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遭遇股債匯三殺!大選計票中,莫迪的優勢不如預期
當地時間4日,印度資本市場遭遇股債匯三殺。正在開票中的2024年印度大選初步計票結果顯示,印度總理莫迪領導的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主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DA)的優勢並未達到此前民調和市場預期的那樣強勁。
午盤,印度SENSEX指數和印度NIFTY指數繼續下跌,跌幅均擴大至超過5%。印度版VIX恐慌指數跳漲34%,為2022年2月以來最大單日漲幅。銀行股普跌,印度國家銀行跌幅擴大至10%。印度阿達尼集團港口股價更下跌20%,創下2023年2月以來最大跌幅。10年期印度國債收益率上行10個基點至7.04%。印度盧比對美元匯率也跌至83.44,創日內最低點。
當地時間6月1日,出口民調顯示,在印度議會的543個席位中,全國民主聯盟將贏得超過350個席位,將遠高於獲得多數席位所需的272個席位,這也意味著,莫迪將成為印度開國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以來,首位連任三屆的總理。
回調風險
印度選舉委員會的數據表明,BJP雖然仍有望獲勝,但獲得的席位將比2019年少很多。截至第一財經發稿時,在已公布投票結果的311個選區中,初步計票顯示BJP可能贏得印度下議院的153個席位,而主要反對黨印度國民大會黨將獲得61個席位。分析認為,這可能導致BJP在實施計劃中的經濟改革,包括在基礎設施和製造業上增加支出等方面,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此前,傑富瑞的全球股票策略主管伍德(Christopher Wood)就曾警示過莫迪政府選舉結果不及預期可能給印度股市帶來的回調風險。
在他看來,雖然可能性不大,但如果BJP表現不如預期,就會引發印度股市調整。伍德尤為擔心印度股市中的中盤股,因為這些股票在過去幾個月表現良好,估值越發昂貴。事實上,全球投資者傳統上重倉的兩個行業——銀行和信息技術(IT)——近期表現已顯現疲態,印度銀行股今日也普跌且跌幅靠前。
此外,即使連任,莫迪稍後將推行的資本利得稅改革也是伍德認為的另一個風險。他稱,在今年稍晚將出臺的完整預算中,如果資本利得稅結構發生變化,即提高稅率,或延長獲得長期收益的資格期限,抑或兩者兼而有之,仍會對印度股市產生負面影響。這一變化被認為是為了應對日益增加的印度散戶投機交易,特別是在個股期權市場。
而今年一段時間以來的數據顯示,印度國內散戶投資者與全球投資者之間,已經完成了一場「擊鼓傳花」,因而,印度國內散戶投資者對於印度股市前景也更重要。
數據顯示,伴隨印度正從儲蓄型國家轉變為投資型國家,印度股市本輪牛市中外資機構持股比例從19.13%下降到16.51%,而印度國內散戶投資者通過個人賬戶和共同基金參與比例增加,過去數月的凈買入額創2021年最高。
印度股市將持續向好?
