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吳聲:賺錢邏輯,徹底變了!

2024080112:54


世界,真的變了。

從宏觀來看,全球大環境充滿著不確定性,民營企業家發展信心不足。國內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我們的關鍵詞由「高速」變成了「高質量」。創新——成為新時代的註腳。

在微觀方面,商業邏輯也因此大轉向,商業模式也發生了新的變革和趨勢。

拿著舊地圖,將找不到新世界。

在今天的大環境下,商業世界出現了哪些變化?背後的原因是什麽?未來又該往何處去?

就這些問題,我們與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聊了聊,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一、商業趨勢,變了

" Type="normal"@@-->

你會發現,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現象,主要與兩點相關:一個是技術的變化,一個是人的變化。

技術的變化,相信大家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尤其是這一輪AI變革,我們稱之為「新的技術周期」。就和蒸汽機的出現一樣,這個技術周期會給大眾帶來很大的心理沖擊,這種心理沖擊也會引發巨大的不確定性。

比如現在市場的信心都轉向了大企業,而小公司就顯得被關註度較小。就拿AI來說,大家更多會關註英偉達、微軟、谷歌等國外的巨頭,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

在國內,盡管有「四小龍」等等的說法,但大家的認知裏,最重要的玩家還是百度、騰訊等頭部企業。所以說,技術變化成為了大眾不確定性的根本來源。

而人的變化,主要集中在老齡化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但坦率來講,我們是沒有做好準備的。所以你會發現今天很多年輕人,他們為什麽會對玄學和MBTI感興趣,為什麽會在上進和「做鹹魚」之間選擇了上香,這背後的邏輯恰恰是與整個社會結構有關。

人口的老齡化,就意味著大量的資源被固化了。許多老年人沒有足夠消費動力的同時,恰好他又掌握著比較多的社會資源。

從這兩點來看,今天的整個商業的底層邏輯,已經不是簡單地技術性的縫縫補補,而是要「重新做一遍」,我們叫做AI的重新做一遍和老齡化的重新做一遍。

它們的背後有一個共同的支撐——技術的生活方式周期,或者稱為數字的生活方式周期。再疊加疫情後帶來的很多變化,讓我們看到全球化的市場和逆全球化的心理形成了沖突。



這些變化能給我們什麽樣的啟示?

首先,要積極地擁抱全球的先進技術,要積極地聯系全球的先進經濟體、先進產業。我覺得這種開放必須要成為一個能力體系。近兩年,我們在有些方面和世界的差距在拉大,這就更加警醒我們需要走出去、多團結。

這不是簡單的要不要出海的問題,也不是極度內卷之後要不要外卷的問題。

即便全球化的政策在被「逆向」,但全球化的市場和分工是不可逆的。為什麽中國的稀土被屢屢提起?正是因為稀土是科技行業的關鍵材料,而我們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國。

但有稀土並不意味著擁有了一切,我們對芯片的外部依存度依舊很高,尤其是在美國對我們的芯片封鎖程度如此嚴重的情況下。

所以要更加發揮自身的優勢,包括場景優勢、數據優勢、人口的應用優勢等等。在這一輪新的技術周期裏,中國的優勢就在於AI場景的豐富性。在自動駕駛和智能駕駛領域,我們很多企業在全球都是屬於最能打的第一方陣。

要開始習慣越來越逼仄的外部環境,要思考該如何突破。只有往外開發的能力越強,我們才能在全球範圍找到更多的機會。

往內看,中國的市場仍然極具吸引力,尤其是在供應鏈上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盡管看到包括富士康、蘋果供應鏈等工廠在逐步外撤,但在紡織服裝、新能源汽車等供應鏈上依舊是代表全球的最高水平。

所以在往外看、往內看的過程中,能否把自身的供應鏈價值發揮到最大,創造更多的Tik Tok品牌,這是值得去認真重視的,這也是一種新的全球數字經濟的發展邏輯。

其次,技術周期和人口結構的變化,意味著要有更多的耐心來理解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也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來面對長周期的發展。

有些方面你沒辦法依靠別人了,那就得自力更生,也就是我們說的倒逼創新。「出來混都是要還的」,很多原來花錢能買的、能借鑒的,現在這種模式不靈了,就得在這個基礎之上去把這些課補齊。

在這個補課的過程中,這種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的流程再造,相比傳統的工業化升級更快。為什麽?因為我們是「白紙」,沒有什麽負擔。

