場,門檻並不高。
「乒乓球一般都能拼成,熱度太高了。」在影院觀看了至今全部上映的乒乓球比賽的資深球迷肖潔告訴記者。
「不是所有比賽場次都像乒乓球那樣有比較理想的上座率,拼場不成功是常有的事。」北京某影院負責人告訴《中國企業家》。
或許與行業的預期有所出入,「賽事進影院」的熱度似乎僅在那幾場比賽中,「短暫」地停留在了社交媒體上。「靠奧運賽事給影院賺錢不太可能,混雙那場115萬元可能已經是賽事票房的頂點了。」該負責人稱。
* 不新鮮的「新鮮事」
「以前就想過包場看比賽,因為每次球員比賽的時候,其實大家都會在群裏聊球。時間久了,也想能不能約著一起去線下看。最開始渠道比較單一,有國內比賽的時候,我們就當作團建一起去現場。但是像世錦賽這種,以前都是各看各的,後面有人約著去播放比賽的酒吧看,再後來也有去私人影院包場看。」肖潔是在東京奧運會期間「入坑」了中國乒乓球隊,從此一直關註著國乒的所有比賽。
今年乒乓球混雙比賽,肖潔所在的球迷群早早就有人詢問有沒有同城球迷一起去影院看球。「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乒乓球比賽可以在電影院看。票根我會一直收藏,對我來說是很有紀念意義的『周邊』。」
她的經歷在乒乓球粉絲圈中並不是個例。7月30日比賽創造的票房記錄跟同期上映的電影相比,數字不算誇張,但考慮到放映影院有限,外加放映時間在晚上8點30分之後等原因,至少在粉絲群體中影響不小。
「我就是從『莎頭』那場比賽被報道,才知道有影院觀賽這個渠道的。」王鵬說。為了排解獨居觀賽的孤獨感,他在8月3日臨時決定買一張樊振東的決賽「電影票」。
「跟我想象的還是挺不一樣的。」王鵬說。像普通電影觀眾一樣,他並沒有提前去影院,但當他到現場時,才發現進場觀賽的球迷都被配發了國旗和樊振東的應援牌。
來源:視覺中國
看到院線和粉絲群體準備的物料那一瞬間,王鵬就明白了影院觀賽的特殊價值——「這就好像一個比賽的分會場,現場觀眾歡呼的時候,我們也會歡呼,他們屏住呼吸的時候,我們也一樣。甚至現場觀賽有時候因為位置不好,看不清比賽細節,但是在電影院,什麽都清清楚楚。」
賽前分發的國旗在觀賽中派上了大用場,「有時候你會不自覺把手上的國旗揮起來,尤其是反超和賽點的時候。」王鵬說他自己是個「i人」,但他感受到一種久違的親切感。
多數時候,他都是自己看比賽,看到支持的選手打出一記好球,他會不自覺地喊出來,「喊完之後周圍的空氣很安靜,並沒有什麽能回應你的,那一刻我甚至覺得有點尷尬。但在影院不會,碰到好球所有人都會歡呼,我覺得自己重新融入到一個集體中去了」。
* 國際新熱潮?