雖然受到短期開票結果不及預期的打擊,但今年年初至今,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絕大多數業內人士均在中長期持續看好印度股市。
尚渤投資管理公司基金經理布偉傑(Brian Burrell)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基本面上,印度擁有非常大的人口基數和企業家人口,一些企業可以多招聘年輕人,來提升企業盈利和收入。所以,印度經濟和股市未來很多年的基本情況都是很樂觀的。
瑞士百達財富管理亞洲首席策略師兼研究主管陳東此前也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印度股市表現很好,歸根結底是有基本面的支撐。「一方面,目前印度的經濟增長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穩居第一。」他分析道,」另一方面,企業盈利確實持續保持在雙位數的高增長,而且主要的企業表現都超預期。「
保德信全球投資管理(PGIM)旗下Jennison Associates董事總經理兼新興市場股票投資組合經理郭晉熙(Albert Kwok)近期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印度股市的強勁是由基本面和技術面兩個因素共同驅動的。
從基本面來講,印度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且增長主要是由投資者看好的投資逐步推動的。同時,印度央行和政府通過貨幣政策和供給側改革遏製通脹的能力也提振了投資者的信心。
從技術層面來講,系統投資計劃(Systematic Investment Plan,SIP)的推出也促進了印度國內資金流動和國內投資者對印度股市的參與。當地共同基金行業的發展使印度股市不太容易受到外資流動的影響,而外資流動通常對美聯儲行動非常敏感。
對於選舉短期影響,郭晉熙認為,與其他任何選舉影響一樣,選舉總會令市場出現「噪音和波動」。但除非出現重大意外,BJP仍將繼續執政,基於此,各類經濟改革、財政政策等政策,也將具有延續性。
布偉傑則稱,印度支持國內經濟的方式通常都是通過增加基礎建設開支來推行的,如此一來,相關投資會維持數年,因而選舉應該會給印度股市繼續帶來上升潛力。---來源: 第一財經資訊-
*歐央行本周料將降息!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日益分化,美聯儲會怎麽做?*
本周,一眾發達經濟體的央行或將先於美聯儲開始行動。
其中,加拿大央行預計將率先於本周三降息,歐洲央行本周四將大概率降息,丹麥央行也料將緊隨歐央行宣布降息。在亞太地區,韓國通脹持續降溫,也為其今年稍晚開啟降息鋪平道路。而澳大利亞聯儲甚至被認為今年稍晚可能會再度加息。
經濟數據持續喜憂參半的背景下,美聯儲降息前景則仍撲朔迷離。全球發達經濟體迎來貨幣政策分化日益顯著時期。
歐央行緣何「搶跑」降息
在一些亞洲新興經濟體央行先於美聯儲開啟降息周期後,本周四,歐洲央行大概率也將加入降息隊伍,預計宣布降息25個基點。從利率掉期市場的定價看,市場交易員目前預計歐洲央行本周降息的概率已高達97%,幾乎達到完全計價。包括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在內的歐央行高官們最近頻頻「吹風」。
他們傳遞的信息是,歐洲央行可以選擇與美聯儲分道揚鑣,即使這樣做有可能導致歐元走弱,從而令歐洲通脹前景出現反復。
在4月的議息會議上,歐洲央行就已表露出了對通脹有望達到目標的信心,並為在6月會議上的降息打開了大門。意大利央行行長帕內塔(Fabio Panetta)在上周五的最新講話中表示,削減借貸成本確實會給物價帶來匯率風險,但補充稱,美國的緊縮政策也會損害全球需求,從而幫助抑製歐元區的通脹。
高盛分析師怕撒拉尼(Cosimo Codacci-Pisanelli)分析稱,回顧過去9次降息周期,8次由美聯儲主導,歐洲央行通常會選擇跟隨美聯儲的腳步,因為搶先降息可能會削弱本國貨幣,推高進口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使得通脹出現反彈風險。
但此次歐洲的情況有所不同,長期高利率使得各國經濟前景更為疲軟,歐洲各國有理由相信通脹已經得到控製,如果他們繼續選擇等待美聯儲,或許會使經濟增速進一步承壓。