例如自動駕駛技術,不管是在長沙、武漢還是在內蒙古,可以很好地利用後發優勢去迅速進行車路協同,把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進行更加統籌性的運營。

在過去的發展中,包括很多人認為我們有過度基礎設施建設的地方,加上其他因素的疊加,帶來了如今地方財政的一些困境。

但如果能把這些基礎設施和新的產業技術進行更好的嫁接,或許能在全球的社會治理和智慧城市發展上形成一種新的引領。這種系統可能會是一個重要的機會。

而對於老齡化的不可逆趨勢,需要對已有的增長模型和現有的社會基本面進行改造。雖然「銀發經濟」被頻繁提起,但其實我們並沒有做好準備。

而人口的背後還隱含著另一個很大的機會,就像當時以微信、支付寶、美團、滴滴、抖音的這波移動互聯網浪潮迅猛發展,你會發現AI生活可能會比想象中要更快到來。比如前段時間很火的蘿蔔快跑,正是因為我們擁抱新技術的速度和嘗試的決心要遠遠領先全球。

那麽能不能更加堅定的擁抱AI,把中國豐富的應用場景與大模型技術進行更好的結合,這是我非常期待的。

以AGI為代表的這一波生產力,可能會幫助更多的超級個體或者說數字原住民,更快地進入新的生產力周期和創造力周期。它能讓更多的中小企業和個人,享受到真實的AI普惠。大家會意識到,原來我也可以用自己個體的數據庫,訓練屬於自己的小模型。

這個時候,個體通過適應變化確定自己的路線,再輔以很好的生態解決方案,於是新的IP形成了。

在這方面,我反而是樂觀的。為什麽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因為成功的人本質上他總在想辦法,他看到的都是路徑。所以我們常說,悲觀者正確,樂觀者前行。



二、這代年輕人,變了

當一個社會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以後,會有低欲望的現象。同時,社會資本和資源的流動性會進入一個短暫的周期,我們稱之為「板結階段」。

這不是一個長周期,但這是現實。一代人正在迷惘,一代人正在翻篇。你會發現,這兩代人之間有個巨大的斷層。

這個斷層的本質是整個社會的秩序體系和意義體系的脫節。現在的年輕人不愁吃穿,社會提供了相對飽和的物質消費,但與之相匹配的意義系統卻沒有建構完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精神價值體系,這個精神價值體系在轉型,在分層,呈現出一種高度的離散型。

在過去,這個價值體系有科學家、企業家等宏大的尺度,但卻沒有真正的個體,我們叫它自洽體系。

到了現在,這個價值體系的離散,讓我們看到了所謂的喪、所謂的宅、所謂的躺平。但其實,我們更願意看到「喪後即燃」的部分——喪後他還會燃燒。

只不過個體在等待,在等待社會的調整到位,等待這個價值體系初步的建構和完成。

所以還是能看到有很多年輕人在排隊打卡,每個城市都有網紅打卡點,每個地方永遠都有人在排隊,因為他們覺得打卡是有意義的。

不能說他們是情緒的特種兵,應該被詬病。而是能不能讓更多的商業和消費,擺脫「新時代的勞動」角色,讓年輕人在確認自己身份的同時,也能夠創建自己的意義系統,完成自洽。這種消費可能是藝術、可能是閱讀、可能是音樂,也可能是零售。

這種自洽和閉環現在還尚未完成。比如特種兵旅遊、打卡式消費,又或者是戶外露營、運動健身,我們在嘗試把這些消費放到一個新的社會評價體系裏,再去定義年輕人到底幸不幸福。

這種幸福體系,就如羅素所說的幸福之路一樣,不是向外求,而是反求諸己。其實我們還沒有完全做好這種準備,不管是社會心理還是媒體引導,大家對成功和幸福的定義相對還是比較單一。

前不久有部電影叫《泳者之心》,從普世的角度來看,主角那種挑戰自我的極致價值感肯定比很多國王和總統都要更受推崇。

這說明成功的尺度一定有它的多樣性和多元化。我們在這方面是需要不斷補足的,因為現代社會更多地是強調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樣一種叢林哲學。

我們很難理解一個人從麻省理工讀完書回家後去搞銅器、做手作,大家無法想象,會覺得這難道不是浪費嗎?你看,這就說明社會本身還沒有形成一種強大的理解體系和包容體系。當代人對幸福的定義,絕大多數是一種外部的評價體系。