跟中央電視臺和中影集團的「聯動」類似,今年的巴黎奧運會也首次在美國開啟了影院模式。
據雅虎美國報道,7月26日起至8月11日,全美150家AMC巨幕影院將每天放映美國體育大臺NBC的精選直播賽事。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AMC副總裁雷恩提到之所以有了將比賽搬進電影院的想法,是因為東京奧運會的直播畫面中,常常出現「全家歡」觀賽的畫面,「我們看了之後很受震動,我認為無論是家庭派對式的觀賽,還是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的群聚觀賽,都體現了當下人們對於聚集式觀賽的興趣。」跟國內按場次拼場售票的模式不同,美國的影院觀賽現在以時段收費。
雖然奧運會進影院在美國也是首次,但實際上影院觀賽早有先例。2023年擁有西海岸聯盟大學橄欖球賽事版權的ESPN就與影院簽訂了直播協議,允許該賽季的75場比賽在電影院直播。
*「體育賽事不應該屬於小屏。現場觀賽當然是最優選擇,但我們都忽視了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觀賽局限性。確實,我們能更便捷地從移動通訊工具獲取比賽片段,但別忘了體育賽事天然的社交屬性從有商業比賽的那一刻就被開發出來了。周六晚上你是更願意去附近的酒吧一邊與同陣營球迷侃球,一邊看直播,還是在家裏點上一份披薩孤零零地抱著手機看?」美國南加州大學名譽教授斯奎爾說。
相較於電視和移動通訊工具,影院的高清大屏和音響更有代入感,這是包括王鵬在內前往影院觀看過奧運比賽的觀眾,得出的一致結論。
而且,這種特殊體驗還在向其他領域蔓延。據北美最大訂票網站Fandango今年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除了電影之外,用戶也希望能在電影院觀看包括喜劇巡演、音樂會電影、電影首映禮及頂級體育賽事等。
來源:電影海報截圖
斯奎爾在采訪中提到2023年《泰勒·斯威夫特:時代巡回演唱會》的電影版,全球票房超過2.61億美元,成為現象級的公映產品。這也為影院經營者提供了新思路——或許電影院不止能看電影。「這是粉絲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延伸,如果我是AMC的老板,我一定會在奧運前夕加大營銷投入。」斯奎爾說。
* 真是一門好生意?
「體育比賽怎麽能在電影院看呢?」電影愛好者尚東告訴記者,他稱自己是一個電影原教旨主義者,「電影院的觀影守則裏明確規定了禁止喧嘩,但是你在影院看比賽能安安靜靜地看完嗎?」
一部分不願進影院看比賽的球迷認為,花50元買一個「不實在」的沈浸感有點虧。「在家不花錢就能看,我不會花50元去電影院看。你說的氛圍,在我看來,花150元去現場和花50元去影院的感受,完全是兩碼事。」尚東說。
不過更多數嘗鮮者的「燃點」沒有尚東高。「就想去嘗試一下,本來也沒抱多大期待。但是當全場一百多人,跟你一塊看升國旗,高唱國歌的時候,我也情不自禁地落淚。」王鵬第一次比賽流淚是裏約奧運會女排的1/4決賽,「那之後,好像任何賽事對我來說都失去了感染力,但內心總還懷念著那場比賽,年紀越大就越想找回那種感覺。」
這個產品還是太新了,以至於只有像乒乓球這樣擁有龐大粉絲基數的項目才有票房。
上述影院負責人告訴《中國企業家》:「影院選擇比賽場次也是有考慮的,並非所有比賽都能如期上映,影院也會根據項目熱度、預售情況去進行排片,同期上映的《抓娃娃》《解密》明顯更有熱度,賽事場次基本不影響同期影院的排片。」
同時他還提到影院觀賽在二三線城市明顯更受歡迎。記者翻閱樊振東的微博超話,發現湖北、福建等地的相約拼場信息要明顯多於北京、上海。這在文娛消費領域並不常見,一線城市從來都是「大票倉」。
「但賽事進影院還是給了我們新的啟示,電影院是不是只能用來看電影?」該負責人提到。有同樣思考的還有某電影公司宣發經理:「如果放開影院經營限製,把影院當做一個開放空間,可以看體育比賽,也可以看演唱會,讓影院經營更有活力,也許對電影行業更有益。」
想要吸引更多的受眾,院線需要去探索這個介於電影和現場活動的中間態,究竟該對應著什麽樣的用戶體驗。在業內人士看來,至少現在它還是個「半成品」,談不上大生意。
比賽結束,影院的屏幕逐漸變黑,王鵬隨著人流走出電影院,商場門口的垃圾桶裏還有剛剛揮舞助威的應援牌,幾個球迷還在爭論著比賽,甚至為此吵了起來,這讓王鵬內心五味雜陳。
---[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曉天*編輯: 張昊/來源: 中國企業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