由於降息幾乎已板上釘釘,市場人士更關註歐央行本周對於下半年利率前景的表態,即歐央行的貨幣政策聲明和拉加德在新聞發布會上給出的前瞻指引意見。歐盟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5月通脹率有所反彈。這或將提升歐央行在首次降息後政策走向的不確定性。
有業內人士表示,就目前而言,歐洲央行政策製定者可能仍會強調其依賴數據的固有立場,將等待即將發布的經濟數據提供更多線索,並觀望美聯儲何時可能首次降息。市場目前押註,6月首次降息後,歐央行年內可能還會再降息一次。
野村證券經濟學家斯捷潘內克(Andrzej Szczepaniak)稱,歐洲央行本周將淡化5月通脹反彈的影響,強調這是由一些一次性因素推動的。但在進一步降息方面,歐盟將采取「謹慎和漸進的方式。」
荷蘭銀行的首席投資官布切爾(Christophe Boucher)在一份報告中寫道,隨著大西洋兩岸的經濟增長開始趨於平衡,歐洲央行後續利率路徑將向美聯儲靠攏。也就是說,歐洲央行很有可能在6月初的會議上降息,但鑒於歐元區經濟活動更為活躍,它可能更願意在7月保持利率不變。
債券巨頭品浩(Pimco)的投資組合經理維特(Konstantin Veit)仍預計歐洲央行將在9月和12月再降息兩次,但坦言「風險傾向於減少降息,主要是由於歐洲服務業通脹居高不下、勞動力市場彈性強、金融環境寬松,以及歐央行風險管理方面的考慮」 。
歐央行面臨的風險是,如果歐元區通脹率繼續遠離2%的目標位,而美聯儲和英國央行等比目前預期得更久才開始降息,那麽本周歐洲央行的「搶跑」就可能被認為是一個錯誤決策。
美聯儲降息預期一波三折
一邊是歐央行下定決心降息,另一邊是美聯儲降息前景撲朔迷離。僅在過去短短一個月,美聯儲降息預期就已經經歷了升溫再降溫,再重新升溫的一波三折。
芝商所的FedWatch工具顯示,交易商目前押註美聯儲9月降息的概率已超過60%,較上周出現了明顯回升。美債周一也隨之全面反彈。截至紐約尾盤,有「全球資產定價之錨」之稱的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下跌11.8個基點報4.391%,跌至兩周低點。美元周一則跌至三周低點。
這背後的推手是近期美國一系列的經濟數據開始出現疲軟。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周一的報告顯示,5月美國ISM製造業指數超預期下降至48.5,為19個月來第18次萎縮。
新商品訂單指數創下近兩年來的最大降幅,同時衡量投入通脹的指標——製造業物價支付指數也從2022年中期以來的最高水平回落。金融機構FHN Financial的宏觀策略師卡帕諾利(Will Compernolle)稱:「這(製造業數據)是又一項顯示悲觀情緒和經濟活動疲軟的調查。
該數據出爐前,我們上周還已看到個人支出放緩,以及一系列其他數據顯示經濟活動出現疲軟跡象。」
上周五,美國商務部公布了一大批數據,最受關註的是美聯儲最看重的個人消費支出價格(PCE)指數。數據顯示,4月PCE指數同比增長2.7%,符合經濟學家的預期,增幅與此前一個月持平。
但一同公布的個人收入和消費支出數據顯示,4月收入支出環比增長0.3%,升幅低於3月的0.5%;個人支出僅增長0.2%,不及預期,較3月0.7%的增速大幅放緩。
經通脹調整後的實際消費支出和可支配收入均下降0.1%。這些數據顯示,長時間高通脹的累積影響似乎終於開始波及美國消費者。
上周四,美國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折合年率也被下修至1.3%,低於初值1.6%,主要是因為消費預估數據降低,再次表明消費者信心低迷。凱投宏觀經濟學家在一份報告中預計,美國第二季度經濟增長或僅為1.2%,較幾周前預計的2.7%腰斬。
本周,最受關註的經濟數據將是周五的5月非農就業數據。6月12日公布的美國5月CPI報告將是下一個主要焦點。
本周的其他重要數據還包括周二的4月職位空缺和勞動力流動調查(JOLTS)報告,以及周三的5月「小非農」ADP數據。
本周的非農就業數據距離美聯儲6月12日的利率決議不到一周,投資者因而將密切關註,以確定4月該數據的放緩是否只是暫時現象。
一項調查顯示,受訪經濟學家預計,5月非農就業人數將增加18萬人,與4月增加17.5萬人基本一致。此前,美國3月非農就業數據錄得23.2萬人的增加。