你在北京買房了嗎?你家孩子在哪個學校念書?你現在是公司的什麽職位?這些都是外部的評價體系,和幸不幸福沒什麽關系。

我們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辦法真正地去面對自我。我經常開玩笑,說人可能最重要地是豁出去活一次,註意是為你自己而活,而不是為了別人而活。在這個過程中,整個評價體系和社會心理機製,都需要轉型,需要一次新的調整。但今天,更多地是感覺到脫節。

對於這代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個真實的課題。只要他能走出去,他就會知道原來我只需活出自我,只需要對自己負責,不需要活在別人的評價體系裏。

這肯定是很難的,它永遠是屬於少數人。那怎麽辦?需要在新的技術周期對社會心理機制進行一次調整,或者說「新的啟蒙」。

通過前兩次技術革命,完成了第一代叫做消費主義的啟蒙,來到了新的技術周期,還需要第二代叫做幸福價值觀的啟蒙。

在當前這樣一個轉型期,這種幸福價值觀的啟蒙是大眾所期盼的。



三、面對變化,怎麽辦?

回到問題的基本面,今天我們的確進入了一個看上去增長沒那麽強勁、信心不那麽充沛、經濟確定性沒那麽強的時期,大家也都不敢抱有過高的期望。

但往往偉大的企業崛起於寒冬,對於個體來說,在這個技術和人口變革的新浪潮周期,還是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機會。

比如老年人的消費供給是嚴重匱乏的,他們也需要學習、需要社交、需要內容,不是說只有廣場舞才屬於老年人。

老而有為——在「有為」這個點上,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一系列問號,這需要有心人來入局和解答。

中國的老年人總是很羞澀,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老,又怕給子女帶來負擔,再加上老年人不掌握互聯網的話語權,導致形成了一個「看不見的老齡產業」,所以老年人只好去迎合和將就既有的消費模式。

但老年人在人口結構上的比重,與他們消費的能力是不相匹配的。我們要看到更多從前「看不見」的人群,這裏既包括埋頭苦幹的人,也包括值得重新去理解的人。

又比如說近些年情緒經濟為何爆發。因為情緒價值的背後,不僅僅是躺平。當一個年輕人去看演唱會的同時,去釣魚的同時,去CityWalk的同時,他可能也在準備一場人生的逆襲。

我們不應該簡單地只看到事物的一面,也應該看到年輕人如今正面臨的競爭和淘汰,以及整個技術變化給我們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像原來,社會強調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以我為例,我是70後,我高考的那個時期競爭真的很大,為什麽?你沒有電腦,獲取不了信息,只能埋頭苦讀。尤其當時是在農村,你沒有辦法的,只能參加高考上大學這條出路。

到了今天你看,我可以在貴州山區拍家鄉的風物,也可以成為快手的老鐵和大V,我可以在杭州做小紅書的博主,只需要一個手機就可以。

都不需要抓拍特朗普的那個4萬多的索尼相機,一兩千的手機就足夠了。不管是在快手、抖音,還是小紅書、微博,把視頻發出來就可以了。

在這個角度上,機會並不如我們所想的變少了,反而是增加了。很多人現在說商場的日子不好過,線下零售很難,為什麽?因為千篇一律的掙錢時代過去了。

在商場裏有這麽多牌子,我跑到另一個商場看還是一模一樣,那消費者自然沒有購買欲。對於消費者來說,他需要的是個性化和特色化,需要映照我們的現實生活,需要聯系當地的城市風貌,而不是所有地方掛個某某城的牌子,然後商場就可以火爆出圈了。

因為現在是一個信息過剩時代,我們通過朋友圈、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媒體,可以快速地了解各種信息。通過京東、天貓、拼多多等,我們能了解全球整個商品世界的變化。

再加上無論是幾線城市,物質整體是屬於被選擇的階段。大家會感覺到現在四線城市的人在消費星巴克,一線城市的人在買蜜雪冰城,這並不是錯的。而是意味著所有人都在各安其分地去理解自己的消費結構,規劃自己的消費能力。

