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管理者,一定要有體系

2024060618:23



一位讀者問我,好的管理者和普通管理者的差距是什麽?思考片刻,我說:就看是否有體系。

有體系的管理者,決策水平高、能夠帶領團隊一直穩定地拿到結果;沒有體系的管理者,表現時好時壞,完全取決於個人狀態,難當大任。有體系的管理者,在職場晉升方面的機會當然比沒體系的管理者要高很多。在我看來,管理者至少要具備三大體系:思維體系、行動體系、學習體系,下面分別展開聊聊。

01, 思維體系:認知,決定起跑線

職位越高的管理者,越要求具備強大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好比是職場競技中的起跑線。強大的思維能力,能夠幫助你在競爭當中拔得頭籌、暫時領先。

1)系統思考

系統性思維,是通過將系統中各元素及其相互作用聯系起來,從而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問題,找到問題的本質原因,並針對性地采取解決措施的一種思維過程和模式。

在《古董局中局》當中,許願通過把周圍發生的事情、人物、時間,有機結合在一起,當作一個整體進行思考,終於抽絲剝繭破獲「佛頭案」,這就是系統思考的威力。對管理者來說,處理復雜問題、管理復雜項目、帶領大型團隊,都要用系統思考的方法進行整體考慮,才能把握大局,更好地破局。

2)深度思考

稻盛和夫說過,比勤奮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深度思考。理查德·保羅在《思辨與立場》一書中也曾表示,低質量的思考會導致低質量的生活。那麽,什麽才是深度、高質量的思考呢?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思考》一書中,下了這樣一個定義:無幹擾狀態下專註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對某一事物)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製。也許這種說法有點抽象,我們可以借用「冰山模型」,對深度思考做一個更形象的理解。懂得深度思考的人,看到冰山下面的世界,而不懂得深度思考的人,只看到冰山一角。

3)模型思維

模型思維是人類認知復雜世界的一種快捷方式。我們從經驗中總結規律,再把規律抽象出來,變成可以清晰表述的諺語、公式、定律,這些濃縮之後的經驗,就是模型思維。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就是一種模型思維。

模型思維是有局限性的,容易「拿著錘子,找釘子」,所以我們要具備多元思維模型。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一書中提到過,要掌握各學科最經典的100種模型思維,才能夠對復雜問題有深刻的洞察。

關於管理者思維能力的提升,我在《卓越領導力修煉》專欄裏講過,這裏就不展開了,接下來聊聊行動體系。

02, 行動體系:行動,決定天花板

1)雙目標清單

巴菲特的私人飛行員邁克·弗林特,曾向巴菲特請教如何製定職業目標。巴菲特讓他寫下職業生涯最重要的25個目標。弗林特照做。然後,巴菲特又讓他圈出最重要的5個。於是現在有了兩個清單:一個是最重要的5個目標,另一個是另外20個。

巴菲特問弗林特:你現在知道該怎麽做了麽?弗林特回答:知道了,我會馬上開始著手實現這5個目標。至於另外20個,有空的時候再做。

巴菲特聽完後搖頭說道:不,弗林特,你搞錯了。那20個目標,你應該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避它們,不去花任何的時間和註意力在它們上面。

這就是巴菲特在使用的:雙目標清單系統(Two-List System),即在一段時間內,完成一些對自己最為重要的事情,對其他次要的工作則可以置之不理。

希望各位管理者,學會「雙目標清單系統」,極致地專註你最重要的工作。

2)PDCA戴明環

PDCA戴明環,是非常實用的落地方法論。所謂戴明環,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PDCA 循環。它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首先提出的,由戴明大力推廣普及,故因此得名。

PDCA 分為4部分,即Plan(計劃), Do(執行),Check ( 檢查) 和Act( 處理)。關於PDCA戴明環我在《卓越領導力修煉》有個章節講過,這裏點到為止。

3)福格行為模型

福格行為模型認為,一個人要做一件事,需要足夠的動機,可以勝任的能力和有效的提示線索。只有當三者同時滿足時,行為才會發生。

用公式表達為:

B=MAP,其中B(Behavior)是行為,M(Motivation)是動機,A(Ability)是能力,P(Prompt)是提示線索。



行為的產生可以簡單理解為:想做,能做和記得做。比如:我知道跑步對身體有益,這是想做,在我小區裏有跑步專用的跑道,下樓就可以跑,這是能做。但如果我不記得,沒有提示線索,就還是不會去跑步。

基於這個模型,你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觸發開關:鬧鈴,提示你每天早上6點起來跑步。

了解了福格行為模型,可以幫助你設計一些規則讓團隊和自己養成好的習慣,比如每天的站會、組織學習和分享、定期復盤等等。

講完行為體系,下面我們聊聊學習體系。

03, 學習體系:快速學習,是VUCA時代下的重要技能

K哥最近在讀《納瓦爾寶典》,裏面有一句話印象深刻:「在當今時代,你要在9個月內掌握一門新專業,而這門專業在4年後過時,但是你在專業存在的3年內,可以變得非常富有。」 比如過去的電商供應鏈知識,讓很多人暴富;再如現在的直播帶貨知識,也讓不少人致富。

1)從讀經典開始

坦白說,大部分的書是不值得讀的,至少不值得一字一句仔細地讀,但是有一類被時間證明過的書籍卻非常值得讀。比如那些各學科的開山之作,舉例來說:經濟學的《國富論》、管理學的《科學管理原理》。

而且經典書籍,會奠定你的基礎認知,為你在今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地基。所以讀書要從經典讀起,盡量不要讀暢銷書。

2)費曼提問法

大家常說的「費曼學習法」,實際上並不是費曼提出來的,在百度百科裏講過,這一方法的靈感來源於費曼。

但是,費曼曾經提出過,如何提升思考力,更好地深入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可以把它定義為「費曼提問法」,就是你必須有一打「你喜歡問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斷閃現在你的腦海,幫助你從不同層面去思考知識的關聯信息。

以下是我常常用來思考的問題,分享給你:

1、目標是什麽?

2、前提條件是什麽?

3、如何更有效率的達成目標?

4、如果無法達成目標,最佳策略是什麽?

5、事情的核心是什麽?

6、事情的本質是什麽?

7、如果存在信息差,對結果有什麽不同?

8、如何驗證這件事的完成情況?

9、通常做這件事,會犯哪些錯?

10、通過這件事,我能獲得哪些成長?

11、這件事值得長期投入嗎?

12、這件事投入的資源和結果匹配嗎?

3)提高知識吸收率

很多人熱衷於統計,一年讀了多少本書、寫了多少字,以彰顯自己學習方面的成就,其實閱讀量只是手段,不是目的。K哥自己也經歷過這個階段,喜歡炫耀自己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

學習的關鍵是提升知識吸收率,其中最有效的舉措就是,大量輸出。

輸出的方法很多,講給別人聽、寫讀書筆記、寫公眾號、錄視頻等等,挑一個你喜歡的方式即可,關鍵是要堅持大量輸出。

讀了一本書、聽了一堂課,然後寫幾百字的人,跟那些不寫的人相比,知識吸收率差了一個量級。久而久之,就拉開了人與人的認知差。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作為管理者一定要有體系,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思考和積累,形成自己的方法論,才能不斷突破瓶頸,走上職業巔峰。---[作者:Mr.K*來源:技術領導力/來源: 互聯網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