富國銀行經濟學家布瑞森(Jay Bryson)表示,美國年初強勁的就業增長和通脹意外上升導致美聯儲「將降息計劃至少推遲到今年下半年」,但從現在開始,勞動力市場預計將持續降溫。「就業增長在第二季度開始回落,未來幾個月的就業增長速度將更接近4月的速度。」他稱。
* 發達經濟體步入政策分化顯著期
放眼全球其他發達經濟體,加拿大央行預計將在本周三宣布降息,丹麥央行同樣很可能在歐洲央行決議結果公布後數小時,采取降息決策。捷克、匈牙利、瑞典和瑞士等歐洲國家央行更是在今年稍早就已降息。
在亞洲,韓國最新的通脹數據也超預期降溫,為韓國央行降息創造了更多條件。韓國統計局4日公布,韓國5月CPI同比上漲2.7%,漲幅低於4月的2.9%和市場預期的2.8%。
剔除能源和食品的物價同比上漲2.2%,也連續第三個月放緩。韓國央行預計,盡管在出口回升的推動下經濟增長有所加快,但到今年年底,韓國通脹將繼續向2%的目標下滑。該行曾表示,如果物價將如預期般降溫,可能會考慮放松政策。
NH Investment & Securities分析師康松元(音譯,Kang Seung Won)稱:「最新數據為降息創造了更多條件,韓國央行可能很快就會加入其他央行的行列,開始釋放寬松政策的信號。」他預計韓國央行將在8月降息。
一邊是這些已經降息或即將降息的央行,另一邊,則是可能重新面臨加息前景的經濟體。
雖然整體經濟放緩、失業率上升、消費者支出疲軟,但如果國內通脹未能放緩,澳大利亞聯儲可能別無選擇,只能在今年稍晚恢復加息。
澳大利亞聯儲在此前的5月會議上恢復了加息討論,表示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澳大利亞聯儲副主席霍森(Andrew Hauser)在近期接受采訪時強調,冷卻價格壓力是該行的「首要挑戰」,目標是將通脹控製在2%~3%。
目前,澳大利亞的利率為4.35%,低於其他國家。而上周公布的澳大利亞4月CPI數據增速卻超預期加快至3.6%。隔夜指數掉期定價顯示,市場預期澳大利亞聯儲在8月6日會議上加息的概率為五分之一,在此期間,二季通脹數據將於7月31日公布。
加拿大皇家銀行的澳大利亞首席經濟學家蘇林勇(音譯,Su-Lin Ong)稱:「澳大利亞聯儲對通脹數據出現意外上行幾乎沒有容忍度。
如果第二季度的數據證實此前的反通脹趨勢已經停滯,澳大利亞聯儲可能不得不被迫再次加息。」GSFM駐悉尼投資策略師米勒(Stephen Miller)也表示,如果二季度核心通脹再次超預期,澳大利亞聯儲「很可能會加息。
那些前不久還預計該行將於年內降息的人,可能還要等上一段時間。」荷蘭國際集團(ING)已基於最新通脹報告將澳大利亞聯儲首次降息預測時點推遲至2025年。
無論如何,全球發達經濟體之間已經迎來了貨幣政策分化時期,且分化越來越顯著。其中,美歐分化最受市場關註,因為這會令美聯儲和歐央行的政策差異進一步放大。在此前的加息周期,歐央行比美聯儲更晚行動,最終加息幅度也少於美聯儲的525個基點。
對於這種分化將如何影響全球市場,安聯集團的首席經濟顧問穆罕默德·埃裏安(Mohamed El-Erian)上周末撰文表示,最終將取決於這種美歐政策分化的潛在範圍和程度。
埃里安認為,如若分化幅度過大且持續時間較長,可能會使歐元比較嚴重地走弱,歐元大幅貶值可能帶來的競爭優勢將無法彌補輸入性通脹上升導致的成本。
在美國大選之年,還可能推升美國的保護主義傾向,而這種傾向已有升溫之勢。兩相結合,可能造成全球金融市場不穩定的風險,這種不穩定又會反過來放大市場對全球經濟的擔憂。不過,他同時判斷,美歐利差短期內不會擴大至超過50~100個基點。而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分化能否彌合,多快彌合,幾乎全取決於美聯儲。
「歷史上,除了在嚴重的全球危機時期,美聯儲一直熱衷於強調貨幣政策決定只取決於美國國內情況。因而,我們不應僅僅因為可能導致的美歐利率政策分化及影響,就期望美聯儲改變政策決議。
但目前對歐洲有利的是,美聯儲也已認識到,過度依賴數據和嚴格遵守2%的通脹目標,可能會不必要地增加美國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
如果出現這種硬著陸,本已苦苦掙紮的美國貧困家庭和小企業將受到最沈重的打擊,受影響的時間也將尤為持久。」他稱,「最終美聯儲作出調整是我們可以期待、但不能指望的事情。
可以預期的則是,歐洲央行將在今年年底前就看到美歐利率分化的跡象。」---來源: 第一財經資訊-