我們不能用簡單的「下沈」來概括這個現象,甚至這種概括是不符合實際的。

有一種可能是,原來在一線城市生活的人回到了四線城市的老家,這時候老家的星巴克就成為了自己和以前生活的一種聯系。

所以不能簡單地說這是星巴克的一種下沈,因為它的目標人群沒有特別大的變化,他還是北京中關村、上海陸家嘴、深圳南山區的那群人。

還在北上廣深的人,則擁有各類便利的基礎設施,這種基礎設施也包括技術、信息、物流、資金等等,例如抖音、美團、京東等也是基礎設施。

他無論在哪個城市,都能更好地把自身的獨特性去放大。就像有很多朋友經常在拼多多和快手上買老家土特產,因為地道、原汁原味。這種便捷性已經讓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再局限於特定的目的地了。

而這種「流動的空間」與「消失的地域」,在過去幾十年裏,給中國商業帶來了一塊具有極大豐富性和包容性的土壤。對於理性消費、下沈市場、小城效應……等等變化,要對這種流動有一個更加實事求是的認知框架,這也是來理解這一輪變化的基本前提。

我對機會表示樂觀的另一個原因,就在於很多人開始放棄了買房的執念。那麽,他就能把這麽一大筆資金用在自己的興趣上。這個興趣很可能是演唱會,可能是手辦、動漫、機車、黑膠等等,基於興趣的消費,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加廣譜得多。

這也意味著,圍繞這樣多元化的興趣和多樣化的生活,所形成強大的供給,還遠遠沒有窮盡。

此外,在未來,生活、辦公、就業、創業的很多邊界都在相互溶解,比如你是一個主編,也可以是一個書評的博主,還可以是某地水果產品評測的KOL。

這一波變化帶來了更多的多樣性,我們很多人自己還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而社會世俗的規訓也還沒有釋放足夠多的可能性。不過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已經隱約有這個勢頭崛起。

大家都正在成為世界公民和全球公民,生而本土的同時,你也在生而全球化。你可以把全球化的信息變成自己的生意,變成自己謀生的模型,甚至真正地走出去擁抱全球。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去全球各個地方旅遊是不花錢的。為什麽?因為他住過的每個酒店,到過的每個景點,都能很認真地寫下體驗,由此成為許多人旅遊的決策依據。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宏觀是我們不能控製的,但是微觀一定是我們可以有所作為的。到了今天,如果一定要抱著一種執念,固執地認為自己一定要怎麽樣,那麽必然會頭破血流。你要理解,唯一不變的是變化,這樣才能有更多的結果,形成一種理性的思維框架。

我們經常能看到誰誰誰改行了,但大家要看到這背後的底層邏輯,改行——只不過是換一個應用場景。

例如,如今的旅遊行業整體相對還很傳統,如果我們是搞旅遊的,那麽能否把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與之結合,重構人貨場;在養老產業,能不能把一些遊戲方法論、親子育兒的方法,應用到養老場景,變成與老年人溝通的產品和機製。這些領域都還是一片空白。

今天確實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變局其實是給了我們更多商業創新的機會。擁抱機會並不是說要奮不顧身入局,而是要理解,自己該怎麽選賽道和行業,該怎麽規劃自己的人生。

假如孩子高考報專業,你會發現對於知識類(例如翻譯類)的都要心存警惕。你可能要思考,有兩類底層性的是相對安全的,一類是數學、物理學、生物學,一類是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等人文學科。

這個時代決不能做移動的優盤,不能做「簡單知識性」的規劃,因為很容易就會被ChatGPT淘汰。

如今在不同的維度,你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態位,最重要的是要成為自己。你必須是你自己,你必須要有獨特性。

哪怕是人工智能,你的數據也不能是重復性和同質性的數據,而是高度個性化和獨特的數據,這樣才有價值。而要成為獨特的數據,首先也需要活出自我。



四、結語

現在天氣很熱,已經進入了三伏天。但你要知道,在看上去最熱的時候,其實已經是開始接近秋天了。

從時令上來看,真正的世界與我們感知的世界並不一樣。

什麽是夏至?到了夏至,在北半球白晝時間是全年最長的。但是從夏至開始,每一天的白晝時間都在開始逐漸變短。

所以要看到長周期的變化,而不是只關註自己的眼前,才能做出更加合適的決策。

要於變化中看到不變,於不變中看到變化。

---[排版: 曹蔔化 十一*輪值主編: 夏昆/編 輯:十一/來 源:正和島]

(口 述:吳聲 場景實驗室創始人*訪 談:孫允廣 正和島內容總監、微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